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浩[中州大學文化與傳播學院, 鄭州 450044]
“哀哀父母,生我勞瘁”,作為成年男子在家庭中的重要倫理角色,“父親”一向以“開明通達、理性睿智”的特點成為傳統(tǒng)文學書寫的對象。但到了有著痛苦生命體驗并對“父親”充滿極端厭惡之感的張愛玲筆下,傳統(tǒng)話語中“父親”的“威武陽剛、理性尊嚴、慈愛善良”等優(yōu)秀品質一律受到質疑和解構,取而代之的是男性的“丑陋自私、無能無愛、玩世不恭與放蕩不羈”。張愛玲偏執(zhí)地認為這些所謂“父親”的男人“三分像人,七分像鬼”、“賊頭賊腦,一點丈夫氣也沒有”,不過是一群“狼心狗肺忘恩負義的老混蛋”而已,并在文本中極盡貶抑與辛諷之能事,“父親”偉岸的身影遭到了前所未有的解構之后轟然倒地。
張愛玲對父親的貶抑首先體現(xiàn)在對“父親”外貌的刻畫上,傳統(tǒng)文學中可以讓妻兒遮風擋雨的偉岸挺拔的身材在張愛玲的作品中早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以《金鎖記》中的姜二爺為代表的象征人格羸弱與精神萎靡的大批肢體殘缺者。姜二爺“前雞胸后駝背,張著嘴,像有氣喘病”,“兩眼空空,有點像洋人奇異的眼睛”?;蔚纳眢w甚至被妻子七巧嘲笑:“坐起來,脊梁骨直溜下去,看上去還沒有我那三歲的孩子高呀!”“那樣兒,還成個人嗎?還能拿他當個人看?”①令人瞠目結舌的描寫讓我們直接感受到男性權威轟然坍塌,一如某論者所論:“女性家長直接蔑視父親的軀體,并以此去嘲弄傳統(tǒng)父親形象的權威。這種深具震撼性的書寫,在此因而被視為張愛玲筆下所有失去權威男人的原型?!雹谒^男性權威,首先從形體上遭到夢魘般的解構,然后是精神的淪落,“父權意志喪失殆盡,男性陣地觸目而及的是一片痛心的慘傷和凄涼”③。
形體貶抑之外,出現(xiàn)在張愛玲筆下更多的是形貌可人、四肢健全卻精神殘疾、人格自私的父親?!痘ǖ颉分械泥嵪壬庑慰⌒?,舉止優(yōu)雅,“長的很像廣告畫上喝可樂口福抽香煙的標準上海青年紳士”,實質卻是一個只知道“醇酒夫人和鴉片”的封建遺少,“有錢的時候在外面生孩子,沒錢的時候在家里生孩子”。極端缺乏作為父親責任感的鄭先生堅決不同意為女兒的生病花錢,因為自己還要養(yǎng)姨太太,致使女兒在無愛的家庭里絕望地慢慢死去。《創(chuàng)世界》中的匡霆谷、匡仰彝父子,除了不顧體面地向老母親伸手要錢外,就是整天盤算將女兒換錢,“兩個大點的女兒,叫他們?nèi)プ鑫枧?,那還不容易!”《琉璃瓦》中的姚先生,整天考慮的是如何將七個如花似玉的女兒當做自己升官發(fā)財?shù)匿伮肥!抖嗌俸蕖分械挠堇舷壬〞钥酌现赖乃麨榱隋X財甚至慫恿別人娶自己女兒為妾。《心經(jīng)》中的許紹儀更是一個變態(tài)無恥的衣冠禽獸,一面極力縱容親生女兒的“戀父”情結,一面又去勾引女兒的同學。在以上這些所謂“父親”的言行舉止里,傳統(tǒng)價值觀統(tǒng)統(tǒng)遭到無情顛覆,厚重神圣的父子之情蕩然無存,“取而代之的是父親形體的殘缺猥瑣和精神的利己自私”④。張愛玲毫不留情的嘲諷和批判讓傳統(tǒng)話語中父親的威嚴形象被徹底瓦解。
