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躍祖 崔陽陽
一、引言
奈達和泰伯(1969:13)在《翻譯理論與實踐》一書中提到:“翻譯是在譯語中用最切近的、最自然的對等語再現(xiàn)源語的信息”。為了達到“最自然的對等”,譯者必須先對英漢語言各方面的差異有所了解。然而,在影視字幕翻譯中,由于缺乏對英漢語言的深度對比和分析,譯者出現(xiàn)漏譯、誤譯和亂譯的現(xiàn)象屢見不鮮。影視字幕翻譯作為新興的翻譯領(lǐng)域門檻較低,但其受眾甚多、影響深遠。優(yōu)秀的字幕翻譯既可以讓觀眾體驗到原聲電影的魅力,又可以作為寶貴的翻譯學習資料,而劣質(zhì)的影視字幕翻譯不僅影響觀影效果,而且還會誤導(dǎo)觀眾。
Shuttleworth和Cowie(1997:161)認為影視字幕是“為影視劇對白提供同步說明的過程”。在影視字幕翻譯過程中,譯者往往受時間、空間、情境等因素的制約。影視字幕翻譯的時間限制主要是指:“語言和圖象的同步配合……每行字幕必須在屏幕上停留足夠的讓觀眾掃視的時間,一般以2至3秒為宜”(李運興,2001)。字幕的空間限制指的是:“屏幕上可容納的語言符號數(shù)目。字幕有時用兩行,有時用一行”(李運興,2001)。故在翻譯影視字幕時,譯者應(yīng)基于影視字幕的特點從形式上做到簡潔明了、一目了然,在內(nèi)容上將英漢語言差異化解于無形。此外,譯者還需要克服雙語間的文化差異來實現(xiàn)電影與觀眾間的跨文化交際。
二、英漢對比理論在影視字幕翻譯中的應(yīng)用
(一)劇情信息的傳遞
在談到英漢語言差異時,王力(1984:474)指出,“西洋語的結(jié)構(gòu)好像連環(huán),雖則環(huán)與環(huán)都聯(lián)絡(luò)起來,但畢竟有聯(lián)絡(luò)的痕跡;中國語的結(jié)構(gòu)好像無縫天衣,只是一塊塊的硬湊,湊起來還不讓它有痕跡?!蓖趿ο壬拿枋隹梢赃M一步理解為:英語重“形”,漢語重“意”。在翻譯過程中,我們應(yīng)注意“形”和“意”的轉(zhuǎn)換,必要時把英語中的“形”相應(yīng)地轉(zhuǎn)化為漢語中的“意”。比如在《老友記》第九季第十八集中,六位老友買了彩票,他們在電視機前興奮地等待開獎,這時Joey(喬伊)說道:
原文:My god,I can already feel myself changing.
原譯:我的天呀,我已經(jīng)能感覺到自己變化了。
改譯:我的天呀,我感覺自己就要變富翁了。
考慮到喬伊想表達自己開獎前的興奮之情,他說這句話的目的是希望自己中獎,而譯文將“changing”簡單地譯成“變化”,顯然沒有準確傳達出喬伊的語氣。事實上,喬伊說這句話的時候并沒有將意思表述完整,根據(jù)源語,完整的表述應(yīng)是:“My god,I can already feel myself changing into a rich man”。筆者認為,優(yōu)質(zhì)的譯文需將文本隱含的意思翻譯出來以彌補觀眾理解上的空缺,改譯后的文本既補全了喬伊想要表述的意思,推進了劇情的發(fā)展,又體現(xiàn)了喬伊可愛的一面。
