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同 崔明 吉健友
(廣州體育職業(yè)技術學院 廣東廣州 510650)
高校學生運動傷害現(xiàn)狀及風險管理的探討①
周同 崔明 吉健友
(廣州體育職業(yè)技術學院 廣東廣州 510650)
隨著高校學生參加體育活動的增加,運動傷害事故也呈逐年上升之勢,對學校、教師、學生和家庭帶來了較大的威脅。運用文獻資料法對運動傷害發(fā)生的情況及原因進行分析,借鑒風險管理的理念,探討采用風險管理方法對運動傷害發(fā)生的風險進行規(guī)避,預防其發(fā)生,減輕其危害性,以保證學校體育活動的正常開展。
運動傷害 發(fā)生原因 風險管理 大學生
近年來,傷害已經(jīng)成為嚴重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1],運動傷害的危害性也越來越受到人們重視。對于大學生而言,運動已成為其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運動中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各種各樣的傷害事件,給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一定的危害,也給學校的教學管理帶來挑戰(zhàn)。如何避免或減少運動傷害的發(fā)生,是擺在我們面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針對運動傷害的發(fā)生現(xiàn)狀及原因進行綜述,探討運用風險管理方法對運動傷害進行規(guī)避,以期達到避免或減少運動傷害的發(fā)生及減輕其危害性的目的,為高校體育運動的開展提供有益的幫助。
運動傷害是指學生在參加體育運動過程中所發(fā)生的各種損傷,其發(fā)生與運動訓練安排、運動項目選擇、動作技術、技術水平、運動環(huán)境與條件、學生情況等諸多因素有密切關系[2]。目前,對于運動傷害的概念有多種表述方法,其界定標準多采用王聲湧[3]提出的標準。該標準認為,運動傷害是指學生參加運動受傷后,具有下列三種情況之一者,即定為運動傷害:(1)到醫(yī)院或校醫(yī)院診治者;(2)由老師或同學做緊急處理者;(3)因傷休息半天以上者。
由于運動傷害的多發(fā)性,對大學生健康的危害性(甚至直接危及生命),以及帶來巨大的經(jīng)濟和社會損失,已引起了國內、外學者的廣泛關注。
通過對安徽省部分高校的體育專業(yè)大學生運動傷害的調查研究顯示[4],運動傷害的發(fā)生率高達60.53%,其發(fā)生的危險因素主要為學校類型和壓力狀況,以田徑、球類等運動項目傷害比例最高,傷害主要發(fā)生在課堂,主要原因為動作不規(guī)范和注意力不集中。劉國禮等[5]調查普通高校體育專業(yè)類大學生運動傷害率高達80.69%,明顯高于其他學者的研究結果。鐘倩紅[6]對廣州市大學生運動傷害的調查顯示,運動傷害的發(fā)生率為51.0%,田徑、球類等大運動項目傷害比例最大,受傷類型以皮膚損傷、韌帶損傷多見,受傷原因主要是準備活動不充分、動作不規(guī)范。壓力也是大學生發(fā)生傷害的危險因素,壓力過大可能會導致動作不協(xié)調發(fā)生傷害。對徐州市3所大學一至四年級共2 338名學生的傷害調查結果顯示,過去1年中傷害發(fā)生率為 30.67%[7]??傊?,大學生運動傷害的發(fā)生率較高(30%~80%),體育專業(yè)類大學生的發(fā)生率更高。而對于高職高專學生調查顯示[2],其運動傷害發(fā)生率達到 39.94%,自傷的比例高達45.45%,提示需加強自我保護教育及受傷之后的急救能力教育。
