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玉美
在日常的教育教學活動中,為了達到激勵的效果,不論學生回答問題的質(zhì)量如何,我們都會聽到老師對學生說“很好”、“不錯”、“分析的有道理”等,這些課堂評價語言已成為我們廣大教師課堂評價的流行語,但學生對此卻沒有什么感覺,覺得老師是在敷衍自己,不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悅。我想,這跟我們的語文課堂教學評價語言生硬乏力,缺乏針對性與激勵性有很大關系?;诖耍Z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使用評價語言不妨把握好以下幾點:
學生的判斷能力還不是很強,單調(diào)、草率的評價往往會誤導學生,甚至偏離我們的預設目標。其實在評價過程中,我們應該“讓過程長一點兒,讓興趣多一點兒,讓形式活一點兒”,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求老師有著多樣、靈活、生動、豐富的評價語,使學生如沐春風,課堂內(nèi)總是生機勃勃。
我想學生會特別喜歡這樣的課,因為教師賦予了他們的自我角色意識,并啟發(fā)他們捕捉自己的體驗并進行創(chuàng)造。開放性問題的提出,以及及時跟進的評價語,引發(fā)了學生之間的互評互析,激發(fā)了他們的探究興趣和情感體驗。
教師充滿魅力的評價語雖看似即興,但卻根植于他深厚的教學功底、良好的口語素養(yǎng)和正確的教育理念,恰當、簡潔、精妙的評價語是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逐漸形成的,而不是刻意營造的結(jié)果。教師評價語在教學中十分重要,“用點睛之語,就能指點迷津”,但這種評價不是一次到位的。因為學生的認識要經(jīng)歷一個漸進的過程,從知之甚少到知之較多,從知之甚淺到知之較深。教師的評價語要建立在對學生深切的理解與關愛上,教師應全身心投入,創(chuàng)造性地對學生進行評價。在一次次因評價帶來的驚喜中,使課堂成為師生生命共同向前躍進的樂園。
一位老師在上《項鏈》一課時,“瑪?shù)贍柕略诮?jīng)歷了十年艱辛以后,她的性格究竟有沒有變?”,就這一問題,學生展開了相當激烈的爭鳴。但是學生的觀點往往比較偏激,不能用辨證的眼光來關照一個小人物的生命歷程。在這種情況下,教師這一問題貫穿始終,因勢利導,讓學生進行充分的醞釀、思辯。在爭鳴的過程中,發(fā)展學生的思維,完善學生的觀點。最后,教師做出了點評:“剛才許多同學都分析了瑪?shù)贍柕滦愿裰杏刑摌s的一面,也有誠實、善良、吃苦耐勞的一面。只是起初她性格中虛榮的一面占了主導地位,后來盡管也是為生活所迫,但畢竟她人性中善的一面、好強的一面占了上風。因為她是憑自己的誠實勞動,而不是用其它手段來還清債務。至于如何看待“美麗的回憶”,我以為我們不應苛求一個小人物,她畢竟是從這樣一個生活環(huán)境中出來的,而且這確實是她最有光彩與魅力的一晚,人對自己為社會所承認的一面總是向往的。因此,我覺得正是這一筆使得小說人物更加豐滿,更加真實可信?!币会樢娧狞c評,將學生的思維引向了一個更高的平臺。
這位老師并沒有用怎樣精致的語言來概括,但是聽到她的評價,總覺得是那么的自然、那么的豐富,正是她那娓娓道來的評價和引領,讓學生完全置身于其中,這也在不知不覺中達到了她預設的教學目標,輕松而又愉快地接受了這一知識點。
一位哲人說過:“教師的評價語言如鑰匙,能打開學生心靈的窗戶,如火炬能照亮學生的未來,如種子能深藏在學生的心里。”馬卡連柯也說過:“教育的機智在于隨機應變?!边@就需要教師具有高超的教育機智。我們知道由于學生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和素質(zhì)的不同,學生之間在發(fā)展上必然存在差異,作為學生,他們在課堂上的回答不可能每次都完全正確,這時,很多老師便以“錯了!請坐?!薄安粚?誰再來?”這些語言來否定學生的回答,并期盼其他學生的正確回答,這樣的語言往往會挫傷學生的積極性。課堂上,我們應允許一部分學生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努力,再達到目標,那么老師就要學會運用自己巧妙、機智的語言來糾正、鼓勵學生的回答,注意情緒導向,做到引而不發(fā)。
