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穎
摘要:高職院校開設文學欣賞課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從而加強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提升其人文素質。在明確開設文學欣賞課的目的的基礎上,教師更應合理配置課程的各個要素,變革舊有的教學方法,注意教學中滲透人文精神,并且要加強自身的人文素質。
關鍵詞:高等職業(yè)教育 文學欣賞 教學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course teach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WANG Ying
(Shangqiu 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 Shangqiu,Henan476001,China)
Abstract:Vocational colleges opened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class students aesthetic taste, and improve the aesthetic ability of students, thereby enhancing the cultural quality of the college students, to enhance its human qualities. On the basis of clear open literature appreciation class, teachers should be more rational allocation of course, the various elements, change the old teaching methods, note that in the Teaching of the humanistic spirit, and to strengthen their own human qualities.
Key words: The higher occupation education,literature appreciation,teaching.
目前,很多高職院校都主動開設了文學欣賞課程,尤其對于理工應用學科的學生更是要求學生必修。我們認為文學欣賞課程的開設,是非常必要的。但同時,也必須要看到當前文學欣賞課程的具體教學中還存在諸多問題。時代發(fā)展了,社會進步了,學生的認知和思想也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這就需要教師要對新時期的教學進行深入思考,使我們的文學欣賞課程也能夠跟上時代的步伐,與時俱進。
一、高職院校開設文學欣賞課程的目的
加強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教育是我國高等教育一項重要的教學改革舉措,而加強文學、歷史、藝術等人文社會科學教育則是其主要內容。目前我國大多高職院校都開設了文學欣賞課程,目的就是以文學作品為主要對象,培養(yǎng)學生審美情趣、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從而加強大學生的文化素質、提升其人文素質。
尤其對高職院校而言,更應該加強和重視文學欣賞等人文課程。原因:
1. 學生普遍欣賞能力不高。我國各類高職院校的學生來源較復雜,且文化知識水平相對于其他普通高等院校的學生來說稍遜一些。學生理解能力、鑒賞能力不高,在鑒賞中他們往往不得要領,不知道該從哪里入手來欣賞。
2. 使學生成長為全面發(fā)展人才。近年來用人單位對于畢業(yè)生的要求越來越全面,既要有學歷更要有能力,有技術能力的同時更要求有較高的人文素質,較好的思想品質,以更好的溶入企業(yè)文化,提升企業(yè)的整體水平以及對外的形象影響力。
3. 學生缺乏學習動機。眼下,多數(shù)學生都意識到社會競爭異常殘酷,畢業(yè)生找工作越來越難,要生存立足于社會就必須先解決就業(yè)的問題。他們多認為學習的首要目的是就業(yè),其他的所謂理想,信念,抱負考慮較少,學習存在明顯的功利性。認為與專業(yè)無關的文學欣賞等人文課程“沒有什么用”,而喪失學習動機。
二、基于以上原因,教師應該首先使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文學欣賞課程有利于大學生培養(yǎng)高尚情操,提升職業(yè)修養(yǎng),開闊視野,美化心靈,提高自身綜合素質,使學生身心得到全面和諧的發(fā)展,有助于學生成長為全面發(fā)展的人才。
三、合理恰當?shù)恼{配文學欣賞課程的各個要素:文學欣賞課程的構成要素,無外乎就是教師、學生、和作品。
