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大馬華文小學教育發(fā)展史論

      2012-04-18 00:21:54黃雪玲
      集美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 2012年2期
      關鍵詞:數(shù)理大馬華文

      黃雪玲

      (馬來亞大學教育學院語文教育學系,馬來西亞 吉隆坡 50603)

      大馬華文小學教育發(fā)展史論

      黃雪玲

      (馬來亞大學教育學院語文教育學系,馬來西亞 吉隆坡 50603)

      19世紀中至20世紀初,隨著華族大量移居馬來亞各地之后,華文教育也跟著興起。早期華教皆靠華社各階層人士自動自發(fā),傾囊捐獻,努力創(chuàng)設而發(fā)展起來的。后來雖被納入國家教育體系,華小教育發(fā)展之路并未見平坦順暢。在略述大馬獨立后華文小學教育的發(fā)展的基礎上。檢視近年來數(shù)宗重大事件的發(fā)生,嚴重打擊了華教的發(fā)展;而華小也長期面對合格教師短缺的問題。隨著國際局勢的改變,華文無論在文化,經(jīng)濟或科技上都是重要的國際語文,教育部長也曾公開表示華文教育不再是敏感課題,這肯定對大馬華教的發(fā)展有正面的影響。華社應善于利用時勢,加以鞏固母語教育的地位,并逐步擺脫華教長期面對的困境。

      華文教育;小學教育;馬來西亞教育

      19世紀中至20世紀初,中國局勢不靖,人民生活貧苦,被迫移走海外另辟出路。適值馬來亞英殖民政府大興采礦和農(nóng)業(yè),極需大量勞工,因此華人于這段時期大規(guī)模遷移入馬來亞。隨著華族大量移居馬來亞各地之后,華教也跟著興起。

      華文教育由當時的私塾,義學,發(fā)展至新式華校的建立,皆靠華社各階層人士自動自發(fā),傾囊捐獻,努力創(chuàng)設而發(fā)展起來的。當時的英殖民政府對華校采取不聞不問的態(tài)度;不資助,也不加以登記,任其自由發(fā)展,因此導致文獻的不足,無法獲知那時私塾和義學的確切數(shù)目和師生人數(shù)[1]352。

      根據(jù)倫敦布道會傳教士米勒的說法,1815年期間,馬六甲有三間華文學堂,其中一間是傳教士所開設的,另外兩間至少有一間是閩人創(chuàng)辦的。又,根據(jù)1818年至1820年馬六甲出版的教會季刊的資料,1815年馬六甲已經(jīng)有九間私塾,其中八間專供福建子弟升學,另一間專供廣東學童就讀[2]13。

      無論如何,1819年創(chuàng)立于檳島的五福書院普遍仍被公認為馬來亞/馬來西亞 (大馬)的第一間華校。換句話說,華文教育在大馬已扎根逾190年。有幸多位學者已對大馬的華文教育發(fā)展作了相當廣泛的研究,并著書撰文加以論述記載,為華文教育貢獻良多。

      華文教育 (華教)一路崎嶇走來,接下來是否是平坦大道,是值得大家探討的。本文主要針對大馬獨立后的華文小學教育發(fā)展略述一二。

      一 董教總的創(chuàng)立與華教發(fā)展

      談到大馬華教的發(fā)展,不能不提到為維護和爭取華教權(quán)益而作出極大貢獻的教總和董總這兩大組織。

      1951年初,馬來亞聯(lián)合邦政府公布《巴恩報告書》,建議‘國民學?!桨福床捎霉俜秸Z文—英文和馬來文—為教學媒介語,以取代其他語文源流的學校。報告書對華教非常不利,即刻引起華社整體的憤懣及集體抗議。這亦促成馬來亞聯(lián)合邦華校教師會總會 (簡稱教總)于1951年12月25日在吉隆坡中華大會堂宣告成立;也即席選出當時檳城區(qū)代表,鐘靈中學校長陳充恩為第一任教總主席。教總奮斗的三大目標為:改進華校教育,發(fā)揚華校教育及共謀教師福利。教總的成立標志著華教工作者的大團結(jié),是大馬華教史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1952年的《華校薪金建議書》掀起另一場風波。此建議書規(guī)定華校聘請教師,選用課程綱要和教科書等事項須取得教育局的批準。這促成了全馬各州紛紛成立華校董事會聯(lián)合會以捍衛(wèi)華校董事部辦校以來的權(quán)益。各州華校董事聯(lián)合會于1954年8月22日在吉隆坡中華大會堂舉行代表大會,通過成立馬來亞聯(lián)合邦董事聯(lián)合總會 (簡稱董總)。爾后,董總聯(lián)合教總,以董教名義共同維護和爭取華教,反對不利于華教的條文和措施,并肩合作發(fā)展華教。

