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江丹,張勁松
(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哈爾濱 150028)
自20世紀90年代初以來,我國證券市場以驚人的速度發(fā)展,至2010年,上海證券交易所和深圳證券交易所(以下簡稱滬深兩市)證券總市值達到26.54萬億元,超過了2007年25.7萬億元的國內生產總值(GDP),相當于2009年的30.3萬億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80%,相當于2010年39萬億元國內生產總值(GDP)的69%[1]。資本市場的強勁發(fā)展,不僅為我國的經濟發(fā)展注入了巨大的活力,也為我國經濟結構的調整和國有經濟的戰(zhàn)略性調整創(chuàng)造了條件,對建立有效的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提高社會資源配置效率、推進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加快我國經濟與國際經濟融合的步伐發(fā)揮了重大作用。
我國ST上市公司利潤調節(jié)的幅度較大,盈余管理現象比較普遍。資產減值準備沖回、關聯(lián)方交易、資產重組、隨意變化會計政策、非真實的收入確認等往往成為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常用手段。為了使企業(yè)利潤指標能夠達到所需目的,盈余管理能起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可通過盈余管理對ST上市公司財務報告進行主觀的操作和控制。很多ST上市公司進行大幅度的盈余管理行為,主要是想迅速地扭轉自己的不良經營狀況。由于證監(jiān)會對其恢復正常交易形式規(guī)定了明確的時間限制,在財務指標上“下功夫”成為ST上市公司的成功之舉,所以在其年報中的凈利潤大部分是經過粉飾過的成果,很大程度上留下了盈余管理的足跡。
1.債務重組利得計入當期損益,增加了盈余管理空間
債務重組準則的新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債務重組利得的會計處理由“資本公積”科目,轉變?yōu)椤盃I業(yè)外收入”科目,而且由此所增加的利潤雖然需在附注中有所披露,但無需在每股收益的計算中扣除;以非現金資產作為債務抵償時,需同時確認債務利得和轉讓非現金資產損益;通過修改其他債務條件進行債務重組時,債權人和債務人重新入賬的債務金額由過去的以協(xié)議中規(guī)定的未來本利和確定,變更為以未來應收或應付金額的公允價值確定[2]。以上三點的重要變化增強了該業(yè)務與企業(yè)盈余之間的聯(lián)系,從而使盈余管理成為可能。
2.政府補貼計入當期損益,增加了盈余管理空間
現行會計準則規(guī)定,政府補助由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和與收益相關的政府補助兩部分組成。企業(yè)接受政府補助與原來增加資本公積相比,尤其是與資產相關的政府補助時,會計處理為先確認為遞延收益之后轉入收益,便有利于增加企業(yè)的利潤。企業(yè)非經常性損益主要來源于政府補助,政府補助是企業(yè)利潤的構成之一,損益的波動性和隨機性使操縱行為變得頻繁,可以看出準則的這項變化使企業(yè)盈余管理的空間得以增加。
3.公允價值計量應用面的擴大,增加了盈余管理空間
現行準則將公允價值計量屬性引入到了投資性房地產、金融工具、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yè)合并、非貨幣性資產交換和債務重組等方面的確認與計量之中。如果公允價值能正確且客觀地應用到上述會計事項中,將會給實務界帶來很大的便利,必然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會計信息的相關性,而且國際上的許多較為發(fā)達的市場經濟國家和地區(qū)對公允價值的運用探索了多年,積累了一些可參考與借鑒的經驗;我國經過多年的改革,公允價值的應用環(huán)境已有較大改善,加之新準則對公允價值的運用也作了縝密的設計,公允價值應用條件似乎已經成熟,不會出現濫用現象。然而實務上這些條件與公允價值是否被濫用是沒有直接聯(lián)系的。企業(yè)的公允價值事項不單獨對外披露,存在于企業(yè)內部,很難得到真實有效的數據,加之信息不對稱現狀的存在,審計部門和監(jiān)督機構的工作方式和力度跟不上企業(yè)變化的形式,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企業(yè)管理人員憑借主觀意愿借助公允價值計量這一計量方式進行盈余管理的可能性和成功率。
