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晨晨
教師的教學機智,從其作用對象上看,可以區(qū)分為三種不同類型。
第一類的教學機智,主要作用于教師自身。一是作用于教師備課和授課時臨時生成的新觀念、新技巧;二是作用于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偶爾出現(xiàn)的失誤,包括知識點的失誤、問題處理的失誤等。前一種,只有教師自身才能夠感受到它的存在;后一種,則在為數不少的課堂上經常出現(xiàn)。比如,某位數學老師在板演某道幾何題時,因某個環(huán)節(jié)上出現(xiàn)了失誤,導致該題目無法繼續(xù)解答下去時,缺乏教學機智的教師,便停了下來,站在講臺上,對著黑板發(fā)愣。這樣的行為,就是人們常說的“掛黑板”。而有教學機智的教師,則往往從思維斷裂處臨時挑選出一個較有隱蔽性的錯誤解法,一邊依照這個錯誤推演下去,一邊在回顧前面的解題內容,迅速整理思維,形成正確答案。如此,當該題以錯誤形式呈現(xiàn)在黑板上后,教師就可將這一錯誤當做典型錯題,引導學生糾錯,形成正確認知。當然,這一種的教學機智,只能偶爾為之。
第二類的教學機智,作用于知識點上。同樣的知識點,不同的教師在引導學生學習時,往往采用的是截然不同的方法。例如,同樣是學習高中語文的語言得體這一知識點,有的老師新課導入時平淡無奇,而一位老師則這樣導入:昨天晚上看了一部反映戰(zhàn)爭題材的電影,發(fā)現(xiàn)里面的首長很喜歡叫自己的警衛(wèi)員為“小鬼”。“小鬼”不是罵人的稱呼嗎,首長為什么要這樣叫警衛(wèi)員啊?如果這樣叫是可以的,那么,警衛(wèi)員能不能叫首長“老鬼”呢?這樣的問題,既富有趣味,又緊扣學習目標,當然能夠很好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很明顯,這樣的導入就是一種教學機智。這樣的機智,來自對教學內容的斟酌。
第三類的教學機智,作用于學生身上。作用于學生身上的教學機智,其實有著很多種小的類別。比如,作用于學生所犯的錯誤,作用于學生的某種表現(xiàn),作用于學生在學習中暴露出的某種局限等??梢哉f,學生在學習與成長中的一切行為,都能夠激活教師的教學機智。反過來,教師的教學機智,又可以在學生學習和成長的一切領域中,給學生以必要的幫扶。
在教師、知識點和學生這三者間,學生當然是最重要的。畢竟,一切教學行為,最終都指向學生的健康成長這一課程目標。也正因為這一點,教師的教學機智,其最大價值便在于服務于學生的成長需要。而學生的成長需要又以學生的積極主動成長為根本。教師無法代替學生成長,只能在教學中努力創(chuàng)設最好的學習環(huán)境,讓學生自覺主動地學習,一步步地長大。
所以,教師最有價值的機智,便是激活學生。無論采用什么樣的方法,運用什么樣的話語,只要一心為了能夠讓學生感受到學習的樂趣,感受到成長的快樂,那么,教師就一定會找尋到最有價值的教學機智。當然,這樣的教學機智,也并非隨時可以獲取。我們常常會看到一些教師好心辦了壞事的情況,這種狀況的發(fā)生,往往就因為教師的教學能力不強、平日缺乏積累所致。
教師的教學機智,不會憑空而來。優(yōu)秀教師的教學機智,必然都來自于對教育事業(yè)和學生的由衷熱愛。毫不夸張地說,愛是形成教學機智的根本動力。沒有愛,只把教學當做謀生的工具,就不會有心思去琢磨教學方法,不會樂意去花費時間思考學生的成長。
一位老師執(zhí)教大型公開課,講解古代詩歌中月亮這一意象的象征意義時,一名學生卻突發(fā)奇想,提出這么一個頗具挑戰(zhàn)性的問題:月亮之所以能被人們用來象征人生的圓滿與缺憾,表現(xiàn)親人的團圓和分離,寄托思鄉(xiāng)與思親之情,就因為滿月的形狀是“圓”,和詩人心中渴望團圓、圓滿的感情是一致的。那么,太陽也是圓的,為什么詩人們從不用太陽來表達這些情感呢?
面對這樣的問題,教師應該怎么辦?缺乏機智的教師,或許會置之不理,繼續(xù)自己的教學。暴躁的教師,甚至會以為學生是故意找茬兒。而這位富有教學機智的教師,則會立刻捕捉住了這個質疑中的獨特價值,迅速打破原定計劃,轉而進行比較月亮和太陽間的差異。三種做法中,當然是這一種最能激活學生的思維,最有利于學生的健康成長。
結語:“百度百科”中,將教學機智解釋為“教師面臨復雜教學情況所表現(xiàn)的一種敏感、迅速、準確的判斷能力”。這個定義中,“面臨復雜教學情況”的限定,其實并不準確。畢竟,教學活動中的一切行為,皆需要足夠的教學機智做支撐。一句話、一個問題、一次交談,都需要教師精心準備,努力創(chuàng)造最有價值的情境。教學機智,并非只適用于復雜的教學情境。最簡單的教學情境中,也需要并能夠彰顯出足夠的教學機智。
“敏感、迅速、準確”這三個定語很有價值。教學關注人的心靈,所以必須敏感、迅速;而準確,則強調教學機智必須準確服務于學習目標。有些公開課上,教師想盡了辦法展示自己的才華,只是把學生視做觀眾,那么,這樣的課堂,即使有再多的教學機智,也不能稱其為有效。我們探究教學機智,如果連教學活動的主體是誰都沒弄清楚,哪里又能有真正的教學機智呢?
(本欄責編 朱亞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