      其實,董總還未正式成立之前已與教總和馬華公會于1953年8月23日組成華教中央委員會來處理華教的問題。這三大機構(gòu)共同合作,向政府提呈備忘錄,一致反對政府所制訂不利于華教的條文和措施。

      二 獨立后華文小學教育發(fā)展

      大馬獨立初期教育制度的演變皆與《1956年拉薩報告書》的建議息息相關。根據(jù)拉薩報告書的建議而制訂的《1957年教育法令》也于1957年7 月通過[3]62-66。

      1956年8月28日至9月27日,馬來西亞教育部主辦為期一個月的‘火炬運動’,進行登記四至七歲適齡入學的兒童,以便根據(jù)入學的人數(shù),為各語文源流學校制定建設計劃。董教總與馬華中央教育委員會以‘華人子弟,應讀華文’的口號,組織工作隊,深入民間呼吁家長把子女送進華校就讀。根據(jù)9月27日登記截止時的統(tǒng)計,有95%的華人子弟選擇進入華校[3]67-68。獨立前 1953 年至獨立年1957這五年內(nèi),華文小學 (華小)由1 214所增至1 347所,學生人數(shù)由250,881人增至391,667 人[3]54。

      由1957年起,所有接受津貼的華小必須在校名加上‘標準型小學’的稱號。獨立日過后,教育部根據(jù)《1957年教育法令》致函全國學校,下令超齡生立即離校。這項通令導致華校生展開罷課行動,并列隊游行示威。根據(jù)董教總的統(tǒng)計,當年全馬華文中小學的超齡生約有300,229名,占了各源流超齡學生約 76%[3]68-69。

      從1957年開始,小學畢業(yè)生欲升上中學就讀,必須在政府主辦的遴選考試合格。當年,由于學額有限,僅有30%的學生有機會升上政府中學就讀。如果落第生沒有超過12歲,而學校有多余的學額,則被允許在六年級留級一年。

      到了1958年,全國大部分華小被納入國家教育體系,成為標準型學校,與其他語文源流學校一樣享受政府全津貼的地位。

      1960年2月,政府成立一個以新任教育部長拉曼達立為首的九人教育政策檢討委員會,進行檢討《1956年拉薩報告書》所提出的國家教育政策,以及其實施的效果。1961年10月,國會接納依據(jù)《拉曼達立報告》建議而制定了《1961年教育法令》。該法令的條文顯現(xiàn)了政府以團結(jié)各族為理由,而通過各種手段來建立一個以馬來文作為教學媒介語的教育制度。法令中第21(2)條文就闡明:

      “任何一個時候,只要教育部長認為某一間國民型小學已適當轉(zhuǎn)變?yōu)閲裥W時,他可以直接命令有關學校改制為國民學校?!?/p>

      這項條文深受華社關注和擔憂,爭議不休其貫徹問題。一直到了1996年制定了新的教育法令,此條文才算被取消。

      1963年9月16日,馬來半島與英屬的新加坡、沙巴和砂拉越組成馬來西亞。后來新加坡因政見不同,于1965年8月9日宣布脫離馬來西亞而成為一個獨立國。沙巴和砂拉越舊有的教育,加以調(diào)整后納入馬來西亞的教育制度。

      政府從1964年開始廢除小學升中學會考,讓所有小學畢業(yè)生自動升上國民或國民型中學繼續(xù)學業(yè)。因為政府中學學費低廉,當時大多數(shù)的華小學生家長就選擇讓子女升上國民型英文中學就讀。而也有不少的家長,為了增加孩子考取初級文憑的機會及不須上中學時多念一年預備班,而把子女直接送去英文小學就讀。

