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長剛 胡皓 李杰
【摘要】在新聞實踐的研究領域里,訃聞(Obituary)是一個慣常被人忽略的板塊。這與我國報業(yè)的現實情境有關系。本文首先分析了中英文在訃聞界定上的異同,然后針對中英文訃聞的語篇結構、標題以及修辭進行了比較。
【關鍵詞】訃聞;中英文報刊;文體特點;修辭
引言
在新聞實踐的研究領域里,訃聞(Obituary)是一個慣常被人忽略的板塊。這與我國報業(yè)的現實情境有關系。目前國內有訃聞版面的報紙只有《新京報》和《南方都市報》。但是訃聞在英語國家往往是深受重視的。美國的三大報業(yè)巨頭——《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英國的四大報業(yè)領頭羊——《每日電訊報》、《衛(wèi)報》、《獨立報》、《泰晤士報》都有專門的板塊刊登訃聞。而訃聞本身又是一個饒有趣味的新聞報道形式之一,國外對這一塊的研究頗為豐富?!蹲哌M美國大報》[1]一書詳細介紹了《紐約時報》的訃聞;美國專欄作家瑪里琳·約翰遜的《先上訃告后上天堂》[2]是一本專門介紹英美訃聞的專著。國內學者所編寫的教材中,劉明華的《西方新聞采訪與寫作》[3]以及黃煒的《新聞采訪寫作》[4]曾涉及訃聞。與國外的研究與實踐成果相比,國內的訃聞研究尚顯單薄。本文意圖從文體特點的角度對中英文報刊上的訃聞進行一個小范圍的比較研究。目的是彰顯中英文訃聞的不同,同時探尋這一不同的原因以及二者是否有相互借鑒之可能。
中英文訃聞的概念比較
在對中英報刊訃聞進行文體比較研究之前,有必要弄清楚訃聞的概念,即什么是訃聞。
在學術研究中,訃聞的名稱并不統(tǒng)一,有訃告新聞、訃聞報道、白色新聞、死亡新聞等不同的稱謂。本文在這里不對這些名稱加以爭論,統(tǒng)一稱為“訃聞”。劉明華教授認為:訃聞,也稱訃告,是關于死亡的報告?!浾卟蓪懙挠嚶勁c一般的訃告不同?!浾卟蓪懙挠嚶勈切侣劊菆蠹堦P于某人死亡的報道。[3]214黃煒教授認為:訃聞,是報道人物辭世的新聞。它不僅是報道某人死亡,更為重要的是重視死者的一生——概括其人的活動和突出的特點,集中描寫死者最引人關注的成就及其趣聞軼事。訃聞是新聞。[4]476《紐約時報》副總編阿瑟·高寶認為:訃聞是對一個人一生的概括,是關于他一生記錄的最后評價,必須公正、平衡、準確,言之有物。我們把訃聞看做是個人簡歷,是對一個人和其所在時代的分析。他的一生意味著什么,他對公眾的影響是什么,他的答案是什么……我們努力把他放在歷史的環(huán)境和他所在的領域里,探尋他對那個領域的人們意味著什么。[5]
中英文報刊訃聞的異同之處從定義方面便可以看出一二。相同的是:第一,雙方都認為訃告是關于死人的新聞;第二,訃聞是對一個人一生的概括。不同的是:西方更強調報道的公正與準確,可以說是普通新聞報道“公正、客觀”價值觀在訃告報道上的延伸。而中國方面的定義并沒有突出這一要求。當然這些對比并不是本文的重點。在弄清楚訃聞的普遍定義之后,本文接下來從文體的角度對中英文訃聞進行比較分析。
中英文訃聞的結構比較
訃聞往往是由標題和正文組成,這和普通的新聞報道或文章沒有本質上的區(qū)別。英語訃聞的結構特點在于,它基本由“人物介紹”、“人物死因”、“人物生平”和“尾聲”四個部分組成,其結構嚴謹,行文嚴肅,沉而不重,傷而不痛。以《紐約時報》2010年12月24日刊登的一篇訃告為例來分析:
Dan Kurzman,Military Historian,Is Dead at 88(標題)