1.存貨發(fā)出計價方式減少對盈余管理行為的限制
現行會計準則中存貨計價方式中只保留了先進先出法、個別計價法和加權平均法,取消了后進先出法和移動加權平均法的使用。規(guī)定先進先出法是企業(yè)確定發(fā)出存貨成本的唯一方法。存貨計價方法的不同勢必影響企業(yè)當期利潤,在原有標準下可進行人為干預,具體表現在當存貨的價格出現劇烈波動時,若當前存貨價格高于買入時的價格,企業(yè)會采取后進先出法核算存貨成本,將高價格的材料成本入賬提高了當期成本費用,實現減少當期利潤的目的;若當前存貨價格低于買入時的價格,企業(yè)會采取先進先出法核算存貨成本,將低價格的材料成本入賬降低了當期成本費用,實現增加當期利潤的目的。現行會計準則中的存貨準則能夠排除主觀因素影響,使企業(yè)不能在存貨計價方法上做文章,從而不能通過這項準則來調節(jié)利潤指標來達到盈余管理的目標。
2.資產減值準備不得轉回對盈余管理行為的限制
過去我國會計準則或有關制度規(guī)定資產應建立減值準備(資產發(fā)生減值時計提,資產發(fā)生升值時轉回)。但事實表明盈余管理采用減值準備核算的頻度及深度均很大,有盈余的“平滑機”和“調節(jié)器”之稱。針對如何有效遏制這一行為,現行“會計準則-資產減值”大膽摒棄了允許轉回長期資產減值這種與國際會計準則理事會趨同、在長期資產存續(xù)期間只計提不允許轉回的做法。該行為使資產減值“調節(jié)器”的功能變雙向為單項,大大降低了調節(jié)功能,也大大增強了反制公司濫用資產減值以調節(jié)企業(yè)利潤的效果,雖然說在理論上該規(guī)定本身尚不完全成熟,但至少可以說是符合我國的目前現狀,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會計信息的相關性。另外,在流動資產計提方面,新準則雖然允許計提和沖回,但對該行為也進行了嚴格限制。因此,企業(yè)若想借此來調節(jié)利潤,恐怕較過去更困難了。
3.合并報表編制范圍規(guī)定的改變對盈余管理行為的限制
關于合并范圍舊會計準則規(guī)定:以母公司對被投資企業(yè)是否擁有實質控制權作為該企業(yè)是否納入合并范圍的依據,顯然管理者在對本公司報表的合并范圍進行界定時,主觀性較強,他們可以通過降低效益差的子公司的投資比例,將其從合并范圍中剔除,或者通過擴大經營狀況好的投資企業(yè)的投資規(guī)模,將其納入合并范圍以提高企業(yè)的業(yè)績。現行準則以控制為基礎,以實質重于形式為原則,將所有母公司控制的子公司納入合并報表之中,不再以股權比例作為衡量標準。通過現行準則的變革,報表的合并范圍得到了擴大,同時控制了粉飾企業(yè)集團整體業(yè)績的做法。除此之外,現行準則還明確指出對同一控制下的企業(yè)進行合并時應按照賬面價值計量,這將有效防止企業(yè)利用同一控制下的企業(yè)合并進行利潤操縱,較好地對上市公司借助母子公司的控制關系在合并或重組時通過不正當關聯(lián)交易進行盈余管理的現象進行限制。
4.對利用關聯(lián)交易手段進行盈余管理行為的限制
關聯(lián)交易調節(jié)報告盈余的行為在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F行會計準則通過加大對關聯(lián)交易的披露來對其進行抑制。現行準則根據實質重于形式的原則,對關聯(lián)方進行的定義擴展并且無論是否進行了關聯(lián)方交易,兩個存在控制關系的關聯(lián)方企業(yè)都應當在報表的附注中明確標明母子公司的關系且指出需披露的層次。除此之外,關聯(lián)方發(fā)生交易時,只有在提供了充分證據的情況下,企業(yè)才能披露其進行關聯(lián)方交易時采用了與公平交易相同或類似的條款。現行準則的此類規(guī)定不僅擴大了關聯(lián)方交易披露的范圍和內容;還明確了以往較為概括的要求,增強了關聯(lián)方交易的透明度,將企業(yè)關聯(lián)方交易信息更加真實、全面、可靠地提供給報表使用者,使管理者的盈余管理行為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5.會計信息披露要求的完善對盈余管理行為的限制
