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偉峰郝紅艷
(1.河北工業(yè)大學 社會科學部,天津 300401)
論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歷史發(fā)展
于偉峰1郝紅艷1
(1.河北工業(yè)大學 社會科學部,天津 300401)
毛澤東的榮辱觀思想是社會主義榮辱觀思想的基礎,鄧小平的榮辱觀思想是社會主義榮辱觀思想的豐富和發(fā)展,江澤民的榮辱觀思想是對鄧小平社會主義榮辱觀思想的進一步豐富,胡錦濤的榮辱觀思想標志著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nèi)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最終確立。
社會主義榮辱觀;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
榮辱觀是人們關于光榮與恥辱及其社會價值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觀點,它集中體現(xiàn)了個人、群體乃至社會對特定思想行為的價值取向評判。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榮辱觀是一定社會經(jīng)濟條件的產(chǎn)物,其內(nèi)容也隨著人類社會的發(fā)展不斷豐富,各個不同經(jīng)濟形態(tài)之間的歷史延續(xù)性決定了榮辱觀也必然和其他社會意識形態(tài)一樣具有強烈的歷史傳承性。正如馬克思指出:“在不同的占有形式上,在社會生存條件上,聳立著由各種不同的、表現(xiàn)獨特的情感、幻想、思想方式和人生觀構成的整個上層建筑。整個階級在它的物質(zhì)條件和相應的社會關系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和構成這一切。通過傳統(tǒng)和教育承受了這些情感和觀點的個人,會以為這些情感和觀點就是他的行為的真實動機和出發(fā)點?!盵1](P661)恩格斯也指出,在階級社會中,道德始終是階級的道德,“每個社會集團都有它自己的榮辱觀”[1](P251)一個國家、民族、社會在長期共同的認識和實踐活動中,必然要形成一定的榮辱觀。社會主義榮辱觀是人們對社會主義時期關于光榮與恥辱的根本看法和基本觀點。它植根于中國榮辱思想和馬克思主義的道德觀的土壤之中,先后經(jīng)歷了萌芽、初步形成、發(fā)展完善、最終確立等幾個階段。社會主義榮辱觀是在黨的幾代領導集體領導的社會主義實踐過程中形成和發(fā)展起來的。
“愛國主義就是千百年來固定下來的對自己的祖國的一種最深厚的感情?!盵2](P608)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道德,是中華民族千年文明史綿延不斷的主要精神支柱。愛國主義是一個歷史范疇。毛澤東認為,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愛國主義的最突出的表現(xiàn)就是要熱愛社會主義國家,“調(diào)動一切積極因素,團結(jié)一切可能團結(jié)的人,并且盡可能地將消極因素轉(zhuǎn)變?yōu)榉e極因素,為建設社會主義社會這個偉大的事業(yè)服務?!盵3](P782)在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的倡導和堅持下,愛國主義已成為社會主義道德的重要內(nèi)容,并且成為中國共產(chǎn)黨團結(jié)全國各民族人民維護國家利益,爭取和平統(tǒng)一,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的重要精神力量。
在社會主義建設中必然存在著處理國家、集體和個人關系的問題。毛澤東明確提出 “必須兼顧國家、集體和個人三方面”[3](P729),他說:如果個人利益同集體利益發(fā)生了矛盾,解決的原則是“應當將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暫時利益服從長遠利益,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盵4](P133)毛澤東倡導和堅持的這種社會主義的集體主義原則,由于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因而得到了人民群眾的理解和支持,進而推動了社會主義新風尚的形成和社會主義革命建設事業(yè)的發(fā)展。
