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私人記錄看“文革”的文化消費

      2012-04-29 06:24:33錢振文
      粵海風 2012年3期
      關(guān)鍵詞:樣板戲日記

      錢振文

      放在我面前的是一個普通知識分子在“文革”十年當中的生活日記,這份日記的起訖時間是1965年1月1日到1975年10月30日,所以,“文革時期”只是粗略的說法。這份生活日記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常見的日記,另一部分是家庭消費賬。

      日記的主人名叫林怡,1911年9月22日出生在上海一個殷實富裕的家庭,早年接受過正式的職業(yè)教育,1949年新中國成立的時候,林怡早已過了職業(yè)生涯的前半段,正在邁入不惑之年。在此之前,他曾經(jīng)與人在上海合辦過小學,曾經(jīng)在正是紅火時候的美國第二大通訊社合眾社工作過,也曾經(jīng)擔任過上海電線廠的經(jīng)理。由于有早年的讀書和職業(yè)背景,林怡在解放后能夠順利進入新生的權(quán)力機構(gòu),在50年代成立的國家物資儲備局內(nèi)蒙古分局136處發(fā)揮自己的財會專業(yè)技能,但也由于這個有些過于“豐富”的職業(yè)經(jīng)歷,使得已經(jīng)接近退休年齡的林怡老人在轟轟烈烈的政治運動中成為清算的靶子和批斗的對象。

      從這份日記開始的1965年9月,林怡就被單位以莫名的原因認定為不適合繼續(xù)在保密單位工作,夫婦雙雙從136處被下派到烏蘭察布盟察哈爾前旗所在的土貴烏拉工作,土貴烏拉是個只有兩萬多人口的小地方,生活條件與工作環(huán)境和國家直屬機構(gòu)自然不能相提并論,就是和當?shù)厝说娜粘=涣?,對于滿口上海話的林怡來說都很是一個問題。但真正嚴重的問題是,來到鄉(xiāng)下不到一個月,林怡所在的土貴烏拉公社還沒有給他正式分配工作,“四清”運動開始了。這個從1963年開始席卷全國的“社會主義教育運動”,不知道為什么直到兩年后才刮到這個大草原上的小鎮(zhèn)子。在“四清”運動中,林怡的會計經(jīng)歷倒是派上了用場,在很長時間里,除了學習毛主席著作和書寫自己的歷史情況,他的主要工作就是參加四清工作組查賬股,被調(diào)到公社的獸醫(yī)站、郵電局、拖拉機站、鎮(zhèn)醫(yī)院、副食品加工廠以及所屬各個大隊核對賬目,到1966年7月,“文化大革命”運動開始了,“四清”運動卻還沒結(jié)束。這時,“四清”工作隊根據(jù)精簡機構(gòu)的精神,動員一部分年老體弱的人退職退休,常年患高血壓癥等疾病的林怡也在被動員之列,還沒到退休年齡的林怡很不情愿,并以“不合國務院規(guī)定”為由,要求調(diào)動工作。但到11月,他還是被人事部門列為了編外人員,在家休息,從新年開始按80%領取工資。

      被列為編外人員后,林怡的工資從原來的68.5元降到了54.8元,但卻可以“正式不到辦公室,不上班工作而在家休息”。雖然每天可以不上班后的林怡向人抱怨說“每天在家難受”,但這對于長期以來身體老是不大好的林怡來說,未嘗不是件合適的事情,另外,既然在哪兒都是休養(yǎng),林怡就想到氣候條件更適合他休養(yǎng)的上海去度過一個政治運動正在火熱但天氣卻很是寒冷的冬季。1967年10月,在公社開具了證明書和向公社革委會主任告辭后,林怡離開內(nèi)蒙古開始了“文革”十年當中的第一次上海之行。但事實證明,這次到南方的休養(yǎng)躲避了內(nèi)蒙古1967年零下二三十度的嚴寒,卻給他帶來了長達309天的刻骨銘心的政治磨難,也許正是這場無理的非人的屈辱和對這場屈辱的不甘,才讓老人在臨死前決定把這十年的日記永留人間。

