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嶸春
“語文學科需要解決的是如何運用一定的語言形式去表達一定的語言內容,透過語言形式理解語言內容,進而憑借對言語內容的把握,品味言語形式的妙處,獲得言語形式運用規(guī)律、技巧及言語本身?!闭Z文教材中文本的語言因素,對學生進行語言表達訓練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和形式。閱讀教學中應充分利用教材文本資源,進行行之有效的語言訓練,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一、披文入情,真情述說
“情不深,則無以驚心動魄?!比狈ι羁?、細致的情感體驗,就不可能有感人的言語表達。相傳湯顯祖創(chuàng)作《牡丹亭》時,“運思獨苦,一日,家人求之,不可得,遍索,乃臥庭中薪上,掩袂痛苦。驚問之,曰:填詞至賞春香還是你舊羅裙句也?!闭驗闇@祖走入劇中人物的情感世界,才能創(chuàng)作出千古流傳的《牡丹亭》。
文章不是無情物,師生皆是有情人。閱讀課上的文本,它一頭連接作者的情感意緒,一頭連接讀者的閱讀體驗。教師應調動學生的情感體驗與文本對話,讓學生進入豐富的情感世界,獲得深切的情感體驗和獨特感受,并以此為契機,升華學生的人文感悟,激發(fā)其語言表達動機。
我在執(zhí)教《從現(xiàn)在開始》一課,在學習“貓頭鷹當大王”部分時,引導學生抓住詞眼“議論紛紛”,生發(fā)出這樣一段融披文入情、語言表達于一體的教學片段:
師:聽了貓頭鷹大王的命令,小動物們愿意白天休息,晚上睡覺嗎?
生:不愿意,不愿意!
師:哪些詞語讓你感到小動物們不愿意了?
生:我從“不得不”看出了小動物們心里不愿意。
生:我從“只好”看出小動物們心里不愿意,可是貓頭鷹當了大王,沒辦法只好服從。
生:我從“議論紛紛”看出大家心里不愿意,還你一言我一語的議論,說不喜歡白天休息,夜里做事。
師:是啊,誰會受得了天天熬夜???小動物們心里有一百個不愿意,就議論紛紛,那它們會說什么呢?
生(公雞):白天太陽那么大,我們睡不著覺。夜里我們看不清路,要是遇到黃鼠狼不就沒命了嗎?
生(熊):夜里我們去找蜜,要是看不清捅了蜂窩,蜜蜂肯定會把我們蜇得全身起包,會痛死的。
生(馬):哎呀,哎呀,我們白天睡不著,夜里要做事,一點力氣也沒有。夜里看不清路,要是掉下懸崖,可就沒命了!
生(野鴨):我們天天熬夜,累死了!晚上在水里怎么看得見魚呀?天天餓肚子,真難受。貓頭鷹真是亂指揮。千萬不能選它當大王。
……
本片段巧借文本,撞開學生的情感之門,引導學生在感同身受中不知不覺走進文本意境,體驗小動物的不滿心情,并以此為契機,創(chuàng)設“議論紛紛”的情境。因為體會著小動物們的痛苦,此時的孩子,就是在貓頭鷹大王瞎指揮下“白天休息夜里干活”的小動物。他們“睡不著覺”“挨餓”“怕掉下懸崖”“怕遇上黃鼠狼”……這是情的投入、感的噴發(fā),文本情境撥動了學生心弦的情感, “言為心聲”,表達自然真切、生動。
二、挖掘“空白”,想象表達
由于文章寫作的需要,或是作者刻意的安排,文學作品中許多地方留下了“空白”,往往給讀者留下巨大的想象空間,而想象正是發(fā)展兒童語言和思維的重要途徑之一。閱讀教學就是要挖掘教材的“空白點”,激發(fā)學生放飛想象的翅膀,讓其思維自由自在地馳騁,從而催發(fā)強大的表達內驅力。這既能使文本更充實、豐富,又會讓每一位學生的言語能力得到扎扎實實的發(fā)展。
1.巧填文中“空白”
比如《兩個鐵球同時著地》一課,在描寫伽利略宣布公開試驗和人們的反應時,留下了空白。特級老師劉仁增就在此搭建想象補白訓練,讓學生展開想象,用動作、語言表現(xiàn)人物的寫作方法,圍繞試驗成功后人們的行為表現(xiàn)進行言語表達訓練。
(1)出示語句:“他向學生宣布了試驗的結果,同時宣布要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開試驗?!?/p>
(2)請一名學生扮演伽利略,老師和其他同學扮演伽利略的學生,進行現(xiàn)場口語交際。扮演伽利略的同學用本段中的語言向“學生”宣布試驗結果及要在比薩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開試驗的消息,“學生”或提出問題,或給予勸阻,或支持助威,在雙方互動中感受伽利略對真理的堅守。
