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買西山 買勇
心意六合拳之野雞旋窩
文/買西山 買勇
野雞旋窩是心意六合拳里十大形之一雞形中的一把拳,是心意六合拳中常練常用的把手。野雞旋窩是心意六合拳中一把重拳,一般不輕易使用,用則傷人,所以歷來對這把拳的傳授都比較謹慎。
野雞旋窩的練法,按手法講分引手式野雞旋窩、抽手式野雞旋窩,按步法講分內圓旋窩法、外圓旋窩法,按起勢動作講分前起步勢、后起步勢和交錯起步勢。這里只按手法簡介前起步勢的練法。
野雞旋窩歌訣:
含胸束身引手環(huán),半邊琵琶半邊彈;
四梢發(fā)動膽中起,寸抖寸發(fā)無生還。
又曰:
雙手相映于門前,足下取絆近膝間;
下不投機反手攻,引手欺目膝下寒。
由輕步站右式起勢。前(左)腳向前邁一步,前(左)手隨身體前進而升起,由胸前向外出引手,掌心隨著手的上升由向下而轉向向內、向外引出背花掌,掌出與頭等高。此時后(右)手隨著前(左)手的上升而上升,掌心由向下隨著身體的前進而轉為向上,升至與肩同高,從左掌的手心向上引起,高于左掌時變?yōu)榕?。雙掌距面部約40厘米,右掌掌心向外下,左掌隨著右掌的劈落而下落。雙掌落至肩部時,雙雙變?yōu)槿?。左拳從右拳的拳底鉆出,斜向肩部崩射而出,行至距左太陽穴40厘米處停留;右拳向右肩處直射而出,臂與肩平,拳與臂平,拳面向右。與此同時后(右)腿隨著身體的前進而抬起,由右側面弧形由外向前方畫出,行至身體右前方時腳尖外沿微向前振彈一下,繼而弧形畫至左膝右側附近,右膝高抬,隨著左腿微彎曲身體微向下沉之際,與右拳向右打出同時踢出(或踹出),右腳外沿朝右,腳與膝等高。隨后恢復立正姿勢。
左式與右式相反,一左一右反復練習。如練連續(xù)動作,可在上勢的基礎上再向前邁右步前進,出右手為引手。以下動作與右式相同,唯手法、步法相反。
由輕步站右式起勢,起前(左)腳,升上(左)手。左手順著身體向上,掌心隨著身體的上升由向下而轉為向上,手起至與頭同高。右手隨著左手的上升而上升,掌心由向下變?yōu)橄騼?,當手掌與左掌接近時從左掌外迅速托舉,上升,超過左掌。左掌同時回抽,行至與肩等高處,上下兩掌均變?yōu)槿危胰D下從外向里轉回,兩拳心相對時突然向左右撕開,左拳向左肩外崩出,距肩30厘米,拳心向里,右拳向右射出,拳心向下,拳面朝右。同時右腿隨著雙手的上升而抬膝,有直奔向前之意,隨著腿的抬起腳也隨之欲彈,行至左膝右前方時腳即向右弧形勾環(huán),行至近左膝30厘米處向右外踹出,腳外沿朝右,距地面40厘米左右。右腳的踹出與右拳的射出同時進行。接著恢復立正姿勢。
如練連續(xù)動作,在右式的基礎上,將右腳向前進一步,右手隨腿落而向前方出引手,以下動作與右式相同,唯方向相反,如此反復練習。
野雞旋窩是心意六合拳中一把冷拳、重拳,它的拳法、腿法比較特殊,練時用眼的方法也不一般。
