•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龍勃羅梭天生犯罪人理論述評

      2012-04-13 14:56:12郭世杰
      關鍵詞:強奸犯犯罪學犯罪人

      郭世杰

      (北京大學,北京 100871)

      龍勃羅梭天生犯罪人理論述評

      郭世杰

      (北京大學,北京 100871)

      龍勃羅梭是近代犯罪學的創(chuàng)始人和奠基者,他從生理學最基本的體質特征的實證研究出發(fā),提出了“天生犯罪人”這一在刑事法學界振聾發(fā)聵的理論。他認為犯罪行為具有遺傳性,這就決定了犯罪是一種必然的現象并且不會消亡。天生犯罪人理論在后來的發(fā)展過程中,得到一些犯罪學家用實證方法和自然科學方法驗證的支持,龍勃羅梭還根據理論和社會的發(fā)展進一步修正了這一理論。龍勃羅梭最大的功績不僅僅在于刑事人類學理論本身對后來犯罪學理論研究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更重要的還在于其所使用的實證方法對以后社會科學研究在方法論上實現創(chuàng)新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引導作用。

      龍勃羅梭;天生犯罪人;實證;方法論創(chuàng)新

      一、天生犯罪人理論的提出

      切薩雷·龍勃羅梭(Cesare Lombroso,1836-1909)是近代犯罪學的創(chuàng)始人和刑事人類學派(又稱刑事實證學派)的奠基者,與其學生恩里克·菲利(Enrico Ferri,1856-1929)、巴倫·拉斐爾·加羅法洛(Baron Raffaele Garofalo,1851-1934)一起被并稱為“犯罪學三圣”(the Holy Three of Criminology)。通過對犯罪人身體的觀察和解剖,龍勃羅梭提出了給其帶來無限聲望、同時也遭受最多非議的“天生犯罪人”理論,這一理論的基本思想是,存在著一種生來就傾向于犯罪的犯罪人類型,這種犯罪人由于隔代遺傳、退化等等原因以其一系列體格、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的異常而區(qū)別于非犯罪人。從人類學角度看,這是一種返祖現象,是人種中的一種變種情形,是在體格和生理上倒退到低級的原始人類型。犯罪行為具有遺傳性,這就決定了犯罪是一種必然的現象并且不會消亡。由此,他將犯罪人分為四種類型:生來犯罪人、激情犯罪人、精神病犯罪人以及偶然犯罪人,并主張在對犯罪人進行鑒別的基礎上對不同類型的罪犯采取不同的矯治措施。最后龍勃羅梭得出結論認為,刑罰的目的僅在于特殊預防,刑罰不是應與犯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相適應,而是應與犯罪的危險狀態(tài),即罪犯的人身危險性相適應的結論。

      犯罪預防歷來是刑法的重要價值之一,這不僅為刑法主觀主義者所主張,而且也為大多數的刑法客觀主義者所堅持。貝卡利亞就曾指出:“我們看到,刑罰的目的既不是要摧殘折磨一個感知者,也不是要消除業(yè)已犯下的罪行?!薄耙粋€并不為所欲為的政治實體平穩(wěn)地控制著私人欲望,難道它能夠容忍無益的酷政為野蠻和狂熱、為虛偽的暴君充當工具嗎?難道一個不幸者的慘叫可以從不可逆轉的時間中贖回已經完成的行為嗎?刑罰的目的僅僅在于:阻止罪犯再重新侵害公民,并規(guī)誡其他人不要重蹈覆轍。因而,刑罰和實施刑罰的方式應該經過仔細推敲,一旦建立了確定的對應關系,它會給人以一種更有效、更持久、更少摧殘犯人軀體的印象?!?/p>

      只是貝卡利亞認為,刑罰不應當根據犯罪人的具體情況來施用,而應根據犯罪行為和犯罪所造成的社會危害來施用,所以貝卡利亞的犯罪預防僅僅是一般預防。而現實是,既然刑罰的施用要立足于犯罪預防,那它就不能不考慮犯罪人,不能不考慮犯罪人的具體情況,否則犯罪預防目的根本不能順利地實現。也正是基于此,龍勃羅梭提出了天生犯罪人理論,并且這一觀點在十九世紀后期到二十世紀初期得到了菲利、加羅法洛、李斯特和胡頓等學者不同程度的贊同與支持。