標題“丹·庫茲曼,軍事歷史學家,享年88”交代了死者的姓名、年齡以及職業(yè)。在隨后的正文第一段,死者的具體身份和死亡時間被詳細地記錄下來:“Dan Kurzman,who wrote military histories that illuminated little-known incidents in World War II and an exhaustively reported account of the first Arab-Israeli war,died Dec.12 in Manhattan. He was 88 and lived in North Bergen,N.J.”(“丹·庫茲曼,曾經寫過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的一些鮮為人知的歷史事件,詳盡地報道過第一次阿以戰(zhàn)爭,于11月12日在曼哈頓去世。享年88歲,生前住在新澤西州的北卑爾根”。)這個寫作模式近似于英文新聞報道寫作中的導語,盡可能用一句話交代整篇文章的核心。第二段為死者的死因:“The cause was pneumonia following cancer treatments,his brother Calvin said.”(死因是癌癥手術后的肺炎,他的兄弟卡爾文說。)關于死因,由于不是文章的重點,往往是一句帶過,不拖泥帶水,以盡量減輕可能造成的閱讀痛苦。這個部分有時也可納入第一段當中。隨后這篇訃聞介紹了丹·庫茲曼先生作為一個記者和作家的主要經歷、作品以及社會影響。這便是訃聞的“人物生平”部分,也是行文最長的部分。
值得注意的是,英文訃聞在最后的“尾聲”部分往往會介紹這位死者的家屬關系:“Besides his brother,he left no immediate survivors.His wife,the former Florence Knopf,died last year.”(“除了他哥哥之外,他沒有直接的親屬。他的妻子,弗羅倫斯·克諾夫,先于他在去年去世”。)這個“尾聲”結構的目的是表達對死者親屬的慰問和安撫,也是人道主義精神的體現。
而中文的訃聞報道結構可謂千差萬別,在實踐中并沒有一個統(tǒng)一的標準,而且存在著官方與非官方的區(qū)別。官方的如《人民日報》2010年12月25日的一條訃聞:
新華社北京12月17日電 空軍原司令員馬寧同志,因病醫(yī)治無效,于12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89歲。
馬寧是河南沁陽人,1935年參加革命工作,193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8年入伍,歷任干事、科長、參謀、股長、學員、團參謀長、副團長、團長、副處長兼團長、副師長、師長、副軍長、軍長、蘭州軍區(qū)空軍副司令員等職,1984年按副兵團職待遇離休。
馬寧1955年被授予空軍上校軍銜,1960年晉升為空軍大校軍銜,1964年晉升為空軍少將軍銜,曾榮獲三級獨立自由勛章、二級解放勛章和二級紅星功勛榮譽章。(人民網)
這樣的訃聞就是著名的“新華體”訃聞,為官方發(fā)文。整個結構可以表述為:
新華社××(地名)電 ××月××日××部門××同志,因病醫(yī)治無效,于××月××日在××逝世,享年××歲。
××是××(地名)人,××年參加革命工作,××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等職位?!痢聊晖诵?。
××同志××年被授予××榮譽等等。
第一段交代死者的頭銜、逝世地點和終歲。第二段介紹死者的基本履歷。第三段講述死者的社會榮譽。三段式行文,簡潔明了。這樣的結構省事省力省心,對重大人物的去世報道可以做到政治上的“萬無一失”,因而被廣泛采用。但這個結構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即缺乏人情味、過于公式化這導致讀者對這一訃聞形式嗤之以鼻,訃聞告知死亡信息與緬懷死者的功能因為單調的形式而被弱化了。但“新華體”并不是唯一的訃聞報道形式,一些報業(yè)改革的先行者正在進行著對訃聞報道結構大膽的非官方探索。
非官方的如《新京報》,其別出心裁地采用了以表格式羅列死者情況,再用倒敘追憶的方式進行訃聞報道。
苦等新房數年邀來“難友”同住
張文喜
性別:男
籍貫:黑龍江省呼蘭
去世原因:病逝
去世時間:2010年10月23日
終年:81歲
生前地址:北京市朝陽區(qū)勁松三區(qū)
生前身份:退休干部
張文喜去世后,家人為他整理遺物時,發(fā)現數枚獎章,解放獎章、解放東北紀念章、解放中南紀念章……這些珍貴的紀念品家人從來沒有見過,更沒有聽張文喜說過……(《新京報》2010年12月26日,A14版)
