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春菊
朗讀教學的意義,首先表現(xiàn)在能夠促進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和寫作能力。學生通過反復朗讀,能更深刻地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無論是自己朗讀還是聽別人朗讀,都需要集中精力。有的學生性格內(nèi)向,朗讀時不敢發(fā)出聲音,如果全體學生都能堅持大聲朗讀課文及其他文章,那么內(nèi)向的學生也會慢慢地變得愛說話、愛朗讀,這樣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說的能力。在作文課上,課堂前半部分可以選擇優(yōu)秀的范文,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通過不同的聲音和語調(diào),調(diào)動學生的激情,激發(fā)學生的寫作靈感,從而引導學生重視朗讀。朗讀還可以作為審美悟情的重要手段。通過對文章的反復朗讀,可以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增強語感,能夠體會作者寄予的特殊感情。教材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經(jīng)過精挑細選的,注重知識的科學性和系統(tǒng)性,生動活潑的語氣、句式、格調(diào)、節(jié)奏都蘊含著作者的真情實感,長期堅持反復朗讀、揣摩,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語感。伴隨著生動的語氣、悅耳的語調(diào)的朗讀,是一種高尚的精神享受。
準確流利地閱讀是口語交際的基礎和保障。經(jīng)過長期的朗讀訓練,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了提升,這種能力就會在學生的寫作過程中發(fā)揮作用,支配著學生的寫作內(nèi)容和語言運用藝術(shù)。因此,朗讀教學對提高語文能力起著基礎性作用,無論是教師還是學生都應當重視。在口語交際和朗讀教學時,要把朗讀教學作為前置基礎環(huán)節(jié)或穿插環(huán)節(jié)引入到教學過程中。例如,蘇教版第七冊第一單元的寫作環(huán)節(jié)是有感而發(fā),在進行這一寫作時,教師應當引導學生閱讀課文《赤壁》,啟發(fā)追問讀《赤壁》時有什么樣的感覺?不少學生對詩歌的主旨有著很強的感悟能力,但是卻對“感覺”如何“發(fā)”成文很是困惑,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有感情地朗讀。通過抑揚頓挫地朗讀,學生可以在字里行間體會到情感的奔流,自然也就理解了“有感而發(fā)”這一寫作概念了。
教師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朗讀水平,努力為學生樹立朗讀的榜樣。老師采取什么樣的方式朗讀,學生就用什么樣的方式跟讀,所以課堂教學中,要用普通話標準流利地進行示范朗讀,有的老師在學生朗讀課文時,忙著思索下一個教學環(huán)節(jié)或忙于板書,對學生的朗讀情況根本不能指出是與非,把學生的朗讀只當作是一個過渡,這樣的朗讀毫無意義。因此,老師也要學會聆聽,在學生朗讀時,教師要專心致志地、耐心地聆聽,學生朗讀之后要進行分析總結(jié)。
目前,初中語文教學中有部分師生對朗讀不夠重視,進而導致在朗讀教學中缺乏熱情和激情。因此,師生要共同努力,善于發(fā)掘朗讀的樂趣,增強學生的朗讀信心。朗讀一方面是對語文基礎知識和能力的回顧和檢測,另一方面是培養(yǎng)學生社會化人格和高尚情操的關鍵環(huán)節(jié),是情感教學的一種形式。
以蘇教版教材為例,適合師生互動式朗讀的材料可以分為兩類:一類是飽含深情的詩歌散文,如《水調(diào)歌頭·明月幾時有》等,另一類是情節(jié)性比較強的散文小說。對于前者,教師應以飽蘸感情的朗讀來感染學生,引導學生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如單人朗讀、多人朗讀、多人輪換朗讀等,通過多方位多層次多形式的朗讀,讓學生體會到誦讀文章的樂趣。對于后者,教師可以從分角色朗讀、課本劇編制等多方面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課堂教學在輕松活潑的氛圍中進行,讓學生在歡聲笑語中掌握朗讀技巧,提高口語交際能力,為以后的寫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合理地利用多媒體教學可以提高朗讀效果。一篇優(yōu)美的散文,通過多媒體技術(shù)把美麗的景物、優(yōu)美的語句再配以悠揚的背景音樂展現(xiàn)在學生面前,學生就很容易朗讀和加深記憶。在文章講解以后,把更詳盡的圖片再展示到學生面前,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結(jié)合圖片進行朗誦或者背誦,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課文《七律·長征》,是毛澤東詩詞中的重要篇章,其充沛的革命激情和磅礴的氣勢感染著一代又一代人。在講解時,要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播放一些革命歌曲和革命影視片斷等,讓學生對革命歷史有一定的了解,喚醒學生對革命的熱情,感悟那個特殊年代的革命精神。朗讀時,可以配以背景音樂來烘托課堂氣氛,讓學生的感情得以升華。因此,在朗讀教學中,要想達到更加理想的效果,就要合理地運用好這些聲、光、色、影等綜合的多媒體技術(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