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宗華
撫琴臺上
高粱穗扎掃帚
尹吉甫在高山子村打掃門前的舊塵
迎接我的到來
急于要我聽他撫琴
已是《大雅》稀聲了
老瀘州的八景之一
已從廢棄中重生
《履霜操》追思伯奇的孝道
深入小孩子們的血脈
追著鐵環(huán)奔跑長大
古蜀的兒郎
在林間的大道沐浴“庶民清風”
從琴聲中奔出古蜀
成為尹吉甫最堅實的劍與盾
佐宣王中興,尹吉甫倡導天人合一
西漢楊雄,東漢蔡邕,北魏酈道元,今人陳鑫明
無不溯及江陽,老白干有著濃烈的醇香
去山西平遙筑臺點將
往滄州南皮征北獫狁和收南淮夷貢賦
至四川岷山鞏固西周的疆域
“文武吉甫,天下為憲”
不過是君王的恩譽
尹吉甫終不負國家重托
縱是蒙冤殞命
自有十堰青峰埋忠骨
歲月久遠初發(fā)源
幾經(jīng)太陽雨沐生命的胎盤
瀘州石洞鎮(zhèn)越來越清晰的初啼
既然魂有所歸,就不再收回功成名垂的足跡
縱有金頭一顆換得十二座疑冢也只是寄身他鄉(xiāng)
母親唯一臨盆分娩的痛苦之地
三千年彈指一揮間,多少時世已變遷
唯有農(nóng)夫耕其田,春天插秧,秋天割谷
一成不變地步入今世的小康
《詩經(jīng)》以西周的安定強盛入手采寫
“天生丞民,有物有則”
一不小心就成第一個詩人
看著人民安居樂業(yè)
總算不辜負古蜀國早作了五谷的肥泥
葬在納溪區(qū)豐樂鎮(zhèn)的夫人馬氏
若是九泉之下有知,以溪水為發(fā)塢
定會攜手共建殷實的小家
互敬,和睦,過平凡的生活
“西周一條街”將重現(xiàn)西周的中樞
鳳竹拔節(jié)鋪張寬大的荷葉
以治國的才華福蔭村莊
時隔三千年的謀略不會失去時效罷
古樸鄉(xiāng)韻突出新農(nóng)村的風采
石洞花博園,蜂蟄蝶舞百靈婉轉
家園在整齊化一中彰顯自個的棱角
犁鏵上打開尹吉甫的族譜
墾殖的田野,來者生生不息
永恒的鄉(xiāng)音,琴絲撥動覓知己
不因為尹吉甫的偉大
在異鄉(xiāng)耗盡了生命的磷火
就允許他改變高山子村的發(fā)聲
石洞花博園
一列一列規(guī)范的鄉(xiāng)村
翻開雪亮的梨花
跟隨尹吉甫出古蜀興周的戰(zhàn)士
復員繁衍成長為新式的農(nóng)民
扔掉守舊的思想
秧苗告別倒春寒的溫室
拔節(jié)茁壯
紫藤纏繞的田邊酒家
滾著鐵環(huán)奔跑
扎著一方巾蝴蝶辮子的孩子
掏出柴灶里的陽光
沐浴在朝露上
蒸騰肺活量
蔥郁起來的各種樹木總是偉岸挺拔
成為撫琴臺邊的榜樣
和睦的家庭
淵源于伯奇至孝的熏陶
我正走在林廊
撣落蒙塵的喧囂
青萍的小溪
撫琴臺上撫琴聲
青萍的小溪擠滿了青萍
碧玉的小蛇扭曲著銀亮的波光蜿蜒
閃動信子傾訴尹吉甫如何攜帶西周一條街魂歸高山子
兩千八百年鄉(xiāng)音重筑《大雅》之堂
尹吉甫融入童叟無欺的新風尚
不談文治武功,古蜀兒郎最津津樂道
《詩經(jīng)》第一采集者,尹吉甫最喜愛古江陽老白干的紅高粱
茶霧繚起林海蒸蔚
百鳥清啼自然的本色
五谷之軀秉承伯奇的體格
崇孝的社會提倡和諧的村莊
青萍的小溪有畫橋橫臥
麻鴨,白鵝,紅桃,南瓜……
牧牛的孩子把鐵環(huán)掛在牛角上
水紅的蜻蜓緊追不放
魚兒尚小,還擱不下小舟
槳在心中蕩漾修建中的釣魚臺
借一片框鏡中的西湖
拈幾根銀須熬霜,最美還是尹吉甫的故鄉(xiāng)
注:對于名人故里,現(xiàn)今都多有爭議。我僅以為古蜀江陽地理上的后來者,寫出此組詩,也是情可理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