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驗交流·
高齡患者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圍手術期護理及康復指導
人工髖關節(jié);康復指導;圍手術期護理
隨著社會老齡化,老年人髖部疾患日益增加,長期臥床又可導致較多并發(fā)癥,采取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是治療髖部疾患的首選方法,具有解除疼痛、糾正畸形、恢復功能減少并發(fā)癥、提高生活質量的優(yōu)點。吉林醫(yī)藥學院附屬醫(yī)院自2009年9月至2011年1月對45例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患者行圍手術期護理及康復指導,取得滿意效果,報道如下。
心理護理:評估患者基本情況,給予不同患者不同的心理疏導,介紹手術的必要性、手術方式、注意事項,介紹同種疾病患者術后恢復情況,消除緊張情緒,配合治療,如患者焦慮嚴重必要時給予鎮(zhèn)靜藥。
皮膚護理手:術皮膚區(qū)常規(guī)準備,做好大小便的術前指導,教會床上使用便器,不要使用大便器以免皮膚損傷。
飲食指導:指導病人進食高蛋白、高維生素、高鈣、低脂肪、易消化飲食,鼓勵病人多飲水,多食水果、蔬菜以保持大小便通暢,術前12 h禁食水。
術后觀察生命體征、皮膚情況、各種管路、輸液名稱、滴數(shù)。
傷口敷料觀察護理:觀察患者傷口的滲血情況,如有滲出或污染應立即通知醫(yī)生給予更換敷料。
管路護理:保持引流管通暢,防止引流管打折、脫落。觀察引流液的顏色,引流液的量如出現(xiàn)異常,及時通知醫(yī)生給予相應處理。
留置尿管:妥善固定引流袋,防止脫落,打折。記錄24 h尿量,尿量減少后無尿及時通知醫(yī)生給予及時補液。給予患者尿道口護理每日2次,鼓勵患者多飲水防止尿路感染。
患肢觀察護理:觀察患肢的顏色、溫度、檢查足背動脈搏動情況,評估患肢的感覺運動功能,觀察患肢腫脹情況。使用抗凝藥物期間,要密切注意患者有無出血情況,如傷口滲血增多、皮下出血、鼻出血等。手術當日患者保持平臥位,軟枕固定患肢于外展中立位,患者麻醉清醒后立即行踝關節(jié)的背伸跖曲運動。
正確的康復指導,可促進病人肢體功能恢復,預防并發(fā)癥的發(fā)生,提高病人的生活質量,增強手術效果。概括說來功能鍛煉有以下優(yōu)點:1)預防關節(jié)粘連和僵直;2)促進腫脹消退;3)減少肌肉萎縮和骨質疏松。
術后1~3 d屈伸踝關節(jié):慢慢地將腳尖向上勾起,保持3~5秒,然后再向遠伸使腳面繃直,10~15次/h,手術后立即開始直到完全康復。轉動踝關節(jié):由內向外轉動踝關節(jié),3~4次/d,每次5遍。健側肌體練習:屈髖、屈膝收縮健側下肢肌肉。每2小時練習1組,每組30次,每次持續(xù)10~15秒。目的是消除患肢腫脹,恢復肌肉力量,促進下肢血液循環(huán),預防血栓形成。
術后3~5 d借助關節(jié)鍛煉器(CPM)進行膝關節(jié)和髖關節(jié)的功能鍛煉,從30°開始逐漸增大,但不宜大于90°。臀部收縮練習:平臥位使臀部肌肉繃緊,保持5秒鐘。股四頭肌收縮練習:大腿前方肌肉(股四頭肌)繃緊,盡量伸直膝關節(jié),保持5~10秒鐘,每隔10 min練習10次,直到感覺大腿肌肉有點兒疲勞為止。目的是恢復肌肉力量。