早在民主革命時期,毛澤東就結(jié)合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論述了無產(chǎn)階級的榮辱標準。他說:“共產(chǎn)黨員無論何時何地都不應以個人利益放在第一位,而應以個人利益服從于民族的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因此,自私自利,消極怠工,貪污腐化,風頭主義等等,是最可鄙的;而大公無私,積極努力,克己奉公,埋頭苦干的精神, 才是可尊敬的。 ”[5](P522)“共產(chǎn)黨人的一切言論行動,必須以合乎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最大利益,為最廣大人民群眾所擁護為最高標準?!盵6](P1096)1944年9月8日,毛澤東在中共中央機關追悼張思德的大會上提出了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他認為是否為人民服務是革命道德和一切剝削階級道德的根本分界線。他在《為人民服務》中說:“人總是要死的,但死的意義有不同?!瓰槿嗣窭娑?就比泰山還重;替法西斯賣力,替剝削人民和壓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鴻毛還輕。 ”[6](P1004)他要求一切共產(chǎn)黨人和革命者都要以人民的根本利益為自己言行的最高標準,熱愛人民、關心人民、服務人民,樹立群眾觀點,堅持群眾路線,堅決同一切損害人民利益的現(xiàn)象作斗爭。他明確提出“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一刻也不脫離群眾;一切從人民的利益出發(fā),而不是從個人或小集團的利益出發(fā);向人民負責和向黨的領導機關負責的一致性;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fā)點?!盵7](P1094)毛澤東的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在中國社會主義社會中成為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核心內(nèi)容。
艱苦奮斗是中國共產(chǎn)黨的政治本色,是我們黨克服困難、戰(zhàn)勝敵人的重要法寶,是我們黨保持與人民群眾血肉聯(lián)系、永葆蓬勃生機的不竭源泉,是我黨與其他政黨相區(qū)別的重要標志,也是中國共產(chǎn)黨人榮辱觀的突出內(nèi)容。
1928年11月,毛澤東在《井岡山的斗爭》中寫道:“經(jīng)過政治教育,紅軍士兵都有了階級覺悟,都有了分配土地,建設政權和武裝工農(nóng)等項常識,都知道是為了自己的工農(nóng)階級而作戰(zhàn)。因此,他們能在艱苦的斗爭中不出怨言?!盵8](P64)抗日戰(zhàn)爭時期,毛澤東在延安為抗大親筆題詞:“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靈活機動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苯夥艖?zhàn)爭時期,在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前夕召開的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上,毛澤東告誡全黨:“因為勝利,黨內(nèi)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愿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可能生長。”他號召全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躁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 ”[9](P1438-1439)新中國成立后,面對“一窮二白”百廢待興的國情,毛澤東向全黨提出了“勤儉建國”的方針。1957年2月,他在《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nèi)部矛盾的問題》中指出:“要使我國富強起來,需要幾十年艱苦奮斗的時間。其中包括執(zhí)行厲行節(jié)約,反對浪費這樣一個勤儉建國的方針?!?957年3月19日在南京黨員干部會議上毛澤東明確講道:“我們要保持革命戰(zhàn)爭時期的那么一股勁,那么一股革命熱情,那么一種拼命精神,把革命工作做到底。 ”[10](P420)毛澤東認為,共產(chǎn)黨歷來提倡堅定的政治方向,而這種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是與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不能分離的,沒有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就不能激發(fā)艱苦奮斗的作風,沒有艱苦奮斗的作風,就不能堅定執(zhí)行正確的政治方向。