(3)體會伽利略試驗成功前后人們的反應。
①自由讀最后一段,用幾個詞來概括當時人們的反應。
②當伽利略走下斜塔時,人們會有什么樣的反應呢?請大家展開想象的翅膀,再動筆寫一寫。
③出示:伽利略走下斜塔,人們________。剛才還嘲笑他的人說: ________;信奉亞里士多德的科學研究人員說: ________;曾勸阻伽利略公開實驗的人說: ________。
教師在此處設計言語表達的實踐活動,通過填補課文空白,描述不同身份的人對伽利略實驗成功的反應,既突破難點——感受伽利略不盲從權威,用事實捍衛(wèi)真理的高貴品質,又拓展出了一片廣闊的想象天地,為言語表達能力的提升搭建了平臺,成為了本課教學中的一大亮點。
2.巧續(xù)文末“空白”
有些課文讀完后,總給人一種言盡而意未完的感覺,使人很想知道故事后來發(fā)展的結局,因而也留下無限的想象空間,引發(fā)讀者產生各種各樣的聯(lián)想。對此,可引導學生合理延伸,巧續(xù)文末“空白”——續(xù)寫課文。
如《小攝影師》一課,結尾處留下了令人回味無窮的藝術空白,由于小男孩沒有給高爾基照相,學生們都深感遺憾,后來的結局怎么樣呢?他們都很想知道。于是我引導學生找出課文中人物語言、動作,利用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讓學生續(xù)寫課文。在文本語言的引領下,學生的靈感如泉水一樣噴射而出。有的從小男孩努力再次找高爾基拍照的角度描述描寫,有的從高爾基掛念關心小男孩的角度描寫,按自己的意圖續(xù)編了故事,甚至對人物的動作、神情、語言,也能在這次續(xù)寫中具體生動地描述。
三、仿照文本,舉一反三
人的一切活動能力都是在模仿中學習、提高、創(chuàng)新的。朱熹曾說:“古人作文做詩,多是模仿前人而作之,蓋學文既久,自然純熟。”小學生的語言表達普遍存在著缺陷,有的沒有條理,有的空洞乏味、言不達意。閱讀教學應依據教材,有目的、有針對性地安排模仿文本,讓學生借鑒文本的語言形式,有依可遁,有例可鑒地進行語句表達的語言實踐,以達到熟練運用語言的目的。
如特級老師薛法根執(zhí)教的《我和祖父的園子》一課,從不同側面概括出園子的特點后,安排學生將課文寫莊稼和小動物自由快樂的寫法進行遷移。薛老師先問:“這個園子豐富多彩,作者是怎樣把園子的豐富多彩描述出來的?這個園子充滿溫馨,作者是從哪些地方感受到的,又是通過哪些詞語、句子中流露出來的?”有意識地引領學生品詞析句,感受擬人和排比的使用,使一切都活了,一切都充滿生機。接著引出“愿意……就……”的句式表達,讓學生領會連貫排列的句式中插入變化,“自由”的感覺在這種語勢的變化中得到展示。再從溫馨而豐富的小動物描述,體會看似無心、實質有意的匠心筆法,給祖父的園子抹上美麗的童話色彩。隨著薛老師那“既然是寫自己的童年生活,那又為什么花那么多的筆墨來寫這個園子呢?”的巧妙一問,園子和我童年的生活兩部分勾連一體,作者的含蘊表達竟接著被轉化為老師對學生進行言語訓練的點睛之筆——課堂練筆:作者寫園子不就是寫作者的生活嗎?那就請你學習作者寫園子的語言去寫一寫作者的童年生活。
“語文教材無非是例子,憑借這個例子要使學生能夠舉一反三,練成閱讀與作文的熟練技能……”學生從讀學寫,以文本為例,將文本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借鑒文本的語言表達方式,描寫自己的童年生活。文中擬人、排比的修辭、溫馨自由的意境,在模仿中將被“舉一反三”。在薛老師獨具匠心的言語訓練安排中,學生運用語言形式規(guī)律、技巧的能力自然得到鍛煉。
無疑,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手段繁多,但是閱讀教學占據語文教學的大部分時間,語文教材又是學生人手一冊的學習資料,因此,善于運用教材文本加強言語表達實踐,是提高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一種極為實用的教學方法。讓我們巧借文本,以真情為底色、想象為引索、語言規(guī)律為橋梁,加強言語表達實踐,不斷提高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