      雖然華小成為政府津貼的國民型小學,但是一直面對撥款不足的困境。在1973年和1974年,適逢英文小學改制為國文小學 (國小),華小學生人數(shù)比往年增加,卻也導致師資短缺問題惡化。此外,華小學生人數(shù)雖然每年都增加,但學校卻沒有相對增建。由于教室不足,導致尤其是市區(qū)的華小經(jīng)常爆滿;也有不少華小需開設上、下午班來解決教室不足的問題。

      大馬政府于1974年7月成立了一個以當時副首相馬哈迪醫(yī)生為主席的教育政策檢討委員會,重新研究當時的教育制度,包括課程綱要的目標和影響,確保教育制度朝向培育團結(jié)、有紀律及熟練的人力資源。

      經(jīng)過了長達五年的研究和檢討,內(nèi)閣教育檢討委員會于1979年12月14日正式公布《內(nèi)閣報告書》的內(nèi)容;報告書所提出的改革建議所涉及的范圍極為廣泛,包括學校制度,課程綱要,考試和評審,學校設備,師資培訓,學校紀律以及教育行政各方面。這份報告對80年代及以后的教育發(fā)展均有深遠的影響。

      1980年,教育部正式宣布全國將在1983年開始全面實施小學新課程。1981年,教育部屬下的課程發(fā)展中心開始編訂小學新課程,并于12月出版《小學新課程手冊》。 《普通教學手冊》則于1982年出版。這兩本手冊是各源流小學在1983年全面推行新課程的重要指南。

      1981年12月31日,當時的教育部長拿督蘇來曼道勿醫(yī)生宣布:“……除了語文課外,其他科目教材一概以國文編寫。華小的人文與環(huán)境、道德教育以及音樂課程是根據(jù)國文版本編寫,而音樂科里有50%是國語歌曲,另50%是馬來語翻譯的華文歌”[3]187。這項宣布馬上引起董教總和華社極度的不滿和震驚,認為如此課程改革將導致華小變質(zhì),而群起反對。后來,當時首相馬哈迪醫(yī)生保證當局不會改變?nèi)A小的媒介語,問題才告解決。

      1982年正月,小學新課程開始在302間各源流小學實驗性實行,其中涉及62間華小。1983年,全國各語文源流小學一年級新生正式采用新課程;到了1988年,全國小學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完全采用新課程上課。

      華小一直都脫離不開媒介語問題的困擾。1984年,吉隆坡教育局發(fā)出一項通告指令華小在學校舉行的集會及課外活動,均須采用國語進行,后來在多方抗議交涉下,當局才收回通令。

      1985年,教育部宣布將從1986年開始甄選18間小學推行‘綜合小學’試驗計劃,以達到各民族學生團結(jié)的目的;并在計劃宣布不久后即在柔佛州哥打丁宜設立第一間‘綜合學?!_@項計劃被視為將導致華小變質(zhì),自然引起董教總和華社的抗議;經(jīng)過一番交涉后,當局暫時擱置這項計劃。

      而在1987年,教育部委派一批不諳華語的教師到華小擔任行政高職,又再引發(fā)一波的激烈抗議。同年10月8日,董教總聯(lián)合華團和所有的華基政黨在吉隆坡舉行抗議大會。10月27日,政府展開‘茅草行動’,引用內(nèi)部安全法令逮捕了百多名人士,其中包括多位文教界領袖。最終,在各界協(xié)商之下,當局同意除了課外活動主任一職外,華小的其他重要高職均保留給具有華文資格的教師擔任。

      1991年,當年首相拿督斯里馬哈迪醫(yī)生提出《2020年宏愿》的概念,奠定未來30年國家發(fā)展的基礎,以使馬來西亞成為21世紀資訊通信科技時代的先進國。因此,20世紀90年代初期,教育部進行的各領域的教育改革,主要是朝向落實2020年的概念和目標。

      為了實現(xiàn)2020年宏愿的目標,并使馬來西亞成為國際卓越教育中心,教育部于1995重行制定教育法令,以取代《1961年教育法令》。這項新法令于1996年初在憲報頒布后即刻生效。

      1995年12月18日當時的教育部長納吉在國會提呈《教育法令草案》第二讀時,就有關華文教育問題而作出澄清:

      “……法令151條維持國民型華小和淡小現(xiàn)狀。法令151條亦保持60間華文獨立中學,如《1961年教育法令》所賦予的地位。……我需要宣布,華文和淡米爾文將擴展至國民學校,以讓更多學生學習這第二個語文。我亦高興的宣布華文和淡米爾文不再安排在課外教導,而是納入正課時間表內(nèi)?!兴搅W校,政府津貼學校,及國民型華小和淡小的董事會,在本法令內(nèi)繼續(xù)保留?!保?]221

