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電影《永生羊》的神話原型解讀

      2012-08-15 00:50:58阿泰·庫爾曼別克
      電影評介 2012年2期
      關鍵詞:哈薩克人莎拉庫巴

      作為一部有關草原文化的影片,《永生羊》所體現(xiàn)的內容具有較重要的文化解讀價值。從神話原型的角度解讀文學作品,可以明晰文本的深層結構并有助于挖掘其文化內涵。西方一位文藝評論家曾說:“沒有一部經典文學作品僅僅是由于它巧妙或寫得不錯而流芳百世的,它必須有幾分普遍性,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可能含有原型的成分”[5]。作為一部有一定的文化內涵和藝術魅力的影片,電影《永生羊》無論從主題的深化還是人物塑造方面而言,都提供了神話原型的解讀要素。鑒于上述原因,本文試圖從神話原型的角度解讀《永生羊》,通過分析影片中的人物原型和主題原型,闡釋哈薩克人具有草原文化特征的民族心理,其具體表現(xiàn)為他們對人生的理解和對生命的哲學思考。

      神話原型批評理論是研究文學與神話等原始文化關系的文學批評模式,始于20世紀30年代的西方文學批評界。原型批評理論的代表人物是加拿大文藝理論 家 弗 萊(Northrop Frye), 其思想來源主要是瑞士心理學家榮格(Carl Gustav Jung)的 精 神分析學說和英國人類學家弗雷澤(James.G.Frazer)的人類學理論。榮格認為文藝創(chuàng)作的根源和動機來自人類的集體無意識(collective unconscious)。集體無意識經世代相傳成為人們的一種心理經驗。在史前階段,人類初民認識自然的能力低下,自然界的萬物便被賦予了神話的形式,其間包含有許多原始的意象。這些原始意象的不斷重復就積淀成為“原型”(prototype),因此,“原型是人類原始經驗的集結。”[6]弗萊認為神話是文學的結構因素,文學總的來說是“移位的神話(displacement)”[7],簡而言之,文學是神話儀式的表現(xiàn),是神話儀式的再生與復活,因而文學是人類經驗的一部分,可以從文學藝術的發(fā)展中發(fā)現(xiàn)人類文化的發(fā)展軌跡。

      潛藏在文學作品中的神話原型包羅萬象。例如洪水、太陽、泥土等意象原型;母親、父親、智慧老人等人物原型;以及追尋、循環(huán)等有關主題的原型。本文將從人物原型和主題原型兩個角度探尋電影《永生羊》涵蓋的文化意蘊。

      一、人物原型

      作為具有一定的宏觀性和系統(tǒng)性的文學批評方法,神話原型批評把文學作品置于一個更大的文化背景中去考察,力求實現(xiàn)對作品深入的探究。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xiàn)的人物原型是原型批評的重要內容。形形色色的人物身上承載著不同的人物原型。《永生羊》中烏庫巴拉和莎拉是母親原型的具體體現(xiàn),而紅臉老人則承載了智慧老人原型所特有的內涵。

      1.母親原型

      依據神話原型批評理論,母親原型是“太初之母或大地之母,象征著生育、溫暖、保護、豐饒和生長?!痹谌祟惣w無意識中,母親原型的原初意義源于母親生殖、供養(yǎng)的基本特性,主要性格是包容、滋養(yǎng)和關懷,主要品質是母性關懷,是超越性的智慧和精神的升華[8]。榮格認為母親是文藝創(chuàng)作中最常見的人物原型之一。在世界各民族文化傳統(tǒng)中,都留存著有關母親的原型形象,如西方的圣母瑪利亞,東方的觀音菩薩。在哈薩克族的創(chuàng)世神話迦薩甘的故事中,造物主迦薩甘用泥土創(chuàng)造了“母親樹”用來孕育“靈魂”,然后將“靈魂”置于小泥人之后,才能創(chuàng)造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人。在眾多的母親原型中,最具有重要地位的是母親和祖母。在《永生羊》中,烏庫巴拉和莎拉是母親形象的典型體現(xiàn),她們身上集中呈現(xiàn)了母親原型所具有的特質。

