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愛國
當前的文學作品閱讀教學,一方面無視文體特點一律采用 “整體感知——文本細讀——品味語言——拓展遷移”的固定模式,文學作品的豐富性、獨特性與讀者絕緣,文學作品美的元素被稀釋甚至拋卻;另一方面,不顧學生的認知水平,漠視文本或者堆砌文本,一味追求課堂的紛繁熱鬧,虛應對話滔滔不絕,或在文本表面淺嘗輒止,或挖掘所謂“深度語文”,熱衷于販賣后現(xiàn)代文學理論,課堂上層層盤問,問答頻繁,教師的強勢閱讀取代了學生的自主閱讀。
“從讀物角度出發(fā)的研究認為,閱讀不是僅僅解譯文字符號,而是要達到理解和欣賞,也就是 ‘審美的讀’,即發(fā)現(xiàn)文學作品中美的質(zhì)量?!保ń鹂四菊Z)文學作品閱讀教學在于實現(xiàn)閱讀主體和閱讀客體和諧的統(tǒng)一,通過審美介入,激活審美情感,識透文本中的美質(zhì),體驗閱讀中的美感,滲透美育,走出非“審美的讀”的窠臼,在“思”與“詩”之間,傾聽文本的聲音,傾聽學生心靈的律動,確立合宜的教學內(nèi)容,尋求文學作品閱讀的真義。
閱讀教學內(nèi)容隨閱讀對象而不同?!拔恼轮械目茖W信息明晰性強,閱讀呈線性的對應關(guān)系,宜取分讀法和冷讀法;文學中的美感信息帶含蓄性、朦朧性,要求全身心地去感受,宜取全讀法和熱讀法?!睂徝赖淖x完全是一種個人體驗,也可以說是一種美感領(lǐng)悟。審美的讀必須具備對文感、語感的量的積累、外界情境的觸發(fā)等要素的綜合作用。學生只有在探究性閱讀和創(chuàng)造性閱讀中,才能領(lǐng)略“審美的讀”的美妙狀態(tài),因此多角度的、有創(chuàng)意的閱讀,利用閱讀期待、閱讀反思和批判等環(huán)節(jié),可以拓展思維空間,提高閱讀質(zhì)量。從審美角度介入文學教學內(nèi)容,其基本特征表現(xiàn)為:
審美的讀是一種美學領(lǐng)悟能力,也是一種情感體驗的狀態(tài);審美的讀的主體是“自我”,審美介入閱讀之時,也是移情之時,潛意識十分活躍,最能產(chǎn)生聯(lián)想、想象和靈感。閱讀教學中的審美的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
審美的讀注重文本的整體性把握。從前閱讀教學中肢解文本的講解分析是低效的,而現(xiàn)在不少課堂中盛行“摘句式”的所謂“美點”揣摩,又返回到支離破碎地解讀文本的老路上了。童慶炳先生在《漫議中小學語文教學的中國經(jīng)驗》認為閱讀教學“不應該是科學的認知,而是采用整體的印象主義的領(lǐng)悟的方法”,進而提醒我們“指導學生去欣賞、玩味,讓學生逐漸形成一種整體的美學領(lǐng)悟能力”。
審美的讀并不否認基礎(chǔ)性閱讀,也并不是憑空獲得的,必須借助于漸修才能達到頓悟的境界。閱讀教學過程中的語感培養(yǎng)、知識建構(gòu)、能力培養(yǎng)、方法指導、思維訓練等,都是審美的具體方式。審美的讀要給予學生充裕的閱讀文本的時間,進行誦讀、涵泳、體驗、思考,重新組織知覺環(huán)境并滲透審美體驗、理性思考,提高學生對語言文字的感受力,激活創(chuàng)造性思維,豐富文學作品審美閱讀圖式。
言語實踐是一種情境性活動,語境是言語活動賴以發(fā)生和進行的前提條件。教師、學生與文本、教材編者之間的對話必須具有溫度和深度,否則僅是虛應問答。審美介入文學作品閱讀,需要營造一個有利閱讀主體情緒化的“場”,使他們主動地讀,專注地讀,讓學生在讀中積累,在讀中感悟,在讀中熏陶,在讀中遷移,這樣才能構(gòu)建閱讀的場效應,使得讀者與文本的對話能夠?qū)崿F(xiàn)心與心的交流。
非“審美的讀”是讀的起點或者零點,在向?qū)徝篱喿x邁進的路途中,應注重讓學生傾聽文本聲音,在語言的叢林里散步,或駐足觀賞,玩味咀嚼;或閑庭漫步,心心相印?!白x書須知出入法,始當求所以入,終當求所以出。見得親切,此是入書法;用得透脫,此是出書法。蓋不能入得書,則不知古人用心處;不能出得書,則又死在言下?!庇纱丝梢?,與文本“親切”對話,體會文本作者“用心”,必須先走入文本世界,才能踏上審美之道。