      二、從犯罪人體質方面解讀的天生犯罪人理論

      龍勃羅梭對犯罪學的研究是從生理學上最基本的體質特征分析開始的,他主張對犯罪人進行體質和心理方面的系統(tǒng)研究,認為這是解決犯罪人是屬于正常人還是精神失常者,以及是否存在犯罪自然性和必然性這些問題的最好方式。

      龍勃羅梭對101個意大利犯罪人頭骨的外緣周長、頭骨容量、頭顱形態(tài)等等進行研究,得出了犯罪人的頭骨異于常人,具有某些反?,F象,并且不同類型犯罪人的頭骨也存在不同的結論。例如,他認為犯罪人多數表現為小頭畸形,很少表現為巨頭畸形,在與精神病人相比較時這種特點會表現得更為明顯。具體而言,多數謀殺犯和殺人犯都屬于短頭型,而盜竊犯和詐騙犯主要是長頭型,尤其是盜竊犯;縱火犯大多為長頭型,而盜竊犯多有一長頭畸形的傾向;小頭畸形僅僅較多地出現在盜竊犯中,其次是殺人犯和搶劫犯。他還認為詐騙犯的頭骨容量最大,其次是殺人犯和搶劫犯,盜竊犯的頭骨容量屬于中等,而縱火犯和強奸犯則是最低;詐騙犯、搶劫犯和殺人犯的頭骨周長較長,而縱火犯、盜竊犯和強奸犯的相對較短。他還在犯罪人的頭部解剖中發(fā)現存在有大量的與正常人不同的現象,并從醫(yī)學和生理學的角度對此進行解釋,認為是由于大腦的結構和組織構成存在問題,智力中心受到損傷,致使其生理運作表現出不協調性,因而表現出在容量和形式上的反常,相應地這些罪犯的智力水平和承擔責任的能力也往往不如正常人。

      龍勃羅梭還對1279名意大利罪犯進行了人體測量和相貌分析,具體包括:身高、體重、頭骨容量、頭骨周長、頭的指數、頭顱形態(tài)、相貌特點等等。對于身高,他認為在幾乎意大利所有地區(qū),犯罪人身高都大大超過平均值,其中,搶劫犯和殺人犯的身材較高,詐騙犯、強奸犯和縱火犯的身材則相對而言較矮;關于體重,龍勃羅梭通過研究認為,縱火犯、詐騙犯和殺人犯大多體重較重,而強奸犯和盜竊犯中,輕體重者較多;在體質方面,搶劫犯、殺人犯和縱火犯較多地表現為身材靈活、體質強壯,而盜竊犯和強奸犯的身體則較為虛弱,尤其是強奸犯;在盜竊犯、強奸犯和縱火犯中駝背者較多;關于犯罪人的眼睛顏色,龍勃羅梭的看法是多數犯罪人眼睛顏色為栗色,其次是灰色、天藍色;對于犯罪人的肌肉力量,單獨以拉力計算,力量最大的可能是殺人犯、搶劫犯和詐騙犯,力量最小的是縱火犯、強奸犯和土匪,以握力計算的話,則強奸犯、土匪和縱火犯力量最大,盜竊犯和詐騙犯的力量小,而殺人犯與搶劫犯相差不大;殺人犯中最常見的頭發(fā)顏色是黑色,也有不少殺人犯長著金黃色的頭發(fā)。龍勃羅梭還對幾種主要類型罪犯(強奸犯、盜竊犯、縱火犯、土匪和謀殺犯等等)的相貌特征作了研究,并畫出不同類型犯罪人的獨特頭像:盜竊犯眼睛小,愛轉動,眉毛濃密,鼻子彎曲或者塌陷,胡子稀少,前額很窄并后縮;強奸犯的嘴唇厚實,面目嬌嫩,多數人顯得弱不禁風,有的駝背,喜歡留女式發(fā)型;而縱火犯皮膚細軟,頭發(fā)濃密、平滑并按女式發(fā)型梳理。相比之下,殺人慣犯的相貌有這樣的特點:如“目光呆滯、冷漠,有的眼睛布滿血絲并且充血,鼻子呈鷹鉤狀,并且很大,下領骨強健,耳朵長,顴骨寬,頭發(fā)卷曲、茂密并且烏黑,胡子常常很稀少,犬齒很大,嘴唇很薄,經常出現眼球震顫”;而詐騙犯則“眼睛很小,總是盯著地,鼻子是歪的,不少人提前長白發(fā)或者謝頂”。

