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靜
慢性肝炎系西醫(yī)病名,據其臨床表現屬于中醫(yī)學“肋痛”、“黃疸”、“濕病”、“虛損”、“積聚”范疇。該病病情纏綿,時常反復。臨床每見脅肋脹痛,尤以右脅部脹痛為著,胸悶噯氣,脘痞腹脹,納谷不馨,倦怠乏力,腰膝酸軟,大便不調,面色蒼黃,頭暈耳鳴,口苦乏味,夜寐欠佳,舌質淡紅或如常,脈弦或弦細。該病與脾胃密切相關。因為肝主藏血、主疏泄,脾生血而司運化,脾胃的升降與肝之疏泄有密切關系。若肝的功能正常,疏泄條達則脾胃升降正常,血液生化無礙;若肝氣郁結,橫乘脾胃,木乘陰土,則見肝脾不調、肝郁脾虛及肝脾兩虛等證。反之脾病又可影響于肝,如脾氣不足,運化失職,水濕內停,濕熱郁蒸亦可使肝之疏泄不利,出現脾濕肝郁或肝郁濕熱的證候。再則肝與膽互為表里,肝氣性喜條達,主疏泄,不受郁遏,郁則經氣逆,同時也使得膽腑郁滯或生熱,以致出現肝膽郁滯或肝膽濕熱之脅痛、黃疸等癥。
經云“四季脾旺不受邪”,“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所謂脾旺,即指脾氣充盛。何謂“實脾”?根據肝病乘脾而采取的疏肝健脾治則而言,實脾即調補脾胃之義。因為脾胃健運,元氣充足,則臟腑氣血豐盛,對已發(fā)之肝病可切斷肝病傳脾傳變途徑,達到防止肝病的加重和發(fā)展的目的。大量實踐證明,靈活運用肝病實脾之法辨證治療,慢性肝炎易于向愈。已感染乙肝病毒而未發(fā)病之乙肝病毒攜帶者,有預防其發(fā)病的重要作用。
根據臨床表現,慢性肝炎一般分為慢性活動性肝炎和慢性遷延性肝炎,二者均可見到脾胃證候。不同之處:慢性活動性肝炎多屬中醫(yī)學“脅痛”、“虛損”、“積聚”、“陰黃”等范圍,由于濕熱邪毒留戀日久,長期閉郁不解,氣滯血瘀甚至損及肝脾腎三臟,病情往往纏綿難愈,多呈現慢性炎癥和纖維化肝損害,肝細胞損害嚴重,肝功能異常明顯。其肝病證候突出,濕熱邪毒較盛,臨證大多虛實夾雜,多見肝郁脾虛,肝脾兩虛,肝郁濕熱或肝郁血瘀等證。故臨床具體治療應以治肝為主,實脾為輔,或肝脾同治。慢性遷延性肝炎多屬中醫(yī)“郁證”、“脅痛”、“濕病”等范疇,由于濕熱余邪未清,肝病及脾,致使肝失調達,脾失健運,肝脾胃不調和。肝組織多呈輕度纖維化,肝細胞損害及肝功能異常均不甚顯著,但T淋巴細胞功能多有降低,以致不能有效地清除病毒,病情遷延。臨床多見類似消化與神經系統(tǒng)方面的證侯,而濕熱邪毒并不十分突出。故具體治療時,應以實脾和胃以助健運為主,治肝為輔。以益氣健脾、調和肝脾為要法。肝郁脾虛,選方可用逍遙散合參苓白術散加減,酌加雞內金、楮實子、山楂等健脾助運。證見肝脾兩虛時,可用補肝湯合補中益氣湯,或用歸脾湯與補中益氣湯之義化裁,酌加楮實子、龜板、山楂等。如肝郁濕熱,可先予龍膽瀉肝湯酌加虎杖根、半枝蓮、蒲公英、炙蜂房等清肝解毒利濕清熱;次以甘露消毒丹酌加生地、丹皮、土茯苓、生薏仁、大黃等清利濕熱,通腑解毒。如見肝郁血瘀證,可用血府逐瘀湯,酌加炮山甲、莪術、地鱉蟲、大黃、桂枝、茜草根等治療。
此外,還應根據補肝用酸、酸以入肝的道理,適當加用烏梅10~30 g,或五味子10~15 g,虎杖根15~30 g,炙蜂房10~15 g,黃芪15~30 g,以期達到酸甘化陰的目的,增強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功能,促使兩對半轉陰,或滴度下降,有利于肝功的改善。
筆者治肝實脾是以《內經》“治未病”及《難經》“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脾”之旨為依據,其意指肝病初期,脾胃證未見時,就應注意扶脾健中,御土侮木,使病情得以控制,有利于慢性肝炎痊愈,恢復健康。其次,慢性肝炎的發(fā)生與發(fā)展與機體的免疫機能下降,特別是T淋巴細胞的功能降低有關。免疫機能作為人體防護功能之一,亦屬于人體正氣范疇。李東垣《脾胃論》謂“元氣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氣無所傷,而后能滋養(yǎng)元氣”,從而使免疫系統(tǒng)功能恢復正常,對慢性肝炎的向愈無疑是有益的。再則慢性肝炎患者,大多疊進苦寒之劑,脾胃受傷而胃納不振,拒不受藥,藥效安能發(fā)揮?故通過實脾使患者脾胃強健,能進食能消化,方可為治療慢性肝炎提供必要的基本條件,即所以安五臟也。此外,實脾后還能夠使胃腑通降傳導功能恢復,可使?jié)駸岵《局盁o所附著與留戀。因此對慢性肝炎濕熱余邪殘毒未盡者,采用酌加通降胃腑之大黃、枳實、厚樸以蕩滌病邪,病可速已??傊皩嵠ⅰ敝x,并不單指補脾益胃之“補”義,還應包含通降胃腑,滲利濕熱等法之“通降”和“調理”之義在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