      林怡的這次上海之行是在1968年5月結(jié)束的,這時候即使在內(nèi)蒙古也已經(jīng)不用穿著厚厚的棉衣了。林怡在上海的時候,除了享受和親人們在一起的怡樂,還采購了大量在內(nèi)地買不到的東西,尤其是在那個年代只有上海才能生產(chǎn)的工業(yè)產(chǎn)品如半導體零件、高級紡織品以及釣魚鉤、小剪刀等精細的小玩意兒。同時,林怡沒有忘記購買同樣在內(nèi)蒙不好買到的這個時候最時尚的物品毛主席紀念章,從他在上海的購物日記可以看出,他曾經(jīng)先后18次購買了不同品種的紀念章52個,除了紀念章,他還買了毛主席萬壽無疆書、老三篇書、毛主席像等等流行物品,這說明即使是在暖和的濕潤的上海,作為“編外人員”的林怡并沒有忘記這個特定年代的政治氣候。但是,還在1968年1月的時候,單位的人們就開始惦記這個“脫離了本地區(qū)、本單位的無產(chǎn)階級文化大革命運動”的“游魚”,雖然是鞭長莫及,但可以通過扣發(fā)工資這個簡單的卻是致命的手段輕易地達到“抓魚”的目的。1968年5月22日,從上?;氐絻?nèi)蒙古的第二天,到公社報到的林怡就被“群專指揮部”的人們“專政”了,從這天起到1969年6月11日,他就開始了漫長的被專政的過程。300多天的“專政”主要是參加連續(xù)好幾期的“毛澤東思想學習班”,“學習”內(nèi)容包括:書寫自己的被認為是無比可疑的歷史問題和這幾個月離開內(nèi)蒙古后在北京、上海、蘇州等地的所有行蹤,包括見過的每一個人和該人的工作單位、家庭住址;等待“判決”的時候只能做兩件事情,一個是在下雨天等不適合勞動的時候“看毛主席著作”,一個是做各種勞動包括鋤草、打土坯、挖地、修樹、裝砂、掃地、擦玻璃。對于一個本來就有病在身年屆六旬的老人來說,這些勞動都是帶有懲罰性質(zhì)的重勞動,有時候還會因此受傷和害病,如有一天裝砂后膠輪車“中途過河時被跌出手腕受傷”。懲罰的高峰是1968年11月,在“土貴烏拉公社第三期毛澤東思想學習班(斗私批修)”上,林怡被連續(xù)十幾天“斗私”,有一次甚至被人“拿板凳套在頭頸上再加兩塊炕皮,又以火勾打頭頸,迫我承認合眾社是特務組織”。幸運的是,到1969年3月26日,“早晨開會傳達首長講話,宣布大隊被關(guān)人員一律解放”。從這兒以后,林怡才又恢復了每天“在家休息”的雖然少拿一些工資但卻平靜無事的日子。對這一段莫名其妙的黑暗屈辱的日子,一年以后的1970年3月24日,公社書記對林怡的責難回答道:“這是群眾運動,沒有什么?!?/p>

      林怡老人十年的日記其實很簡單,除了1965年和1966年簡單記錄在單位的工作內(nèi)容外,從1966年底以后大多數(shù)的日子是在家里休養(yǎng)和到外地探親,因此,日記中的主要內(nèi)容是:1.自己所在的位置;2.人際交往,包括自己外出和家里來人的情況以及來往信件的內(nèi)容;3.身體狀況和醫(yī)療過程。和他日常記錄的另一個系列——消費賬進行對比,可以看出,日常消費的行為過程基本上不在日記的范圍內(nèi)。

      值得注意的是,“看電影”是幾乎唯一同時出現(xiàn)在“日記”和“消費賬”中的消費內(nèi)容,甚至同樣具有精神消費特點的并不多見的報刊、圖書的消費也并沒有在日記中出現(xiàn)過,這也許是在說明,“看電影”在那個年代,的確是件超出日常生存之上的很“有意義”的事情。

