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曉梅
如果將盛唐中唐詩人偶興來之的詞作喻為涓涓滴水,晚唐五代的花間詞派是清溪淺流,那么,宋詞便是波瀾壯闊的海洋。泛波于千年前唐宋詞史的煙波浩渺中,我們可以感受到中華民族心靈動蕩的一個側面,因為它記錄著我們民族的喜怒哀樂、欲惡愛憎,昭示著我們民族對生活、對美的理想以及感受生活、創(chuàng)造美的才能。
情感之于詞,就如生命之于軀殼,其美學意蘊非常豐富。而“愁”作為人們一種普遍的心緒體驗,更是受到了廣大詞人的青睞,可以說“愁”情悠悠,思接千載。
清愁每共相思瘦,相思之愁是宋詞中最原始的愁,是人類感情中最羞以名狀的情愫,多以女性的口吻吟出,纏綿悱惻,情意繾綣。
李清照的前期詞作中就常伴隨著相思之愁。以她女詞人多愁善感的個性寫出真摯細膩的情感。如《一剪梅》中“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這是旖旎的心心相印的,這是默契的心有靈犀。讓人感覺一種思念的愁,盼望的愁,甜蜜的愁。愁情本是一個整體,而此處李清照則將其拆解開來,寫相思之情無法排遣,緊蹙的眉頭才舒展開來,無邊的愁緒卻又涌上心頭。細致的描寫,將內心綿綿痛苦的起伏變化傳神地表現(xiàn)出來,寫成了一種活靈活現(xiàn)的過程。
秋水潺潺,草木蕭蕭。女兒多傷于落花,男兒多悲于落葉。古之失意之士、落拓之人,就留下了不少絕妙的悲秋之詞。從他們的詞中,我們可以體會到悵惘的心境,可以感受到命運的無常。
如李清照的《聲聲慢》,西風秋雁、菊花黃昏、梧桐細雨塑造了典型的秋景。西風中,南飛的北雁引發(fā)了詞人故土之思。菊花本開滿枝頭,在詞人眼中卻已殘敗,自己沒有興致去采摘,惋惜黃花殘敗實際是在自傷憔悴。秋雨纏綿,雨打梧桐,更是讓人煩亂,此時的心緒又“怎一個愁字了得?”詞里沒有一滴眼淚,然而它卻遠遠超過了千百萬滴眼淚所能表達的那種凄酸程度。這種凄凄欲淚和難以言傳的酸痛,仿佛秋雨,雖停,然而屋檐依舊不停地滴著秋雨的殘滴。
離人之愁是拋別故土,離別故人,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愁損辭鄉(xiāng)去故人的綿綿情懷。陌生的環(huán)境,充斥著陌生的語言。異樣的眼眸,閃爍著異路的心情。
如柳永的《雨霖鈴》,柳,像一位風霜老人目睹著人世間的風風雨雨,感受著世人的悲歡離合,詮釋著宋人筆下的別離之意。在曉風殘月的吹拂映照之下,河邊的楊柳婆娑舞動,一個孤獨的身影在徘徊,別時的傷痛凄苦,別后的長久寂寞,離別之恨和羈旅之愁往復交織,演繹出一幕凄苦的人生悲劇。
濃郁的鄉(xiāng)土之戀是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中最富特征的情結。游子們無論是沉浮于宦海,還是奔波于仕途,他們總是在眷戀親故,總是不免悲傷,為了消彌心靈的痛苦,為了撫慰感情的空寂,遠在天涯的游子或鴻雁傳書、或魚傳尺素,或西風送信,來傳達自己異地漂泊的孤寂和客居他鄉(xiāng)的思念。
如周邦彥的《蘇幕遮》,久客思鄉(xiāng)是歷代詩詞中常見的主題,但這首詞卻寫得頗不尋常。全詞以寫雨后風荷為中心,由此引入故鄉(xiāng)歸夢。一個家住吳門,久客京師的詞人,由眼前的荷花想到故鄉(xiāng)的荷花,自然地勾起思鄉(xiāng)之心,不言己思家鄉(xiāng)友朋,卻寫漁郎是否思念自己,最后以夢中劃輕舟入蓮花塘作結,表現(xiàn)了鄉(xiāng)關之思。