      《1996年教育法令》的通過與執(zhí)行,終于讓35年的媒介語隱憂明朗化,擔驚憂慮了這么多年的華社也可稍松一口氣,見到了華社的一線曙光。

      雖然如此,踏入21世紀,華小教育之路并未見平坦順暢。反之,很令人遺憾的,數(shù)宗重大事件的發(fā)生,嚴重打擊了華教的發(fā)展。其中最令華社轟動的當數(shù)以“英語”教數(shù)理的政策和錯綜復雜的董校風波。本文就只針對“英文”教數(shù)理的課題作較深入的探討。

      (一)“英文”教數(shù)理政策對華小的沖擊

      前首相馬哈迪醫(yī)生于2002年5月宣布政府將從2003年起在小學一年級開始推行以英語教導數(shù)理 (數(shù)學和科學)的措施。這項宣布立即引起各族文教團體的大力反對。無論如何,當時的教育部長慕沙于2002年7月19日正式宣布,從2003年開始在國小一年級,中學一年級及大學先修班第一年以英語教導數(shù)學和科學??荚嚂r,數(shù)理科將同時以雙語,即國語與英語出題;不過,從2008年開始,各級考試將全面以英語出題和作答。

      可以了解的,這項措施肯定引起華社的激烈反對,因為以非母語來教導數(shù)理不但違反了教學原理,而且最終將導致華小變質(zhì)。華社的強烈反彈和爭取,最終使到政府接受華基政黨所提出的“2-4-3”雙語方案,于2003年開始在一年級實施,作為華小第一階段 (一、二、三年級)的措施。到了2006年1月,則在四年級開始實行‘6-2-3-2’方案,作為第二階段 (四、五、六年級)的英語教導數(shù)理的模式。“2-4-3”雙語方案是指除了保留6節(jié)以華語教數(shù)學和3節(jié)以華語教科學之外,學生須上2節(jié)的英文課及以英語分別上4節(jié)和3節(jié)的數(shù)理課?!?-2-3-2’方案則指保留各6節(jié)和3節(jié)以華語學數(shù)理,加上以英語上2節(jié)的數(shù)學和2節(jié)的科學。

      根據(jù)教總的調(diào)查,‘2-4-3’方案落實之前,華小第一階段有80%的上課時間是以華語作為媒介語;落實之后,以華語授課時間減少到只有64%。至于第二階段的‘6-2-3-2’方案,落實之前有83.33%的上課時間是以華語授課;實施之后,則減到72%。

      教總的調(diào)查顯示,因為華文科節(jié)數(shù)相對減少,再加上一些以華語作為媒介語的科目在該政策落實下也被迫減少上課時間,直接影響了學生對華語的學習。同時,一些學生必須花更多時間掌握英語媒介的數(shù)理,因而被迫減少華語的學習。這種種因素已導致華小學生的華語程度逐步下降。

      雪上加霜的是,教育部在沒有和華小討論的情況下,從2005年開始,徑自把華小三年級的國語從原有的每周210分鐘或7節(jié),增加到270分鐘或9節(jié)。2006年,四年級的國語課也靜悄悄的從原有的每周150分鐘或5節(jié)增加到180分鐘或6節(jié),并逐年落實到五、六年級。董教總就此事于2005年12月9日致函教育部要求當局正視和解決這個問題,過后也聯(lián)同數(shù)個華團吁請教育部將有關的兩節(jié)增加到華文科,但都不受理會[4]56-63。

      教總主席王超群在2007年度常年會員代表大會上致詞時提出:“英文教數(shù)理科是華小目前最大的危機。若明年六年級評估考試華小數(shù)理試卷全面以英語出題,那么華小就徹底變質(zhì)。到時就只剩下華文科是用華文應考,這還算是華小嗎?”[5]3。無可否認,倘若真的落實純粹以英語出題和作答的話,則表示華教的堡壘開了一大缺口,未來華教的發(fā)展不容樂觀。

