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鳳霞
中國人講究節(jié)氣。一年三節(jié):五月初五端午節(jié),八月十五中秋節(jié),十二月三十(或二十九)除夕夜,實際都是講吃講喝的日子。端午節(jié)吃粽子,中秋節(jié)吃月餅,春節(jié)吃的就更多了。
小時候我們家孩子多,住的大雜院有幾十戶人家。那時在天津過新年,初一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團圓轉(zhuǎn),初四大米飯,初五要包餃子吃素餡,初六初七要吃雞,初八吃魚,初九燉大肉,初十吃頓棒子粥,十一吃雞鴨,十二吃對蝦,十三十四吃打鹵面,十五花燈好熱鬧,家家戶戶都要吃元宵,正月打春那天要吃春餅卷雞蛋。哪家吃什么都看得見,特別是多嘴的胖二嬸,抱著孩子挨門串。
那個社會,氣人有笑人無。我父親成日走街串巷,院里鄰居都是社會最底層賣破爛的、拉排子車的、團煤球的。我們家可吃不起節(jié)氣飯。吃粽子是我去陸財主家當小工掙來的,五月一、二日我就去當小工,在廚房干活,泡粽葉子,洗小棗,煮紅豆,炒豆沙,洗江米。他家粽子有黃江米的,有白江米的。黃江米要放大蕓豆,把蕓豆先煮八分熟,包粽子時放進江米,再放煮過的大蕓豆;白江米放豆沙,也放紅棗。同樣,包粽子時,先放江米再放紅棗豆沙。在陸家干幾天活,給幾個大銅子,送十個粽子?;氐郊依锇彦X向炕上一撒,把粽子向娘懷里一放,全家能吃上高級粽子,我吃不上也是高興的。多嘴的胖二嬸用手拍著我的頭說:“小鳳可是好閨女呀!是養(yǎng)家的好孩子……”
【賞析】
作者開篇先講“一年三節(jié)”,介紹“三節(jié)”,不僅寫出了時間,還寫出了節(jié)日名稱,讀起來讓人感到輕快。“實際都是講吃講喝的日子”,將節(jié)日與吃巧妙地聯(lián)系在一起,以時間為序,向我們介紹了三節(jié)的吃食。
而后,切入正題,用較多的筆墨向我們展現(xiàn)了作者小時候在端午節(jié)前后所經(jīng)歷的難忘的一幕幕。包粽子之前要做很多準備工作,作者在描寫這個過程時運用了一系列表示動作的詞語,形式相同,句式整齊,讀罷腦海中便會浮現(xiàn)出一幅幅干活時的畫面。包粽子的過程寫得也很詳細,同時從側(cè)面寫出了粽子類別的豐富。
最妙的莫過于文章結(jié)尾處的那個“撒”字,形象生動,流露出了作者心中的快樂、得意與滿足;一個“放”字,更讓我們感受到“責任”二字已經(jīng)寫在了兒時的“我”的心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