英語單詞通常存在一詞多義的現(xiàn)象,比如英文中的“go blind”和“go on”均用了同一個“go”,但翻譯成中文則需要注意是否與電影語境意合,可分別翻譯成“變瞎”和“繼續(xù)”。意合法在翻譯電影片名時得到了廣泛的應(yīng)用,如曾獲奧斯卡最佳影片獎的“Gone with the Wind”和“Casablanca”分別被譯成《亂世佳人》和《北非諜影》,來更準確地傳遞了電影主題和時代背景。在影視字幕翻譯中,一名合格的譯員應(yīng)充分考慮英漢對比中的形合意合特點,尤其是應(yīng)用于快節(jié)奏的影視字幕翻譯時,因為受限于影視字幕的空間,字幕往往占據(jù)了屏幕下一小塊地方,而且影視字幕的特點是速度快,往往隨著電影角色的話語轉(zhuǎn)瞬即逝,這就要求譯者實現(xiàn)語言轉(zhuǎn)換時要更多地傳遞說話人的意思,使觀眾能跟上電影節(jié)奏和劇情發(fā)展。
(二)文化詞的對比和翻譯
翻譯理論家奈達(1993:110)認為:“翻譯中出現(xiàn)的最嚴重的錯誤往往不是因為詞語表達不當所造成的,而是因為錯誤的文化背景所導(dǎo)致的。歸根到底,翻譯中的大部分問題都是因為兩種語言差異而造成的障礙?!笨梢?,英漢對比不僅僅是語言層面的對比,更有文化層面的對比?!独嫌延洝纷鳛槊绹就恋碾娨曄矂?,融入了許多符合美國文化的詞語,比如在第五季最后一集中,莫妮卡對錢德勒說了這樣一句話:
原文:I cant get married until I get something old,something new,something borrowed and something blue.
原譯:我不能結(jié)婚,直到我找到一些舊的,一些新的,一些借的和一些藍的。
改譯:結(jié)婚前我們得先找到四大件。
這句話是在莫妮卡和錢德勒打算結(jié)婚前說的,根據(jù)美國傳統(tǒng),新人結(jié)婚前需要找足“新的”“舊的”“借的”和“藍的”四大物件。中國觀眾可能不了解美國這方面的傳統(tǒng),這里我們不妨采用尋找文化對等物的方式來化解這一難題,將字幕翻譯成:結(jié)婚前我們得先找到四大件。根據(jù)中國傳統(tǒng),新人在結(jié)婚前也需找到“三大件”,像20世紀70年代的自行車、手表和縫紉機,還有80年代的冰箱、彩電和洗衣機,所以“幾大件”這種說法易于被中國觀眾接受。改譯后的字幕不僅保留了源語中的文化信息,而且言簡意賅,符合字幕翻譯時效性的特點。
作為北美最長的河流,密西西比河在美國文化中占據(jù)了舉足輕重的地位,馬克·吐溫的《哈克貝利·費恩歷險記》就以密西西比河作為背景。在《老友記》中,密西西比河也出現(xiàn)了多次,比如當喬伊無法入睡時,他口中就會念念有詞:
原文:One Mississippi,Two Mississippi,Three Mississippi。
原譯:一條密西西比,兩條密西西比,三條密西西比。
改譯:一只羊,兩只羊,三只羊。
原譯忽略了英漢對比中的文化因素,因為密西西比河屬于美國獨有的文化詞,故在翻譯時應(yīng)該在目的語所在地尋找文化對等物。在中國文化中,人們在睡不著的時候習慣數(shù)羊,羊?qū)儆谥袊奈幕~,雖然兩者屬性不同,但改譯后的字幕能幫助目的語觀眾快速理解喬伊的意思,在一定程度上消減了字幕的“異質(zhì)性”。
(三)幽默信息的保留和翻譯
既然是情景喜劇,《老友記》經(jīng)常會穿插一些富含雙關(guān)的幽默,在Liebold(1989:109~111)看來,“幽默翻譯是一項挑戰(zhàn),它需要對源語幽默內(nèi)容和目的有深刻的理解,并在目的語中產(chǎn)生相同的幽默效果?!比绾蝹魃竦刈g出幽默效果?在這里我們先看一則通過語言手段表現(xiàn)的幽默。喬伊遇到一位漂亮女士,想上去搭訕,于是問女士:
原文:Joey:You smell great tonight.What're you wearing ?
Lady:Nothing.