社會主義制度確立后,毛澤東認為愛勞動是光榮豪邁的事情,是一種有道德的行為,而好逸惡勞、不勞而獲是可恥的不道德行為。愛勞動,是對社會主義偉大事業(yè)應有的態(tài)度。他告誡人們“要使全體青年們懂得,我們的國家現(xiàn)在還是一個很窮的國家,并且不可能在短時間內(nèi)根本改變這種狀態(tài),全靠青年和全體人民在幾十年時間內(nèi),團結(jié)奮斗,用自己的雙手創(chuàng)造出一個富強的國家。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給我們開辟了一條達到理想境界的道路,而理想境界的實現(xiàn)還要靠我們的辛勤勞動。 ”[3](P781)他指出,熱愛勞動,要求公民自覺主動地參加勞動。勞動是每一個公民的義務,也是每一個公民的權利。他要求“縣、區(qū)、鄉(xiāng)三級黨政主要干部,凡能勞動的,每年抽一部分時間下田參加生產(chǎn),從事一小部分體力勞動。縣以上各級黨政軍主要干部(不是一般干部),凡能勞動的,也要這樣做。 ”[11](P294)毛澤東認為,熱愛勞動就要培養(yǎng)和倡導正確的勞動態(tài)度。樹立主人翁的誠實勞動態(tài)度,自覺遵守勞動紀律,努力掌握現(xiàn)代科學技術,提高勞動生產(chǎn)率,并提倡不計定額、不計報酬、自覺自愿地為公共利益的勞動;熱愛勞動,熱愛勞動人民,尊重各種社會有益勞動;要尊重勞動人民,關心和愛護勞動模范,學習和弘揚勞動模范的勞動精神,在全社會提倡共產(chǎn)主義的勞動態(tài)度,樹立“愛勞動”的社會風尚。
應當指出,毛澤東晚年的勞動觀也存在偏頗。“文革”前夕的1966年4月14日,他激烈地主張“一切學校和學科都應當這樣辦。分步驟地有準備地一律下樓出院,到工廠去,到農(nóng)村去,同工人農(nóng)民同吃同住同勞動,學工學農(nóng),讀書?!闭J為“書是要讀的,但讀多了是害死人的。那些大學教授和大學生們只會啃書本,他們一不會打仗,二不會革命,三不會做工,四不會耕田,他們的知識貧乏得很。 ”[7](P34)在這里,盡管毛澤東確實點出了教育領域長期存在的嚴重脫離實踐和勞動的弊病,乃至今天,這種狀況也沒有得到很好的、完全的解決。但是,毛澤東的誤區(qū)在于,把勞動單純地看成體力勞動,從而將體力和腦力勞動、書本知識和實踐理解對立起來,這對我國教育發(fā)展乃至人才斷層都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
1、大力倡導勞動光榮,認為不勞而獲可恥。
早在1956年黨的八大所作的關于修改黨章的報告中,鄧小平就曾明確提出:“在我們的時代里,一切光榮都是勞動的產(chǎn)物,不勞動而剝削他人的勞動,對于人民群眾來說,乃是最大的恥辱。 ”[12](P242)鄧小平認為,在革命勝利以后的順利環(huán)境中成長起來的一代,是朝氣蓬勃的,但是也有弱點。這就是他們中間不少人往往把事情看得很容易,往往害怕困難,不愿吃苦耐勞,或者在改善物質(zhì)條件方面提出過高過急的要求。立足于此,他分析道:“從事腦力勞動的青年,也應該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體力勞動,這對于他們的德育、智育、體育的全面發(fā)展是必要的。 ”[12](P277)
2、崇尚教育和科學,尊重知識和人才。
1977年5月,鄧小平在同中央兩位同志的談話中講道:“我們要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關鍵是科學技術要上去。發(fā)展科學技術,不抓教育不行??靠罩v不能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必須有知識,有人才。 ”[13](P40)鄧小平強調(diào):“抓科技必須同時抓教育。 ”[13](P40)1977 年 9 月鄧小平在同教育部主要負責同志的談話中更為明確地講道:“搞教育是很光榮的,要鼓勵大家熱心教育事業(yè)。 ”[13](P70)1982年鄧小平提出了我國經(jīng)濟發(fā)展的戰(zhàn)略重點“一是農(nóng)業(yè),二是能源和交通,三是教育和科學。 ”[14](P9)1977 年 8 月鄧小平在《關于科學和教育工作的幾點意見》的講話中明確提出:“要尊重勞動,尊重人才”,“要珍視勞動,珍視人才,人才難得呀!”