      少女時代的烏庫巴拉是一個為追尋愛情而抗婚私奔的烈性女子。五年后她不幸守寡,還拉扯著兩個幼小的孩子。在遭人誣陷受盡委屈后,愛情再一次降臨了。但是改嫁使她失去了對兩個孩子的撫養(yǎng)權。再婚后的生活雖然溫馨而安寧,可沒有孩子們在身邊總使她悵然若失。雖然被剝奪了做母親的權力,可母性滋養(yǎng)呵護的天性一刻也沒有從她身上消失過。當凱斯泰爾抱回來一只嗷嗷待哺的小孤羊時,烏庫巴拉把母性的關愛傾注在了它身上。她嘗試了各種方法來喂養(yǎng)小羔羊,可都無濟于事。最后連寬厚的凱斯泰爾都不勝其煩,叫吾庫巴拉“不要瞎折騰了”??墒撬齾s不離不棄,為了找個可以接納它的母羊而懷抱著小羊羔艱難地跋涉在漫漫的風雪之中,直到筋疲力盡累倒在雪地里也沒有松開懷里的羊羔。母性的情懷是深深地植根于母親的內心之中的,不會因為分離而被阻斷。它只可能被壓抑,轉化為不可抑制的痛苦,卻不能被消除。再婚后的烏庫巴拉是個賢慧的妻子,溫順的兒媳,還是個謙和的嫂子,她真心實意的操持著這個新家,并享受著它平淡卻溫暖的氛圍。然而新組建的家庭,新身份的確立,無論是多么的美好卻也不能彌補母親這一身份的缺失,不能平息內心骨肉分離的煎熬,烏庫巴拉的失落感終于演變?yōu)殡y以忍受的痛苦。最終,她告別了婆家只身踏上了尋子的道路。昔日的這個倔強任性的少女,初為人母時卻無法抗拒母性的召喚,為了擔負起養(yǎng)育孩子的重擔甘愿放棄她曾經渴望的個人幸福。正如榮格所說“母嬰關系是我們所知道的最深刻和最強烈的關系?!睘鯉彀屠木駬裢癸@了女人與生俱來的母性特質。

      在為了拯救小孤羊不顧個人安危陷入風雪當中時;在每一次看到尋子的母駝被強行拉走時,烏庫巴拉心中的凄楚只有莎拉最能體會,因為她也曾有過相似的經歷。莎拉年輕守寡,雖然不乏像紅臉老人那樣對她暗戀多年的仰慕者,卻為了孩子沒有再婚,而是耗盡畢生的心血把他們撫養(yǎng)成人。紅臉老人拜訪莎拉時對她說:如今兒孫滿堂,又有成群的牛羊,這一輩子應該別無他求了。紅臉老人的話語實際上是對一位哈薩克母親的最大的肯定。然而這一成就的背后卻是一個女人一生的代價。正如她對烏庫巴拉說的那樣——“女人從來不是為自己活著的?!鄙簧賱?、無私奉獻,她用一輩子的犧牲換來了家庭的穩(wěn)固和血脈的延續(xù)。因此當烏庫巴拉萬分為難地告訴她準備離開去承擔撫養(yǎng)孩子的責任時,作為女人和母親,莎拉對她的決定更多的是理解和支持,只是擔心她如何讓新婚的丈夫接受這個決定。臨終前,莎拉囑咐凱斯泰爾以她的名義宰殺一只羊——另一個“阿克薩爾巴斯”,祈愿世界上所有的家庭不再遭受骨肉的分離,愿相愛的人們能夠終生相守。