野雞旋窩是上虛下實的戰(zhàn)法,所以眼的巡視方向和范圍也隨著動作的需要而擴大,隨著動作的用途而變化。動作的上虛是為了掩護下實,因此眼睛也要隨著動作的實施用眼光掩護以迷其心志。此外眼在實施動作的過程中還要窺視彼方被擊打位置,以保證下肢擊打準確,還要保證上肢防御的成功。練時要注意眼光的不同意義,有偵察的眼光,有實戰(zhàn)用的警惕的眼光,有不為對方發(fā)現(xiàn)窺視對方被擊打部位的眼光,有掩護自己招法的眼光,這些在訓練中都要用心體會,只有練好了,用時才能隨意。
野雞旋窩的手法、腳法是雙向,即手腳并用,特點是以上掩下、上下齊用。野雞旋窩的兩種不同起手各有含意。引手時的手法以引邀、格防為特色。如引手是主動進攻,若對方不注意防守可直接用背花掌擊打對方,若對方防守又可直接接手。接手中又有幾種變化,可向下扒拉,也可向左右牽拉等。若雙方應對,我手法又有多層變化。如彼方接手,我可前手接手、后手劈打,也可前手牽拉、后手沖打。這些手法是剛起步的一瞬間便實施的,若對方防守嚴密,以上手法均用不上的話,我雙手即轉為掩護,雙手的活動以轉移對方視線為主,以封其目迷其心志為上。這是這把拳的上肢盤法的主要特色,練時注意與下肢動作配合,使之既能隨時發(fā)揮獨自的作用,又能起到綜合戰(zhàn)法的效應。
練習野雞旋窩的動作,要從象形性、觀賞性和實戰(zhàn)性入手。
野雞旋窩整體動作要象形,正如野雞旋窩歌訣中所寫:“含胸束身引手環(huán),半邊琵琶半邊彈?!薄昂厥怼笔侵干矸ㄔ谝只丨h(huán)以后,又指手、腳沒有打出以前的身形狀況。“半邊琵琶半邊彈”是指身法已發(fā)、手腳已展和即要展放的一瞬間的狀態(tài),這個動作恰似雞子在沙窩中打戀窩的形象。其拳前打身法隨進,側打束身藏氣藏力,充分體現(xiàn)了束展二字,象形中又藏殺機,好似古樸露鋒的寶劍,使人賞心悅目。
野雞旋窩從下勢開始就藏有諸多不同的手法,隨著身法的不同變化,其自身招法從兩種不同方位顯現(xiàn)而出,在身法不斷變化的過程中,其周延變化和外延變化逐步展現(xiàn),不論在訓練或在實戰(zhàn)中都顯得殺氣騰騰,使人望而卻步。
在上肢盤手的掩護下,下肢步法在保持自身平衡的情況下,又要起腿進攻對方,并且要戰(zhàn)而勝之,所以步法要穩(wěn)健,起腿要神速。野雞旋窩使用的腿法是巧打,均以點踢為主,一招制敵。野雞旋窩時的腿法外用近似于勾撕交錯腿法,內用時又近似于裙子腿法,但無論是外用還是內用,其中一條腿必須站穩(wěn)腳跟,距對方一定要近,近到“近了提膝,遠了踢”的范圍之內,或者是腳踏中門,否則就無法發(fā)揮威力。
拳經(jīng)云:“不黏不斬,不斬不黏。”意即不打別人就不要貼近別人,若要戰(zhàn)斗就必須貼近彼方,要貼近彼方步法就要跟上。拳譜曰:遠打一丈不為疾。在兩方相峙之中,步活要靈活,要先看好擊打目標再貼近對方,足踏中門、外門、里門都要視勢而行,見機行事,當進則進,當退則退,步不枉走,腳不落空,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fā)揮野雞旋窩的獨特的打法、用法及步法優(yōu)勢,立于不敗之地。
野雞旋窩的眼法、手法、身法、步法及前進后退都是為實戰(zhàn)做準備的,在實戰(zhàn)中側重于一側而又更重于下,下肢的進攻又依靠上肢的掩護而發(fā)揮作用。有歌為證:
野雞旋窩勢逢圓,引手劈掌半邊彈;