術后5~10 d外展練習:平臥位,伸直腿盡量向兩側分開,收回時不要完全并攏,3~4次/d。髖關節(jié)輕度屈曲練習:用吊帶拉起髖部60°使腳跟滑向臀部,然后伸直。注意不要使膝關節(jié)向兩側擺動。髖關節(jié)伸直運動:術側髖關節(jié)主動伸直動作或髖下墊枕,可以伸展屈髖肌及關節(jié)囊前部。直腿抬高運動:繃緊大腿前方肌肉,盡量伸直膝關節(jié),抬高下肢(距離床前10 cm)保持5~10秒鐘,慢慢放下,重復練習,3~4次/d。臥位髖關節(jié)練習可以恢復肌肉力量,逐漸增加髖關節(jié)活動度,使患側髖關節(jié)活動度逐漸增加。
術后10~14 d伸髖練習:坐于床邊,雙手后撐,主動伸直髖膝關節(jié)。屈髖練習:使髖關節(jié)適當伸展,并置于旋轉中立位。屈髖位旋轉練習:雙足分開,雙膝合攏,用于練習髖關節(jié)內旋反之為髖關節(jié)外旋。以上動作時間控制在30 min。目的是逐漸鍛煉坐位及增加患側髖關節(jié)的活動度。
術后15 d下地練習:將助行器放在術側腿旁,向床邊移動身體。將術側腿移到床下,防止術側髖外旋。健側腿順勢移到床下,將身體轉正,扶助行器站立。坐下練習:坐下之前做好準備,需要有靠背和扶手的椅子,加坐墊,緩慢倒退,看好位置,雙手扶穩(wěn),再緩緩坐下。屈髖不能超過90°,要坐高椅子。站立練習:開始需人協(xié)助,直到有足夠的力量站立。練習3~4次/d,每次5~10 min。站立抬腿練習:雙手握住扶手抬起患肢,抬腿時膝關節(jié)低于腰部,每日練習2~3次,每次5~10 min。站立后伸和外展:將患肢慢慢后伸,抬頭挺胸,拉伸髖關節(jié)囊和屈髖肌群,注意保持上身直立,2~3次/d,然后下肢伸直位向外抬起,慢慢收回,拉伸髖關節(jié)內收外展肌,練習2~3次/d,每次5~10 min。使用助行器的練習:先用助行器輔助行走,待重心穩(wěn)定,改用雙側腋杖。先將助行器擺在身體前20 cm處,先邁術側腿,再將健側腿跟上,如此循環(huán)。開始時,3~4次/d,每次行走5~10 min,待逐漸適應后,增加至5~10次/d,每次行走20~30 min,行走有助于您保持髖關節(jié)周圍肌肉的力量。術后14 d后功能訓練可使髖關節(jié)主動屈曲達到90°,在自行助行器的幫助下可自行部分負重行走,非骨水泥假體應適當延長負重行走時間。
術后1、3、6、12個月要定期門診隨訪,患者一年后要每年隨訪1次,有肢體位置異常,或感覺髖關節(jié)脫臼,局部切口出現(xiàn)紅、腫、熱、痛,應及時就診。
通過對人工髖關節(jié)置換術后的老年患者全程的護理及康復指導,即:基礎護理、心理護理、康復指導、出院指導,體會到:康復不僅與疾病本身和手術操作技術有關,還與患者的信心、精神狀態(tài)及對康復治療配合程度密切相關。術后予以嚴密的生命體征監(jiān)測、規(guī)范的患肢護理、疼痛的及時處理、引流管的有效護理,是患者術后順利康復的關鍵;進行術后早期、中期、后期的科學康復訓練是髖關節(jié)達到良好功能恢復的必要條件。通過醫(yī)護人員的指導可讓患者及家屬明確認識到鍛煉和鍛煉方法的重要性,遵循個體化、漸進性、全面性的原則,利于術后功能的恢復,從而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滿足日常生活動作及部分社會活動參與的需要。
1673-2995(2012)01-0022-02
朱鶴飛,王春曉,張春影 (吉林醫(yī)藥學院附屬465醫(yī)院骨外科,吉林 吉林 132013)
朱鶴飛(1982-),女(漢族),主管護師,本科.
R687.4
B
2011-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