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春山
《朝花夕拾》,原題為《舊事重提》。1926年2月到11月陸續(xù)發(fā)表在《莽原》半月刊上。1927年7月改名為《朝花夕拾》,編發(fā)單行本并添寫了《小引》和《后記》。魯迅的這組散文,有著深刻的現(xiàn)實時代背景,是死寂環(huán)境中堅韌的斗爭利器,是“紛擾中尋出一點閑靜”?!冻ㄏκ啊返娘L格儀態(tài)萬千,眾妙畢備,而記敘中濃郁的抒情和尖銳的議論則是兩株奇葩,構成了《朝花夕拾》波瀾起伏而又揮灑自如的藝術風格。
一、以抒情議論為經(jīng)緯結(jié)構而成的敘事精品
1.主導法
即以議論抒情為主要表達手段,間雜一些記敘內(nèi)容,這類作品就時間而言大多是靠前的。如《狗貓鼠》、《二十四孝圖》、《無?!啡?,縱橫捭闔,不惜筆墨地旁征博引,在滔滔雄辯中點綴著幼時不滅的記憶。筆法很接近于雜文。
2.穿插法
即在傳述主題過程中,分散布列著議論抒情的語句,抒寫一地一時或片言只語的心領神會。這種方法,并非局限在某篇文章當中,而幾乎每篇必備的,例如《藤野先生》中敘述從東京轉(zhuǎn)到仙臺后,就發(fā)出了“大概是物以稀為貴罷”的感慨,表達了當時十分微妙復雜的心理。
3.總結(jié)法
即在敘事結(jié)束后,做一總結(jié)性的議論或抒情。既是壓軸之筆,也是全篇情感精華的濃縮。魯迅算得上中國雜文的鼻祖和集成者,但也不乏一些幾乎是純敘述性的散文佳作,語言平緩流暢,情感清晰深沉。如《阿長與〈山海經(jīng)〉》中當長媽媽為他買回了插圖《山海經(jīng)》后,久集于胸的情感終于在文末迸發(fā)出來;“仁厚黑暗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不枝不蔓,情深意摯。
4.呼應法
則在敘事前后或是文章首尾,安插議論抒情,深化內(nèi)容和主題且呼應一致,相成相就。《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中,作者筆下的百草園四季生氣盎然,充滿童心野趣,難怪作者開始就稱為“我的樂園”,離別前還留戀不舍地邊呼“Ade……Ade……”。這樣寫出來,讓人清晰地體會到作者情感流程的連貫性和完整性。
二、抒情議論形式下的精神家園的崩毀與構建
1.直面現(xiàn)實的悲劇
作為民族文化精英的魯迅,其文筆刀槍也是世所共知的。面對風雨如磐的黑暗現(xiàn)實,作者一方面在理清自己的思想,思考前進的方向;另一方面,也未忘給黑暗的社會以痛擊?!抖男D》中,作者引述“老萊娛親”、“郭巨埋兒”兩件事后,一針見血地指出這些做法“污蔑了古人教壞了后人”。辛辣地嘲諷和批判了封建教育的虛偽本質(zhì)。
2.理想中精神家園的構建
在頹敗轟毀的同時,魯迅也為他所愛的營構永恒的家園。魯迅行文雖變化多姿,常常含沙射影,但當他面對自己敬重的保姆、恩師、摯友,卻毫不隱諱自己的情感,直接抒寫出來:在現(xiàn)實世界上連姓名都無人記起的長媽媽,作者卻深情地呼吁要在寬厚仁慈的地母的懷里,為她營建一座魂靈永安的殿堂;對異族恩師藤野先生,魯迅認為是“最使我感激,給我鼓勵的一個”。
三、搖曳多姿的議論抒情方式
1.噴發(fā)式傾吐
這種方式是指文章情感積蓄到一定程度,不得不發(fā),找到一個突破口,像火山熔巖一樣噴發(fā)而出,不可阻擋。例如在《藤野先生》中,通過批改講義,再到“匿名信事件”、“看電影事件”,作者對藤野先生的敬仰逐漸升華,于是便出現(xiàn)了別后那段直抒胸臆式的情感告白:“我總還時時記起他,在我所認為我?guī)熤校亲钍刮腋屑?,給我鼓勵的一個。”作者毫不掩飾地傾吐出自己的看法:“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
2.迸發(fā)式乍現(xiàn)
這種方式指在行文流程中,突然跳出一兩句(或段)精辟深刻的見解,發(fā)人深省,而與主旨的關聯(lián)又不是太大?!斗稅坜r(nóng)》中,魯迅說王金發(fā)是“綠林大學出身,而殺人卻不很輕易”,既點出了他的不學無術,又揭露了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
3.連發(fā)式的過渡
指某些議論抒情手段,前引后連,自然過渡,共同構成敘述整體。魯迅的散文有波瀾壯闊、峰回路轉(zhuǎn)之趣,但同時也不失平實流暢、自然清純之味,尤其在回憶散文《朝花夕拾》中,有很好的體現(xiàn)。
四、內(nèi)斂與進攻
作為一名戰(zhàn)士,魯迅是注重自己的策略方式的?!冻ㄏκ啊防锏氖闱樽h論,其實就是魯迅這種策略的外化表現(xiàn),就其作用,首先是用來固守心靈的凈土。在舉世皆濁的困境中與回憶同行,和心靈對話;在理想中,用議論抒情的刀劍劈出一小塊世外桃源。其次是一往無前的進擊。因其深知:等待、停頓就是死亡,已立足懸崖,沒有退路,因而他把這兩種手法作“一點閑靜”中的出擊利器。第三,議論,抒情也是魯迅韌性戰(zhàn)斗精神的外化手段,在黑暗年代里,斗爭是要付出代價的,為了保存實力,使戰(zhàn)斗持久下去,魯迅往往借助曲折含蓄的手段,以投槍匕首的形式投諸敵人。
但由于作者的水平局限,理論系統(tǒng)方面的欠缺,對文章中抒情議論的深層動因缺乏必要的探討,對其結(jié)構藝術的系統(tǒng)性也有待進一步完善,甚望同行斧正。
(作者單位:連云港市板浦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