先不帶絲毫情緒地列表介紹死者的基本情況,然后再用倒敘的方式追憶死者的生平事跡。這樣的訃聞報道形式要優(yōu)于“新華體”。在追憶死者生前顯著事跡的同時,充分體現了訃聞應有的人文關懷,也使得死者的形象在字里行間豐滿起來。但是這個結構沒有固定章法,也不適用所有死者的訃聞寫作。第一部分的人物信息列表看上去略顯呆滯,甚至給人以不夠肅穆的感覺?!叭ナ涝颉币豁椄秋@得突兀?!吧暗刂贰眲t實為畫蛇添足之項。若能成功將人物的這些基本信息融入訃聞本身當中,會顯得更加自然流暢。
《南方都市報》更是一反常態(tài)地用書信的方式刊登訃聞:
好心痛,來不及說聲我愛你
寄往天國的信
爸:
好想好想喊一聲屬于我自己的爸爸,直到能把你喊回到我身邊。15年的歲月過去了,我的思念如舊,心底的痛也一直停留在你離開的那一天?!?/p>
永遠愛你的女兒:秋(《南方都市報》2010年5月7日,A214版)
由親人來寫死者的訃聞本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直接將對親人的哀思之言發(fā)表在訃聞版面上的確是一個非常大膽的創(chuàng)舉。但這樣的訃聞形式有著致命的缺陷:訃聞所應有的肅穆與沉重感在這樣的信件表達下蕩然無存;同時讀者也根本不知道到底是誰去世了,也無從知曉死者生前存在的意義在哪里。讀完這樣的訃聞,除了死者親屬可以知曉其中的意義外,恐怕其他的讀者只能是一頭霧水了。因而筆者認為這樣的形式并不可取。
總的來說,國內報紙的訃聞報道實踐起步較晚,之前僅有新華社或《人民日報》“通稿”為重要的政治人物撰寫的訃聞,而“新華體”和“人民日報體”也一直統(tǒng)治著訃聞界,各大報紙并沒有形成一個風格獨特的報道結構,因而各類報紙也只是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來刊登訃聞。這一情況與西方已經非常成熟的訃聞報道結構比起來,國內報紙尚有提升空間。《南方都市報》與《新京報》在訃聞報道上所作的探索雖顯幼稚,但也不失為一種大膽創(chuàng)新的行為。
中英文訃聞標題比較
訃聞的標題之于訃聞猶如新聞報道的標題之于新聞一樣重要。在標題的撰寫上,中英文訃聞也表現出了明顯的不同。英文訃聞標題有著明顯趨同的格式,即“姓名+頭銜/主要貢獻+去世年齡”或“姓名+去世年齡+頭銜/主要貢獻”模式。
中文訃聞標題特征與之前所述結構特征一樣,也分為官方和非官方兩種。官方對政治要人的訃聞報道標題之格式高度統(tǒng)一,即“黨政頭銜+姓名”。
非官方的對一般性人物的訃聞報道標題之形式則是五花八門、各有特色,并無統(tǒng)一的格式。雖然沒有統(tǒng)一的格式范式,但是訃聞的標題往往是選取死者的突出事跡或者突出特點進行描繪,不直接在標題中交代死者的具體情況,而是像對待普通新聞稿件一樣在標題上設置一定的懸念,吸引讀者的關注。變化多端的中文非官方標題比起官方刻板的標題更加生動活潑,符合讀者的閱讀習慣,但同時讀者并不能只觀標題而知訃聞內容:誰死了?怎么死的?死在哪里?有什么重要貢獻?讀者往往要往下細讀才能解答這些疑惑。而中文官方的新聞標題雖給了一定的信息量,但往往使普通讀者失去往下閱讀的興趣。相比較之下,英文訃聞的標題寫作模式蘊涵了更多的信息,在解答了誰死了等問題的同時也往往能吸引讀者繼續(xù)往下閱讀。所以說英文訃聞在標題創(chuàng)作上有“一石二鳥”的效果,比中文訃聞標題要略勝一籌。中文的非官方標題比起英文標題來說雖然失去了一定的信息內涵,但只從形式上看,要比英文標題更加充滿人情味,甚至不像是一則訃聞,更像是一個人物特寫所運用的標題。
中英文訃聞標題結構上的差異,在用詞上也有不同之處。首先在于對“死”的表達上面。對于“死”這種忌諱詞語,中文和英文都有很多相關的委婉語。中文里面有“犧牲”、“逝世”、“去世”、“撒手人寰”、“仙逝”、“告別”、“離去”、“閉上了雙眼”、“去了天堂”等一系列表達法;英文里則有pass away,be gone,depart,leave this world,take one's departure,say the last goodbye等。中文訃聞標題不大可能會直接采用“死了”這樣的表達法來形容逝者,而一般會用“逝世”一詞;但英文訃聞標題出于對報紙版面的考慮會直接采用die這個詞,而不會采用那些更占用空間的委婉語。其次,在對政府人員或黨員的報道上,通常會在其姓名之后冠以“同志”一詞以表親切和尊敬,而英文里則無此用法。所以從這一點上看,英文訃聞標題遠不及中文訃聞標題肅穆厚重。