      原型在原始古老貼近自然的環(huán)境中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在榮格的理論中土地、森林、流水等自然景觀都是與母親原型相對應的意象,“與生命本原、誕生、滋養(yǎng)、保護、繁衍、充裕相聯(lián)系”[9],是母親原型的隱喻。生活在如詩如畫的大草原上的烏庫巴拉和莎拉是大地母親的化身,體現(xiàn)了母親原型所具有的母性美德。作為家庭的核心和精神支柱,她們意志堅強,歷經艱辛,勇于奉獻,顯示出了對家庭的維系和對子女的呵護。她們如同千百年來屹立在哈薩克草原上的草原母親石像那樣,無論風霜雨雪都紋絲不動地毅然挺立在那里,用寬廣深沉的母愛呵護著一代代子孫兒女。烏庫巴拉的犧牲是莎拉曾經做出過的選擇,莎拉為兒女忙碌操勞的一生也是烏庫巴拉必將歷經的生命旅程。兩人的經歷結合在一起就是一位母親的人生軌跡。她們的抉擇印證了母愛最大的特性——無私性。烏庫巴拉和莎拉身上呈現(xiàn)出的人類古老的偉大母親原型特質喚起了廣大觀眾的集體無意識,從而引起了強烈的共鳴。

      tPA屬于非典型的糜蛋白酶家族絲氨酸蛋白酶。通常,該家族蛋白酶(如糜蛋白酶原和胰蛋白酶原)以無活性或極微弱活性的單鏈形式被分泌,在單鏈分子N端高度保守的結構被水解之后蛋白才能被充分激活,而tPA與其他絲氨酸蛋白酶不同,其在單鏈時就可對纖溶酶原產生很好的活化作用,其斷裂成2條鏈后分子活性才增加5~10倍[26-28]。

      2.智慧老人原型

      作為神話原型之一的智慧老人原型通常在民間故事中較為多見。顧名思義,智慧老人是智慧的化身。卡爾?榮格認為“智慧老人代表知識、思考、洞察、智慧、聰穎和直覺,此外還代表道德品質,如與人為善,樂于助人……每當主人公陷入無望和絕望的境地時,智慧老人總會出現(xiàn)”[10]。在作品中,智慧老人往往以配角的身份出現(xiàn),他們在故事的關鍵時刻或主人公處于極端困惑的時候突然出現(xiàn),賦于主人公力量或啟示,然后又驟然隱去。

      智慧老人原型在哈薩克文化中的具體體現(xiàn)是“阿克薩卡勒”的形象。“阿克薩卡勒”意為白胡子老人,他們德高望重明斷是非,是智慧的化身?!队郎颉分械募t臉老人就是一位部族中受人尊敬的“阿克薩卡勒”,是個具有哈薩克文化象征的智慧老人形象。當小哈力迷失在刻滿圖騰符號的巖畫前時,他睿智的反問和爽朗的笑聲消除了小哈力心中的困惑。緊接著,他將小孤羊交給了小哈力。遠古的圖騰,懷中的孤羊結合在一起不僅起到了開篇的作用,也象征性地點明了影片生命傳承的主題。小哈力是女主人公烏庫巴拉命運的講述者,而紅臉老人則是小哈力成長的見證人。在小哈力的成人儀式上,紅臉老人作為呵護晚輩并為之祈福的長者出現(xiàn)。他興致勃勃地跳起了黑熊舞,把慶祝活動推向了高潮。哈薩克人認為如果晚輩得到了“阿克薩卡勒”的祝福,他就會一生平安。紅臉老人的出席因而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紅臉老人第三次出現(xiàn)時小哈力已是個翩翩少年,他主動迎上前去為老人牽馬。紅臉老人表示出對他的贊許,并向他講述了奶奶莎拉的故事。他解除了小哈力的困惑,為他的成長祈福并向他言傳身教哈薩克人的道德價值觀。

