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錦華
蘇州市彩香實驗小學科學團隊及蘇州工業(yè)園區(qū)跨??茖W團隊所呈現的課堂教學設計中,充分發(fā)揮了Web2.0時代網絡主體大眾化及跨時空的優(yōu)勢,積極實現網絡環(huán)境下同儕互助,發(fā)揮網絡積淀教育資源的優(yōu)勢,高效整合信息
技術與科學課程教學,有效達成課堂教學目標,促進了學生科學概念的轉變與形成。
● 教學設計體現了科學性
教學設計中呈現了與傳統(tǒng)教學設計不同的內容:教材分析、學生分析、教學環(huán)境分析等。其中教學對象及教師自我分析的內容讓教學設計凸顯了針對性,因為每一個教學內容的優(yōu)質實施都是建立在對教學主體認真分析的基礎上的。對教學環(huán)境的分析,更讓信息化教學的實施有了物質與技術的保障。
● 教學資源體現了豐富性
兩個團隊的教師進一步豐富了學科教學資源的內涵及外延,除了對教學活動中探究材料的精心設計之外,教學資源的整合特別是信息化資源的呈現體現出豐富多彩的格局。不僅有媒體圖片、視頻資料、探究實驗操作要求等幫助學生順利完成探究的必要素材;蘇州工業(yè)園區(qū)團隊還積極利用電子白板的交互式功能,組織學生通過對實驗器材圖標的即時移動、拖拉,明確實驗中所模擬的自然現象,實現了信息技術與學生進行科學實驗設計的高度整合,有效提升了學生的高層次思維能力;蘇州市彩香實驗小學團隊更是構建了學生探究的網絡資源平臺及師生研究成果共享平臺,通過應用當今已十分成熟的信息技術手段拓展了學生的探究時空,將學生的探究活動置于廣闊的背景中,為學生的科學概念順利轉變與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 媒體應用體現了必要性
通常教學媒體被作為知識建構的工具、信息搜尋的工具、情境創(chuàng)設的工具、交流媒介、智能伙伴等,可以在實際課堂教學中體現出教學效果倍增器的作用,但并不是所有教學媒體在課堂教學中都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根據需要選擇和運用多種教學媒體,真正遵循教學媒體使用必要性的原則,是需要教師用心把握的。由于本課教學內容中關于山脈的外形及形成原因等核心概念與學生的生活經驗及原有概念有一定距離,課堂有限的時空中又難以展現真實的變化情境與過程,使得信息化媒體的展現具有了一定的必要性,能夠有效彌補傳統(tǒng)教學手段的局限性。對于自然界山脈、巖石的變化以及部分模擬實驗的過程兩個團隊均利用了媒體資源來實現壓縮時空式的呈現,有效幫助學生通過直觀的現象觀察等途徑,了解不同山脈及巖石變化的成因,從而順利地幫助學生轉變原有概念,形成新的科學概念。
當然,兩個團隊也表現出了一些片面的技術應用傾向,對信息資源與應用價值的關系及預設與生成的關系等認識與把握略顯失衡,值得我們認真反思,引起重視,及時改進。
● 進一步把握好信息資源與應用價值的關系
在整合利用信息技術資源時,首先應把握不可替代性的原則;其次要把握教學成本經濟性的原則。如果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同樣能達到教學目標,則未必一定要采用信息技術手段。比如,有的教學內容可通過采用掛圖、板演等方式來展現,就可以避免費盡心力去搜尋、制作信息技術資源。蘇州工業(yè)園區(qū)科學團隊采用電子白板軟件及概念圖軟件呈現有關山脈變化原因的因素,在實際使用過程中就可能會受到軟件功能復雜及教學設備的限制。事實上,用精當的板書同樣可以清晰明了地歸納、呈現,甚至給學生的視覺印象更深。
● 進一步把握教學預設與生成的關系
預設體現對教學內容的尊重,生成體現對學生的尊重;預設體現教學的計劃性,生成體現教學的動態(tài)開放性,兩者具有互補性??茖W教學既要重視科學概念轉變與形成的邏輯和效率,又要注重學生生命體驗的過程和質量,所以,科學教學必須把握好教學預設與實際教學生成間的動態(tài)平衡。兩個科學團隊預設了精彩的教學環(huán)節(jié),但還缺乏真正對學生學習科學時可能遇到問題的思考與預設,對學生科學觀察、實驗的指導的預設較為粗放,較多關注了信息技術手段的應用問題。從學科教學的角度來分析,小學科學課教師在進行教學設計時,應該把側重點落在對學生科學探究的指導上,應該對學生科學探究過程中可能會生成的問題作充分、細致的考慮?!胺彩骂A則立”,只有課前教師對學生的探究活動過程有了充分、多樣的預案設計,課堂上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才有可能呈現出靈動和精彩,學生的概念轉化才能更加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