審美的讀首先需要給學生以充裕的閱讀文本的時間,“走馬觀花”式的閱讀只能是浮光掠影,一知半解,甚或不解。如一位教師在《珍珠鳥》一文教學中,要求學生閱讀文本時安排了這樣的教學內(nèi)容:
師:我們再花一分鐘時間,重新看一下這篇課文;然后,請從文中找出你最喜歡的一句話。
師:帶著兩個問題重讀課文,一分鐘以后,我請同學來回答。(一分鐘閱讀與思考)
師:兩分鐘比較閱讀,比一比,想一想。拿起你的筆,關(guān)鍵的地方圈畫一下。
無論是感知文本或帶著問題探究文本、比較閱讀,一兩分鐘的快速瀏覽千余字的文本,只能提取一些信息或留有一些膚淺的印象。不少教師在閱讀教學拓展延伸環(huán)節(jié),往往鏈接許多文本,但限于時間,文本展示后,學生甚至連短暫的視覺停留時間都沒有,因而內(nèi)心文本的圖景是模糊的,自然思考流于膚淺,更遑論提升語感。于漪老師針對此種現(xiàn)狀指出:“感知是進入體驗的大門。閱讀語文材料,通過視覺,接受文字信息,接受文字塑造的形象、場景、氛圍,觸摸作者的思想、情感,與作者心靈交往。把自己已有的學習經(jīng)驗、生活經(jīng)驗,通過聯(lián)想、想象、比較、分析,產(chǎn)生新的體驗。這種學習由入目到入心,使思維得到鍛煉,情感得到熏陶,語言的理解能力和感悟能力在閱讀實踐中切實達到提高?!币虼?,必須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傾聽文本,提高個人閱讀的質(zhì)量,集體討論、合作學習的質(zhì)量才會提高。師生對話、生生對話才會產(chǎn)生思想的碰撞,才會妙語連珠,精彩紛呈。
審美的讀需要善待文本,不要以教師的好惡左右學生的解讀意圖?!墩Z文課程標準》教學建議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能以教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蹦壳埃瑥垞P讀者個性已成為閱讀教學的共識,但教師如果一味將自己的解讀思路、解讀感受(盡管似乎比照搬教參分析顯得更加高明些),把預設(shè)的唯一結(jié)論強求學生接受,這樣做扼殺了“讀者個性”,無異于“請君入甕”,因而不能讓教師的聲音淹沒眾生的大合唱。
一位老師在教學劇本《威尼斯商人》時,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閱讀:夏洛克僅僅是一個吝嗇鬼嗎?也有人說他是一個受害者,是捍衛(wèi)猶太人尊嚴的“戰(zhàn)士”,請研讀劇本說說你的看法。①自主探究:把兩欄標題記下:“夏洛克是一個受害者”、“夏洛克是一個殘忍貪婪的吝嗇鬼”。在每個標題下至少列出五點依據(jù)來證明自己的觀點。②合作交流。一組準備夏洛克吝嗇鬼角色相關(guān)的信息(劇本中的相關(guān)情節(jié)列表);另一組準備為夏洛克辯護的信息(列出劇本中的相關(guān)臺詞)。
上述環(huán)節(jié)緊扣文本,依據(jù)學情,教師、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就能夠得到充分的展開。正如方智范教授所說,我們應追求“務本”的語文課,不僅要關(guān)注“人本”,還要關(guān)注“文本”。因此,必須留有足夠的時間讓學生傾聽文本,提高個人閱讀的質(zhì)量,這樣,集體討論、合作學習的質(zhì)量才會提高。師生對話、生生對話才會產(chǎn)生思想的碰撞,妙語連珠,精彩紛呈。因為語文教學是師生共同完成言語實踐的過程,離開了特定的文本,離開了語言文字進行閱讀教學,就會走向“泛語文”“非語文”的歧途。對于這一點,每一位語文老師都應該有清醒的認識。
審美的讀不可盲目依賴多媒體,無限鏈接“超文本”只會讓學生莫衷一是。某位老師在《明天不封陽臺》一課教學中,解讀文本僅花了20分鐘,后半節(jié)課即開始拓展延伸,安排如下環(huán)節(jié):
展示圖片:投影顯示人類獵殺果子貍、藏羚羊等圖片,教者簡介圖片內(nèi)容
拓展舉例:學生列舉身邊類似事件
討論探究:闡述自己面對這一切時的表現(xiàn),教者隨即進行思想教育
寫作練習:圍繞“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主題寫一句宣傳標語