      除此之外,作為莎拉的同齡人,紅臉老人也目睹了莎拉坎坷的命運,是影片中唯一一個見證莎拉從結婚生子、年輕守寡到含辛茹苦養(yǎng)育兒女并為他們成家立業(yè)操勞一生的人物。影片正是通過他的講述,交代了鏡頭語言沒有展現(xiàn)的莎拉的前半生。同時,紅臉老人的“阿克薩卡勒”這一智慧老人的身份,使得他對莎拉一生的評價具有公正性和權威性。因此紅臉老人雖然只是以配角的身份出現(xiàn),在影片中卻起到了穿針引線和深化主題的重要作用。

      二、主題原型

      主題原型作為一種隱性的存在,是原型批評的核心內容。通過對主題原型的提煉和闡釋,可以突出作品深刻的內涵,從而深化對作品的理解。古今中外文學作品中的創(chuàng)世主題、英雄主題、報恩和復仇主題等等,都可以歸結為主題原型的范疇?!队郎颉分械淖穼ぶ黝}、循環(huán)主題及成長主題反映了影片深刻的思想文化內涵,并在深深地打動觀眾心靈之余為他們提供了無限遐想的空間。

      1.成長主題

      成長是個體生命的重要體驗,是人生的必經階段。成長不僅是從兒童到成年的過渡,即身體發(fā)育的生理過程,它更意味著心理的成熟直至最終獲得社會身份認同的過程。成長主題在文學和影視作品中大量存在,如馬克?吐溫的成長小說《哈克貝力?費恩歷險記》和系列影片《哈利?波特》。作品中主人公的成長往往會遵循類似的結構模式,即天真——考驗與困惑——頓悟與成熟三個階段,影片《永生羊》中的小哈力的成長就印證了這一模式。

      小哈力在見證女主人公坎坷命運的過程中,也完成了自身從未成年人到成熟的社會人的轉變。初次見到烏庫巴拉時,小哈力還是個天真淘氣的小男孩。他時而饒有興致地觀察烏庫巴拉的一舉一動,時而打趣凱斯泰爾叔叔的一片癡情,時而又近乎崇拜地圍在花騎身邊。他誦讀著花騎給的阿拜詩選,身上披著爺爺生前的長袍,希望長大后成為像爺爺那樣的阿肯(民間詩人),這時的小哈力天真活潑、無憂無慮,充滿了對成長的期盼。奶奶莎拉看到了孫子對成長的渴望,不失時機的為他舉辦了簡單的成人儀式。她為小哈力換上了新衣,減去了腦后的小辮,用點燃的松枝在他頭上繞了幾圈,以示消災祈福。成人儀式的舉行只是象征性地表明了未成年的孩子向成人的轉變,但是真正的轉變還必須經歷一系列的考驗與磨練。就在成人儀式后幾天,烏庫巴拉與花騎私奔了,小哈力家的羊群遭到了惡狼的襲擊,與他相依相伴的薩爾巴斯也死了。突如其來的一系列打擊是對小哈力的嚴峻考驗,薩爾巴斯的死讓他感受到了失去生命的痛苦,烏庫巴拉的離去使他體會到了凱斯泰爾叔叔內心的傷痛。小哈力對生命和愛情的意義充滿了困惑,無憂無慮的小男孩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個沉默愛思索的少年。以后的幾年間,少年哈力既感受到了叔叔和烏庫巴拉的結合給家里帶來的快樂,也目睹了失去孩子的母親的苦楚。在影片接近尾聲時,少年哈力再次來到了兒時作畫的巖壁前。此刻的他惆悵萬千:他既為烏庫巴拉毅然返回以前的婆家承擔養(yǎng)育兩個孩子的行為感到欣慰,又不禁對她今后艱難的生活捏一把汗。同時他復雜的心境中還摻雜著對凱斯泰爾叔叔的同情以及自己對嫂子的依依不舍之情。然而當他深情地用手一遍遍觸摸著矗立在眼前的巖畫時,他頓時感悟到了巖畫的啟示——繁衍生息,養(yǎng)育兒女是人類永恒的主題。不久后奶奶的與世長辭更使他意識到了生命的意義就在于勇于犧牲自我去擔負重任。在經歷了天真——考驗與困惑——頓悟與成熟這一完整的成長過程后,哈力完成了對自我的認知,具備了一個成熟的社會人所應有的責任感和承受意識。小哈力的成長從一個不同的側面點明了影片傳達出的關于生命意義的思考。

