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漁先生對中國人思維模式的缺陷的認識,可謂“一針見血,振聾發(fā)聵”;由此推導出的“中國落后根源論”,也讓人如醍醐灌頂。中國的落后,的確不完全是因為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和專制統(tǒng)治的壓制,也不完全是受以儒家思想為主體的中華文化、制度和體制的制約。這些因素影響過中國歷史的進程,但不是根本性的。根本性的原因正是我們的傳統(tǒng)思維出了問題。
對西方人來說,自然法則就是真理;而對中國人來說,利益最大化原則才是真理。而利益最大化又因時因地因人而異,所以中國人的思維模式才會出現如楚漁先生所說的模糊、混亂和僵化。
以前,幾乎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者都自稱是“偉大”“光榮”“正確”的;相對而言,“渺小”“恥辱”“錯誤”的,自然是廣大人民群眾了。問題是,那些統(tǒng)治者隔不了多久,就要換一茬;而前代統(tǒng)治者和后代統(tǒng)治者的施政綱領或許完全相反,怎么可能都是“偉大”“光榮”“正確”的呢?中國老百姓的思維模式于是不得不模糊而混亂起來。如果腦袋一直被捏在人家的手里,人家說什么就是什么自然正是個人利益最大化的最高原則。連腦袋都沒有了,又何談利益最大化?可這樣一來,在中國,事物的本質就不是恒定的了。趙高指鹿為馬時,所有的大臣心里都明白鹿是鹿、馬是馬,但為了個人利益最大化,只能揣著明白裝糊涂,跟著趙高把鹿說成是馬。而當大部分人都指鹿為馬時,那么人們就有可能真的認為鹿是馬而馬是鹿了。什么事情,都不必自己作判斷,這正是中國人思維模式僵化的原因。
現在的問題是,我們要如何改變這種利益至上的思維模式呢?
第一,要發(fā)展經濟,豐富物質,消滅貧窮。當生存受到威脅時,絕大多數人會選擇“有奶便是娘”的行事原則,而把真理這個“親娘”拋之腦后。只有當經濟發(fā)展了,物質繁榮了,衣食無憂了,人們才有可能尋根究底,去探究事物的本源和真相。
第二,自然科學的逐步發(fā)展,是改變中國人這種模糊、混亂、僵化的思維模式的重要因素。歷代以來,中國都忽視自然科學,重視社會科學。不少人所謂的“社會科學”,其實就是人學,說穿了,就是權謀學,為的是個人利益最大化。而自然科學的最大特點,則是按客觀自然規(guī)律辦事。
一大片一大片思想的高地,正等著人們用正確的思維方式去占領、去挖掘、去考究?,F在,最要緊的,是我們要拿出行動來。
(謝宗玉,著名作家,毛澤東文學院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