3、以遵紀守法為榮,努力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在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發(fā)表了題為《一靠理想二靠紀律才能團結(jié)起來》的講話,明確講道:“我們在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社會時,一定要堅持發(fā)展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堅持五講四美三熱愛,教育全國人民做到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盵14](P110)鄧小平還把紀律問題與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聯(lián)系起來進行思考。1983年4月29日,在《建設社會主義的物質(zhì)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談話中他說:“要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廣大人民有共產(chǎn)主義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紀律?!盵14](P28)紀律與法律是緊密相連的。改革開放新時期,鄧小平非常重視法制教育。
4、以誠實守信為榮,始終堅持實事求是。
1977年7月21日,鄧小平在中共十屆三中全會上發(fā)表講話指出:“現(xiàn)在,‘四人幫’確實把我們的風氣搞壞了?!麄兣梦覀凕h內(nèi)同志不敢講話,尤其不敢講老實話,弄虛作假。甚至有些老同志也沾染了這些壞習氣,這是不應該原諒的??!”[13](P46)鄧小平也多次把講誠信作為黨內(nèi)政治生活的準則提出來。1980年2月29日,他在中共十一屆五中全會第三次會議上的講話《堅持黨的路線,改進工作方法》中明確講道:“黨內(nèi)政治生活的準則就規(guī)定,要講真話,有意見擺到桌面上?!?/p>
5、以艱苦奮斗為榮,反對鋪張浪費。
鄧小平認為,“我們黨的勝利,首先和主要地要歸功于人民群眾對于我們的信任和支持,要歸功于全體黨員的艱苦奮斗。 ”[12](P256)鄧小平說:“中國搞四個現(xiàn)代化,要老老實實地艱苦創(chuàng)業(yè)。我們窮,底子薄,教育、科學、文化都落后,這就決定了我們還要有一個艱苦奮斗的過程。 ”[13](P257)他號召“我們的黨員、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一定要努力恢復延安的光榮傳統(tǒng),努力學習周恩來等同志的榜樣,在艱苦創(chuàng)業(yè)方面起模范作用。 ”[13](P260)
6、以維護人格、國格和民族尊嚴為榮,堅決捍衛(wèi)國家尊嚴。
改革開放過程中,鄧小平一直高度重視人格與國格的聯(lián)系問題。他認為,愛國者的首要標準就是尊重自己民族。早在1979年黨的理論工作務虛會上所作的《堅持四項基本原則》的講話中,鄧小平就以譴責的口吻講道:“一些青年男女盲目地羨慕資本主義國家,有些人在同外國人交往中甚至不顧自己的國格和人格。 ”[13](P177)他提出,“我們一定要在全黨和全國范圍內(nèi)有領導、有計劃地大力提倡社會主義道德風尚,熱愛社會主義祖國,提高民族自尊心,還要進行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反對資本主義腐蝕的革命品質(zhì)教育。 ”[13](P262)很多人都熟知他的如下語言:“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不論過去、現(xiàn)在和將來,都是我們的立足點。中國人民珍惜同其他國家和人民的友誼和合作,更加珍惜自己經(jīng)過長期奮斗而得來的獨立自主權利。任何外國不要指望中國做他們的附庸,不要指望中國會吞下?lián)p害我國利益的苦果。”[14](P3)
黨的十三屆四中全會以后,江澤民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進行的社會主義實踐中,進一步豐富了鄧小平社會主義榮辱觀思想。
1、愛國主義、維護國家統(tǒng)一,是江澤民榮辱觀的核心內(nèi)容。
江澤民指出“在現(xiàn)階段,愛國主義主要表現(xiàn)在為獻身與建設和保衛(wèi)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獻身于促進祖國統(tǒng)一事業(yè)”。[15](P121)江澤民愛國主義思想的一個新特點,就是將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結(jié)合在一起,而且要在不同群體之間進行這一教育。對于共產(chǎn)黨人,他指出,“要堅持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和共產(chǎn)主義理想的教育”[15](P159)。 對于廣大人民,他指出,“我們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用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人民,大力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16](P268)
2、崇尚教育和科學,尊重知識和人才,弘揚創(chuàng)新精神,是江澤民榮辱觀的重要內(nèi)容。
