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 旭
(哈密日報社,新疆 哈密 839000)
輿論監(jiān)督是媒體的職責之一,開展批評性報道也是媒體與生俱來的職能之一。筆者認為,作為與群眾生活聯(lián)系更為緊密的都市類報刊,更不能忽視批評性報道的重要性,針對批評性報道,記者如何及早發(fā)現(xiàn)線索,如何做好采訪、報道,在報道中如何保護好自身,筆者做以下論述。
批評性報道的線索可以來自多個方面,可以是記者在與別人的閑聊中得來,可以是從報刊開通的熱線電話中獲取,也可以是從同城媒體的報道中發(fā)現(xiàn)……
在大量的線索面前,如何篩選有批評價值的線索?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加以判斷,線索是否具有典型性,是否具有普遍性,是否具有針對性。如果具有以上三個特性之一,就可以進行策劃,做出深度。如果居民反映的是涉及面小,或偶然現(xiàn)象,報社也不能置之不理,可以前去了解采寫,只是在報道上不必花費過多版面。
2008年夏季,筆者所在報社接到讀者撥打熱線反映,一農(nóng)場欲將廉租房出售。當時,全國上下都在高度重視保障性住房的建設,當?shù)鼐用褚卜浅jP注廉租房建設。筆者隨即與另一名同事前去采訪。后來刊發(fā)了報道《××農(nóng)場廉租房為何租轉(zhuǎn)售》。
2009年,市區(qū)一小區(qū)內(nèi)居民向報社反映,天然氣管道早已入戶,但遲遲盼不來天然氣。筆者了解后得知,該居民反映的問題共涉及上千戶居民,這對于一個小城市來說不是個小數(shù)字。筆者在多方采訪后,刊發(fā)了《兩企業(yè)對頭天然氣管難碰頭1400余戶居民空嘆氣》這篇報道。
筆者認為,對于都市報而言,讀者很看重報紙是否能反映群眾的呼聲,在一些負面的現(xiàn)象面前,是否敢于涉足并披露。同時,記者在選取批評性報道線索時,也要注意辨別,有的爆料人是希望通過媒體向?qū)Ψ绞簛斫鉀Q自己的問題,如果這種情況下媒體介入不利于事情的公平解決,記者還是不要涉足的好。
對于批評性報道,讀者會有一種心理,想知道批評的效果如何,記者在采寫了批評性報道之后,還應留意事態(tài)的進一步發(fā)展,及時跟進,采寫后續(xù)報道,從監(jiān)督問題的解決這一層面來說,對批評性報道的跟蹤報道是有必要的。
做好批評性報道,對于發(fā)揮媒體的監(jiān)督職能、提升報紙的公信力都有很積極的作用。
在絕大多數(shù)人眼中,采寫批評性報道是“得罪人的事”。一名同行曾對筆者說:“我不愿意去晚報、都市類報社,有時還要寫批評性報道,吃力不討好?!钡P者以為,如果媒體人對于危害國家和群眾利益的事充耳不聞、視而不見,對于媒體而言,不但是一種失職,也會使其公信力大打折扣。
不少人說,記者是無冕之王,這其中,就有一層含義是針對記者的批評性報道而言的,但記者應該很清醒地意識到,這種無形的“權(quán)利”是絕不能濫用、誤用的。正因為批評性報道影響大,涉及有關方面、有關人的榮辱得失,采寫報道時一定要慎之又慎,采訪要深入細致,報道務必真實客觀,把握好分寸。
筆者認為,在面對批評性報道的采寫中,記者應認識到一點,批評性報道的最終目的不是為了打擊被批評者,為了在被批評者臉上抹黑,從微觀看,是為了解決一個問題,從宏觀講,有的是為了推動一項政策、一個領域向更好的方向發(fā)展和完善。
批評性報道不管是采寫方面,還是能否順利報道方面,其難度都超過其他形式的報道,這就需要記者膽大、心細。記者在采訪中一定要深入,不能怕麻煩,要多方面了解,反復核實。
記者要避免一種情況,在接到線索后,就因為提供新聞源人的述說,對新聞事件產(chǎn)生一種先入為主的主觀印象,這種先入為主有時會影響到采訪報道中的客觀公正,以至于報道的準確把握上有失偏頗。聯(lián)想、推測,這是記者在新聞采訪中難免會產(chǎn)生的心理活動,但是,想象和推測只有在得到了客觀事實的驗證后,才能寫進批評報道。
在報道的文字表述中,要把握好分寸,雖然批評性報道要觀點旗幟鮮明、尖銳潑辣,但也不能言辭過激,因為批評性報道如果能讓被批評者心悅誠服,樂于接受批評,不失為一種好的效果。
因為采寫了批評性報道被找上門來,這是很多媒體人都經(jīng)歷過的事。筆者認為,對于因采寫了批評性報道而被找事的媒體人來說,要正確看待被找事,只要自己的報道準確、客觀,就不要把當事人的上門找事太當回事。但在采寫批評性報道的同時,記者也應做好自身的保護工作,讓來找事的人“無功”而返。
如何做好自身保護,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方面加以留意。
采訪報道不但要準確,還要合法。記者在采寫批評性報道時,還應了解一些相關的法律規(guī)定。如國家機關的秘密文件不具有公開性,記者不能將其放在報道中進行披露。在選擇批評性報道的采寫時,有的當事人的不良生活作風等個人隱私問題,不應涉足,否則就是侵犯了公民的隱私權(quán)。再例如,未成年人的姓名在報道中不能提及,所謂保護未成年人。
采訪中應收集好證據(jù),只要與報道內(nèi)容相關的證據(jù),應盡可能充分地收集,必要時也可以考慮私下錄音,這樣一是保證了報道更加準確,也為報道刊出后自身的保護做出了準備。以前文提到的筆者與同事采寫的《××農(nóng)場廉租房為何租轉(zhuǎn)售》為例。該篇報道刊發(fā)后,該農(nóng)場幾名負責人來到報社“問罪”,并指出文中有三處失實。對于所指失實處,筆者一一做出答復,并表示有錄音為證,對方不再多說什么。后來,在該農(nóng)場上級部門的過問下,農(nóng)場又邀請本報記者二次前去,對該農(nóng)場廉租房的問題做了后續(xù)報道。
對于批評性報道,筆者認為二到三名記者聯(lián)合采寫也是一種不錯的方式。
報道刊發(fā)前應多做幾次修改,證據(jù)是否充足,措辭是否得當,細節(jié)處是否有出入,不夠嚴謹之處應及時刪減或補充。
在社會生活中,特別是我國正處于社會轉(zhuǎn)型期,各種矛盾層出不窮,為了建設和諧社會,記者能在公心、公信、公正的前提下做好批評報道,既能體現(xiàn)出記者的責任心,也能反映出記者的職業(yè)操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