封目格打平常事,抖彈回環(huán)重一邊。
(1)從引手勢野雞旋窩的起勢中究其變化
引手勢也叫要手勢,就是引你先出手。如對方出左手,我則拿其梢節(jié)向左牽拉,用其左臂可以遮攔其右手行動。若其右手先動,我左手遮攔其右小臂中節(jié),右手可以遮攔對方左手行動。若牽其一手還在未發(fā)之際,彼另一手進擊,我則用另一手遮攔,此時我可以用肘、用肩、用頭進擊對方。我下肢可以運用腿法,前邊頂崩,側邊射彈,或踢襠部或彈胯、膝關節(jié)或踹胸腹。歌曰:
引手劈掌足下圓,手腳齊到方為全;
不足切到反關處,上層撩彈懸睪丸。
又曰:
雙手遮攔足圓圈,上下齊用往外彈;
外圓首選迎面骨,內圈第一掛睪丸。
(2)從引手勢中看后手變化
引手若遇敵手,后手可以劈斬對方。若前手向左右牽拉,我后手直接沖打。我后手劈砸又隱藏著用肩,下肢可以用膝。劈砸的過程中可以用肘,其周延變化隨時可取,后手與前手在門前的配合和相互間的變化,除能進則進外,其主要手法就是雙手交錯變化掩護下肢的行動,引誘對方放松對下肢的防守或來不及防守。
歌曰:
雙手起勢于胸前,上虛下實反相兼;
下取根足膝關節(jié),高打胯部胸腹間。
(3)從抽手勢中看雙手變化
引手、要手、抽手意為門前伸手三小手。抽手是我接對方接我的引手或要手的手。這種抽手有兩個手形,一是掌心朝內上,二是掌心朝外。掌心朝內上者,是解對方捉我之手或捉對方手之小臂梢節(jié)。掌心朝外是解對方想捉我之手并截攔對方剛出之手,或捉拿對方手腕或牽拉對方小臂??傊?,兩手相互掩護,互為相映,可進可守。如前手抽手,后手劈蓋;前手牽拉,后手崩打;前手扒,后手劈砸等等。
歌曰:
抽手回環(huán)撕兩遷,手足并用上下邊;
高打低用平常事,左掛右切事懸丸。
(1)從野雞旋窩下肢外圓中看腿法使用
在上肢的配合下,下肢使用向外圈踢的腿法。在上肢得手之際,下有用膝的機會,所以后腳抬腿時,有向前猛提膝的要求,但是向前彈踢卻沒彈直,意即含近則提膝遠則踢之意,繼爾腿腳又向右后(左腿若是向左后)圈勾、回環(huán),此動含有后掃或后掛之意,腳行至右側時腳跟有近似裙子腿法之用法,稍后又有用夜馬彈蹄之跡象,回環(huán)后膝部又向外踹出,正對對方胸腹部。從整個動作來看,行圓內處處殺機,無一不戰(zhàn),要根據(jù)具體情況使用相應招法。歌曰:
雙手交錯封目攔,下盤足起奔向前;
不傷睪丸與迎骨,也打胯眼胸腹間。
(2)從野雞旋窩下肢內圓中看腿法使用
在上肢手法的掩護下,后腳在適時的情況下,由外向內圈起,腳抬起至右側高峰時要猛一彈,用右腳前端右側彈踢對方陰部,這是內圓腿法中的重中之重。接著腳繼續(xù)向身前轉回,有解彼方腿法進攻之意。繼而腳回到左膝關節(jié)處,防備對方用膝頂,緊接著腳隨上肢右臂向右側踹出,在實戰(zhàn)中是向有人侵犯的方向踹出,上肢手打對方面部,下肢腳彈踢對方胸腹部,有使用勾撕交錯腿法之意。歌曰:
引手抽手都回環(huán),勾撕交錯指兩邊;
抖彈琴琴扒拉手,腳踢睪丸進黃泉。
(1)從上肢手法起勢中看引手招法的變化