孤寂是一聲輕嘆,是內心無奈時發(fā)出的感喟;孤寂是一種等待,是希望渺茫時寂寞的守候;孤寂是一種思念,是有情人天各一方時的牽掛。孤寂是一壺醇酒,喝它的人,能品出不同味道;孤寂是一粒種子,它長出不同的植物,開出不同的花。
如溫庭筠的《菩薩蠻》,從表面看,女子起床和梳洗打扮的情形都很尋常,其實,從“懶起”和“遲”都能看出她的心緒不寧。雖說“懶起”,但并非不起,是嬌懶遲遲而起。一個“遲”字,多少層次,多少時光,多少心緒,多少神情,俱被這一字包含殆盡。最后更是以“雙雙金鷓鴣”從反面烘托出了她的孤獨感。
壯志難酬,是有投筆從戎之意,卻無路去請纓的苦悶;是有匡國濟世之心,卻找不到真理的彷徨;是有滿腔報國之志,卻身賤路難覓的抑郁,最后或恨恨終生,或隱居塵世,以待天時。理想與現(xiàn)實的矛盾激起詞人滿腔憤怒,他們或以筆代劍,抒寫自己的壯志;或以詞代哭,表達自己的悲憤。
如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從眼前所見的江山巷陌,引出古代曾馳騁于此的孫劉,現(xiàn)實與歷史交織,包含了江山永恒、人生短暫的感嘆。詞人追懷曾經(jīng)風云一時的英雄,感嘆其一去不返,只剩下他們生活戰(zhàn)斗過的地方,這本身就有自己壯志難酬的焦慮。最后“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一句,將老驥伏櫪之志與壯志難酬之悲憤一齊充斥心頭。
黍離之悲,是一種深切的亡國之痛,是一種凝聚了國仇家恨和遺民沉郁悲愴的情志?!笆螂x”被賦予了“亡國之痛”的特定內涵。改朝換代,變更千年如走馬,于是就不斷產(chǎn)生故國之悲,其中也不乏對歷史的思考。詞中常用今昔對比的手法,來表達他們對故國的思念,對英雄的稱頌,對昏君的譴責,對當世的警示。
如姜夔的《揚州慢》,著名都城,風景名勝,昔日春風駘蕩,十里繁華,而今到處長滿了青青野麥。天色漸黃昏,凄清的號角,吹送著寒冷,傳遍了整座空城。今昔的強烈對比,讓人體會了凄冷、悲涼的味道。下片設想杜牧重回揚州也會愕然震驚,縱有贊美“豆蔻”芳華的精工麗詞,縱有歌詠青樓一夢的絕妙才能,也沒有了當年的興致和情思。二十四橋依然完好,而只有一彎冷月相伴;那橋邊紅芍藥,年年花葉繁茂,卻無人欣賞。到處充滿時移景遷,物是人非之感。全詞將杜牧對揚州的詠嘆之詞與揚州城如今的蕭條作一番對比,從而抒發(fā)了作者的“黍離之悲”。
綜觀這些詞作,有著豐富的言愁意象:西風、鴻雁、流水、黃花、秋雨、楊柳、殘月等等。詞人們正是借助了這些言愁意象的渲染和烘托,才使“愁”這一普遍的人類情緒體驗變得含蓄而綿遠,委婉而幽深,富有了生氣和靈魂。
當然,一首詞不該只有一種愁,詞人在創(chuàng)作時的心境大都是曲折復雜的,正如李清照的《聲聲慢》既有悲秋的心結也是她晚年孤苦寂寞形單影只的寫照;辛棄疾的《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既有渴望恢復中原、壯志難酬的悲憤,又有對自己年邁體衰的一絲遺憾,他們的愁是多向的。讓我們繼續(xù)劃著舴艋舟去遨游詞的海洋,去解讀詞人那深深的沉沉的濃濃的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