中英文訃聞修辭比較
由于語言習慣與文化認知的不同,中英文訃聞內容在遣詞造句上存在著比較大的差異。
第一,中文訃聞善用夸張強調與頭銜的堆砌,英文訃聞相對樸實無華,只側重一個方面。例如:
中國共產黨的優(yōu)秀黨員,偉大的共產主義戰(zhàn)士,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我黨經濟工作的卓越領導人,中國共產黨第七屆、八屆、十一屆中央委員,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國務院原副總理,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副主任薄一波同志……(《人民日報》2007年1月22日第4版)
這個由106個漢字構成的句子里面出現了七個頭銜:“中共黨員”、“共產主義戰(zhàn)士”、“無產階級革命家”、“經濟領導人”、“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副主任”,其中有四個頭銜運用了修辭格,分別是“優(yōu)秀的”、“偉大的”、“杰出的”、“卓越的”。這些頭銜與修辭都是為了強調死者薄一波的重要性,突出了死者生前的杰出和偉大。
英文訃聞關于重要人物的辭世則是另一番味道:
“Senator Edward M. Kennedy of Massachusetts,a son of one of the most storied families in American politics,a man who knew acclaim and tragedy in near-equal measure and who will be remembered as one of the most effective lawmakers in the history of the Senate,died late Tuesday night. He was 77.”(The New York Times August 26,2009)
“麻薩諸塞州的參議員愛德華·肯尼迪,美國政界最傳奇的家庭肯尼迪家族的兒子,飽受贊揚和非議的參議院歷史上的最務實的立法委員,于星期二去世,享年77歲?!保ā都~約時報》,2009年8月26日)
在這則關于愛德華·肯尼迪議員的訃聞的首段,作者僅用了兩個政治頭銜和一個家族頭銜來形容肯尼迪,分別是Senator(議員)、Lawmaker(立法委員)以及a son of the most storied families(最富故事性的家族的一位后代),除了the most effective之外,再無別的修飾詞語。因為英文的訃聞顯得平實和穩(wěn)重,沒有中文訃聞那種大起大落氣勢磅礴的感覺。而且這則關于肯尼迪逝世的訃告的首段僅僅強調了肯尼迪作為一個議員也就是立法者,這也是肯尼迪最為讀者所熟知的一個角色,而他作為肯尼迪家族后代這一事實也是無人不知的。除此之外再無其他。這則英文訃聞比起上則中文訃聞關于政治頭銜的多方面強調要含蓄很多,也顯得更平易近人。
第二,中文訃聞結尾多用四字格排比與感嘆,英文訃聞結尾多一言以蔽之。用薄一波同志與肯尼迪議員的兩篇訃聞為例:
薄一波:在80多年的革命生涯中,他矢志不渝、堅忍不拔、榮辱不驚,為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獨立解放,為社會主義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事業(yè),盡心竭力,鞠躬盡瘁,建立了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他的卓著功勛和崇高品格,受到全黨和全國人民的敬重和愛戴。薄一波同志永垂不朽!
