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冬冬
(北京市海淀區(qū)61046部隊幼兒園)
尊重兒童行為,使教育貼近幼兒發(fā)展
◆李冬冬
(北京市海淀區(qū)61046部隊幼兒園)
幼兒時期是每個人培養(yǎng)各種能力以及發(fā)展各種心理素質的關鍵時期.它不僅是為每個孩子未來發(fā)展與學習做準備的階段,而且還是為終身學習和發(fā)展奠定基礎的關鍵時期。
幼兒時期 心理素質 能力培養(yǎng)
隨著幼兒的生理、大腦的快速生長發(fā)育,1~6歲不僅是培養(yǎng)孩子自我約束、建立規(guī)則意識的重要階段,還是培養(yǎng)孩子獨立性、觀察力等各種能力發(fā)展的關鍵時期,所以說,這個時期對于一個人的未來發(fā)展是至關重要的階段。因此,對于幼兒教師而言,這也是任重而道遠的神圣工作。那么,一名合格的幼兒教師除了要具備教師所應具備的師德、師能和師智這三大條件之外,還需要如何做呢?
對教師的教育行為有著直接影響的就是觀念,這對于幼兒的學習以及未來的長遠發(fā)展是起著至關重要作用的。對于幼兒觀要有正確的認識。
首先,幼兒作為獨立存在的人,不僅和成人一樣享有各項合法權益以及應有的人格,同時他們的各項基本需求也應該得到應有的尊重和滿足。因此,幼兒的安全得到保障是幼兒園開展各項活動工作的出發(fā)點及前提,幼兒教師也應該注意與幼兒接觸時的態(tài)度和方式,使幼兒能夠在感覺不到壓力的前提下有安全感且感受到重視,使教師的愛和尊重能夠完全傳達給孩子。
其次,幼兒是學習的主體,是要主動學習的人,也是長大后要獨立生存的人。幼兒最初剛生下來時最明顯的特點是具備生命力和生長力且對外界刺激能夠做出取舍和分辨,同時也是對環(huán)境具備探索和學習能力的積極個體。幼兒時期是決定孩子人格與性格,以及培養(yǎng)關系到人一生的習慣、知識技能、思想、言語和態(tài)度情緒等的關鍵時期。因此,教師要根據幼兒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以及兒童不同的認知水平和經驗水平,不再用“教”的模式,而是通過接觸了解不同幼兒的不同需求和興趣,培養(yǎng)孩子主動學習的能力,并留意其存在的問題引導加以解決,最大限度的滿足他們需求的同時使他們的興趣得以實現。
第三,幼兒是還處在成長過程中的人,對認知方面,他們有著自己獨特的見解。幼兒與學齡兒童和成人在認知方面最突出的不同之處就在于幼兒的認知受到直接興趣和直接經驗的影響。就直接興趣而言,由于興趣直接影響到幼兒對事物的認識,因此會主動學習感興趣的事物,而不愿學習不感興趣的東西。所以說,興趣是能夠調動幼兒學習積極性動力所在,而幼兒教師的職責就是將興趣這個好老師引導給幼兒,使幼兒能夠主動學習知識,并對其有探究和學習的欲望。就直接經驗而言,幼兒時期的孩子是通過感性、具體且形象的認識事物的,將事物和材料作為中介來認識事物,同時動作又是思維最好的助手。因此,要求幼兒教師能夠根據幼兒的需求并從兒童的角度來出發(fā)看待問題,一方面為幼兒提供豐富材料來構建合適的環(huán)境,使幼兒能夠通過自己動手來學習認知事物,另一方面對于幼兒的觀點、看法及認知水平,不論對錯,都要全數接納,但需要幼兒教師就錯誤的觀點在接納的同時給予正確的指導。
第四,不同幼兒之間,存在的差異也是不同的。幼兒的差異不僅是表現在性格的需求方面,在安全感、活動以及新體驗等需求上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教師應在尊重幼兒人格和權力的前提下,對其個體差異給予正確的指導和評價,在學習內容方面有多選擇性,使他們的身心能夠健康發(fā)展的同時其特色和差異也能得到全面發(fā)展。由于人的智能發(fā)展不是均衡發(fā)展的,因此,教師在接納差異的同時也要根據每個人不同的生活環(huán)境及文化背景來培養(yǎng)幼兒的獨立個性。
為了滿足幼兒成長的需要,教師不能夠只駐足于對幼兒表面現象進行觀察,還需要仔細了解他們的內在需要和個別差異,從而決定對環(huán)境的協調和應該采取的態(tài)度。簡單說,就是要讓孩子思維得到拓展的同時對其行為進行留意,在發(fā)現問題的時候對其適時、正確的引導。
由于教學活動應遵循幼兒的個體差異而進行,而材料對于幼兒的心智水平發(fā)展有著直接影響,因此,在開展各類教學活動的時候,幼兒教師應該仔細留意幼兒對活動所提供的材料是否有興趣,并據此決定在材料層次上是否需要增減;教師通過對幼兒在使用和操作材料方面進行留意,根據材料的可玩性來決定數量和大小是否適合;在幼兒使用材料時所遇到的困難或者是獨特做法來分析幼兒的心智水平,從而為其提供更加適合的新材料以及正確的引導。
幼兒教師對教學要抱以冷靜且耐心的態(tài)度,才能夠達到使幼兒在各類教學活動中培養(yǎng)出自主探索、發(fā)現并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培養(yǎng)幼兒實踐能力的目的,使幼兒能夠充分體驗到學習的過程。
教師應該在觀察的前提下盡量少的去干預幼兒在活動中所遇到的問題和沖突,而決定是否對其進行干預的標準就要據沖突程度而定。如果說教師在學生一發(fā)生沖突時就強行的對他們的行為做出判斷,并對其行為做出安排,那么,幼兒又怎么能夠有實踐體驗的機會?盡量少的干預能夠使幼兒在解決問題的同時認識到自己是否有錯,使他們能夠在這個無形的空間通過自我體驗從而獲得經驗,或者是能夠學會保護自己、調解自己的行為等能力,這對于糾正幼兒過于依賴的習慣也是有著重要作用的。
幼兒教師應該尊重且平等的對待每個進入幼兒園的孩子的需求和愿望,不僅要激活他們幼小的心靈,還要能夠使他們的潛能得到充分發(fā)揮。通過傾聽孩子的想法和情感并能夠以尊重的態(tài)度對其理解,那么,你不僅會發(fā)現一個異常精彩的世界,還能夠得到意想不到的答案。
教師多與幼兒接觸并進行談話和交流,傾聽他們的想法和做法,對他們的心理發(fā)展軌跡會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使得能夠在任何情況下都能夠適時適度的介入到幼兒的活動中并對其給予支持和鼓勵,讓幼兒能夠在需要幫助的時候得到幫助和合作。
綜上所述,幼兒教師只有做到了對幼兒的深刻解讀,才能夠了解幼兒的行為和語言背后的想法和感受,才能夠明白他們真正需要的是什么,這些也恰恰是使教育能夠貼近幼兒發(fā)展的前提。
[1]中國民辦教育(幼教版).
[2]幼兒園指導教育綱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