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俊梅,孟慶波,趙 林,劉曉鵬
(1.河北省遵化市人民醫(yī)院放射科,河北遵化 064200;2.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醫(yī)學影像科,河北石家莊 050000)
乳腺鉬靶X線表現局限性結構扭曲陰影43例分析
張俊梅1,孟慶波1,趙 林2*,劉曉鵬1
(1.河北省遵化市人民醫(yī)院放射科,河北遵化 064200;2.河北醫(yī)科大學第二醫(yī)院醫(yī)學影像科,河北石家莊 050000)
目的探討乳腺內局限性結構扭曲在乳腺良、惡性病變中的X線特點,以提高其在乳腺疾病中的診斷水平。方法收集43例鉬靶X線表現為乳腺內局限性結構紊亂的患者,總結其影像學特征,于術后分別與病理對照,對病灶的形態(tài)結構、密度及細微結構進行觀察。結果良性病變12例,惡性病變31例。結論對局限性結構紊亂進行仔細分析,加深認識,提高乳腺鉬靶X線診斷符合率。
乳腺腫瘤;X線;診斷
近年來,我國乳腺癌的發(fā)病率正逐年上升并趨向于年輕化,現已躍居女性惡性腫瘤首位,所以早發(fā)現、早診斷具有重要臨床意義。乳腺局限性結構紊亂(architectural distortion,AD)是診斷乳腺癌的一個重要間接征象,有時是惟一的征象,但沒有特異性。以AD為主要征象的乳腺癌漏診、誤診率較高,本文通過對43例乳腺X線片表現為AD病例進行回顧性分析,旨在進一步提高乳腺X線診斷符合率。
1.1 一般資料:收集我院行雙乳鉬靶攝影中具有AD征象的患者共43例,均為女性,單側單發(fā),年齡35~69歲,平均48歲。其中24例臨床觸診可捫及局部增厚,19例因乳房不適或疼痛就診未觸及異常。
1.2 儀器及方法:儀器應用韓國MX-600型數字化乳腺鉬靶攝影機。常規(guī)采用頭尾位和內外側斜位攝片,必要時加照其他位(側位、局部加壓位、切線位等)。所有病例經2位高年資影像醫(yī)師共同閱片后決定。
2.1 病理診斷:術后病理診斷乳腺癌 31例(72.1%),其中浸潤性導管癌18例,微小早期浸潤癌6例,微小乳頭狀癌1例,導管內原位癌4例,小葉癌2例;良性病例12例(27.9%),其中慢性炎癥5例,間質纖維組織增生2例,硬化性腺病1例,手術后瘢痕2例,脂肪壞死1例,大致正常腺體組織1例。
2.2 AD影像學研究
2.2.1 單純AD征象7例:5例良性病變分別為手術瘢痕1例,間質纖維組織增生2例,硬化性腺病1例,大致正常腺體組織1例。2例惡性病變分別為導管內原位癌1例,小葉癌1例。病變范圍較小,在不同投照體位上,病變形態(tài)類似,表現為星芒狀、小灶性密度增高(圖1)。
2.2.2 AD伴鈣化3例:這里所指的鈣化為美國放射學會提出的乳腺影像報告和數據系統(tǒng)(breast imaging reporting and date system,BI-RADS)[1]3級定義中的鈣化。其中浸潤性導管癌1例,小葉癌1例,手術后瘢痕1例。
2.2.3 AD伴結節(jié)1例:為微小乳頭狀癌。
2.2.4 AD伴中心密度增高20例:本組惡性病變15例(75.0%),慢性炎癥5例,其中有6例臨床未觸及明顯腫塊,3例導管原位癌,3例浸潤性導管癌,X線片上無明顯腫塊影,僅為局限性密度增高,其中央部位較正常腺體致密,向外逐漸變淡,淹沒于正常腺體的陰影中,與正常組織間的分界不易確定,可行局部加壓確認(圖2)。其中心致密增高,腺體結構消失反映了惡性腫瘤破壞、侵蝕的生長特點,在診斷中具有重要的意義。