科學和教育歷來是領導人所推崇的。在新時期,江澤民更是把它放到了國家的戰(zhàn)略高度,提出了科教興國戰(zhàn)略。要全面實施科教興國戰(zhàn)略,加速全社會的科技進步,關鍵是要加強和不斷推進知識創(chuàng)新、技術創(chuàng)新。江澤民指出,“創(chuàng)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萍紕?chuàng)新越來越成為當今社會生產(chǎn)力解放和發(fā)展的重要基礎和標志,越來越?jīng)Q定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發(fā)展進程。如果不能創(chuàng)新,一個民族就難以興盛,難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盵17](P392)他明確闡述了科技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并指出 “我們必須把以科技創(chuàng)新為先導促進生產(chǎn)力發(fā)展的質(zhì)的飛躍,擺在經(jīng)濟建設的首要地位。這要成為一個重要的戰(zhàn)略指導思想?!盵17](P392)
3、主張義利兼顧,維護社會公平,樹立企業(yè)的社會責任感,加強執(zhí)政黨的作風建設,是江澤民榮辱觀鮮明的時代特色。
在發(fā)展經(jīng)濟的過程中,江澤民強調(diào),我們“要注意教育和引導心浮起來的非公有制經(jīng)濟人士,不忘共同富裕這個社會主義的大目標,不要只滿足于一己之富,而應該致富思源、富而思進,報效祖國,奉獻社會?!盵16](P206)“我們希望非公有制經(jīng)濟人士既有經(jīng)濟利益追求也有思想道德追求,既重視經(jīng)濟效益也重視社會效益。”[16](P207)江澤民認為作為執(zhí)政黨,“要樹立正確的權力觀,必須堅持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作為共產(chǎn)黨員,應該自覺地把國家利益、民族利益、人民利益、集體利益擺在第一位,努力成為一個有高尚追求的人,成為人民群眾愛戴的好干部?!盵16](P422)
4、“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折射出了江澤民榮辱觀的精髓。
——代表中國先進生產(chǎn)力的發(fā)展要求。江澤民認為,只有大力發(fā)展生產(chǎn)力,促進祖國的不斷強大,才能免受外來侵略與挑釁,才能維護國家主權與民族尊嚴。中國近代以來的屈辱史已經(jīng)證明,落后就要挨打。只有不斷地發(fā)展先進的科技,先進的生產(chǎn)力,才能使我國不斷向前發(fā)展,才能使我們立于世界,生存于世界。
——代表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江澤民認為,“在文化上,要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傳統(tǒng),借鑒世界各國的優(yōu)秀文明成果,建設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文化,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質(zhì)和科學文化素質(zhì)?!盵16](P10)
——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在人民利益問題上,黨應該以維護人民的根本利益為榮,以損害人民的利益為恥。江澤民認為,“我們要在全黨形成堅決相信群眾,緊緊依靠群眾,一切以人民群眾的利益為重,事事向人民負責,老老實實向人民群眾學習的良好風尚。 ”[15](P99)
胡錦濤總書記在2006年提出了以 “八榮八恥”為主要內(nèi)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它是馬克思主義榮辱觀的中國化,是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對中國傳統(tǒng)的榮辱觀和黨的前三代領導集體在實踐歷史過程中形成的榮辱觀思想的全面繼承和深入發(fā)展,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針對性。我國正處于社會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各種文化相互激蕩對人們的思想觀念、生活方式和價值取向產(chǎn)生了深刻影響。整體而言,熱愛祖國、積極向上、科學文明、團結(jié)友愛,是當代社會精神風貌的主流;但另一方面,一些腐朽、錯誤思想道德觀念的存在也在一定程度上對主流的倫理價值帶來嚴峻的挑戰(zhàn),致使某些社會成員模糊了美與丑、是與非的界限,淡化社會主義道德準則對自身的要求,相反卻以信奉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個人主義,追求剝削階級的價值觀和腐朽的生活方式為榮,導致榮辱觀念的嚴重顛倒。為此,胡錦濤明確指出:“在我們的社會主義社會里,是非、善惡、美丑的界限絕對不能混淆,堅持什么、反對什么,倡導什么、抵制什么,都必須旗幟鮮明。 ”[18]
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nèi)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不僅大大豐富和發(fā)展了黨的前三代領導集體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思想,明確提出了“社會主義榮辱觀”概念,以“八榮八恥”概括其主要內(nèi)容,而且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科學的理論體系:一方面,八個方面的內(nèi)容相對獨立,具有直接的針對性。八個“榮恥”中,前兩個“榮恥”體現(xiàn)的是社會主義國家在榮辱問題上必須堅持的根本目的,即熱愛祖國、服務人民;第三、第四個“榮恥”揭示了社會主義國家在榮辱問題上必須應用的基本手段,即崇尚科學、辛勤勞動;第五至第八的四個“榮恥”則反映了社會主義國家在榮辱問題上必須堅持的精神信念,即誠實守信、團結(jié)互助、遵紀守法、艱苦奮斗。另一方面,八個“榮恥”相互聯(lián)系,相輔相成,組成了一個內(nèi)在邏輯嚴密的理論體系。只有樹立誠實守信、團結(jié)互助、遵紀守法、艱苦奮斗的精神信念,才能更好地運用崇尚科學、辛勤勞動的基本手段,也只有崇尚科學、辛勤勞動,才能實現(xiàn)熱愛祖國、服務人民的根本目的。至此,已經(jīng)具備一個完善的理論體系和科學的框架內(nèi)容,建立在中國傳統(tǒng)榮辱觀、馬克思主義道德觀基礎上經(jīng)黨中央幾代領導集體完善發(fā)展的以“八榮八恥”為主要內(nèi)容的社會主義榮辱觀最終確立。
