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留珍
英語教學作為一種認識活動,是由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共同組成的,這兩方面相互依存,相互促進。
《英語新課程標準》突出了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確立了以學生為主體的地位。因此,教師在進行英語教學時,必須強調學生在學習中的主動性,讓他們成為學習的主體,同時運用各種教學手段,增強學生的主體參與意識,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使他們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提高學習能力。
那么,在英語教學中如何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不斷喚醒和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呢?我認為要從以下幾方面去做。
一、樹立新的教育觀念,確立學生是教學主體的意識
作為教師,我們應該改變以往教學中家長式的角色,平等地對待學生,尊重他們作為人應具有的情感需要,建立平等和諧的師生關系。另外,還應具有新的人才觀。21世紀不僅要求青年一代具有聰敏的智慧、豐富的認識,更要求他們發(fā)展能力,為此我們必須樹立學生是教學中的主體的意識,教師只是學生學習中的幫助者和協(xié)調者。
二、培養(yǎng)興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
首先,要端正學生學習英語的態(tài)度,培養(yǎng)他們堅強的意志。
青少年正處在身心急劇變化的時候,他們對外部世界往往理想化,對事物的復雜性、艱巨性了解不多,認識不夠。當他們的期望得不到滿足時,就會產生逆反心理、牢騷情緒,遇到困難、挫折時,又容易灰心喪氣,失去信心。特別是面對大量的生詞、煩瑣的語法要點時,他們無疑會感到英語難學,出現(xiàn)畏難情緒。因此,在學習之初,我們就要明確告訴學生,世界上沒有隨隨便便的成功,只有不懈地努力,具有克服困難的勇氣,擁有正確的方法和堅強的意志,才能戰(zhàn)勝困難。
其次,要培養(yǎng)興趣,激發(fā)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強化學生的主體意識。
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边@就是說興趣在學習過程中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教師,不僅要用淵博的知識,提高學生的學習樂趣,還要不斷總結、研究教學方法,利用游戲、歌曲、表演、競賽等形式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比如,剛學完英文字母,唱一首字母歌曲,搞一次書法比賽,按順序說唱英文字母等,不僅能吸引學生的心弦,還能鞏固所學的知識,提高記憶力。
第三,要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英語學習內容復雜多樣,形式多變,語法點多并且煩瑣。作為教師,應該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提出一些建議性的學習方法供學生參考、使用,幫助他們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使他們自立、自主、自覺的學習,這是強化主體意識的一項重要內容。
三、開展課堂活動,狠抓任務型教學
任務型教學法是指教師圍繞特定的交際目的和語言項目,設計出可操作性強的、任務化的教學活動,使學生通過語言活動完成任務,達到學習、掌握語言的目的。這種教學法充分體現(xiàn)了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理念,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學生的內在潛力,提高其發(fā)現(xiàn)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讓學生在學習中體驗成功的喜悅,從而對學習產生更大的興趣,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到學習中去。
教師在設計每堂課的學習任務時,要有利于學習,發(fā)展語言技能,提高語言實際運用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任務活動要能使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審美情趣、協(xié)作創(chuàng)新能力等綜合素質得到發(fā)展。
這樣,通過每一堂課的精心設計和任務型教學,開發(fā)了學生獨立思考的思維能力,避免了機械的抄寫、背讀,變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隨著“任務”的不斷深化,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和技能,達到了強化學生主體意識的目的。
(洛陽市第十二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