      文身這種現象在犯罪人中非常普遍,龍勃羅梭認為這要歸咎于返祖現象,即犯罪人回到了原始人或者野蠻人的狀態(tài)。龍勃羅梭還發(fā)現,非常獨特的文身以及堅持文身的奇怪態(tài)度和普遍性經常反映在那些邪惡的男性犯罪人中。比如他說:“一名曾經蹲過很長時間監(jiān)獄的人把全身都畫滿了,從肩膀和胳膊往下,直至陰莖;圖案中有森林、房屋、鐘樓、教堂,并且在陰莖背上刺著一個姿態(tài)淫蕩的女人?!?/p>

      總之,龍勃羅梭筆下的犯罪人,相貌是各式各樣、奇奇怪怪的,與常人有著明顯的不同,類似于猴子、野蠻人或者某些未進化到文明社會的種族。很明顯,在該問題上,龍勃羅梭具有相當程度的種族歧視傾向,這與其所生活的社會大環(huán)境是密不可分的,也是其歷史局限性的表現。當然,龍勃羅梭也指出了有些犯罪人的長相與正常人并無差異的事實。

      三、從犯罪人心理方面進行解讀的天生犯罪人理論

      除了從外在的方面對犯罪人的生理特征進行研究外,龍勃羅梭還從內在的方面研究了犯罪人的心理與行為特征。比如龍勃羅梭經過統(tǒng)計證實,選擇自殺的犯罪人主要是男性、單身者、被告人以及剛剛入獄幾個月的新囚犯,他由此得出結論認為,犯罪人的感覺是麻木的,他們的疼痛感要比普通人遲鈍,缺乏對生存的追求,這是犯罪人在獄中自殺的一個重要原因;另一個原因是犯罪人通常缺乏遠見和耐心,不愿承受長期的不幸(即便是輕微的不幸),自殺對于某些人來說是一種解脫。他還認為,犯罪人道德上的麻木不仁也表現得很普遍,他們通常都對自己犯罪行為的殘暴、冷酷和行為受害者的痛苦、無助都無動于衷、麻木不仁,這也是他們區(qū)別于普通人的重要特點。殺人在他們看來是一件很平常的事,甚至不少犯罪人對自己也持同樣的麻木態(tài)度,他們并不在乎自己的生存,盡管在別人看來,生存本是人類最強烈的欲望。

      龍勃羅梭認為,滿足虛榮心是犯罪的最普遍原因,很多犯罪人經常吹噓自己的力量和勇敢,尤其是吹噓自己的犯罪本領,甚至認為從事嚴重的犯罪是很榮耀的事情。例如,囚犯Vidocq認為,“在社會上,人們害怕犯罪的壞名聲,但在一群被判刑人當中,唯一讓人難為情的就是沒有犯罪的壞名聲。對于這些人來說,殺過人是一種最高的贊賞。”在犯罪人中還存在著相互貶低的現象,他們往往認為自己比其他罪犯高貴。在意大利,殺人犯都自認為比盜竊犯和詐騙犯高貴;而在倫敦,搶劫犯則鄙視小偷。龍勃羅梭還指出,在野蠻民族中普遍存在著復仇習俗,但這種習俗在某些犯罪人身上卻很容易復發(fā),尤其是在其欲望沒有得到滿足或者虛榮心受損的情況下,犯罪人體內原始人極強的報復欲和殘酷本性就會發(fā)作。此外,犯罪人還喜歡酗酒和賭博,他們通過這種方式取樂,揮霍得來很容易的錢款。

