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毅華
【摘要】說明文是以說明為主要表達方式,對客觀事物或事理進行介紹或解說的一種文體,它在日常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在初中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價值。說明文教學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但說明文教學難度較大,多數(shù)中學生感到說明文文體特點平淡質樸,學習過程枯燥乏味。因此教師有必要提高課堂教學藝術,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學生的學習熱情。
【關鍵詞】初中說明文;情境教學;實踐活動
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筆者在說明文教學時以活動教學理念為指導,創(chuàng)設課堂活動情境,運用科學而靈活的教學手段吸引學生,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充分活動、積極思維,使學生在輕松掌握說明文特征的同時對說明內容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
一、創(chuàng)設情境活動,引發(fā)學習興趣
說明文的內容,往往比較抽象,難以理解。有些說明對象和內容,往往是一般人不能親眼目睹或身歷其境的。在教學過程中,通過運用實物、圖片等這些形象化的手段,可以把事物的形象展現(xiàn)出來,在一開課時就緊緊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使學生一開始就對文本產(chǎn)生興趣,激起學生強烈的求知熱情。
如《核舟記》中,教師通過實物展示等形象化手段,吸引了學生的興趣,真切地體驗到了雕刻者的高超技藝,理解了作者由衷的贊美之情。再如上《布魯塞爾大廣場》時,先出示一幅布魯塞爾大廣場建筑效果圖,讓學生找出市政廳、咖啡館等地理位置,了解大廣場的建筑布局和風格,這樣會很自然地切入到課文內容,達到了“未讀課文,先知三分”的效果,直觀清晰的實物和圖表帶給學生輕松的學習情境。
合理創(chuàng)設活動情境,能夠讓學生自覺地融入到學習情境中,有意識地對文本、問題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從而達到說明文教學的最優(yōu)化。
二、巧借媒體活動,促進科學探究
多媒體及網(wǎng)絡技術的運用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育教學觀念,這也就為說明文活動教學提供了新的思路。因為網(wǎng)絡資源可為學生學習提供大量的信息,也可以提供大量的研究資源和動力資源。我們可以發(fā)揮網(wǎng)絡的優(yōu)勢豐富課堂教學,廣泛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科學探究。
在教《警惕生物入侵》時,先讓學生上網(wǎng)了解生物入侵現(xiàn)象,了解葛藤與水葫蘆的盲目引用帶來的后果與危害,讓后讓學生繼續(xù)積累生物界中外來物種帶來危害的實例,讓他們建立網(wǎng)頁,設計“生物網(wǎng)”圖,并對圖進行說明,然后制作外來生物入侵的網(wǎng)頁,讓學生進入網(wǎng)頁進行論壇,談談自己學習課文后的感想,呼吁人們不能只追求短期利益,盲目引進,違法自然生長規(guī)律,最終危害生態(tài)環(huán)境。學生通過不同的方式了解自然,從不同層面、不同角度學習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字,激發(fā)動腦、動手的學習愿望。
多媒體及網(wǎng)絡技術的特點與說明文文本之間存在很多相關點。網(wǎng)絡資源為我們搭建了實現(xiàn)這種教育效果的平臺。通過上網(wǎng)活動,搜索與課文有關的知識內容,加深了對文章的了解和理解,開拓了學生的思路,培養(yǎng)了學生科學探究的精神。
三、實施拓展活動,增強人文趣味
說明文教學要注重課程資源的拓展,將課內和課外有機結合,架起了課內與課外的橋梁,借助課文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喚醒學生的熱情與激情,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他們對生活的關注與熱情。
在《中國石拱橋》教學中筆者設計了兩個拓展活動環(huán)節(jié):一是制作名橋檔案卡片,積累橋方面的專業(yè)知識,梳理與概括有效信息。上課時教師先帶領學生一起整理歸納文中兩座古橋(趙州橋和盧溝橋)的特點,完成兩座古橋卡片檔案。然后再指導學生學會從自己積累的資料中篩選有效信息,制作上海的橋卡片檔案。二是給橋圖片寫說明詞,讓學生對自己積累的橋圖片進行簡短的介紹說明,幫助學生更加透徹地理解說明內容及特征。學生在制作卡片、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學習寫作介紹事物的方法與技巧,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審美能力與感受生活中的科學情感。
實踐表明,整堂課學生都能保持濃厚的學習熱情,課堂氣氛活躍。學生在交流中調動平時所見以及上網(wǎng)積累的資料來說明自己的觀點,如介紹盧浦大橋、東海大橋和上海外白渡橋,他們都能抓住它們的建筑特點及歷史地位準確地說明,既體現(xiàn)了說明事物的知識性、科學性,又呈現(xiàn)了語文課堂的人文趣味。
四、組織體驗活動,培養(yǎng)實踐能力
在當前的教學中,往往過分重視知識的落實,而忽略了實踐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教學中要結合有利條件組織體驗活動,讓學生通過實踐運用掌握知識的真諦。
比如在學習《上海的弄堂》前,舉辦了一次《我看上海弄堂》攝影比賽活動,讓學生注意觀察上海的弄堂特點,欣賞漁陽里的石庫門建筑風貌,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體會自然和人文帶給我們的歷史滄桑感和美感;并由此拓展開去,在課堂教學后,再鼓勵學生進行一次關于《上海弄堂采風》的調查活動,并采用小組合作的方式,分頭進行,合作制作小報、寫調查報告,學生的小報和報告交上來,可謂是精彩紛呈,如《新天地—— 一道亮麗的風景線》、《田子坊趣聞》、《革命圣地漁陽里》等,這樣學生既了解上海的歷史,又對上海的本土文化有了更為清晰的認識。這次關于上海弄堂的拓展活動,學生觀察采風,感悟弄堂文化,培養(yǎng)了學生的實踐探究能力、社會交往能力與寫作能力等,真是一舉多得呀。
大多數(shù)說明文的材料內容與科技發(fā)展和人們生活密切相關,教學時可根據(jù)課文的特點適時適度地點面結合,內外相聯(lián),以此來吸引學生,讓學生沉浸在實踐與求知的氛圍中,使課內課外互為補充,相得益彰,使學生的知識與能力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
遵循說明文的知識理趣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說明文的積極性,讓學生從生活中來,到生活中去,切己體察,在學習說明文過程中感到新鮮和富有新意,從認識了解課本內容到關注身邊的事物,引導學生感受觀察身邊的科學,養(yǎng)成熱愛生活和科學探究的情感與能力。
參考文獻:
[1]鐘啟泉,安桂清編著.《研究性學習理論基礎》[M],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年12月第一版
[2]孫杰遠主編.《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M],北京大學出版社,2002年7月版
[3]李明哲.《警惕:說明文教學的去語文化》[J],《中學語文:教學大參考》,2008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