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衛(wèi)濤
102位孩子、4位老師、離縣城40公里的海拔2000多米的山坳里……這就是甘肅省岷縣中寨鎮(zhèn)塔溝小學團結“高山教學點”。
高山山坳里的教學點
團結“高山教學點”設學前班、一到四年級等五個班,四位教師中有兩位是代課老師。蔡玉珍和蔡潤同就是這個教學點的代課教師。
團結“高山教學點”設立前,危險陡峭的山路阻礙了高山中學齡孩子的求學路,這里的學齡孩子多數(shù)要在8歲或者10歲才能入學,步行幾公里陡峭的山路到山下的塔溝小學上學。就算這樣,很多孩子還是不能堅持下來,趕上陰天下雨的天氣,有的孩子因行走濕滑的山路摔下山坳受傷。家長擔心孩子安全,很多孩子無奈只能失學在家。
2003年8月,甘肅岷縣教育部門為方便高山上的土門、挖扎山、宜奴那等九個社的學齡孩子能就近入學,設立了團結“高山教學點”。
團結“高山教學點”距離縣城有40多公里。這里的孩子,沒有幾個人去過縣城。凡是走出過這個大山,幾乎都是因為生病而迫不得已去趟縣城看病。
飛機、汽車是什么模樣,對這里的孩子們來說,只能通過書本去認識。
代課老師甘受清貧
蔡玉珍和蔡潤同這兩位代課教師,是隨著教學點的設立調(diào)任到這里任教的。
47歲的蔡玉珍,在18年前剛成為一名代課教師時,每月只有70元的薪水,2011年初,他的工資由每月310元提高到目前的730元。但是,即使是提高后的薪水,也常常讓他捉襟見肘。
蔡玉珍的女兒在縣城讀書,每月租房、伙食費便是一個很大的開銷,而且,他的家中還有年邁的父母需要照顧。
看到同村越來越多的人到外面打工,生活大都有很大的改善,巨大的經(jīng)濟壓力也曾讓蔡玉珍產(chǎn)生過動搖過。
“也想過出去打工,就算到建筑隊出苦力,每個月也能掙到兩三千元。但是,我們這個教學點只有4位老師,每個人都教多個班級的課程,真要走了,娃娃們怎么辦?” 蔡玉珍說,因為高山上的生活條件太艱苦了,從山下走到這里要3個小時,新畢業(yè)的公辦教師都不愿意到這里來。
蔡玉珍說的是事實。這里吃水都困難,基本上靠天吃飯喝水,家家修有水窖用來積攢雨水、雪水飲用。趕上干旱的年景,這里的人都要花錢到山下買水吃。這樣一個連水都喝不飽的地方,新畢業(yè)的大學生愿意來嗎?
“真舍不得這些娃娃,看到娃們還叫我一聲老師,心里就感到特別的高興,就不去想那么多了。”蔡玉珍說著,臉上掛滿了樸實的笑容。
做了8年代課教師的蔡潤同,和蔡玉珍同住一個村莊。從村里到團結“高山教學點”要翻越一座陡峭山梁,為了保障孩子的安全,每天上學、放學回家時,兩位教師都會守在隊伍的兩端。學前班的孩子走不了山路,兩位代課老師就如父親一樣,背著學前班幼小的孩子,手里還會牽著一個。
“學前班的孩子只有4-5歲,實在太小了,讓他們自己走這樣的山路,真是不放心。要有個閃失,咱給人家父母沒法交代?!辈虧櫷┖┑卣f。
村民們說起代課老師都是稱贊有加,土門社的學生家長曹石平說,“兩個蔡老師真是個好人啊,對待這些娃跟他們自己家的一樣,你說這些娃娃哪個沒有被他們背著上過學,他們也真不容易,常??吹剿麄兾缧輹r,還要趕到田里勞動,侍弄家里的幾畝田地?!?/p>
學生渴望用知識改變命運
距離團結“高山教學點”遠的孩子,每天清晨都會步行一個多小時的山路,早早趕往教學點開始早自習。
中午放學后,就吃自帶的干糧,干硬的面餅子或者洋芋(土豆),沒有任何的菜,渴了就喝從水窖里帶上的一瓶雨水。
吃過飯后,孩子們不舍的去玩,他們買不起練習本,就拿個樹枝在教室外面的空地上面練習生字和英語單詞。
團結“高山教學點”與現(xiàn)代化教學設備無緣,甚至沒有一本課外讀物。連十多年前,教育部門要求的學校必備教學儀器“兩箱三儀”(數(shù)學教具箱、自然教具箱、地球儀、行程演示儀、三球儀),這里都不曾有。學校目前唯一的教學工具,是一把一尺多長木條做的尺子,上數(shù)學課時,老師用它在黑板上畫圖形。
條件再艱苦,也難不住團結“高山教學點”的孩子和老師們,他們知道,只有知識才能改變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