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浩劍
[摘要] 彭陽縣是寧南山區(qū)設施拱棚辣椒生產大縣,辣椒產業(yè)已成為促進農業(yè)種植業(yè)結構調整,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途徑。為推進產業(yè)持續(xù)、健康發(fā)展,2011年通過拱棚辣椒新品種展示試驗的13個品種的生物學性狀、抗性、產量等試驗數(shù)據(jù)分析,亨椒1號、亨椒新冠龍、日本長金和航椒8號四個品種抗逆性強、產量高、品質優(yōu)、商品性好。建議下年對這四個品種做進一步的試驗和示范,為大面積推廣種植積累詳實的技術資料。
[關鍵詞] 拱棚;辣椒;品種;展示;初報
一、試驗目的
為了加強品種的管理,加快優(yōu)良品種推廣速度,特進行拱棚辣椒新品種展示試驗,以便了解掌握不同品種的特性、品種間的差異,為參展品種在寧南山區(qū)的大面積推廣提供科學依據(jù)。
二、展示基本情況及設計
1.展示品種情況
品種展示收集到青椒類8個,線椒類2個,彩椒類3個,共13個,設代號分別為1號,2號,3號,4號,5號,6號,7號,8號,9號,10號,11號,12號和13號。
2.展示地點情況
展示地點選擇在彭陽縣紅河流域白河村剡長川等6戶農戶經營的塑料大棚。大棚規(guī)格規(guī)格參數(shù)為棚長60m,寬9m,高2.7m,占地面積0.81畝。3月上、中旬搭建扣膜,棚膜為EVA多功能長壽無滴膜。定植前結合起壟施入腐熟農家肥3500kg,二銨20kg,尿素15kg。
3.展示設計
每棟塑料大棚為展示區(qū)組,大棚棚型結構為PYSDP2008-3型水泥拱架結構塑料大棚。
定植前垂直于棚體走向起壟,棚內覆膜42壟,壟溝距1.4m,壟面0.8m,壟高0.25m。壟上平行鋪設兩行間距40cm的滴灌管道,采用地膜覆蓋,形成膜下滴灌形式,按壟上行距40cm,株距35cm打定植穴,(每壟沿滴灌管道外側雙行種植,每畝定植2700株),區(qū)組Ⅰ—Ⅳ每棟塑料大棚均安排一個品種為一個展示區(qū),區(qū)組Ⅶ由8個品種組成一個展示區(qū)組。
三、試驗管理
1.參試品種于2011年2月15日委托彭陽縣任灣蔬菜育苗中心統(tǒng)一穴盤育苗。
2.展示點于4月10日—21日定植,苗齡60d,9月25日—10月8日拉秧。定植至采收結束共澆水17次,追施尿素34kg、硫酸鉀復合肥14kg、二銨48kg,共噴藥5次防治蚜蟲、白粉病等(詳見附表5)。
四、試驗結果與分析
1.從生育期統(tǒng)計看,2號、3號、6號、9號始花期比1號、4號、5號、7號、8號、10號、11號、12號、13號提前4-11d,坐果期提前10d左右(詳見附表1)。
2.從不同生育時期生長量測定數(shù)據(jù)看,各品種苗齡基本一致。始花期7號品種的株高最高,平均株高33cm;12號品種的莖粗最粗,平均莖粗1.0cm,其他品種差別不大。結果期7號品種的株高最高,平均株高52cm,8、12號品種的莖粗最粗,平均莖粗1.3cm,5、9號次之,平均莖粗1.2cm,其他品種差別不大;7號品種的分枝高度最高,平均分枝高度27cm,8號品種的次之,平均分枝高度23cm,其他品種差異不大;2號、3號的分支數(shù)最多,其他品種差異不大;7號品種的結果數(shù)較多,9、13次之,12號最少,其他品種差異不大。綜合分析得出,田間生長勢牛角椒中5號最好,羊角椒中7號最好(詳見附表2)。
3.從產量統(tǒng)計結果看,綜合產量牛角椒1、2號產量較高,4、5、6、8號品種產量差異不大次之,11、12、13號產量較低。羊角椒3、10號產量較高,7、9號品種產量差異不大。
4.從果實性狀測定看,參展的八個品種為兩個類型,其中1、2、4、5、6、8、11、12、13號為牛角椒,3、7、9、10號為羊角椒;從果形、果色、辣味評價,羊角椒9號最好,其他品種差異不大,牛角椒中2號最好,其他品種差異不大;從早熟性評價,羊角椒中9號、3號較早熟,牛角椒差異不大。
5.從病害調查情況看,各品種田間發(fā)病普遍較輕,其中2、6、9號品種未發(fā)生病害;1號發(fā)生輕度白粉病;13號發(fā)生輕度早疫病;11、12號發(fā)生輕度臍腐??;10號發(fā)生輕度病毒病。綜合得出,13個品種抗病性較強,尤以2號、6號抗病性最強。
五、結論與建議
1.根據(jù)田間生長勢、產量性狀、果實性狀、商品性及市場因素等方面進行綜合評價得出,牛角椒1、2號品種產量較高,抗病性強,均適于我區(qū)拱棚生產,其中2號品種略為突出,生長勢強,產量最高,果形好,果色符合市場要求。羊角椒中3、10號品種適合本地推廣,其中10號產量最高。
2.總結兩個試驗點的田間管理情況,提出如下建議:(1)要根據(jù)不同生育期的辣椒長勢、土壤墑情以及天氣情況適當增加澆水次數(shù),同時縮短每次澆水時間。(2)按照辣椒生長過程中的需肥規(guī)律(N:P:K = 1:0.3:1.7),適當增加K肥施用量,從而提高辣椒抗臍腐病的能力。(3)要加強辣椒采收后期的管理,提高后期產量,增加效益。
附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