如果對父親形體的貶抑仍然達不到徹底解構父權權威的敘事目的,張愛玲索性就以缺席或放逐來實現(xiàn)對父親的終極放逐?!耙浴杖薄姆穸ㄐ问椒穸ǜ笝嗉案笝嗉彝?,即以‘構想父親的不存在,父親形象的摧毀’,父權的消失,以及伴隨而來的父權家庭的‘消亡’、模糊與‘不存在’,否定他們的存在?!雹荨缎慕?jīng)》中綾卿聊天時談到父親死后母親生活不容易,《十八春》中曼楨說父親在她十四歲時就死了,輕輕一言,父親就喪失了原本應有的崇高地位。貶抑與放逐之外,作為女權主義者的張愛玲極力彰顯女性家長的權威,卻無意中為我們塑造了一個形態(tài)各異的“隱形父親”的世界。而女性家長犧牲了青春和愛情后一旦成為“隱形父親”,也就從“被食者”“食己者”自覺成為“食人者”,她們的目的更加純粹,手段更加惡劣,瘋狂的報復心理讓她們徹底蛻化為變態(tài)的魔鬼,利用“孝道”和金錢,把“隱形父親”的潛在和兇殘演繹得無以復加。
《半生緣》中因放蕩的舞女生涯徹底喪失了生育能力的顧曼璐,為了留住淺薄渺茫的所謂“幸?!?,明明知道丈夫覬覦妹妹的美色已久,卻利用自己“隱形父親”的權威迫使曼楨做了祝鴻才的生育工具。在籠絡自己丈夫的同時犧牲了妹妹的青春、愛情和自由?!冻料阈肌さ谝粻t香》中美麗、殘暴的梁太太,年輕時不顧家里人的阻攔把自己嫁給一位年過半百的香港富豪做姨太太,貪圖的無非是一筆不菲的遺產(chǎn)。她犧牲了一生中最有生命力的青春而成為富孀的梁太太,在殖民地的香港享盡西方物質文明的好處,“一手挽住時代的巨輪,在她自己的小天地里,留住了晚清末年的淫逸空氣,關起門來做小型的慈禧”。為滿足被壓抑已久的情欲和猙獰不堪的金錢欲與統(tǒng)治欲,梁太太以金錢為餌,讓自己的親侄女犧牲色相去勾引浪蕩子供己享用,心理扭曲變態(tài)讓人不寒而栗。
“隱形父親”的潛在和兇殘,在被稱作“我們文壇最美的收獲之一”的《金鎖記》中的曹七巧身上體現(xiàn)得更明顯。曹七巧原是一個麻油店小老板的女兒,貪財?shù)母缟┌阉藿o了雖有錢有勢有門第卻生癆病的官宦子弟姜二少爺。夫家鄙視她的出身,卻又需要她死心塌地地服侍二少爺。在這樣一個無底的深淵里,曹七巧雖處處小心、時時防范、事事算計,姜公館那厚重的陳腐的陰霾最終還是將她吞噬了。七巧在喪失自我的同時,慢慢也被環(huán)境所同化,不自覺地和她往日所憎恨的勢力同流合污,變成了一個徹底的封建衛(wèi)道士。婆婆和丈夫相繼去世以后,七巧以驚人的精明分得了一部分家產(chǎn),獲得了對金錢的支配權,也一躍而成為父權的忠實執(zhí)行者——“隱形父親”。犧牲了青春和愛情的曹七巧一旦成為父權統(tǒng)治鏈條中的一分子,也就從“被食者”“食己者”自覺成為“食人者”,喪失人性的她利用“孝道”和“金錢”扼殺了一雙兒女的青春與靈魂。
長白對曹七巧而言不僅僅是以后老去的依賴,而且是身邊唯一可以親近并支配的男人,眼下這個兒子卻要和另外一個健康、帶有青春活力的女子整天廝守在一起了。其他女人怎么可以配擁有兒子?哪怕她是自己明媒正娶的兒媳!曹七巧把兒子整天整夜留在身邊,“你若還是我從前的白哥兒,你今兒替我燒一夜的煙!”