      2.循環(huán)主題

      神話是對人類生存狀況的深刻反映,表達了集體的恐懼和欲望。在遠古時期,自然界四季交替、草木枯榮的循環(huán)模式給原始初民帶來了無限的想象空間。他們試圖通過神話解釋對自然規(guī)律的迷惑不解甚至恐懼。因而生命和死亡構成了神話的重大主題,也成為了神話原型的母題(motif)之一。例如作為西方文明源頭的《圣經》中,就有人們耳熟能詳?shù)挠嘘P耶穌死而復生的故事?!妒ソ洝穼ξ鞣轿膶W的影響無法估量,西方眾多文本中的生死主題都可以從中找到其原型。

      顧名思義,影片《永生羊》的字面意義是可以永生的羊。羊是作品中反復出現(xiàn)的意象。對于世代從事畜牧業(yè)的哈薩克人,羊在他們的生活中有著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哈薩克人認為最為重要的“四畜”當中,羊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哈薩克人中歷來就流傳著“有羊的巴依是最富裕的巴依”之說[11]。羊不僅是生產和生活資料,還在哈薩克人情感世界中具有特殊的意義。哈薩克母親會把心愛的孩子稱作“我的小羊羔”。每逢有婚喪嫁娶等重大儀式或招待尊貴的賓客時,主人都要宰羊以示祝福、緬懷及敬意。因此,羊身上便承載了人們對生的憧憬和死的敬畏。電影《永生羊》的哈語片名是“阿克薩爾巴斯”(Aksarbas),這來自于片中的那只小孤羊的名字?!八_爾巴斯(sarbas)”是小哈力對小孤羊的昵稱,類似于漢語中的“黃毛頭”。這一稱呼流露出哈力對小羊的疼愛?!鞍⒖?ak)”意為“白色”,對于以游牧為生的哈薩克人來講,白色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白色象征著乳汁,是神圣而又美好的。很多哈薩克人為孩子取名時,都偏愛以“阿克”開頭的名字。例如“阿克江”、“阿克卓力”、“阿克馬拉爾”等等。片名“阿克薩爾巴斯”不僅展示了哈薩克族的獨特文化,也寄托了對“永生羊”精神不死,永遠長存寓意的美好期望。

      影片中,“你死不為罪過,我生不為挨餓,請原諒”這一句在宰牲儀式中的禱告詞反映了哈薩克人意識中的“萬物有靈”、“靈魂不滅”的觀念。這緣于哈薩克人宗教信仰中的薩滿教遺跡。伊斯蘭教在公元9世紀傳入哈薩克草原,到公元13世紀哈薩克人已經全部伊斯蘭化[12]。然而,由于世世代代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方式,薩滿教依然對哈薩克人有根深蒂固的影響,以至于他們的伊斯蘭教信仰有別于其他穆斯林民族。哈薩克人既信奉“毛拉”也認可“薩滿”的存在,他們的信仰是伊斯蘭教和薩滿教的結合體。作為一種原始宗教,薩滿教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他們認為動物和人一樣,也有靈魂和感情。所以在宰殺動物之前必須向它道歉祈求寬恕,并感謝它正是它的死成全了自己的生。生孕育著死,死又重歸于新生,生命就是在生死的交替中輪回。導演高峰在詮釋永生羊的內涵時說:“人們悲歡離合時都會宰羊,羊承載著人們難以名狀的情感。一只羊沒了,而更多的羊在繁衍,一切都在輪回中,生生不息”[13]。