      但正兒八經(jīng)地看電影是“文革”后期也就是1971年以后的事兒,在林怡的日記中,從1966年到1970年,看電影的記載只有可憐的兩次。一次是1966年12月6日:“15點看三次原子彈爆炸電影”。這個原子彈爆炸電影是八一電影制品廠1964年拍攝的彩色紀錄片《我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連續(xù)看三遍電影,大概一是因為這種紀錄片并不長,二是因為電影實在是太稀罕了。原子彈爆炸是60年代經(jīng)濟遭遇巨大困難的情況下國家取得的成就之一,其他的還有1968年南京長江大橋的建成通車和紅旗渠的開鑿通水,這兩項標志性的巨大工程也都在建設的過程中就拍攝了電影紀錄片。第二次看電影的記錄是在1968年10月15日:“上午兩類矛盾討論,下午剝玉米,晚電影《鋼琴伴唱紅燈記》?!边@次看電影是林怡在學習班時的事情,是毛主席著作學習的補充?!朵撉侔槌t燈記》是中央新影1968年的作品,由從廈門鼓浪嶼成長起來的著名鋼琴家殷承宗鋼琴伴奏的《紅燈記》唱段,把鋼琴和京劇這兩個南轅北轍的藝術(shù)形式硬是捏合在一起,很是體現(xiàn)了革命樣板戲天下才俊為我所用的勁頭?!朵撉侔槌t燈記》是出現(xiàn)較晚的樣板戲,在它之前已經(jīng)有了京劇《智取威虎山》、《紅燈記》、《沙家浜》、《奇襲白虎團》、《海港》和芭蕾舞劇《紅色娘子軍》、《白毛女》及“交響音樂”《沙家浜》等“八個革命樣板戲”。當然,在《鋼琴伴唱紅燈記》之前和之后,也還有《龍江頌》、《杜鵑山》、《平原作戰(zhàn)》等在當時比較活躍且影響深遠的現(xiàn)代京劇。但是,這時候的樣板戲還只是舞臺藝術(shù),能夠到劇院看戲的觀眾畢竟是有限的。別說是在偏遠的內(nèi)蒙古,就是在首都北京這樣的大城市,能夠有機會到戲院看樣板戲的觀眾也是很少的。

      因此,我們可以知道所謂的“電影年代”并不包括“文革”前期的幾年,這個時候的人們幾乎不看電影。這個時候,全國人民都在忙著批斗別人和被別人批斗,就連林怡這樣本來已經(jīng)“退二線”在家休養(yǎng)的人也不能幸免。當然,不看電影更主要的原因是沒有電影可看?!啊母镩_始后,江青一伙以虛擬的‘文藝黑線罪名把自古至今的所有藝術(shù)作品全部冠以‘封、資、修之名而禁錮起來,電影、戲劇、小說、音樂、美術(shù)統(tǒng)統(tǒng)成為空白?!保ㄖ車[邦《北影四十年》,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7年)老片子不能看,新片子更是沒有?!拔母铩遍_始后,屬于文化系統(tǒng)的電影制片廠更是首當其沖地陷入了比其他行業(yè)更加嚴重的政治迫害當中。以北京電影制片廠為例,在“文化大革命”中,“總計800多人中被打成反革命的將近500人,立案審查的496人,被誣陷為反革命投進大牢的7人,被長期隔離單獨監(jiān)禁的約16人,其中,時間最長的達5年之久,被送進黑幫隊管制的前后近100人,有6人被迫害致死?!保ㄖ車[邦《北影四十年》,文化藝術(shù)出版社,1997年)這樣,電影制品廠的正常生產(chǎn)完全停頓,1967年、1968年、1969年連續(xù)三年,北影沒有生產(chǎn)一部電影。

      1970年以后,電影生產(chǎn)開始逐漸恢復。最先出現(xiàn)的是樣板戲電影。從北影的大事記可以知道,1969年3月,江青、康生接見謝鐵驪、錢江,指令他們拍攝樣板戲《智取威虎山》。1969年5月,北影成立了樣板戲攝制小組。從1970年開始,北影先后拍攝完成了樣板戲電影《智取威虎山》(1970年)、《紅色娘子軍》(1971年)、《海港》(1972年)、《龍江頌》(1972年)、《海港》(重拍)(1973年)、《杜鵑山》(1974年)。當然,拍攝樣板戲電影的不光是北影,當時中國其他幾個重要的電影制片廠如上海電影制片廠、八一電影制品廠、長春電影制品廠等也都曾經(jīng)拍攝過樣板戲電影。從1971年到1973年,林怡日記中看電影的記錄越來越多,這幾年他看過的電影就主要是樣板戲電影,如《白毛女》(1972年4月30日)、《奇襲白虎團》(1972年10月23日)、《沙家浜》(1972年11月1日)、《紅色娘子軍》(1972年11月9日、1973年4月17日)、《奇襲白虎團》(1973年5月7日、9日)。另外,從日記中也可以看出,林怡這幾年和家人一起看樣板戲的時候也不少,如《紅色娘子軍》(1971年10月2日)、京劇《龍江頌》(1972年10月22日)、晉劇《杜泉山》(11月3日)、晉劇《平原作戰(zhàn)》(1973年3月8日)、《三上桃峰》(6月6日)、晉劇《平原作戰(zhàn)》(汾陽劇團)(6月12日)、晉劇《紅燈記家史》(7月18日)、晉劇《沙家浜》(呼和浩特市晉劇團)(8月7日)。當然,除了看戲看電影,這時候林怡也偶爾會買京劇樣板戲的劇本看,如1972年11月15日他買了京劇紅色娘子軍劇本(0.25元)。經(jīng)過這么一捋,我們可以看出來林怡似乎對《紅色娘子軍》格外有興趣,又是看電影看戲又是看劇本,但實際上也未必如此,如《奇襲白虎團》,在1972年10月23日看過了,但在1973年5月7日和9日又連續(xù)看了兩遍。在林怡的日記中,重復觀看多遍的電影是很多的,并不是因為這些電影有多好,而是因為電影院也實在就只有這些片子可放。