Faller G等[8]大學生傷害的研究顯示,在校大學生的傷害中近60%的傷害與體育活動有關,傷害多發(fā)部位為踝關節(jié)、手、腕關節(jié)。Emery CA等[9]的研究顯示,過去的一年中有94%的青少年學生參加體育運動,需要醫(yī)療處理的占到40.2%。對德國北萊茵河威斯特法利亞州的12所大學和4所應用科學大學的2855名學生進行傷害事故調查,8.8%的學生發(fā)生過傷害事故,其中近60%的傷害與體育運動有關[10]。
運動傷害的發(fā)生原因比較復雜,主要有學校管理方面的因素、學生自身方面的因素及純粹意外傷害等。
有調查顯示[11],25.8%的學生認為發(fā)生傷害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傷者自身原因,另有14.2%的學生認為是人和物的綜合因素。馬蘭[2]對高職高專學生運動傷害發(fā)現(xiàn),學生自傷的比例高達45.45%。
這可能與大學生的爭強好勝的個性及對運動傷害的相關知識缺乏有關。尤其在體育課上,學生沒按教師的要求去完成練習內容,在沒有掌握動作要領或沒有保護的情況下急于想完成動作,導致運動傷害的發(fā)生。不了解器械的功能,違規(guī)操作也會導致傷害的發(fā)生。準備活動不充分、服裝鞋襪或護具不符合標準等,也是造成運動傷害的重要原因。另外,爭強好勝,去練習一些有難度的動作,容易造成運動傷害。對合肥4所大學學生進行傷害調查和流行病特征分析,也發(fā)現(xiàn)學生受傷原因主要是準備活動不充分、動作不規(guī)范[12]。
2.2.1 學校管理措施方面
在眾多關于運動傷害的研究中,尚缺乏對學校管理方面的調查研究。學校作為教學活動的管理者和組織者,應該充分重視運動傷害的嚴重性,制定相關的管理制度和預防措施。盡管學校在運動傷害發(fā)生的過程中沒有直接責任,但負有管理責任和間接責任。因此,學校應采取加強運動傷害知識宣傳,規(guī)范體育場地和器械的管理和使用,為學生或學生自己購買相關保險,提供應急醫(yī)療后勤保障服務等措施,預防或減少運動傷害帶來的影響,保證體育教學及學生課外體育活動的順利進行。
2.2.2 教師方面
體育教師作為體育教學的組織者及課外活動指導者,需要不斷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和增強責任心,重視體育運動的安全性。調查顯示21.2%的學生認為是教師或者活動組織者的原因,18.5%學生認為是器械、物品或者場地的原因[11]。體育教師對運動安全問題重視程度不夠;課程內容安排不當;個人技術水平不高;缺乏對學生的體格檢查;缺乏運動傷害的預防知識,宣傳不足等,都會造成學生運動傷害的發(fā)生。
2.2.3 場地、器材因素
場地和設備不符合運動要求,缺乏經(jīng)常性檢查及維修,同樣是造成運動傷害的主要原因。鄭松源等[13]通過對運動傷害的研究,提出運動場地器材不符合運動衛(wèi)生的要求是引起運動傷害的影響因素。同時,堅硬的地面和不良天氣,可導致運動傷害發(fā)生的危險升高[14]。因此,教師在上課前要對場地和器材進行必要的檢查,合理安排教學場地,管理人員對有質量問題的器材要及時修理,以避免運動傷害的發(fā)生。
意外傷害事故是指體育運動中偶爾發(fā)生的運動傷害,只是與運動項目激烈競爭的運動特性有關,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不可預見性。調查顯示[11],排除人為因素及場地、器械等物的因素,是一種純粹的偶然情況下發(fā)生的安全事故,其比例占到5.8%。而另有問卷調查顯示,高校學生普遍認為體育運動中發(fā)生意外傷害事故的比例較高,達到28%[15]。
由于造成運動傷害的原因多與管理不善有關,因此借鑒金融投資風險管理的策略和方法,分析運動傷害的發(fā)生的原因及風險因素,采用風險管理的相關策略與方法[16],探討運動傷害風險管理措施和方法,減少或減輕其造成的傷害顯得非常必要。