      與羊的命運相對應的是人的命運。烏庫巴拉所經歷的坎坷實際上是重演了她的婆婆莎拉的命運,而莎拉的晚年生活則是她后半生的寫照。兩人的經歷結合起來就是對哈薩克婦女一生的演繹。如此的命運在一代又一代的哈薩克婦女身上循環(huán)往復地上演著,如同自然界中春夏秋冬、日月星辰的循環(huán)交替,形成了一條生命的法則。《永生羊》結尾部分凝重悠遠的畫面進一步深化了生命輪回的主題。廣袤的草原籠罩在烏云密布的蒼空下,已經成家立業(yè)的哈力攜妻兒趕著羊群輾轉在轉場的路上。新組建的家庭,搖籃里的嬰兒,成群的羊構成了一幅永生不息的生命畫卷。

      3.追尋主題

      追尋主題是西方文本敘事的一個源遠流長的母題。從古希臘的伊阿宋歷經艱險尋求金羊毛到約翰?米爾頓的《天路歷程》直至象征著西方文明求索精神的典范之作《浮士德》,無不體現(xiàn)追尋主題。中國傳統(tǒng)文學經典《西游記》講述了唐僧師徒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求取真經的故事,也是一部有關追尋主題的力作。在哈薩克族的神話故事中關于追尋的主題也是比比皆是。故事中的英雄們往往為了尋找親人、友誼或神奇的寶物遠離故土,途中斬妖除怪,拯救百姓,最終既獲得了追尋的對象又贏得百姓的愛戴。由此可見,追尋是人類歷史長河中反復性的行為和心理欲望的概括化和抽象化。生命的意義就在于無止無盡的追尋過程中。追尋的目的既可能是為獲取金錢和榮譽,也可以是對愛情親情等情感的訴求,或者是對生命真諦的探尋,追尋是人類文明發(fā)展的精神動力。

      影片《永生羊》中最為突出的追尋主題是女主人公烏庫巴拉對愛情和親情的追尋。這一主題的體現(xiàn)又總是和片中的動物有內在的關聯(lián)。動物的命運是影片隱性的結構,動物的命運與主人公的命運息息相關,形成了對應關系。例如在一次狩獵中,花騎把烏庫巴拉比作即將落入獵人掌心的小白鹿,使她認識到自己目前的處境就像那只無辜的小鹿,任人宰割。于是她選擇了私奔來尋求真摯的愛情。就在他們出逃的那個晚上,狼群襲擊了羊圈,薩爾巴斯死了。薩爾巴斯的死預示著烏庫巴拉今后的命運也必將充滿艱辛坎坷。五年后,花騎撒手人寰,留下了守寡的烏庫巴拉和兩個年幼的孩子。之后,她又被人誣陷通奸而受到了部落宗法的懲罰。當她改嫁給凱斯泰爾時又不得不忍受骨肉分離的痛苦。烏庫巴拉悲劇性的命運在薩爾巴斯被惡狼咬死的那一刻已被注定。

      在影片中,母駝尋找幼駝的舉動呼應著烏庫芭拉對親情的追尋。烏庫巴拉改嫁凱斯泰使她失去了對兒女的撫養(yǎng)權,母駝也因此和小駱駝分離。不同的是,母駝不必掩蓋母性的真情流露,它可以無所顧忌憑著本能的驅使一次次返回去尋找自己的孩子,而烏庫巴拉只能默默忍受思念的煎熬和離別的痛楚。每當聽到幼駝的哀鳴,看到執(zhí)著的母駝被強行從幼仔身邊拉走的時候,她心中的苦痛卻無法言說。直到親眼目睹母駝最終付出了生命的代價以尋求和幼駝的相守時,烏庫巴拉再也掩飾不了內心的掙扎毅然踏上了尋親的路途。烏庫巴拉這位曾經抗婚出逃的烈性女子,如今卻為了固守親情承擔養(yǎng)育子女的責任而舍棄再一次降臨的愛情。

