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紅英
(山東省濟南商貿學校)
關于職教語文文言文教學的幾點思考
◆林紅英
(山東省濟南商貿學校)
在流傳至今的文言文中,蘊藏著中華民族悠久輝煌的傳統(tǒng)文化。但是,由于文言文距離我們現在的生活較遠,學生要理解和掌握文言文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在中職學校,有些學生對文言文產生了畏懼、排斥心理。本文將從誦讀、人物形象賞析、拉近與古文的距離等幾個方面,來探討中職文言文教學的問題。
文言文教學 中職 興趣
曾經被孟子的“故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若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這句話深深激勵著;曾經因蘇軾的一句“寄蜉蝣與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而感慨萬千;也曾為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而感動良久。中華民族有悠久輝煌、延綿不斷的古代文化,它滋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的中華兒女。這些文化就藏于一篇一篇的古典文集中。但是,由于文言文距離我們的生活較遙遠,學生要理解和掌握文言文有一定的難度。特別是在中職學校,許多學生的文言文知識掌握的并不扎實。于是有些學生對文言文產生了畏懼心理,甚至有了厭學、排斥心理。因此,怎樣在中職學校開展文言文教學,怎樣提高學生對學習文言文的興趣呢?下面,筆者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看法:
1.重視誦讀?!白x得熟,則不待其說,自曉其義也。故書不厭百讀,熟讀深思子自知”。文言文的教學自然也離不開“讀”。通過朗讀可以將課文無聲的文字變?yōu)橛懈星榈恼Z言,有助學生全面、深入的把握文章。學生在讀中才能走進作家的情感世界。在反復的誦讀中學生才能沉浸在蘇軾《石鐘山記》“大石側立千尺,如猛獸奇鬼,森然欲捕人;而山上棲鶻,聞人聲亦驚起,磔磔云霄間”的詭異夜色之中;深刻的感悟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中“則席地倚墻而坐,面額焦爛不可辨,左膝以下筋骨盡脫矣”的左光斗的錚錚鐵骨;準確地理解張溥《五人墓碑記》中“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的深長意味。
同時,教師對學生誦讀的要進行指導。每次的讀都要有不同的明確的要求,是讀準字音、讀出語勢,還是在讀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都要給學生以具體、明確的導向。當然,中職的文言文有些篇幅較長,如《鴻門宴》《廉頗藺相如列傳》,簡單的讀一遍,正正字音就要花一節(jié)課的功夫。但越是這樣的長篇越應舍得花時間來讀。自然,讀的方式有多種,可分為齊讀、小組讀、個人讀;也可以教師示范讀、學生讀、分角色讀等。這可以根據不同的內容,綜合運用。例如《廉頗藺相如列傳》,人物個性分明、多彩,如果分角色讀的話,效果就很好。
2.重視賞析人物形象。文言文中有許多栩栩如生、富有人格魅力的人物形象。循循善誘、和藹寬厚的孔子(《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機智勇敢、一心為國的藺相如(《廉頗藺相如列傳》);剛正不阿、大義凜然的左光斗(《左忠逸公逸事》)等等。中華大地人杰地靈,璀璨的文明孕育了無數優(yōu)秀的歷史名人。人物的人格魅力是巨大的,在審美的過程中,為人物的言行神思而喜怒哀樂,使靈魂受到蕩滌,這是文言文教學應有的作用。例如,《鴻門宴》中的劉邦、項羽的形象,就很值得細細品味。在課堂教學中,讓學生分角色對話,在對話的基礎上充分感受人物的性格,并展開討論。在課堂討論中,學生的閱讀活動是自主的,當學生在閱讀中被這些歷史人物深深感動時,我們的教學,就算是起到作用了。
3.拉近與古文的距離。文言文距離我們的時代已很久遠,文章寫作的文化背景和現在差異較大,我們現在的所思、所想和古人也有很大差別。并且使用的詞語、句法和現在不同。有的詞匯,現在已不再使用,即使延用至今,與現代漢語中的詞義,也相差很大。所以,學生閱讀文言文時,首先在疏通文意上就產生許多障礙。因此,學生不愿學文言文,不是煩文言文本身,而是由于學生往往一遍、兩遍看不明白文章內容,便失去了繼續(xù)探究學習的興趣。因此,教學中應想方設法拉近學生和文言文的距離。
首先,在思想方面應消除學生覺得學習文言文沒用的錯誤觀點。文言文講的事情雖然是古代的,但所講的道理卻并不過時。在講課的過程中,教師應使學生明白我們學習文言文的目的。不是只為了了解歷史、了解古文大意,而是為了吸取教訓、指導現在。如講《鴻門宴》時,分析了項羽、劉邦的得失后,可適時的引入唐太宗李世民的話:“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弊寣W生在思想上親近古文。
其次,可結合現代漢語語法講解文言文語法。文言文教學的另一個難點是語法教學。例如語序倒裝、詞類活用等等,一提學生的腦子就會發(fā)懵,最后靠死記硬背記住。這無形中便加重了學生的學習負擔。因此,講解時可結合現代漢語語法進行,以現在常見的語言知識促文言知識學習。文言文雖距現在時間較為久遠,但許多的文言語用現象還是沿用至今。特別是語法知識,如“唯利是圖”“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倒裝現象)等詞句。在講到這些相關知識時,可先提這些我們常用的詞句的語法現象。再如講賓語前置時可舉一個現代漢語的句子,只要學生理解這個語法現象就行。
再次,多聯(lián)系學生熟悉的作家、作品。我們經常是對自己熟悉的東西感興趣。講文言文時也應多聯(lián)系學生已有的知識儲備。如講作家時,可從他們已學過的篇目入手。遇到文言文知識舉例子時也應多從他們學過的篇目入手。如講名詞作狀語時,可舉初中他們學過的《狼》一文中的“其一犬坐于前”為例,使學生消除畏難情緒。
4.以名句、名段帶動全文。中職里的文言文一般都比初中里的篇幅長,學生乍一看,多半會被那多則達三、四頁的篇幅嚇倒,不愿意學了。可是一提到其中的名句、名段學生卻很感興趣。例如,《五人墓碑記》中的“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石鐘山記》中的“事不目見耳聞,而臆斷其有無,可乎”;《師說》中的“師者,所以傳道受業(yè)解惑也”。所以,對于一些含有名句、名段的課文,我們教學時不妨從這些名句、名段講起,其中一些經典簡單的話語也可以要求學生記住。用這些名句、名段帶動全篇的學習。
5.以故事情節(jié)促課文主旨把握。像《鴻門宴》《廉頗藺相如列傳》都洋洋灑灑兩千字左右。學生整體掌握起文言知識來的確有難度。但這些文章的故事情節(jié)非常吸引人,而且學生對于這些故事也不陌生,多半能講幾個片段。教師可充分利用這點以故事接龍的形式,讓多名學生起來根據課文內容復述故事情節(jié)。在復述的過程中,對一些關鍵的詞句可做及時的講解。這樣也會使枯燥的文言知識更生動一些,親切一些。
以上都是自己的一些粗淺認識。其實文言文教學的真正意義并不在于學生掌握了幾個文言虛詞和文言實詞,而在于我們的學生有沒有興趣去接受古代文化精神的熏陶、滋養(yǎng),以提高自身的修養(yǎng)。如果我們在文言文教學中能積極使用生動、有效的方法,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熱愛文言文學習,那樣我們的文言文教學就算成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