在實施風險管理的過程中,風險評估是進行風險管理的第一步,也是非常重要的步驟。由于在體育運動中,參與者存在發(fā)生運動傷害的極大風險,有時甚至會危害到健康和生命,因此從學校管理、教師、場地器械、學生、意外性傷害等方面對運動傷害的風險進行處理、分類分析,評估其危害的程度及風險等級,以制定風險管理的具體措施。
依據(jù)學校體育運動中傷害發(fā)生的風險評估情況,可采用風險規(guī)避、風險控制、風險轉移和風險保留等方法進行風險管理[15],以實現(xiàn)對學校體育活動安全、科學的管理。
3.2.1 風險規(guī)避
風險規(guī)避是指經(jīng)過風險評估后,針對運動傷害發(fā)生的幾率大,損失大且后果嚴重,組織者責任大的項目,應采取規(guī)避措施,主動放棄該項目的開展,如組織野外攀巖,公路自行車賽等。由于諸多環(huán)境因素、自然條件、交通條件等因素,組織者或參與者無法管理和控制,一旦發(fā)生運動傷害事故,后果嚴重,責任非常重大,因此開展此類運動項目時,應認真權衡利弊,采用風險回避的策略。
3.2.2 風險控制
風險控制就是采用積極主動的措施,降低風險發(fā)生的概率,控制風險的影響程度,減輕運動傷害發(fā)生時的損失。對于運動傷害發(fā)生頻率高但傷害程度較輕的運動項目,如足球、籃球、排球運動,應采取這種策略。
風險控制具體采用的措施就是加強體育運動的風險教育,健全防范風險的保障體系[17]。首先,建立健全學校有關體育教學管理的制度,提高體育教師的風險意識和責任心。體育教師在運動傷害的風險管理中占有舉足輕重的位置,是意外發(fā)生時最佳的預防和處理者。其次,加強對學生運動風險意識的培養(yǎng),樹立安全的體育觀、正確的技能觀、良好的道德觀。再次,加強對運動場地、器材設備的維護和保養(yǎng),體育教師也需加強對運動器材的檢查,合理安排場地和項目,預防運動傷害的發(fā)生。最后,需建立一套完整的安全保障系統(tǒng),可以包含醫(yī)療求助系統(tǒng)、標志指示系統(tǒng)以及救援支持等系統(tǒng),提供緊急情況下的安全維護和急救保障服務。
3.2.3 風險轉移
風險轉移就是采用合同或協(xié)議等具有法律效應的方式,將具有潛在的、重大的運動傷害風險損失轉移到第三方身上,采用較多的風險轉移方法有保險轉移和合同轉移。
保險轉移主要是采用購買社會保險的形式,由保險公司承擔運動傷害造成的部分損失?!秾W生傷害事故處理辦法》第31條明確規(guī)定“學校有條件的,應當依據(jù)保險法的有關規(guī)定,參加學校責任保險”,但沒有明確有體育傷害事故保險[18]。目前我國高校的學生基本上都參加了保險,但險種單一。而且在具體運動傷害索賠過程中,由于明確規(guī)定學校和家長的權利義務,損害與賠償項目及標準等也不清晰,常常導致糾紛,讓學生、家長、學校三方都倍感困惑。因此要逐步健全學校體育的保險法規(guī),開展適合高等學校的保險品種,鼓勵學校、學生購買相關保險,提高各方的體育保險意識。
合同轉移就是通過合同或協(xié)議的形式,由第三方組織者或機構承擔部分的運動傷害損失。如在主辦大型賽事時,可由承辦方或第三方專業(yè)機構來組織,通過合同形式轉移風險,減輕損失。也可以建立學生運動傷害專項基金,資金來源可由企業(yè)贊助,社會募捐,學校專項撥款,或者學生上交的資金等構成,用于救助運動傷害較重的學生。
3.2.4 風險保留
風險保留就是將存在一定損失的風險同收益全部自己承擔的做法。常見于運動傷害較輕,造成的損失較小,可采用該管理方式。高校學生參加體育活動多,且運動中肢體接觸碰撞,常發(fā)生如手指挫傷、身體擦傷流血、關節(jié)扭傷等意外事故,發(fā)生率較高且是不可避免[16]。面對這種無法回避又無處轉移的運動風險,需要采取風險保留的管理方式。但應加強大學生主觀上的防范意識,盡量減少意外傷害的可能性。
在運動傷害風險管理的實際操作過程中,常常采用上述幾種方法協(xié)調使用,優(yōu)化組合,最大程度地減小高校體育運動傷害事故的發(fā)生幾率,促進高校體育運動健康發(fā)展。
[1]殷大奎.傷害——一個重要的公共衛(wèi)生問題[J].疾病控制雜志,2000,4(1):1~3.