現行會計準則中隨處可見其對損益披露的要求,除“財務報告列表”準則外,其他具體準則幾乎都有相關要求,譬如,非貨幣性資產交換準則要求在會計報表附注中對通過非貨幣性資產交換進而換入換出資產的公允價值及已確認的損益金額作出披露;債務重組準則要求在會計報表的附注中對債務重組雙方的重組利得或損失的金額作出披露;投資性房地產準則要求在會計報表附注中對公允價值確定的依據和方法、公允價值變動對損益的影響、房地產轉讓的情況和理由、當期處置的投資性房地產及其對損益的影響等作出相關披露;關聯(lián)方披露準則要求在會計報表附注中對關聯(lián)方交易的交易金額和定價政策等作出披露;分部報告準則要求在會計報表附注中對企業(yè)的損益按損益分部進行披露,等等。這些會計報告列表的要求不僅有利于財務報告使用者對企業(yè)損益的構成、風險和報酬的主要來源作出更準確的判斷,增強決策的科學性,還可以有效抵消企業(yè)進行的盈余管理行為的“成果”。綜合來看,新會計準則對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響在不同方面此消彼長。
本文選定與現行準則改變相關的自變量,包括:(1)應計利潤,應計利潤是一個非常復雜的項目,由于資產重組項目能較全面地影響應計利潤水平,所以選此指標為代表,包括資產的轉讓、置換和債務重組;(2)政府方面的幫助,財政補貼是主要體現者;(3)關聯(lián)方因素,既包括普通關聯(lián)交易,還包括關聯(lián)方與ST公司的資金借貸或擔保等業(yè)務;(4)公允價值計量,主要體現在公允價值變動損益。
本文的ST上市公司包括ST和*ST,將滬深兩市受到過退市風險處理的上市公司選定為研究樣本。滬深兩市A股2010年度共有掛牌ST上市公司93家,選用了SPSS統(tǒng)計軟件和Excel軟件作為實證分析工具。相關數據以公布的年報及國泰安研究服務中心CSMAR系列數據庫作為基礎。
在進行具體分析之前,對研究樣本的盈余管理現象進行檢驗來保證研究假設的信任度。損益類指標反映了公司的經營狀況,可以作為是否被特別處理及被摘牌退市的衡量標準,從而每股收益就成為重要研究指標,上市公司凈利潤是有多重因素影響的,導致其分布趨勢應接近于正態(tài)分布圖形,這也是多數實證研究的理論前提。經過統(tǒng)計,2010年ST上市公司的每股收益情況的分布圖見圖1。
通過對以上結果的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ST上市公司在受到退市風險處理當年的每股收益趨近服從正態(tài)分布的規(guī)律,表明人為主觀的干預因素左右了其指標的變動。
圖1 2010年ST上市公司每股收益分布圖
研究者的主觀意愿在定性分析方法中對分析盈余管理的程度會產生影響的較大,分析問題時不同的分析者對同一問題進行分析時可能會得出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結論,因此應采用定量分析的實證研究分析方法。綜合考慮各模型的優(yōu)缺點可知,每種方法都各有利弊,預測效果難以統(tǒng)一,目前很難確定哪一種是最恰當有效的方法。而在定量分析方法中,作為多元邏輯回歸分析法之一的Logit邏輯回歸法對變量的要求較低,不要求自變量服從多元正態(tài)分布和兩組間協(xié)方差相等的條件,而且通過過去的一些研究可以看出該種回歸方法具有較高的準確率預測,適合盈余管理手段及程度的分析。所以選擇Logit邏輯回歸法作為實證分析方法。
根據前文假設建立的邏輯回歸模型為:
其中:Yt+1,為扭虧變量。當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很有成效時,取Yt+1=1,當盈余管理成效沒有時,取Yt+1=0。成效與否的判別標準是:成功撤銷退市風險處理;如果企業(yè)在第t+1年停牌、退市、受到證監(jiān)會處罰,以及再次受到退市風險處理,則視為該企業(yè)的盈余管理沒有收到成效。
CZHDt為資產重組變量。判別標準是,當ST上市公司即將被特殊處理時,對資產進行重組(包括:資產的轉讓、置換和債務重組金額超過營業(yè)收入的10%以上)時,取 CZHDt=l,反之取CZHDt=0。