      慢慢地,人們開始對電影的蕭條表示不滿,北影的導演給中央領導寫信,在信中傳遞了人民群眾希望看到故事片的要求,周恩來總理看到了這封信,文化管理部門收到了來自更高層的壓力,樣板戲一花獨放的局面不得不有所改變。但故事片的生產(chǎn)并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在新的故事片還沒有生產(chǎn)出來之前,人們把一些“文革”前拍攝的舊電影拿出來重放,林怡的日記中也有不少這樣的電影,如《打擊侵略者》(1972年11月7日)、《南征北戰(zhàn)》(11月11日)、《鐵道衛(wèi)士》(1973年4月12日)、《英雄兒女》(5月12日)、《鄂爾多斯風暴》(8月10日)、《小兵張嘎》(8月12日)。與此同時,從朝鮮、越南、阿爾巴尼亞、羅馬尼亞等社會主義國家進口的電影也被用來應付電影稀缺的局面。在這些外國電影中,也有許多是人們耳熟能詳?shù)?,最著名的如《列寧?918》、《賣花姑娘》、《多瑙河之波》等。在林怡看電影的記錄中,1971年就出現(xiàn)了外國電影,是朝鮮1965年拍攝的《看不見的戰(zhàn)線》,但直到1972年底之后,外國電影才開始更多地出現(xiàn),如《賣花姑娘》(1972年12月18日)、《南方在召喚》(12月24日)、《多瑙河之波》(12月31日)、《戰(zhàn)友》(1973年4月6日)、《阿福》(4月11日)、《回故鄉(xiāng)之路》(5月1日)、《在廣闊的地平線上》(5月14日)、《賣花姑娘》(6月2日)、《看不見的戰(zhàn)線》(6月19日)、《琛姑娘的松林》(6月22日)等。

      到1974年、1975年,林怡的日記上才開始出現(xiàn)“文革”中新拍攝的故事片,如1974年1月24日(大年初二)上午,在集寧市工人文化館看了《火紅的年代》(上海電影制片廠1974年出品),如1974年4月14日在上海探親時在洪武路工人文化宮觀看《青松嶺》,5月16日在建國路電影院看《戰(zhàn)洪圖》,1975年1月7日晚在集寧看《閃閃的紅星》,1975年3月19日中午看了《創(chuàng)業(yè)》,1975年5月4日看電影《向陽院的故事》,1975年6月6日看電影《青松嶺》,1975年7月1日晚看電影《艷陽天》,1975年7月12日晚看《送貨上路》和《半藍花生》,8月31日晚看《激戰(zhàn)無名川》,9月4日看《草原兒女》,9月7日看《烽火少年》,10月2日看《偵察兵》,10月16日看上影1975年拍攝的《春苗》,10月28日看上影1975年拍攝的《第二個春天》。這些電影雖然是新片子,但好看的并不多,大多數(shù)充滿著“文革”文藝特有的說教氣息,只有個別電影中的反面人物如《青松嶺》中的錢廣給人們留下較為深刻的記憶。

      1974年以后,在放映新片子的同時,五六十年代拍攝的老片子和從國外引進的經(jīng)典電影也經(jīng)常放映,《杜鵑山》、《海港》等樣板戲電影也夾雜在其中,因而是一個很有多樣性的時期。相對來說,人們尤其是年紀不大的孩子們更喜歡看《南征北戰(zhàn)》、《地雷戰(zhàn)》、《渡江偵察記》等痛痛快快的“打仗片”,而對《海港》、《火紅的年代》、《青松嶺》等老是磨磨唧唧說道理的電影則只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地湊合著看。