      平心而論,除了華社的大力反對,實際上許多巫印裔團體也不同意英語教數(shù)理的政策。各方面已多次向政府提出反對的意見,要求取消有關的措施??梢娪⒄Z教數(shù)理課題并不是某一個族群或某一種源流學校的問題,而是關系到各個族群,影響到所有源流學校的國家教育問題。

      (二)英語教數(shù)理的相關研究調(diào)查結(jié)果

      多項由學者進行的研究已揭露了以英語教數(shù)理的實施并未達致理想的效果,甚至可以說是非常令人失望的[6]4-5。

      林潔心、Fatimah Saleh和陳嬌雁近期也進行了一項研究調(diào)查。他們利用兩份調(diào)查問卷,收集了443名數(shù)理教師和787位五年級學生的樣本答案。這些教師和學生來自鄉(xiāng)區(qū)和城市地區(qū)的20間學校,即國小和華文小學各10間,其中各8間分別坐落在檳城和吉打,另4間則位于霹靂北部。他們也征詢13位校長和7位副校長的意見。

      研究成果顯示有8.4%的數(shù)學教師和13.5%的科學教師表示超過80%的時間他們是完全不用英語教學的。研究員更披露,其中有一位數(shù)學教師和2位科學教師完全不使用英語授課。

      調(diào)查數(shù)據(jù)也揭示僅有12.5%的教師自認能講流理的英語;區(qū)區(qū)的11.4%自認有良好的英文書寫能力。而‘差’的方面,分別為18.1%和20.2%,比流利/良好的數(shù)據(jù)還高。

      學生們觀察到大部分的教師并非純粹以英語授課,而是同時也兼用學生的母語。華小和國小學生認同說,他們的教師沒有全面使用英語授課分別高達95-97%和75-82%。

      相對而言,國小學生比華小學生更容易接受改用英語學習數(shù)理。有高達85%的華小學生比較喜歡以母語學習數(shù)理,國小生則只有31%。此外,只有37%的華小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獲得家人的支援,而獲得英文參考書支援的也只有44%;國小學生則分別為 74.7% 和 80%[6]7-18。

      (三)對英語教數(shù)理政策的一些看法

      上述研究成果揭露了一些以英語教數(shù)理的不足和弱點??梢钥隙ǖ氖?,一般來說,無論是教師或?qū)W生,英語的掌握能力都偏低,這就造成了教與學都需要面對問題。當連最基本的溝通工具“英語”都還不能有效使用,那么教學的質(zhì)與量就肯定受到影響,難免令人質(zhì)疑其教學效果。因此建議教育部應認真地進行透徹的檢討;收集各方面的資料和意見,以決定英語教數(shù)理政策的可行性。如果弊多于利,則應當機立斷,下令取消該項措施,恢復以母語教導數(shù)理。所謂: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如果認為倘可繼續(xù)實施該政策,最起碼應先為教師和學生打好扎實的英文基礎。

      首先,正規(guī)地培訓有能力以英語授課的數(shù)理教師,確保他們能以準確流利的英語講解,避免不純正英語造成的負面影響。接下來,學生方面更加需要關注。長久以來,多項與語言學習相關的研究成果都指出兒童必須以本身最熟悉的語言來學習,才能達到最理想的成效。英語教數(shù)理政策似乎忽略了這一點。其實教育部沒有必要在小學階段就急不可待地要求學生使用一個‘鈍’的工具來學習數(shù)理,效果如何,可想而知。更適當?shù)淖龇ㄊ亲寣W生在小學階段先以母語掌握數(shù)理的基本知識,同時加強英語的掌握和溝通能力;那么到了中學階段,即使全面以英語授課也就水到渠成了。

      簡而言之,目前所推行的英語教數(shù)理政策,其教學效果有欠理想。若教育部不正視其弊端,忽略各方提出的意見,且繼續(xù)實行,則影響深遠。這不但未能達致當初該政策所設下的目標:即英語作為科技語言和國際通用語,新生代須提升英語的掌握能力以加強本身在全球化社會的競爭力,卻反而使到各族群的母語教育發(fā)展嚴重受挫,而且更加威脅到國語的神圣地位。未見其利先見其弊,國家整體教育素質(zhì)未必提升,卻可能削弱新生代的競爭力,還如何談在國際人力市場立足,大展拳腳,離強民富國遠矣。為此,大馬現(xiàn)任教育部長慕尤丁已宣布于2012年開始全面恢復以母語教導數(shù)理科目,有關該項措施所引起的爭議也就塵埃落定。