播放音樂:《地球是個美麗的圓》(音樂聲起,學生鼓掌打節(jié)拍)
在應接不暇的文本與超文本的切換過程中,容不得學生讓目光停留片刻,讓思緒舒展開來,細細品味,慢慢咀嚼;于是這些快餐成了“夾生飯”,學生消化不得。課堂上學生的回答,大多為膚淺應景式對答,很少有閃耀著思想火花的語言。許多學生大概景仰于老師深邃的思想,大多“失語”而成為“看客”;在老師奉獻的“精神盛筵”面前,繁華過后更多的是落寞和疲憊。其實,“簡化頭緒”、“刪繁就簡”、“摒棄煩瑣的解讀”這些做法在2000年的教學大綱中就早已提出。簡約是一種美,簡潔而樸素的教學風格更是美不勝收。
“作者由氣勢決定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讀者則從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中去求氣,得到了氣,就能體會到作者寫作時的情感,這就是因聲求氣?!敝苷窀ο壬摹耙狻~——氣”的解讀思路,啟發(fā)我們必須加強文本的吟詠誦讀、涵泳體察,才能體會文本情意,悟得文本妙處。語文學習是促進學生言語活動、運用、實踐的過程,應引導學生與文本對話,在聽說讀寫實踐中感受語言、領(lǐng)悟語言、積累語言、形成語感,進而形成正確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審美的讀,教師應該學會傾聽學生的心聲。教藝精湛的于永正老師這樣總結(jié):“戲曲藝術(shù)是自我表現(xiàn)的藝術(shù),而教學藝術(shù)則是由師生共同創(chuàng)造、共同完成的,而且,課堂教學的精彩常常不是因為老師的精彩而精彩,而是因為學生的精彩而精彩。教學藝術(shù)是處理教材的藝術(shù),更是善待學生的藝術(shù)。”
教師與文本的對話不是單純的自我理解和賞析,而是為了指導學生學會閱讀。審美的讀需要善待學生。我們要換位思考,時時處處為學生著想,把自己的閱讀思路轉(zhuǎn)化為學生的閱讀過程,把自己的閱讀感悟轉(zhuǎn)化為學生的內(nèi)化體會。因此,教師必須將閱讀策略轉(zhuǎn)化為閱讀教學策略。
錢理群教授在南京師范大學附中給高中學生講魯迅,首先編撰了適合中學生特點的《中學生魯迅讀本》。從感受魯迅入手,再閱讀魯迅、研究魯迅、言說魯迅,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第一課時感受魯迅,圍繞“父親與兒子”選題確定教學內(nèi)容,通過“父親和兒子”的關(guān)系,找到了魯迅的生命與學生的生命的一個契合點;第二課時以“兒時故鄉(xiāng)的蠱惑”為主題,用朗讀來感受魯迅文字的語言之美,在讀《阿長與〈山海經(jīng)〉》時,當讀到“仁厚的地母呵,愿在你懷里永安她的魂靈!”一句時,出現(xiàn)了這樣的場景:
整個課堂的空氣突然凝固下來了,所有的人都呆住了,所有學生的眼睛都發(fā)亮了。我追求的瞬間的震撼產(chǎn)生了。在那個瞬間,我覺得,我的心靈和魯迅的心靈,我和孩子的心靈,孩子和魯迅的心靈溝通了。
審美愉悅是一種情感的愉悅,不帶情感的審美活動是不存在的,它是客體情感合乎主體需要而激發(fā)起的主體的情感反應。它不同于理智感、道德感,以自由想象和審美靜觀為基礎(chǔ)。顯然對于中學生而言,審美的讀更多的是以感性的方式走進言語世界,一味偏執(zhí)于理性的思考,煩瑣的追問,顯然不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心理需要、知識基礎(chǔ)以及文本解讀的能力。
有位作家這樣說:“有的人會走過美麗而視若無睹,有的人會走過痛苦而漠然處之。而真正的仁人、哲人、詩人,才會用自己的心靈去體察,去感受,去分辨自己所聽到的聲音中不同的靈魂的震顫。”文學作品教學中,教師與學生在進行情感和思維上的對話,這種對話的發(fā)生和存在都依賴于情感合作的持續(xù)發(fā)展。在文學作品教學中,審美的讀需要教師不僅要做一個忠實的聽眾,更要做一個仁者,擁有寬廣的胸襟,撒播愛的種子;做一個詩人,傾聽花開的聲音,走進學生的心田;做一個哲人,指引理性的思考,將審美閱讀引向縱深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