2.2.5 AD伴病變中心低密度1例:為乳腺脂肪壞死,往往與外傷或醫(yī)源性損傷有關。
2.2.6 AD同時伴有中心致密、結節(jié)或鈣化11例:均為惡性。
圖1 乳腺后方局部腺體糾集、星芒狀改變(病理:小葉癌)
圖2 乳腺上方局限性結構紊亂、致密(病理:浸潤性導管癌)
BI-RADS中對乳腺AD定義為局部正常結構的變形失常,但無明確腫塊影顯示。這包括從一點發(fā)出的放射狀線條或毛刺影,或是乳腺實質邊緣的收縮或變形。確認該征象的前提是無腫塊陰影。乳腺AD可見于增生、炎癥、外傷或手術后改變、乳腺癌等。數字化乳腺鉬靶攝影在乳腺癌的早期診斷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本組病例中惡性率達72.1%,多見于浸潤性導管癌,其病理組織學可見惡性增生細胞穿破導管壁,從上皮基底向外穿破管壁及基底膜,最后在間質浸潤,引起導管上皮、導管周圍網狀纖維組織和膠原纖維組織增生、壁增厚,管腔狹窄或阻塞,引起導管變形[2];典型病變X線片表現為病變密度高于周圍正常腺體,腺體小梁消失、中斷,結構扭曲,周圍呈放射狀浸潤,一旦發(fā)現此征象,可觸及,則需要針芯活檢,惡性率高達98%。對僅表現為非對稱小灶性AD或糾集者亦可能為惡性腫瘤早期,多見于導管原位癌,對此種患者需要綜合分析,詳細詢問病史,在排除炎癥和手術史后,應考慮乳腺癌可能,決定做進一步檢查或隨訪的必要[3]。
本組病例中良性病變占27.9%,如果發(fā)現局灶結構紊亂組織內間雜有脂肪組織,這是良性的特點;良性病變的形態(tài)和受累及腺體的體積可隨攝片位置而改變,而惡性病變的實質性腫塊形態(tài)相對固定;手術后瘢痕表現為密度與周圍腺體密度一致的手術區(qū)域的腺體收縮、聚攏,但無病變實體存在,收縮腺體走行方向雜亂,無向心性糾集。與以往乳腺X線片比較,如果該區(qū)域是新出現的或病變位置與以前不同或組織向外擴散,就值得關注,需要加做其他影像檢查包括局部點壓、超聲、MRI增強檢查代替穿刺活檢;如果局限AD區(qū)域顯示比較穩(wěn)定,就不必進一步檢查,建議定期隨診,觀察病灶變化。
綜上所述,正確認識與對待乳腺AD,既能夠減少不必要的活檢,又能夠大大提高以AD為主要征象的乳腺癌的診斷符合率,減少漏診和誤診,具有較強的應用價值。
[1]李潔.乳腺影像報告與數據系統(tǒng):乳腺影像圖譜[M].北京:北京大學醫(yī)學出版社,2010:55-124.
[2]侯媛媛,靳永峰,張亞.乳腺結構扭曲三維立體定位穿刺局部切除活檢影像與病理對照研究[J].中外健康文摘,2012,9(9):54-56.
[3]劉黎明,靜國慶,李立軍.數字化鉬靶X線攝影對早期乳腺癌的診斷價值[J].西南軍醫(yī),2010,12(4):722-723.
(本文編輯:劉斯靜)
R737.9
B
1007-3205(2012)11-1338-03
2012-05-18;
2012-07-18
張俊梅(1978-),女,河北遵化人,河北省遵化市人民醫(yī)院主治醫(yī)師,醫(yī)學學士,從事超聲影像診斷研究。
*通訊作者
10.3969/j.issn.1007-3205.2012.11.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