      (四)華小教育的其他困境

      除了英文教數(shù)理這個危機,華文教育的另一個隱憂是有關《2006至2010年教育發(fā)展大藍圖》的落實。眾所周知,該藍圖表明把強化國民學校列為核心策略之一。除了撥款和提供最好的軟硬體設備,也把華文和淡米爾文列入正課以吸引各族家長把孩子送入國小,致力發(fā)展國小成為全民首選學校。雖然大藍圖聲稱不會邊緣化華小和淡小,但實際上也不提如何發(fā)展華小和淡小。華教界人士目前的心情可說是無奈的,只能拭目以待將來的發(fā)展。華社和華基政黨應多關注這項課題,大家齊心協(xié)力尋找對策,凝聚各方力量爭取應得的權(quán)益。

      除了上述的課題,還有其他層出不窮的不利事件對華小造成很大的困擾。2007年5月教育部把158名不諳華文的臨時教師分派到全國各州的華小擔任科目輔導老師,又再引起華教界一陣嘩然。經(jīng)過各校方請愿,教育部副部長韓春錦于同年6月宣稱將會把這些輔導老師調(diào)走,以平息各方的爭議[5]4。還有,老生常談的發(fā)展撥款偏差,不合理的建校條文,歧視性的學校販賣部指南,半津?qū)W校獲指令得自付水、電費和電話費,董教糾紛余波未了……等,已使得華教元氣大傷。

      華教一路走來,風雨不息,內(nèi)憂外患,長期處于‘備戰(zhàn)’狀態(tài),還能忍受多少折騰?華教前景如何,該如何走下去,值得大家深思探討。

      三 華文小學師資的培訓

      在20世紀70年代期間,由于英文小學改制為國民學校,導致華小學生人數(shù)逐漸增加,而進入國民小學的華裔學生則逐減。據(jù)報導,1971年至1978年,華小學生人數(shù)由409,980人增加到486,710人;而國民小學的華裔學生由113,843人減到 64,916 人[3]141。

      有鑒于學生人數(shù)的增長,而政府卻缺乏一套長遠和完善的師資培訓計劃,使得華小長期缺乏合格教師。為了填補華小教師的空缺,臨時教師 (臨教)應運而生。臨教是指未受過專業(yè)訓練而執(zhí)教的教師。

      由于華小師資短缺的情況嚴重,教育部早在1969年已開始辦華小假期師訓,加以培訓在職的華小臨教。不過,根據(jù)1969至1979年的記錄,當局平均每年培訓353名臨教而已,對每年約有1,500名華小臨教相比是微不足道。在70年代,全馬的華小每年都要聘請平均10%的臨教[3]141-142。臨教對華小師資短缺起了一定的紓緩作用;因此,臨教是華小師資不可分隔的一份子,在維護及推動華教運動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到了21世紀,師資不足一直是華小懸而未決的問題。從2000年至2006年,教育部為了解決全國華小師資缺乏的情況,展開了一系列華小師資培訓計劃,[7]包括:

      (1)增加日間師訓人數(shù),包括一年兩度招生及舉行即席面試,同時降低入學資格(由馬來西亞教育文憑5科優(yōu)等減到4科優(yōu)等)。

      (2)重辦假期師訓,后期改為在職培訓。

      (3)增設大學生日間培訓,受訓一年即成為合格教師。

      (4)增設教育學士課程。

      (5)續(xù)聘退休華小教師。

      (6)聘請臨教。

      (7)聘請代課老師。

      (8)聘請日薪退休老師。

      四 華教的曙光

      由于受篇幅所限,本文就只提出探討華教發(fā)展的局限與艱辛,也讓大家警惕,一切成就來得不易,須更加珍惜、維護。前文所述的一切難免令人沮喪,難道華教前景一片黯淡,毫無出路嗎?不盡然!在全球化的時代,一小撮人,甚至一人國家,是阻擋不了國際大局勢的潮流的。假如還有誰不快步追上去的話,那就永遠被拋在后頭了。暫且不提全球的學漢語熱,就只談談大馬的情況。種種跡象顯示大馬政府總算意識到華文的重要性,也已開始采取連串步驟迎頭趕上