教師在文學欣賞的課堂上不應該是傳統(tǒng)教學中的知識傳授者,也不僅僅是一個文學作品的閱讀欣賞者。他應該結合自己的生活閱歷、情感體驗,把自己對于作品的理解領悟和感知與學生進行交流,在自己欣賞作品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共同欣賞作品,使得學生掌握一定的欣賞方法和技巧,獲得一定的賞析方面的理論指導,從而促使學生進一步利用這些再去主動閱讀和欣賞其他的優(yōu)秀作品。所以,教師在文學欣賞課程中應該發(fā)揮其引導作用。
學生,也不應再是一味的信息接收者。在教師的積極引導下,學生也應主動參與到欣賞的過程中去,“通過語言的閱讀,準確把握這個語言組合體(文學文本)各要素之間的關系和它們之間的相互作用,在文本語言符號的提示下,調動自己的藝術感受力去感知文本形象,展開自己的聯(lián)想和想象去進行形象的再造,從而盡可能完整、清晰地將作品形象、意境‘復現(xiàn)在自己的意識屏幕上,并對文本意義、意味做出解讀。”[1]從而提高自己的藝術感受力和藝術推想力,真正從作品中獲得美的享受。
教學中使用的作品是教師和學生在教學中共同賞析的對象,它將教師和學生聯(lián)系在一起,并且對于教學的內容、方式以及教學效果都會有所影響。
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我們應該合理的調配以上三個要素,選擇好的教學作品,充分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積極性,恰當?shù)匕l(fā)揮各自的教學功能。
四、為此,我們對文學欣賞的課程教學做了如下變革:
其一,鼓勵學生多讀優(yōu)秀作品。要想對文學作品進行賞析,閱讀是必備的條件。閱讀是提高欣賞能力的關鍵。學生在沒有閱讀的前提下進入文學欣賞的課堂,只會是被動接受,而不能有自己的思考參與其中,必然會影響課程的教學效果。所以我們鼓勵學生多讀優(yōu)秀作品。文學的海洋浩瀚無邊,而課堂的時間卻太有限,要想在幾十個課時上把古今中外眾多的優(yōu)秀作品都一一作以講解是不現(xiàn)實的。所以我們在學期開學之初,就給同學們發(fā)放了一個優(yōu)秀作品推薦閱讀目錄,并附以作品內容簡介,方便學生根據(jù)內容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作品閱讀。這個目錄內容豐富,涵蓋了中外各個歷史時期的典范作品。挑出其中一些重點著作,要求學生學期內完成閱讀,在學生閱讀的基礎上開展討論、評寫的活動。而其余的著作,鼓勵學生在以后的人生道路上不斷閱讀,不斷從優(yōu)秀作品中獲取人生智慧,陶冶生命情操,凈化情感,提升品位。
其二,我們有針對性的對教學內容進行了變革。
從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中我們能汲取精神力量,能得到心靈的啟示,更能獲得人生的指導。筆者所教授的文學欣賞課多是即將畢業(yè)的學生。針對他們面臨畢業(yè),馬上要步入社會,開始人生新的航程這一情況,我們在課程內容的選擇上特意做了些調整。比如:選擇安徒生的《海的女兒》,意在讓學生保持心靈深處如小人魚般的善良純真;《簡愛》的講解旨在讓學生學習簡愛的堅強;介紹余華的《活著》是告誡年輕氣盛的學生們要有勇氣面對苦難;引入路遙的《人生》使學生深入思考年青時的選擇可能會影響人的一生,慎重走好人生的每一步;諶容的《人到中年》是要學生們像陸文婷一樣認真負責的對待自己未來的工作;海明威的《老人與海》那種不服輸?shù)挠矟h精神應該可以激發(fā)學生在生活中不氣餒不放棄的激情。
這些作品都是對于學生在未來的生活和工作中有激勵和指導作用的優(yōu)秀作品。作品中蘊含的高尚思想,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良好品德,使他們在步入社會后面對各種誘惑時,心中能有榜樣力量的幫助,有光明方向的指引。我們的學生大多缺乏深入社會生活的機會,缺乏對人性的深刻體察理解,作品中對于社會的廣泛描述和對人性的深刻分析,能夠使學生更加全面深入的了解社會,理解人性,提高他們的心理和人文素質。
其三,改變傳統(tǒng)教學模式,嘗試新的方法和途徑。
傳統(tǒng)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教學模式,不能調動起學生的主動性,所以課堂氣氛沉悶,效果不好。根據(jù)高職學生的特點,我們嘗試著采用了一些新的方法:
借助于多媒體現(xiàn)代教學技術??梢杂嗅槍π缘倪x取一些作品,讓學生先閱讀,然后組織學生觀看由文學作品改編而成的電影。教師引導學生將原著與影視作品相比較,談談作品的讀后感和電影的觀后感。這期間組織學生利用多方面渠道查閱相關資料。這樣,教師既能參與其中,發(fā)揮引導的作用,又能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成為課堂的主角。