[2]馬蘭.蚌埠職業(yè)技術類院校學生體育運動傷害情況[J].中國學校衛(wèi)生,2005,26(6):515.
[3]王聲湧.傷害流行病學研究的內容與方法[J].預防醫(yī)學文獻信息,1998,4(3):299~300.
[4]張萬軍,陳新民,葉冬青,等.安徽省體育專業(yè)大學生運動傷害調查[J].中國公共衛(wèi)生, 2008,24(3):298~299.
[5]劉國禮,張澤丹,盧燕茹,等.大學生體育運動傷害的調查分析[J].中國行為醫(yī)學科學, 2002,11(4):451~452.
[6]鐘倩紅.廣州大學生運動傷害現(xiàn)況及影響因素研究[D].廣州:暨南大學,2010,6.
[7]覃朝暉,解加偉,王菲,等.徐州市3所高校大學生意外傷害流行病學調查[J].徐州醫(yī)學院學報,2010,30(6):385~387.
[8]Faller G, Mikolajczyk RT,Akmatov MK, et al.Accidents in the context of study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 A multicentre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North Rhine-Westphalia, Germany. Accid Anal Prev, 2010,42(2):487~491.
[9]Emery CA, Meeuwisse WH, McAllister JR. Survey of sport participation and sports injury in Calgary and area high school[J].Clin J sport Med, 2006,16(1):20~26.
[10]Faller G, Mikolajczyk RT, Akmatov MK, et al. Accidents in the context of study among university students--a multicentre cross-sectional study in North Rhine-Westphalia,Germany[J].Accid Anal Prev,2010,42(2):487~91.
[11]閏杰.大學生體育運動傷害發(fā)生原因分析與規(guī)避[J].沈陽建筑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10(2):254~256.
[12]方啟.安徽省部分大學生運動傷害的流行病學分析[J].蘇州職業(yè)大學學報,2004,15(4):128~129.
[13]鄭松源,李麗萍,王荔,等.大學生運動傷害情況分析[J].疾病控制雜志,2000,4(4):335~336.
[14]Takemura M,Schneiders AG,Bell ML,et al.Association of ground hardness with injuries in rugby union[J].Br J Sport Med,2007,41(9):582~587.
[15]張左鳴.高校運動傷害的風險管理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27(3):97~100.
[16]陳明偉,熊巍.高校體育運動傷害事故的風險控制[J].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010,26(4):26~28.
[17]秦巍峰.學校體育活動中風險管理策略分析[J]. 產業(yè)與科技論壇,2008,7(4):200~201.
[18]蔣榮康.論大學生體育運動傷害事故的責任分析與對策[J].吉林體育學院學報,2007,23(2):69~70.
G808.15
A
2095-2813(2011)08(c)-0073-03
周同,男,河南信陽人,助理研究員,研究方向:運動醫(yī)學與運動生物力學。
廣東省教育廳教育科學“十一五”規(guī)劃2010年項目(編號:2010tjk269);
廣州市高等學校第三批教育教學改革項目(編號:jgxm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