      始于前文曾提過的,有先之明的前教育部長,即現(xiàn)任首相拿督斯里納吉早于1995年尾已宣布華語將納入國小的正課,并付諸行動。首先是國小華語科于2003年開始以‘交際華語’的面貌取代在《1956年拉薩報告書》建議之下開辦的母語班。很快的,當局察覺到該份課程的不足,就快速的重新編擬一份全新的課程,并于2007年正月開始在150間國小實施名副其實的國小華語科。這份全新的課程與華小的相差無幾,若全面落實于全國國小,并認真執(zhí)行,成功達致預期學習成果,則肯定可加強新生代國民的整體競爭力,在國際人力市場占一席位。

      史無前例的是,大馬教育部長希山慕丁于2007年5月19日至25日率團到北京進行友好訪問。他于5月20日在接受《今日中國》雜志訪問時,表示大馬政府會彈性處理華教政策;今時今日,政府已把多源流學校如華小、淡小和宗教學校視為優(yōu)勢[5]1。

      教育部長最近訪華之行取得令人鼓舞的成果。教育副部長披露,中國國家漢語國際推廣領導小組辦公室 (漢辦)已經(jīng)答應為大馬華教提供140個學額、為期一個月的短期課程。同時,漢辦也答應派遣專家學者到大馬進行巡回講座,培訓約800位中小學老師和師范學院華文組講師。此外,漢辦也提供獎學金讓大馬中小學教師去中國攻讀學士與碩士課程。漢辦也考慮在制定國小華語課程、教材方面提供參考資料與咨詢服務[5]3。

      教育部長希山慕丁在5月28日透露,他和中國討論了推行中小學階段的雙聯(lián)課程事項。他說:“在無疆界時代,這種中小學雙聯(lián)課程的制度可能出現(xiàn)?!比绻@項計劃能落實,將是國際上的首創(chuàng)[5]7。

      教育部長早在2007年7月8日就透露北京某著名大學獻議來馬設立分校。這所國際大學的成立將能夠加強馬中教育聯(lián)系,也進一步促進馬中關系。果然,附屬北京外語大學的北京外語學校4人代表團于7月杪抵達檳城視察建校地點。他們認為檳城是東南亞的縮影,同時充滿濃厚的中華氣息,因此選中檳城作為設立分校地點。如果事成,它將是中國在大馬設立的第一所國際學校[5]9。

      理所當然的,除了董教總,華基政黨如馬華也成為華教的后盾。馬華總會長黃家定在2007年雪蘭莪州馬華常年大會上聲稱,馬華一直以來都密切關注華小的課題,確保華小是根據(jù)華裔家長的意愿發(fā)展。除了希望華人子弟能接受正統(tǒng)的基本華教外,更能通過華教吸取優(yōu)良傳統(tǒng)的價值觀,包括儒家思想及中華文化精華。

      最振奮人心的是教育部長希山慕丁于2007年8月14日做出歷史性的宣布:政府已原則上同意聘請獨中生到國小教華文,以克服國小華文師資短缺的問題。希山慕丁再次表示大馬必須強化多元教育的優(yōu)勢,因為這個現(xiàn)象已廣泛被外國人看成是大馬的強勢[5]1。

      針對這項宣布,董教總作出積極反應,大表歡迎。不過董教總希望這項措施能擴大至其他源流的小學,包括華小。華社雀躍之余,一般上是抱著半喜半憂的心情,因為一切尚未明朗化;各造即使議論紛紛,其實也毫無結(jié)論。教育部長也吁請各方不要諸多爭議。他說大家應該把焦點放在應該怎樣做及如何達致所設定的宗旨。他本人不去理會種族、宗教、敏感的課題,反而將會小心監(jiān)督這項計劃的進行。

      五 結(jié)束語

      在大馬,基于歷史背景,在爭取母語教育的合法地位時,使得華教是一項政治議題多過教育課題的奮斗歷程。為華社出錢出力,已形成了大馬華社一種特殊的文化現(xiàn)象。有人說華教是華人繳納的第二稅務,相信華社也認了。經(jīng)歷了這么多的合理不合理的對待,華社耗盡能力應對,安然渡過重重難關。