學生討論?,F(xiàn)代課程觀認為,學生可以根據(jù)不同的需要相對獨立地學習,教師的角色應從信息的給予者轉變成學習的管理者。因此,我們的課堂上特意安排了學生討論這一環(huán)節(jié),力求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積極主動的參與其中。當然,這應該是建立在民主、和諧的課堂氛圍的前提下的。教師應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而盡量避免指責和批評,使學生輕松愉悅地參與到討論中來。最后教師可以將討論內容加以總結。實踐證明,給學生相對獨立學習的空間,讓他們充分表達自己對事物的認識,并在這其中體驗到成功的樂趣,能大大提高他們的學習興趣,從而積極主動地進行學習。
作品比較分析。另外我們還可以把不同作品中相類似的人物形象加以比較分析,從而使得人物形象的特點更加明晰。例如:把《老人與?!分惺サ貋喐缋先伺c余華《活著》中的福貴放在一起來比較,使學生對于兩個人物形象又有了更清晰的理解和認識。
在教學中,我們不僅把著名的作品作為欣賞的對象,還會選取一些優(yōu)秀的學生作文進行賞析。讓學生自己進行選稿、編輯、討論,這樣,不僅促進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得文學欣賞的課堂得以延伸,也激發(fā)了學生寫作的熱情,使學生由欣賞感悟更進一步到文學創(chuàng)作,調動起學生的主動性。
五、文學欣賞課程要注重滲透人文教育。
時代的急速變革,思想的多元化,不同的人生觀、價值觀等等社會因素從不同的角度影響著我們的學生,同時,他們還要面臨升學、就業(yè)等現(xiàn)實壓力。這些都逼迫著文學欣賞這樣的人文素質類的教學要能夠發(fā)揮其應有的人文教育功能,使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起高尚的道德情操。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體現(xiàn)了作家對于人生的深刻思考,對于生活的體驗感悟,能給當前的大學生許多有益的啟迪。所以,文學欣賞課程的教學,不應該僅僅停留在對于作品內容、語言、寫作技巧等方面的探討,更應該在教學中滲透人文教育,教師引導學生體驗作品的情感,感受作品的內涵,使學生提高人生認知,確立遠大的理想抱負,增強責任感,培養(yǎng)積極樂觀向上的品質。例如在古詩詞的教學中,不將教學滿足于對于詩詞表面字意的理解,而是要滲透到詩詞的內涵。在講解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時,我們鼓勵學生自己查閱相關的資料,整體體驗感知作者的寫作情懷。課堂上重點讓學生討論詞作中所體現(xiàn)的愛國情懷,學生們還聯(lián)想到了抗日戰(zhàn)爭的戰(zhàn)斗英雄、抗洪搶險中的武警戰(zhàn)士、汶川大地震后全國人民的賑災援建,這些都是愛國情懷的體現(xiàn),并表示自己也要在實際生活中把這種愛國精神一直傳承下去。這樣一來,我們的文學欣賞,就從文學作品的賞析上升到了愛國主義教育,實現(xiàn)了課程的人文教育目的。而欣賞《老人與海》這部作品時,我們把作者海明威的親身經(jīng)歷與作品中老人的捕魚過程結合起來進行討論,許多同學結合自己的一些挫折經(jīng)歷或生活中不如意的事例談了對這一作品內涵的理解,他們認識到人生中不可避免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在磨難面前應該做個自信的強者,學會堅韌,絕不能被風雨壓倒。這樣的閱讀交流活動對于學生形成良好健康的情感和積極奮發(fā)的人生信念是非常有益的。
六、教師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
作為文學欣賞課程教師,應盡力提高自身的人文素養(yǎng),不僅要閱讀和賞析過去的經(jīng)典著作,還應該能夠選擇較好的現(xiàn)代作品,閱讀并推薦給學生,更好更有效的發(fā)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總之,高職院校開設文學欣賞課程是完全必要的,它順應了當前社會對于人才全面發(fā)展要求。教師應積極針對高職院校學生的特點,變革文學欣賞課程的教學內容和方法模式,在提高自身人文素養(yǎng)的基礎上引導學生在文學欣賞中獲得更多的有益的精神享受,提高其整體素質,使我們的學生真正成為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人才。
參考文獻
[1]王耀輝.文學文本解讀[M].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
[2]朱迪光.文學作品欣賞教程[M].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9.
[3]徐挺.文學欣賞[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4]傅庚生.中國文學欣賞舉隅[M].北京出版社2002.
[5]中華人們共和國教育部.大力發(fā)展中國特色的職業(yè)教育[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