ZFBTt為政府補貼變量。判別標準是,當ST上市公司即將被特殊處理時(如收到了大量來自政府的或當年入賬的額度超過營業(yè)收入的10%以上),取 ZFBTt=1,反之取 ZFBTt=0。
GLJYt為關聯(lián)方變量。判別標準是,當ST上市公司即將被特殊處理時,如進行了大規(guī)模的關聯(lián)方交易時,取GLJYt=l,反之取GLJYt=0。
GYBDt為公允價值計量,表示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判別標準是,當ST上市公司即將被特殊處理時(包括金融工具、投資性房地產、非共同控制下的企業(yè)合并、債務重組和非貨幣性資產交換等方面的確認與計量的金額超過營業(yè)收入的10%以上),取 GYBDt=1,反之取 GYBDt=0。
通過SPSS統(tǒng)計軟件對四組變量值進行檢驗,選定0.5作為臨界值,當上市公司破產概率超過0.5,則斷定為有效盈余管理;小于0.5則斷定為無效盈余管理。由檢驗結果可知,總體上ST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是有效的。Logit邏輯模型回歸分析結果見表1。
表1 樣本處理情況
表1說明所有個案(42個)都被選入作為回歸分析的個案
表2、表3給出了模型系數的檢驗結果,其中常數項的系數值為1.447,其伴隨概率為0.704,可見常數項不顯著。CZHDt、ZFBTt、GLJYt、GYBDt的伴隨概率是 0.734、0.017、0.849、0.023,如果以5%為置信度的話,ZFBTt和GYBDt的系數通過了檢驗,即這兩個變量顯著。由于ST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是一個綜合管理行為,為了避免變量各自之間的干擾,最后進行了各變量間的Spearman相關系數檢驗(見表4):由結果可見四個變量間的相關系數均較低,可知不存在多重共線問題,這也就說明公司在進行盈余管理時選擇的方式沒有相關性,實際當中ST上市公司通常會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從眾多盈余管理方式中選擇一種或多種來進行盈余管理。
表2 模型常數項系數檢驗結果
表3 模型變量系數檢驗結果
表4 相關系數檢驗
通過實證分析結果印證了前文提出的假設,當ST上市公司身處“絕境”時,改變凈利潤的方式通常被高管層所采用。盈余管理方式的不同導致結果有很大不同,特別是現行會計準則對債務重組和減值準備內容進行修訂后,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盈余管理方式。具體來說可以歸結為以下幾點:
1.ST上市公司在即將被特別處理時常常采用的盈余管理手段是資產重組、政府補貼、公允價值變動損益、關聯(lián)方交易等。
2.ST上市公司采用頻率高的盈余管理手段是關聯(lián)方交易和資產重組,分別占到60%和58%左右。但是利用此方式進行盈余管理收到的成效卻不大,其主要原因是由于此方式很容易被審計機構發(fā)現,必定出具否定或保留意見的報告,這樣公眾將不能相信公司出具的信息資料。
3.ST上市公司的政府補貼和公允價值變動損益對盈余管理活動施加影響,而且效果很明顯。
1.多方面建設會計準則執(zhí)行環(huán)境、全面推進
企業(yè)方面,ST上市公司在轉軌時期存在較嚴重的治理結構缺陷和內部人控制問題。普遍傾向于行為短期化,短期利益成為其主要的追求目標,從而導致了大量的違規(guī)操作和機會主義行為。注冊會計師方面,一部分出于自己的規(guī)模與威望不夠原因,一部分片面追求利益而不顧職業(yè)道德,使得市場競爭失序,也使得在會計準則執(zhí)行中出現很多問題。從事后懲罰的角度來看,由于證券法律責任沒有落實到位,使得披露虛假信息的違法收益遠遠高于違法成本,從而使得虛假會計信息披露現象屢禁不止。法律方面,隨著政治、經濟和社會環(huán)境的不斷改變,相關的法律法規(guī)不能與時俱進、跟不上形勢這也提高了會計準則執(zhí)行的難度。從業(yè)人員方面,會計人員的素質普遍偏低,后續(xù)教育制度的不規(guī)范、獎懲機制和管理體制的缺陷等也在很大程度上制衡著會計準則的執(zhí)行。此外,像法治精神和自律意識等有利于制度建設的非正式規(guī)則已在發(fā)達國家比較成熟,而在市場經濟初級階段的我國則相對薄弱。值得一提的是,有些方面的工作已啟動,譬如新《公司法》的實施使得公司治理結構問題正在得到改善;股權分置改革的接近尾聲和限售國有股份的“改禁”使得內部人控制問題將逐漸得到緩解;隨著修改后的《注冊會計師法》實施使得注冊會計師市場呈現新的氣象。雖然這一切的進程緩慢,但方向不能亂,沿著這條路堅持走下去就會有希望。