      其實訪華之行,已經(jīng)讓大馬教育部長更加感受到華文的重要。隨著國際局勢的改變,華文無論在文化,經(jīng)濟或科技上都是重要的國際語文。教育部長也曾公開表示華文教育不再是敏感課題。這肯定對大馬華教的發(fā)展有正面的影響。華社應善于利用時勢,加以鞏固母語教育的地位,并嘗試擺脫華教長期面對的困境。無論如何,在爭取華教發(fā)展與生存空間的同時,更重要的是爭取修訂不合時宜的教育法令和條文。

      建國50年,華社各造也站穩(wěn)崗位守了50年,終于見到了曙光。令人欣慰的是,多年的養(yǎng)精蓄銳,一切已準備就緒,由華教培養(yǎng)出來的優(yōu)秀人才可以立即加入全球化,國際化的隊伍,跨大步昂首前進,何須再等那二三十年!所以一切的考驗、磨煉都是值得的!

      [1]林水檺.百年華教:從傳統(tǒng)到現(xiàn)代 [M].//何國忠.百年回眸:馬華文化與教育,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2005:347-362.

      [2]柯嘉遜.馬來西亞華教奮斗史[M].加影:董教總教育中心,2002.

      [2]鄭良樹.馬來西亞華文教育發(fā)展簡史 [M].柔佛:南方學院出版社,2005.

      [3]莫順生.馬來西亞教育史1400-1999[M].吉隆坡: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 (教總),2002.

      [4]教總調(diào)查研究及資訊組.英語教數(shù)理可行嗎 [M].加影:馬來西亞華校教師會總會 (教總),2007.

      [5]星洲日報 [N].2007-05-29.

      [6]林潔心,F(xiàn)atimah Saleh,陳嬌雁.從小學行政人員、教師和學生的角度探討英化數(shù)理教學[M].吉隆坡:華社研究中心,2007.

      [7]馬來西亞教育部課程發(fā)展中心.國小華語課程大綱[R].2006.

      (責任編輯:孫永泰)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Chinese Education in Malaysia

      HUANG Ya-ling
      (Language Education Department,Education College,Malaysia University,Kuala Lumpur 50603,Malaysia)

      The influx of Chinese in the mid 19th century marked the beginning of Chinese education in Malaya/Malaysia.The Chinese schools were established out of the initiative of the Chinese community and were supported by the donations from the public.However,these primary Chinese schools were funded by the government since the Independence of Malaya.This paper outlines the development of primary Chinese education after the Independence.The main focuses are on the discussions of difficulties and pitfalls that have been faced,and are still facing by the Chinese schools due to some undesirable human errors or unfavourable policies.Nevertheless,the world wide Chinese fervour and the increasing importance of Chinese as an international language have been reckoned by the Malaysian government.Hence,the Chinese community is hopeful that the development of Chinese education will take a smoother path and a brighter future to be expected.

      Chinese language education;primary education;Malaysia education

      G 749

      A

      1671-6493(2012)02-0048-07

      2011-10-26

      黃雪玲 (1953—),女,馬來亞人華裔,馬來亞大學高級講師,主要研究方向為教師教育和語文教育。

      猜你喜歡
      數(shù)理大馬華文
      “和而不同”的華文教育
      華人時刊(2022年11期)2022-09-15 00:54:28
      踐行“德融數(shù)理” 打造“行知樂園”
      中國德育(2022年12期)2022-08-22 06:17:24
      數(shù)理:多少人吃飯
      孩子(2019年9期)2019-11-07 01:35:49
      安發(fā)一路歡歌游大馬
      穿越大馬
      藝苑(2018年6期)2018-03-04 06:57:34
      最天然呆筆記 誰說數(shù)理就一定枯燥艱深?
      華文教育中的漢字文化教育
      華文智慧教學探索
      大馬姨
      飲食保健(2016年15期)2016-04-11 21:55:53
      三八婦樂 “聚·變”大馬
      容城县| 石河子市| 应用必备| 含山县| 海阳市| 开平市| 军事| 和硕县| 广安市| 伊吾县| 呼图壁县| 上杭县| 津市市| 永丰县| 东山县| 兴和县| 泸定县| 红安县| 邵武市| 吐鲁番市| 阆中市| 沐川县| 武隆县| 始兴县| 陇西县| 闵行区| 嘉兴市| 邢台县| 藁城市| 江城| 天津市| 南投市| 柯坪县| 塔城市| 乐平市| 富宁县| 长沙市| 诏安县| 门源| 泽州县| 田林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