肯尼迪:“He was the survivor,”Mr. Ornstein continued.“He was not a shining star that burned brightly and faded away.He had a long,steady glow. When you survey the impact of the Kennedys on American life and politics and policy,he will end up by far being the most significant.”(“他是這個家族的幸存者”,奧斯丁先生繼續(xù)說道。“他不是一顆一閃而過的明星。他的光芒持續(xù)恒久。如果你去了解一下肯尼迪家族在美國人的生活、政治和政策上的影響,他就是迄今最重要的一位?!保?/p>
薄一波同志的訃聞結尾用了“為中華……為社會……”的排比句式,同時大量使用了四字格,諸如“矢志不渝”、“堅忍不拔”、“鞠躬盡瘁”等。不僅如此,在結尾最后一句還加上了“永垂不朽”的感嘆句式,讀起來大氣磅礴,氣勢恢弘。而肯尼迪議員的訃聞結尾就顯得異常冷靜和深沉,只有最后一句象征性地點明了肯尼迪議員生前的影響力,無過多贅述,而且還是用的引語,這在中文領導人訃聞里面是絕對不會出現的。
第三,中文訃聞多用正面積極的詞匯來激勵人們,英文訃聞多用中性詞匯來安撫心靈。中文訃聞里面激勵人心的詞匯比比皆是,死者在訃聞里面所起到的往往是表率作用。英文訃聞則不會出現類似的語境,而往往是以平和中性的詞匯來描述死者,給讀者一種寧靜釋然之感。
綜上所述,在修辭上,中英文訃聞的區(qū)別主要在于中文本身的情緒性、四字格詞匯與排比慣用法在某種程度上與英文側重樸實、準確的不同。這種不同本身也無優(yōu)劣好壞之分,各有其特點。若能將英文所有的隱忍和克制情緒嫁接到奔放的中文訃聞之上,也許會有更好的效果。
結語
中英文訃聞的差異并不僅僅局限于上述幾點。究其原因,還是要從文化淵源與語言習慣上探討其根源。本文僅從文體特點角度切入以窺其一斑。客觀地說,與英文訃聞相比,現今中文報刊上的訃聞還有很多值得改進的地方。
參考文獻:
[1]辜曉進.走進美國大報[M].廣州:南方日報出版社,2004.
[2]瑪里琳·約翰遜.先上訃告后上天堂[M].李克勤,譯.北京:新星出版社,2007.
[3]劉明華.西方新聞采訪與寫作[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3:214.
[4]黃煒.新聞采訪與寫作[M].上海:上海大學出版社,2005:476.
[5]英特爾等著.全能記者必備[M].宋鐵軍,譯.北京:中國人民出版社,2005:288.
(蔣長剛為青島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講師;胡皓為上海外國語大學2010級新聞學碩士生;李杰為青島農業(yè)大學人文社科學院講師)
編校:趙 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