2.在會計準則執(zhí)行的監(jiān)督制約機制中運用博弈理論
在做好其他方面的工作基礎上,力爭在以下兩方面得到突破:在良好的合作關系中運用重復交易機制。博弈論指出,任何有限次的交易都很難產生良好的合作關系,無限次地博弈是信任的一個關鍵前提。如果重復進行博弈行為,公司勢必會選擇呈報真實的財務報告,這樣就會逐漸建立起誠實的信譽,投資者也就會選擇購買,從而提高了ST上市公司的長期效用水平。因此,在ST上市公司中建立重復交易機制是可行的,進而保持企業(yè)的長期行為,使公司治理的透明度加強,最終提高其社會信任度;加強對ST上市公司的審計監(jiān)督,加大處罰力度的認識。隨著獨立審計在上市公司中地位的變化,審計質量與會計準則的執(zhí)行質量、盈余管理之間的關系變得很微妙。為此,利用博弈模型來分析ST上市公司與CPA在獨立審計質量方面的博弈對其盈余管理的影響。在我國,分析CPA對ST上市公司獨立審計質量的博弈關系,可假設為:ST上市公司和CPA均是理性人,即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ST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概率p,CPA與ST上市公司共謀的概率為q,CPA的審計費e,ST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的收益f,ST上市公司進行盈余管理且審計人員共謀時可得到的增加效用 f,審計人員可得到的額外收益e;如果ST上市公司與審計共謀行為被發(fā)現會給公司帶來損失n,給審計人員帶來損失d,公司進行盈余管理而審計人員不共謀,ST上市公司受到的懲罰為m,他們之間的博弈矩陣見表5。
根據表5博弈矩陣模型計算審計人員共謀與不共謀的預期效用分別是:
可以看出審計人員共謀與不共謀的無差別概率為q。如果將q看作e的函數,則當d>m+Δe時此函數是關于f的減函數,否則為增函數。也就是說d>m+Δe時,提高審計費e將使審計人員選擇共謀的概率降低。因此,為降低審計人員與公司共謀的概率就必須加大對共謀審計人員的處罰力度。一方面加強審計監(jiān)督作用;另一方面對共謀的審計人員采用嚴厲的處罰手段,如高于額外收益的罰款、吊銷從業(yè)資格證等,情節(jié)嚴重且觸犯相關法律的,提交司法部門依法處理。
表5 博弈矩陣
綜上所述,現行會計準則的出臺在一些方面抑制了ST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在一些方面又使ST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為得到擴展,形成此消彼長的局面,但總體上在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此行為??梢赃\用多方面建設會計準則執(zhí)行環(huán)境,在會計準則執(zhí)行的監(jiān)督制約機制中運用博弈理論等策略對其盈余管理行為進行治理,從而更大程度地保護投資者的利益。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統(tǒng)計局.中國統(tǒng)計年鑒2010[K].北京:中國統(tǒng)計出版社,2010.
[2]張勁松,等.ST公司盈余管理的特點與監(jiān)管.哈爾濱商業(yè)大學學報[J]:社會科學版,2006,(5):30-32.
[3]肖 力.略論新會計準則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影響[J].黃河科技大學學報,2008,(3):62-63.
[4]周小力.淺析新會計準則對盈余管理的影響[J].商場現代化,2010,(8):169.
[5]沈 烈.企業(yè)盈余管理的誤區(qū)與治理[J].財會月刊,2008,(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