原譯:喬伊:你今晚聞起來妙極了,你身上擦的是什么香水?
女士:什么也沒擦。
改譯:喬伊:你今晚聞起來真香,是什么這么香?
女士:體香。
電影中,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Joey無意間用了雙關(guān),因為“wear”既有“穿衣服”的意思也可以表示“擦香水”。而在漢語表述中,穿衣服用的動詞是“穿”,擦香水是“擦”。原譯將“wear”翻譯成“擦”讓人感覺這位女士對喬伊的搭訕反應(yīng)冷淡,然而畫面中這位女士明顯對喬伊流露出好感,她的回答其實是一種調(diào)侃,所以原譯不夠傳神。改譯后的文本在形式上有所變換,并把英文中隱含的幽默信息成功轉(zhuǎn)換成了中文觀眾能理解的方式,傳遞了影片的幽默效果。
2008年上映的好萊塢大片《功夫熊貓》中融入了許多中國元素,連劇情都可謂帶著一股強勁的“中國風”。然而,畢竟是美國導(dǎo)演操刀,劇中的臺詞穿插了許多原汁原味的美國式對話。我們先來看其中一句兼具幽默和哲理的臺詞:
原文:There is a saying.Yesterday is a history.Tomorrow is a mystery,but today is a gift.That is why it is called the “present”.
原譯:有句話說得好。昨天是段歷史。明天是個謎團。而今天是天賜的禮物。像珍惜禮物那樣珍惜今天。
改譯:有句話說得好,昨日已成歷史,明日可謂謎團,只有今日可稱現(xiàn)今。現(xiàn)今應(yīng)如“現(xiàn)金”來珍惜。
在影片中,烏龜大師對熊貓說這句話是用來激勵熊貓應(yīng)該抓住機遇、珍惜現(xiàn)在。不難看出,這句短短的話語中巧妙地使用了雙關(guān)語“present”。雙關(guān)語是幽默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但在翻譯過程中往往容易被譯者“不小心”遺失。原譯雖然讀之通順,但卻未能將這句話的“精妙之處”保留下來,改譯后的文本將“gift”詞義淡化,保留了烏龜大師話語間的精華,并巧妙地淡化了英漢語言差異,實現(xiàn)了字幕翻譯中幽默信息的傳遞。
三、結(jié)語
我國翻譯學家陳定安(1991)在其《英漢比較與翻譯》的序言中曾指出:“英漢語言對比,是翻譯理論的核心。翻譯的理論、方法與技巧都是建立在源語和譯語之間的異同對比的基礎(chǔ)上的?!币虼耍私庥h語言差異和文化差異對于翻譯技能的提高至關(guān)重要,影視字幕翻譯作為一個新興的翻譯領(lǐng)域更需要將英漢對比作為其理論指導(dǎo)和出發(fā)點,以便減少翻譯研究的盲目性。本文從形合意合、文化詞差異和幽默信息的傳遞這三方面探討了英漢對比,其提供的字幕翻譯策略能基本做到準確地傳遞信息,縮小目的語觀眾在理解上的誤差,進而使觀眾獲得更好的觀影效果。在翻譯學習中,唯有深刻理解語言文化方面的差異,才能跨越語言文化鴻溝,真正實現(xiàn)有效的跨文化交際。
參考文獻:
[1]Liebold,A.The Translation of Humor:Who Says It Can't be Done?[J].META:Journal des Traducteurs,1989,(1):109~111.
[2]Nida,E.A.Language,Culture and 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1993.
[3]Nida,E.A.& Taber,C.R.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Translation[M].Leiden:E.J.Brill,1969.
[4]Shuttleworth,M.&Cowie,M.Dictionary of Translation Studies[M].Manchester:St.Jerome Publishing,1997.
[5]陳定安.英漢比較與翻譯[M].北京:中國對外翻譯出版公司,1991.
[6]李運興.字幕翻譯的策略[J].中國翻譯,2001,(4).
[7]王力.中國語法理論[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1984.
(毛躍祖 崔陽陽浙江寧波 寧波大學外語學院315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