      除了以上所說的故事片或者說“正片”,那時候放映的電影中還有一大部分是所謂的“加片”,其實是科教電影和新聞紀錄電影。這是電視年代到來之前特有的現(xiàn)象,這些“加片”擔當著傳播新聞事件和科學知識從而教化民眾的任務。在林怡的日記中,這類電影的內(nèi)容可以說是五花八門,一類是看不出具體內(nèi)容的新聞紀錄片,如“72年新聞紀錄片25號、26號”、“72年41號、42號、43號紀錄片”;另一類就是有具體內(nèi)容的新聞紀錄片,如《考古新發(fā)現(xiàn)》、《中國乒乓球代表團訪問日本》、《戰(zhàn)斗的團結(jié)——歡迎越南黨政代表團》、《1972年全國五項球類運動》、《田中訪華》、《毛主席會見黎德壽》、《亞非乒乓球邀請賽》、《國慶二十三周年》、《英雄的阿爾巴尼亞人民在前進》、《71中國廣州春季出口交易會》、《祖國大地氣象新》、《讓友誼之花代代相傳》、《贊比亞代表團訪問我國》、《熱烈歡迎柬埔寨戰(zhàn)友》、《西藏的江南》、《馬科斯總統(tǒng)夫人訪華》等。和這兩類新聞紀錄片不同的是內(nèi)容豐富得讓人驚訝的科教片,在日記中出現(xiàn)的如《骨折新療法》、《小水泥》、《壓力加工新工藝》、《火山禁地》、《無影等下針灸》、《一副保險帶》、《地震》、《抗生菌肥》、《工業(yè)用新途徑》、《東北細羊毛》、《蘋果大小年樹修剪》等。之所以說是“加片”,是因為這類片子往往是和“正片”一起、一般是放在“正片”之前放映,但從林怡的日記中可以看出,也有很多時候是專門放映這些“加片”,但因其短小,因此往往是好幾個短片捆綁在一起放映。

      林怡在土貴烏拉的家馬路對面就是鎮(zhèn)里唯一的電影院,所以他可以很輕易地溜達著去看電影。大概從1972年10月份以后,林怡看電影的頻率開始逐漸密集起來,這時候,前些年如火如荼的政治運動漸漸消停下來,林怡也到了正式退休的年齡,看電影成為他在退休以后的一大享受。如在這年的11月,從1號開始,他的看電影和看戲記錄是:

      11月1日 在家休息,晚看“沙家浜”電影。

      電影 沙家浜 0.15元

      11月3日 在家休息,晚同衡可觀晉劇“杜泉山”。

      晉劇 杜泉山 2張 0.50元

      11月7日 中午乘141次車去集寧蘇秀家,晚觀“打擊侵略者”電影。

      11月9日 下午乘142次車回家,晚觀京劇“紅色娘子軍”電影。

      京劇 紅色娘子軍 3張 0.45元

      11月11日 在家休息,晚觀“南征北戰(zhàn)”電影。

      電影票 南征北戰(zhàn) 0.15元

      11月13日 在家休息,晚觀“中國乒乓球代表團訪問日本”電影。

      電影票 中乒團訪日 0.10元

      11月16日 在家休息,晚觀“戰(zhàn)斗歌聲傳友誼”彩色新聞簡報電影。

      電影票 新聞簡報 0.10元

      11月21日 在家休息,晚觀“戰(zhàn)斗的團結(jié)(歡迎越南黨政代表團)”電影。

      電影票 歡迎越南黨政代表團 0.10元

      11月27日 在家休息,晚觀“海港”電影。

      電影票 海港 0.15元

      林怡家的日常開支是由妻子吳衡可支配和管理的,所以在林怡的日記中我們看不到其他消費行為的記載,只有看電影這一項消費是由林怡來完成的,所以看電影就是唯一一項同時出現(xiàn)在日記和消費賬中的項目。