      犯罪人仍然殘存著某些真正的愛,比如說愛情、親情、友情等等,他們可以為了母親、妻子、情人和孩子而不惜犯罪。但這種情感是很猛烈的,并帶有不穩(wěn)定的、過分的和病態(tài)的成份,比如為了讓朋友開心而殺人,甚至為了給情人報仇而殺死父親,為了讓孩子們有錢花而毒死親戚。

      依據龍勃羅梭的觀點,因情感和沖動而犯罪的人是服刑人中唯一最有可能悔改的人。與作為預謀犯的慣犯不同,因侮辱、譏笑、憤怒、愛情或者名譽受損等等這類情感的突然爆發(fā)而導致的犯罪,往往是在不經過事先策劃的短時間內迅速完成的,并且通常是在大庭廣眾之下,在白天實施,對兇器的選擇也很倉促。這類犯罪常常發(fā)生在血氣方剛或者神經質的人身上,他們在實施殺人行為時,會變得很瘋狂進而傷及周圍的人,但基本上都是針對人身的傷害、殺人或者強奸,而極少把矛頭指向財產。他們在被捕后往往神情激動,與普通殺人犯的冷漠和麻木不同;犯罪后會立即反悔;在陪審團面前勇于坦白自己的罪行,以平息自己的痛苦和內疚。龍勃羅梭認為這類犯罪人有可能患有某些疾病,如心臟病、精神病等。

      總之,龍勃羅梭認為犯罪人的情感是不穩(wěn)定的,通常都以激烈的方式表現出來,他們急躁而不進行深刻思考,只圖眼前而不考慮長遠,為了獲得享受不惜去冒險甚至以身試法。

      四、天生犯罪人理論引發(fā)的爭論

      20世紀初,英國犯罪學家格林(C.B.Goring)在對上千名罪犯實證研究的基礎上,提出了對龍勃羅梭觀點的質疑,使“龍勃羅梭學說受到了最嚴酷的打擊”。格林經過12年的工作,領導一項研究計劃,列出96種特征,考察了3000名以上的罪犯,個人還進行了1500次觀察,并作了300次其他補充觀察。他指出,“事實上,無論是在測量方面還是在犯罪人中是否存在身體異常方面,我們的統(tǒng)計都表現出與那些對守法者的類似統(tǒng)計有驚人的一致。我們的必然結論是,不存在犯罪人身體類型這種事情。”

      作為龍勃羅梭的支持者之一,胡頓在哈佛大學、美國藝術科學研究院和洛克菲勒基金會等單位的資助下,先后在美國馬薩諸賽等10個州的監(jiān)獄對17077個人進行了人體測量,其中包括3203名普通市民。經過12年的測量、比較和分析等研究,胡頓得出了支持龍勃羅梭觀點的結論:不僅犯罪人與非犯罪人在人的形態(tài)上不同,而且不同性質的犯罪人,如謀殺犯、強奸犯、盜竊犯等等,也不相同。