引手招法除主動進攻及主動防守用法以外,還有直推、直扣、直抓以及白蛇吐芯和扼喉之用法,和后手的配合以及同下肢的配合會引出諸多變化。例如,前推后劈,前扣后打,前抓后勾,上使白蛇吐信、下使餓虎掏心,前手扼喉、后手摘茄等等。又如前手引要扒拉,后手劈掛又可變化使用肘法等。上肢的要點是兩肘不離脅,即山不離虎,虎不離山。上肢行動處處以和下肢配合為主,上下相應,在實戰(zhàn)中充分發(fā)揮兩肩扣合之力、身軀含存之勁,使力達四梢。歌曰:
上面支手下邊彈,力達四梢勢逢圓;
不知旋窩真面目,直打硬沖自找殘。
(2)從上肢手法起勢中看抽手招法的變化
抽手回環(huán)手法是主動進攻后的防守,是解前手之圍的招法。抽手行動兩層含意中,其變化招法均沒有使臂之中節(jié)伸直,而是在沉肩墜肘之間運行的。兩肩的扣合,身體的含存,兩腿的彎曲含存,四梢的發(fā)動,心氣意力的集聚,都在驚警之中行動,所以不論是上肢的舒展或是下肢的運行,都是上下合一、集中之中才能成功。例如:上面抽手、下肢提膝,上手拉牽、下腳踢蹬,上肢封目、下肢交錯進攻??傊?,抽手在防守中以攻代守,雙手既可回環(huán)抽動,又可以車輪戰(zhàn)法行進攻擊,在進攻中隨時可以發(fā)揮周延變化,使之手法層出不窮,行進中一定要虛中藏實、實中藏虛,手法太虛太輕則防守無用、進攻無效,手法太重無虛實變化則進攻又顯粗拙、防守又顯漏洞,所以要陰陽相合、虛實相因。歌曰:
虛虛實實虛藏沖,虛靈太虛不中用;
實中藏虛難敵手,實中太實顯拙功。
(3)從下肢腿法中看外圓腿法變化
在上肢手法、身法的配合下,外圓腿法在行圓中有四個基本發(fā)力點,但是各點的情況又不一樣。第一發(fā)力點,雙方距離要近,最好是足踏中門,提膝能用上為最佳距離。稍遠一些就只能用第二個發(fā)力點,就是在腳尖能夠達到的距離。如果連腳尖都起不上作用,則以上兩個發(fā)力點均無用武之地。第三個發(fā)力點是旁切膝關節(jié),指打外圍之人。第四個發(fā)力點是彈踢之法,無論是側彈或后彈,都要在腳能達到的距離為佳。第一發(fā)力點若不能傷害對手的話,可提膝擊打彼大腿部或腹部及軟脅處。第二發(fā)力點可以直踢彼迎面骨。第三發(fā)力點可直接踹對方大腿部或胸腹部。第四發(fā)力點可以直接彈踢對方腿部或腹部。歌曰:
上掩下彈藝藏中,距離適勢事關重;
遠去不能起腿腳,留情更是減一層。
(4)從下肢腿法中看內圓腿法變化
下肢腿法的應用都是在上肢身法、手法的配合下才能成功實施的,內圈腿法也不例外。在內圓行跡軌道中基本上也有四個重點發(fā)力點。首先是起步就有用勾腿、切腿的動向(勾起對方一只腳,而側踹對方另一只腿)。腿達到右上峰是第二個發(fā)力點,可點崩對方陰部,也可以踢對方腿部。腿腳回至門前時是第三個發(fā)力點,可破解對方提膝之招法,也隱藏著彈踢彼方襠部的機會。第四個發(fā)力點可踹對方膝關節(jié),但也可以踹踢對方胸腹部。以上動作的應用必須手足一致,上下合一,周身配合,真是一枝動百枝搖。歌曰:
肘靠脅間兩手牽,虎不離山事逢圓;
兩肩相扣存氣力,兩腿彎曲藏兇殘;
三節(jié)四梢齊發(fā)動,手足齊到方為全;
心與意合多一驚,沉雷一聲頑敵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