      從林怡的日記可以看出,他在1972年的11月看了八場電影和一場戲,所有這些活動都是在晚上發(fā)生的,可見看電影是這個年代人們主要的夜生活,即使是在到集寧女兒家探親時也不例外。而白天的電影就不是那么經(jīng)常和保險,如1974年11月17日,林怡的日記中就記載道:“上午去電影院擬看電影而不演。”從買票的記錄可以看出,大多數(shù)時候是林怡一個人去影院看電影,如果沒有買票的記錄,如7日在集寧的那次,就應該是和女兒家的人一起去的,票是別人買的。從上面的單子還能清楚地看出這時候看一場電影或戲的價格,很明顯,看一場故事片是0.15元人/次,看一次“加片”是0.10元人/次,看戲就相對貴一些,3日他和妻子一起看的晉劇是0.25元人/次,日記中其他看戲的記錄中也有0.30元人/次的情況。11月全月看電影和看戲的消費加在一起是1.70元,相對于林怡夫婦倆人此時102.8元的收入來說還是一個很小的數(shù)字,差不多相當于這時候買兩斤豬肉的價錢。從11月1日到30日,林怡夫婦購買肉類食品的記錄是:

      11月4日 熱下水2.5斤 0.24元

      11月11日 豬肉2斤 1.80元

      11月13日 牛肚18.5斤,1.16元/斤2.85元

      11月18日豬肉2斤1.80元熟豬肉1斤1.10元

      11月23日豬肉1斤0.86元

      11月26日 高溫豬肉1斤 0.85元

      11月28日咸牛肉0.60元

      11月30日豬肉3斤2.37元

      可以看出,在這年的11月,林怡家購買肉類食品的次數(shù)和看電影的次數(shù)都同樣是8次,但花費卻是12.43元,比看戲看電影所花的1.7元要多得多,但這1.7元的消費卻代表著70年代小城鎮(zhèn)一戶普通居民所有的精神消費。但相對于更要貧窮的人數(shù)更多的農(nóng)村居民來說,林怡家的精神消費還算是不少的,實際上那個年代大多數(shù)中國人看電影的次數(shù)比林怡要少得多,而且大多數(shù)的電影放映并不在收費的電影院,而是免費的露天電影,但所要付出的是渴望和等待。同樣的,那個年代大多數(shù)中國人吃肉的次數(shù)比林怡家也要少得多,即使是在林怡所在的136處,大多數(shù)家庭是只有三四十元收入?yún)s要養(yǎng)活四五個孩子的單職工家庭,對于這些家庭來說,看電影和吃肉的次數(shù)就都要大大減少了。對于每月都有100多元收入的林怡一家來說,經(jīng)常遇到的困窘并不是入不敷出,而是買不到想買的東西。從他們家的消費賬中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購買爛梨、破雞蛋的記錄,這并不是為了省錢,而是因為當時商場柜臺上就只有這樣的東西。同樣的,林怡所看的電影中真正好看的并不多,而大多數(shù)都是像爛梨、破雞蛋一樣的“破片”,這并不說明林怡的個人品味和愛好,而是因為影院所能提供的全部產(chǎn)品就只有這些。林怡家的消費賬記載了給那個時代中國人提供營養(yǎng)的所有的食糧,包括物質(zhì)的和精神的。

      (作者單位:北京魯迅博物館)

      猜你喜歡
      樣板戲日記
      紅燈記(根據(jù)現(xiàn)代京劇樣板戲改編)
      電影意識形態(tài)批評方法下復觀樣板戲電影《智取威虎山》
      活力(2019年21期)2019-04-01 12:17:14
      學寫假期日記
      從藝術(shù)要素看樣板戲
      戲劇之家(2016年21期)2016-11-23 18:13:09
      成長日記
      里約日記
      新體育(2016年9期)2016-09-07 10:11:42
      成長日記
      成長日記
      樣板戲及樣板戲研究的另一面
      ——評張麗軍《“樣板戲”在鄉(xiāng)土中國的接受美學研究》
      成長日記
      泽库县| 新竹市| 高唐县| 罗平县| 旬邑县| 含山县| 山阳县| 巫山县| 紫金县| 邢台市| 兰溪市| 崇信县| 莱州市| 澄迈县| 鄄城县| 天气| 张掖市| 五指山市| 镇宁| 北碚区| 开封市| 福泉市| 永康市| 蒙城县| 阿城市| 天峨县| 安国市| 高雄市| 新乐市| 开平市| 德令哈市| 南岸区| 金湖县| 东平县| 黄浦区| 龙山县| 广西| 余姚市| 永春县| 黔东| 闻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