      追尋的故事既是生命個體的故事,同時在整體上構成了人類的故事[14]。烏庫巴拉的命運已超越了個體的經驗,它代表了哈薩克婦女乃至全體婦女的命運。她對愛情和親情的追尋體現(xiàn)了一個女人對純真愛情的追求及其與生俱來的母性情懷和犧牲精神。

      三、結語

      原型影響著人們的情感世界和思維表達方式,“是每一個人都具有的心理機制”[15]。作為人類集體無意識的積淀,原型普遍存在,它深深潛入人類記憶深處,并成為文學及各類藝術作品中反復運用的隱喻和象征。原型批評試圖發(fā)現(xiàn)文學作品中反復出現(xiàn)的各種意象、主題、人物類型及敘事結構,找出它們背后的基本形式。通過再現(xiàn)原型激發(fā)人類無意識中深藏的集體體驗,引發(fā)人們的共鳴。當觀眾們?yōu)椤队郎颉分信魅斯w現(xiàn)出的偉大母愛而感動,陶醉于哈薩克人天人合一生存狀態(tài)之中并對他們生命傳承的理念而感觸不已時,其實正應了榮格的分析:“一旦原型的情境發(fā)生,我們會突然獲得一種不尋常的輕松感,仿佛被一種強大的力量運載或超度。在一瞬間,我們不再是個人,而是整個族類,全人類的聲音一起在我們心中回響”[16]。

      [1][3]葉爾克西?胡爾曼別克.“美麗新疆美好新疆——電影《永生羊》創(chuàng)作談”.新疆日報〔N〕.2010年11月3日

      [2]Beer, Gillian.George Eliot.Brighton: The Harvester Press Limited,1986,25.

      [4][13]賈曄,王煒.新疆廣播電視報〔N〕.2010.

      [5][9]威爾弗雷德?L?古爾靈.文學批評方法手冊〔M〕.姚錦請等譯 沈陽:春風文藝出版社,1988,241、220.

      [6][10][15]Jung, Carl Gustav.The Archetypes and the Collective Unconscious.Prince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8,220、160.

      [7]Frye, Northope.Anatomy of Criticism.Princeton,N.J.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71,118.

      [8]梅新林.紅樓夢的哲學精神〔M〕.上海:學林出版社,1995.

      [11]尼合邁德?蒙加尼.中國哈薩克族傳統(tǒng)文化研究〔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7,7.

      [12]蘇北海.哈薩克族文化史〔M〕.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1989,45.

      [14]吳曉東.從卡夫卡到昆德拉:20世紀的小說和小說家〔M〕.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3,26.

      [16]卡爾?榮格.心理與文學(M) 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7,121.

      猜你喜歡
      哈薩克人莎拉庫巴
      乖乖鼠在幫誰
      采用沙庫巴曲纈沙坦片治療慢性心衰的臨床效果及對后期住院頻率的觀察
      Eight O’Clock/by Sara Teasdale八點鐘
      夢想做“完美母親”,更難成為好母親
      英語世界(2020年8期)2020-08-28 11:33:20
      芥末糖
      跳傘極限運動攝影
      中外文摘(2018年11期)2018-06-01 01:08:03
      沙庫巴曲纈沙坦的藥代動力學和藥效學特點
      淺析與哈薩克族原始宗教信仰有關的習俗
      山東青年(2017年6期)2017-10-11 16:38:57
      三根孔雀翎
      哈薩克斯坦“茶道”文化
      天门市| 双城市| 晋宁县| 肥乡县| 兰西县| 庆阳市| 泰和县| 多伦县| 德清县| 灵石县| 栖霞市| 旺苍县| 彭泽县| 循化| 昌乐县| 南召县| 沁源县| 揭阳市| 临沭县| 娄烦县| 庆元县| 日喀则市| 平顶山市| 循化| 南木林县| 栾川县| 通山县| 金乡县| 长汀县| 酒泉市| 湘阴县| 沾化县| 文水县| 三江| 普宁市| 方城县| 巩留县| 全椒县| 富蕴县| 柳河县| 普格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