在教學《祝?!窌r,有個學生隨口問道:“為什么她叫祥林嫂?”大家都笑了,覺得問得很幼稚,提問的同學臉都紅了。我抓住了這一機會進行評價:“這個問題提得好,祥林嫂這個名字的確大有講究??!”同學都一臉詫異地“???”我請同學找到《祝?!分袉为毘啥蔚囊痪洌骸按蠹胰匀唤兴榱稚??!蔽覇枌W生:“封建社會‘出嫁從夫’,嫁給祥林應當叫祥林嫂,后來嫁給賀老六,應該叫什么?”“賀六嫂?!薄翱涩F(xiàn)在偏偏仍然叫她祥林嫂,為什么呢?”學生一聽,果然有戲,紛紛討論起來。最后明白:封建社會提倡婦女守節(jié),所謂“餓死事小,失節(jié)事大”,寡婦再嫁當然不能容忍,所以,盡管魯鎮(zhèn)的人們都知道祥林嫂曾改嫁賀老六,但人們不認可也不愿認可她改嫁的事實,自然不會叫她賀六嫂,而堅持稱呼她“祥林嫂”,以維護他們心中保守、僵化、反動的封建貞節(jié)思想。討論到此,大家由衷地發(fā)出“噢!”的感慨,原來,這里隱藏著舊禮教的荒謬,更深藏著作者的細致用心。魯迅先生反復強調(diào)人們對她稱呼的堅持,便是對這種保守、僵化、反動封建貞節(jié)思想的充分揭露。
這就是教師的教育機智,能根據(jù)學生的反饋、突發(fā)情況做及時調(diào)整,快速反應,巧妙評價。同時也激起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和思維火花,鼓勵學生多質(zhì)疑。也正是這充滿智慧的評價語,化解了課堂中的尷尬,無意中成就了一個課堂閃光點。
幽默是思想、氣質(zhì)、才學和靈感的結(jié)晶,他好像一根神奇的魔棒,使語言閃爍出多彩耀眼的火花。前蘇聯(lián)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也指出:“如果教師缺乏幽默感,就會筑起一道師生互不理解的高墻,教師不理解兒童,兒童也不理解教師?!币粋€具有幽默感的教師往往會是受學生歡迎的教師。
有一位教師在教學生修改病句時,發(fā)現(xiàn)學生往往習慣于把有毛病的詞句硬是剜出或砍去時,就非常風趣對學生講:“病句就如同病人,如果一個人上肢或下肢患了一點小小的傷病,大夫給他治病時卻砍了他的一條胳膊或一條大腿,這究竟算不算治病呢?”。這樣一比喻,學生便恍然大悟,修改病句的質(zhì)量顯著提高。其收效比起一味闡述道理,強調(diào)概念要好得多,而且省時省力。
可見,幽默是調(diào)節(jié)課堂氣氛的調(diào)味劑,它能激起學生的興趣,啟迪學生的智慧,讓學生在愉悅的氛圍中學習,享受無窮的樂趣,讓課堂教學散發(fā)出鮮活的生命力。
眾所周知,人喜歡獲得新鮮的刺激。對學生而言,單一重復的評價語會感到厭倦乏味。他們渴望變化,期待驚喜,渴望新鮮。課堂即時評價語應該滿足學生這一需求,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提高有效性。所以老師們最好要廣泛收集,加強積累,使評價語不斷更換,常用常新,課堂上使用起來信手拈來,機智善變,時時給學生以不同時空,不同情景,不同對象,不同表現(xiàn)而迥異的評價語,讓學生聽而不厭。同時,使用時將評價語和體態(tài)語結(jié)合起來,親切地握手,深情地擁抱,由衷地鼓掌,有力地伸大拇指,加上真誠的贊語,更能感染一種情緒,交流一種感情。這些舉動傳達了老師對學生的肯定,燃起了學生的期待和希望,會使課堂評價語發(fā)揮超凡的高效作用。
總之,“課堂評價”的語言所蘊涵的一切也不是以上幾點所能包容的。語文課堂中教師即時評價是豐富多彩的,它需要教師深厚的教學功力,是一種智慧的生成。隨著課改的深入,精彩的即時評價也正成為廣大教師的終極追求。相信,只要教師在課堂中傾聽、在生活中積累,在實踐中反思,學生會因為你的評價而一次次驚喜,教師也會因為自己的評價而一次次享受課堂,那時,我們的課堂會變得熠熠生輝,生命的精彩也在此刻盡情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