      此外,二十世紀前后,一些犯罪學家使用傳統(tǒng)的實證方法或者自然科學的研究成果來對犯罪人作進一步的研究,也取得了不菲的成果。美國社會學家達格代爾(R.L.Duggdale)在對一個叫朱克(Juke)的家族專門研究后,提出犯罪具有遺傳性的觀點。德國學者郎格(J.Lange)從孿生子入手研究犯罪人,發(fā)現同卵孿生子同時犯罪的比率較大,據此,他認為遺傳在制造犯罪人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奧地利學者克特施梅(E.Kretsmer)從臨床精神病學的角度對人體體型進行了分類:瘦長型,健壯型,矮胖型。他發(fā)現,瘦長型的人犯詐騙罪、盜竊罪的機率多一些,健壯型的人犯搶劫罪多些。英國學者雅格布斯(P.A.Jacobs)、馬爾達爾(S.Muldal)等根據他們對人染色體的研究認為,犯罪與人的染色體異常有密切關系,因為通常人的染色體組是穩(wěn)定的,具有內在的平衡性,染色體組中的每一條都具有其不可替代的功能,對于人的各種基因遺傳起著決定性的作用。根據1960年國際遺傳學會的決議,人的染色體被確定為:女性22對AA十XX,男性22對AA+XY,共計為46條,其中44條為男女相同的常染色體,另外兩條則是男女互異的性染色體。但是,有的人染色體異常,而染色體異常者容易犯罪。馬爾達爾的研究成果表明:具有XYY型(這種類型染色體的男性被稱為雙男性)性染色體的男性身材明顯高大,但智商較低,犯罪率較高。還有的學者研究了癲癇、腦電圖異常和腦損傷與犯罪的關系,提出腦電圖異常和腦損傷是導致一些人犯罪的重要原因。有的學者甚至還認為,腦電圖異常、腦損傷與犯罪存在一定的必然聯系。

      五、天生犯罪人理論的修正與發(fā)展

      盡管如此,出于各種原因的考慮,龍勃羅梭在后期的著作中也修正了自己的觀點。在《犯罪人論》第5版中,他闡述道:“只要將犯罪性同癲癇和道德低能聯系起來,便能解釋在某些犯罪人中的純病理現象?!笨梢姡呀泴λ姆缸镌蚶碚撟鞒隽讼鄳男拚?,從單一到復雜。但是,若認為龍布羅梭的罪因理論僅僅局限于“隔世遺傳”、“退化”和癲癇這些方面的話,仍是很不全面的。因為實際上,龍勃羅梭很早就發(fā)現,“任何犯罪的促成,都具有多種原因。如果這些原因常常混雜在一起并相互作用,那么,我們也要按照學術研究和語言表達的要求,對這些原因逐個考察?!?/p>

      龍勃羅梭對人犯罪原因的認識經歷了從基因決定到綜合因素決定的變遷,從只注重犯罪的遺傳等先天因素,到把犯罪原因擴大到墮落等后天因素的影響,而這種墮落是與一定的地理環(huán)境和社會環(huán)境分不開的。對此,龍勃羅梭又分別研究了地理和社會因素對犯罪的影響,強調智力、情感、本能、習慣、下意識反應、語言和模仿力等心理因素與政治、經濟、人口、文化、教育、宗教和環(huán)境等社會因素和自然因素的作用。天生犯罪人在罪犯總數中的比例也一再地降低,在1893年出版的《犯罪:原因和矯治》一書中,天生犯罪人的比例僅僅占到了33%。由此不難看出,龍勃羅梭的天生犯罪人理論開始逐步深化形成為綜合的犯罪原因論。

      另外,龍勃羅梭還指出,“導致犯罪發(fā)生的原因是很多的,并且往往纏結糾紛。如果不逐一加以研究,就不能對犯罪原因遽下斷語。犯罪原因的這種復雜狀況,是人類社會所常有的,決不能認為原因與原因之間毫無關系,更不能以其中一個原因代替所有原因?!睂τ谑裁词钦嬲姆缸镌?,他說:“實言之,每一現象中的真正特殊原因何在,即使是善于觀察的人,亦不能下一斷語?!?/p>

      龍勃羅梭運用生物學的理論研究犯罪原因,將犯罪視為一種必然的現象,他否定了貝卡里亞的意志自由論,代之以決定論來解釋犯罪的原因。十九世紀后半葉,龍勃羅梭又將達爾文的進化論思想及康德實證主義的方法引入了犯罪原因的研究,開始以人類學的眼光來研究犯罪人,并提出了“欲揭示犯罪的原因,必先研究實施犯罪的人”這一振聾發(fā)聵的論點。在運用實證主義的方法對犯罪人進行研究時,他還注重系統(tǒng)的觀察、測量和第一手資料的獲取,將結論建立在嚴格的科學數據之上,從而拋棄了犯罪的法律形式概念,結束了對犯罪原因理論僅僅依靠抽象臆想的形而上學時代。

