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效應(yīng)即“最后即最好”效應(yīng)。
一些心理學家認為,人們可能會下意識地認為,最后的巧克力是最好吃的,壓軸的往往是好戲,留到最后的東西會對人產(chǎn)生很多影響,包括積極影響?!白罱K的”總是給人更多的愉悅和感染,畢業(yè)典禮、奔赴戰(zhàn)場前的最后一別……對最后時刻發(fā)生的事件,人們會體驗到比平日里更深的快樂和更好的情緒。
這種心理不僅存在于大事件中,日常生活中面對無關(guān)緊要的小事時,“最后即最好”的心理也一樣發(fā)生作用。只要讓人以為什么東西是“最后的”,都會增加人對那樣東西的好感度。這種心理在生活中的體現(xiàn)還有:教授們在最后一次測驗中給出高分,雇主傾向于把職位提供給最后一個面試的求職者。意識到這類偏見,可以讓這種主觀的判斷減少。當然,“最后的東西”給人帶來的不見得都是積極情緒,苦果也不少見。
(摘編自大洋網(wǎng)2012年3月12日)
點擊運用
最后的一定是最好的嗎?不盡然。但是人們總是對沒有發(fā)生的事情、最后的事情充滿了最大的期待,就好比我們希望自己吃的最后一顆草莓是最甜的,希望自己在學校的最后一年是最有意義的,希望自己最后的考試是最完美的。體驗這種情緒,總是非常美妙,但也會給人造成一種錯覺,有時候還有失公允。適用話題:最后與最好,消極與積極,心理影響,客觀理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