“又是咬牙又是笑又是咒罵”收集兒子兒媳的床第秘事,然后迫不及待地當眾抖露,讓兒媳成為自己無愛無欲生活的殉葬品。曹七巧“伶牙俐齒,說出的每一句話都像銅片,也不管傷人有多深”,在她的淫威下,“擱在肋骨上的兩只手蜷曲著像宰了雞的腳爪”的芝壽在無人看管的情況下,“又挨了半個月光景”后死去了,填房的絹姑娘“扶了正不上一年就吞了生鴉片自殺了”。而“長白不敢再娶了,只在妓院里走走”。如果說對待兒子長白刻毒中還流露點溫柔的話,那么對待女兒簡直就是毫不掩飾的陰毒了。男大當婚,女大當嫁,曹七巧完全違背了自然之道,千方百計地破壞女兒的婚事,唯恐他人利用女兒分走自己的錢財,“男人碰都碰不得!他們想你的錢?!倍啻纹茐呐畠旱幕槭拢L白好不容易遇見一個心儀的男子,她卻百般摧毀女兒的自尊心,致使女兒主動放棄這段原本可以照亮她生命的戀情。不可理喻的曹七巧發(fā)現(xiàn)童世舫與長白藕斷絲連后,“有一個瘋子的審慎與機智”的她輕輕一句“她再抽兩筒就下來了”,就徹底斬斷了大齡女兒在陰暗歲月中抓住的唯一一線光明——愛情。而當七巧決意要破壞女兒的婚姻時,張愛玲借童世舫的眼光說她是“一個身材瘦小的老太婆,臉看不清楚”。這個意象看似輕描淡寫,實則寓意深長,令人掩卷長嘆。不是臉看不清楚,而是那個臉代表的人已完全喪失了一位母親的天性,蛻化為令人側目的惡魔,自己被黃金枷鎖奪走青春與生命的七巧卻用同樣的黃金枷鎖奪取了兒女的青春與生命。對人生的悲涼與荒誕有著敏銳感覺和刻骨體驗的張愛玲用毫不留情的語言暴力宣泄了她對男權世界(包括父權社會的代言人——“隱形父親”)的絕望。
張愛玲對傳統(tǒng)父權的徹底顛覆與解構來源于自身對世界的理解和認知,兒時的生活經(jīng)歷和心理體驗讓她的靈魂深處終生對父親充滿了固執(zhí)的輕蔑和痛恨。作為封建家族的貴族遺少,張愛玲的父親張廷重雖然學過英文,能讀會寫,甚至能用一個手指頭在打字機上打英文函件,卻缺乏謀生的手段,又無法步入政界,所以對家庭的幫助近似于無。不過舊派士大夫的嗜好——吸大煙、納妾、嫖妓、賭博——卻一樣也沒有少,性情暴戾乖張,不僅對孩子專斷粗暴、無情無義,而且是非不分。某次張愛玲和后母發(fā)生口角,偏袒后母的父親不問青紅皂白就將女兒毒打一頓然后禁閉在一間小屋長達數(shù)月不聞不問,并揚言要用手槍把女兒打死,女兒患病后也沒有得到積極的救治以致險些殞命。肉體及靈魂上受到雙重摧殘的張愛玲徹底認清了父親的本質,對父愛的失望和鄙夷以及永不和解的姿態(tài)形成她對整個父系社會建構的認知并時時訴諸筆下。
王楓在《一個美麗而蒼涼的手勢》中寫道:“如果把《流言》《傳奇》放在一起,我們會驚奇地發(fā)現(xiàn),這兩本書實際上也是兩個世界,《流言》是他母親的世界,《傳奇》是她父親的世界?!辈贿^,不肯對父親卑順奴從的母親為了自由幾度出洋留學,給予女兒的母愛也近似于無,在為女兒做出些許犧牲的同時卻在一直懷疑“是否值得這些犧牲”,于是“母親的家不復是柔和的了”。父親的殘忍與母親的冷漠讓張愛玲始終“對親子之情充滿了懷疑、憂懼甚至絕望的悲觀,對人性陰毒、心理變態(tài)有著透徹骨髓的認識”⑥。如果說“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那么張愛玲支離飄零的家族也給了她一雙冷靜若冰的慧眼,看到的人間無非是一種凄冷的喧囂:“生命是一襲華美的袍,爬滿了蚤子?!比缤钜惯h處隱約的嘆息,充滿了痛入骨髓的慘傷和哀愁,無意中卻達到了對“父親”形象另類敘述的極致。
① 張愛玲:《張愛玲小說全集》,十月文藝出版社2006年版,本文所引用的張愛玲作品皆選自此集,不再另注。
② 林幸謙:《反父權體制的祭典》,選自子通、亦清主編《張愛玲評說六十年》,中國華僑出版社2001年版,第336頁。
③ 楚愛華:《從明清到現(xiàn)代家族小說流變研究》,2007年博士論文,中國知網(wǎng)。
④ 陳曉蘭:《女性主義批評與文學詮釋》,敦煌文藝出版社1999年版,第181-182頁。
⑤ 楚愛華:《從明清到現(xiàn)代家族小說流變研究》,2007年博士論文,中國知網(wǎng)。
⑥ 秦弓:《張愛玲對母親形象的陰性書寫》,湖北大學學報2007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