      《犯罪人論》是龍勃羅梭的代表作,雖然有很多人對于他的天生犯罪人思想進行了反駁和質疑,但是決不能因此而否認其作品的劃時代意義與價值。一個最有說服力的觀點在于,該書中對自然科學的新發(fā)現反應迅速,使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互相促進;富有創(chuàng)造性地把實證的方法用于社會科學的研究,也就是,龍勃羅梭提出的理論是建立在對千萬個犯人的觀察、對大量尸體的解剖等艱苦工作的基礎上,而非憑空臆造出來的。也許,龍勃羅梭最大的功績不僅僅在于刑事人類學理論本身對后來犯罪學理論研究具有重要的歷史意義,更重要的還在于其所使用的實證方法對以后社會科學研究在方法論上實現創(chuàng)新具有開創(chuàng)性的引導作用。

      我們永遠都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回憶與重溫龍勃羅梭天生犯罪人理論,一方面是感嘆和佩服其“片面的深刻”所帶來的創(chuàng)新和深度,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我們應當向經典借鑒、學習和深化、發(fā)展的需要。值得一提的是,龍勃羅梭的這種思想雖然仍非刑法學和犯罪學研究的主流,但卻不得不承認已經為一些學者所吸收和借鑒,并形成了一股有影響力的思潮,較為突出的是日本著名刑法學者大塚仁教授所積極提倡的人格刑法學和我國著名刑法學家張文教授力主的人格刑法學。北京大學法學院梁根林教授在2012年4月16日舉辦的“當代刑法思潮論壇”中對《刑法修正案(八)》中規(guī)定的“扒竊”所做的解讀,也是立足于犯罪人的視角,從“扒竊人”的危險性來理解刑法典的修改與解釋。

      [1]張遠煌.犯罪學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1.

      [2]仝其憲.龍勃羅梭的犯罪學思想[J].皖西學院學報[J].2005,(3).

      [3](意)貝卡利亞.論犯罪與刑罰[M].黃風譯.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3.

      [4](意)龍勃羅梭.犯罪人論[M].黃風譯.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05.

      [5](美)昆尼.新犯罪學[M].陳興良等譯.北京: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1988.

      [6]吳宗憲.西方犯罪學史[M].北京:警官教育出版社,1997.

      [7]陳興良.刑法的啟蒙[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

      [8](日)大冢仁.人格刑法學的構想[J].張凌譯.政法論壇,2004,(2,3).

      [9]張文,劉艷紅,甘怡群.人格刑法導論[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5.

      D917

      A

      1672-6405(2012)02-0044-04

      郭世杰(1985-),男,河南柘城人,北京大學法學院2010級刑法學博士研究生。

      2012-05-07

      王鳳玲]

      猜你喜歡
      強奸犯犯罪學犯罪人
      巴基斯坦總理呼吁化學閹割強奸犯
      和諧人際關系的構建與犯罪人的再社會化
      新華月報(2019年24期)2019-09-10 07:22:44
      中國犯罪學家推介
      ——許春金先生
      中國犯罪學家推介
      ——張荊先生
      中國犯罪學家推介
      ——張荊先生
      中國犯罪學家推介
      ——張黎群先生
      減刑假釋實行申請制之倡導
      未成年犯罪人的刑罰制度分析
      論未成年犯罪人的矯治
      商(2015年6期)2015-05-30 21:02:25
      遲到的謝罪:讓干爹“強奸犯”冤了18年
      隆德县| 西平县| 临江市| 酒泉市| 安西县| 长子县| 忻州市| 于都县| 梁河县| 榆社县| 台南市| 汝州市| 宁海县| 抚州市| 信丰县| 平谷区| 黑河市| 灵宝市| 平顶山市| 灌云县| 温州市| 新疆| 罗定市| 静乐县| 美姑县| 象州县| 滨海县| 怀宁县| 西安市| 宜宾市| 白玉县| 许昌市| 静乐县| 龙岩市| 民勤县| 香港| 西盟| 中江县| 阜城县| 西盟| 犍为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