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生康
蘇教版五年級上冊《金蟬脫殼》一文極其生動地介紹了金蟬脫殼的過程,展示了那奇特動人的情景。兩年前自己選擇這篇課文上了一節(jié)校本研討課,巧的是,今年校內指定它作為教學內容進行賽課。翻開兩年前的教案,發(fā)現(xiàn)諸多不適宜的教學設計與安排,因此進行了較大幅度的修改,并付諸教學實踐。
三加
一、教學中增加了合作意識的培養(yǎng)
合作學習是《課程標準》積極倡導的學習方式。盡管在合作的形式、內容和時機等方面一直困惑著我們,但相比過去單兵作戰(zhàn)的學習理念無疑有著巨大的進步。在教學“蟬脫殼的情景”這一重點內容時,讓學生閱讀第四自然段,圈畫出最神奇有趣的詞句,在旁邊寫上批注,之后按照課前布置的六人一小組進行合作交流:把自己圈畫的詞句和批注與同學們分享,最后小組選派代表在全班匯報。在匯報過程中,令人欣喜的是一個學困生也勇敢地舉起了手。他說:“蟬的眼睛又黑又亮,像兩顆花椒籽,我覺得蟬的眼睛很漂亮,蟬很可愛?!蔽也恢浪母惺軓暮味鴣?,或許是小組其他成員的感悟,抑或是自己從同伴交流中獲得的靈感,但我知道后進生從一無所知到略有所感,中等生從略知一二到漸行漸悟,優(yōu)等生從有所感悟到精益求精,這就是合作學習的益處。
二、教學中增加了補白想象的訓練
語文課是以一篇篇文章為載體的,語文課的魅力也就在這些文章的字里行間。一節(jié)優(yōu)質的語文課就應該引導學生體會到蘊藏于文章中的情感。在以往教學中,我一貫采用有感情地朗讀來進行情感體驗,手段顯得單一。有一次,同年級老師建議我融入補白想象的訓練來引導學生加深對蟬兒的喜愛之情。第四自然段蟬尾出殼以后,文中寫道:“脫殼的蟬兒靜靜地趴在蟬殼上,過了好一陣子,才依依不舍地離開了蟬殼?!贝藭r,我引導學生想象蟬的心理活動。學生的發(fā)言精彩紛呈。生一說:“蟬會想,脫殼多么艱難啊,我要好好休息一下。”生二說:“殼本來是我身體的一部分,這次我忍痛割愛,對它真依依不舍?!鄙f:“我要好好休息,積蓄力量,準備下面再給翅膀和身體帶點變化?!鄙恼f:“脫掉蟬衣表明我不是蟬蟲而是長大了,我要為自己高興?!薄瓕W生這些對蟬心理的補白,不僅是對蟬喜愛之情的流露,而且是對文本深刻的理解。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我們不僅需要有感情的朗讀,也需要通過想象來加深對文本的感悟,使讀與想相輔相成。
三、教學中增加了媒體情景的創(chuàng)設
兩年前,學校的教學硬件不“硬”,多媒體數(shù)量少,課件使用頻率低,教學中很少有情景的創(chuàng)設。如今學校硬件改善,這次有機會在教學蟬兒脫殼以后,播放了一段金蟬脫殼全過程的視頻。伴隨教師詩意的描述,學生的學習熱情完全被調動起來,有的說:“蟬出殼時動作配合得多么自然協(xié)調??!”有的說:“蟬脫殼真是不可思議,這樣的情景真有趣!”還有的說:“蟬脫殼多么不容易啊,我們以后一定要保護小動物。”……最后教師小結:“蟬脫殼的過程如此艱辛。它經過不懈的努力,忍受一切劇痛,最終完成了生命的超越,可敬可佩。”因為教學情境的創(chuàng)設,所以師生間對蟬有了共同的認識,喜愛蟬的情感得以流露、升華。
兩減
一、教學中減少了過多的學習內容
長期以來,語文教學的繁雜性、無序性令一線教師頭痛不已,再加之應試的牽引,許多教師更加茫然,不知道該教些什么,感覺任何語文知識都很重要,就如我,教了許多年也困惑了許多年。兩年前的教學內容如下:首先溫故知新,接著引導學生按照蟬脫殼前、脫殼時、脫殼后的順序完成教學重點,再教學文章最后一個自然段有關蟬準備歌唱生涯的內容,之后總結課文,進行學法指導——要善于觀察及如何觀察,最后拓展延伸,學以致用,讓學生觀察喜愛的一個小動物并寫下來。由于課堂時間的局限,所能承載的內容也必定有限。雖然那堂課基本上完成了教學任務,但我的感覺是一個字——累!既是一堂閱讀課,又是一堂作文課。教師急于提問,學生疲于應付,教學重點落實不到位,學生只能蜻蜓點水、淺嘗輒止。這次刪去了文章最后一個自然段及學法指導和拓展延伸這些教學內容,把重難點落在第四、五自然段中。這一調整,教學設計看似單薄,但實際上學生學習目標明確,反而對文本有了如前所述的更深刻的多元體驗,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得以充分發(fā)揮。我想語文教學確實應該去盡繁雜,留取重點,實行簡約。
二、教學中減少零散的預設問題
語文教學中不管采取什么教學方式,總伴隨著一些問題。課堂問題預設的優(yōu)劣,將直接影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和學習方法的掌握,也會影響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甚至會影響學生的思維發(fā)展和學習興趣。以前教學設計的問題太零散。還是以第四自然段為例,預設了諸如“抽搐是什么意思?蟬抽搐身體的目的是什么?”“你從‘頭鉆出來了的‘鉆字體會到什么?”“蟬的眼睛像兩顆花椒籽一樣形象嗎?為什么?”“蟬尾出殼是最有趣的,有趣在哪兒”等等大大小小七八個問題,課堂上學生很少有思考的時間,雖說都有“舉手之勞”,但思維不暢,思路狹窄,收效甚微。這次只預設了一個問題:“蟬脫殼時的情景哪里最奇特動人?自讀課文,圈畫出相關詞句,在旁邊寫上批注。之后小組內交流,最后各小組匯報,全班交流。”學生終于有了靜下心來讀書的機會。從學生交流反饋的情況看,多數(shù)學生對蟬尾出殼較感興趣,發(fā)言多集中于此。試想,如果教師在學生對蟬脫殼情景中其他不太感興趣的地方預設一些問題,他們會有深刻的體驗和感悟嗎?
反思
經過這節(jié)課教學,我有了較深的感觸。其一,《課程標準》一直強調在語文教學中充分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他們是學習的主人,教師則是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引導者。因此教師必須扮演好引導者的角色,尊重學生的自主性,才能充分發(fā)揮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其二,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是激發(fā)學生愛語文的前提。課改轟轟烈烈已有十年,不可否認,如今語文課上不管是什么體裁的文章、什么內容的課文,基本上都是采用教師講、學生讀的方法。而讀又都是學生朗讀,很少見到教師進行示范。朗讀的形式很單調,朗讀的質量和數(shù)量也很不到位。由于教學方法和手段單一,因而學生學習熱情不高,也就很難走進文本,與文本產生共鳴。如果教學中多采用合作學習的方法,融入情境創(chuàng)設、補白想象等多樣的教學手段,加上教師及時、精當?shù)闹v解,學生聲情并茂的朗讀,就一定會激發(fā)學生熱愛語文的情感,從而獲得更多的親身體驗和內心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