[1]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
[2] 列寧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
[3] 毛澤東著作選讀:下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4] 毛澤東文集:第八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5] 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6]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7] 建國以來毛澤東文稿:第12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8.
[8] 毛澤東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9] 毛澤東選集:第四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0] 毛澤東選集:第五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7.
[11] 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12] 鄧小平文選: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3]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14]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15] 江澤民文選:第1卷[M].北京:北京出版社,2006.
[16] 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7] 江澤民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18] 胡錦濤.2006年3月看望政協(xié)代表時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6—03—05(1).
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socialist concept of glory and disgrace
YU Wei-feng1HAO Hong-yan1
(1.The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 of Heb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Tianjin,300401)
Hu Jintao's thoughts on the concept of honor and grace signify the eventual establishment of socialist concept of honor and grace with the major content of eight honors and eight disgraces based on Mao Zedong's thoughts on the concept of honor and disgrace as the sprout of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honor and grace,Deng Xiaoping's thoughts on the concept of honor and grace as the initial shape of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honor and grace and Jiang Zemin's thoughts on the concept of honor and grace as the further enrichment of the socialist concept of honor and grace.
socialist concept of glory and disgrace;Mao Ze-dong;Deng Xiao-ping;Jiang Ze-min;Hu Jin-tao
D619
A
1672-4445(2012)04-0014-05
2012-02-17
2011年度河北省社會科學發(fā)展研究重點課題《社會主義榮辱觀的歷史發(fā)展研究》(課題編號:201102031)的最終研究成果。
于偉峰(1963-),河北省大城縣人,河北工業(yè)大學社會科學部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主要從事毛澤東思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研究;郝紅艷(1969-),女,天津市人,河北工業(yè)大學社會科學部講師,主要從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責任編輯:張洋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