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安來 趙衛(wèi)華 趙云飛
足踝部創(chuàng)傷或術后造成的皮膚軟組織缺損臨床治療方法較多,如何選擇“簡、便、廉”的皮瓣修復是取得理想臨床效果的關鍵。我院自2006年1月至2011年10月分別應用遠端蒂皮瓣修復26例足踝部皮膚缺損患者,經隨訪觀察取得了良好的療效。現(xiàn)分析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本組男21例,女5例,年齡6~58歲,平均32歲。踝部8例,跟腱外露4例,足背部9例,前足部3例,足跟部2例。傷情:擠壓傷22例,術后感染皮膚缺損3例,燒傷后瘢痕1例。除燒傷瘢痕外,其余25例患者皮膚缺損時間為1 h~2年,皮膚缺損面積15 cm×7 cm~3 cm×2 cm,均行擇期手術修復。
1.2 修復方法 典型病例:例1男52歲,因擠壓傷至足背部皮膚缺損伴肌腱骨外露10 d,皮膚缺損12 cm×6 cm。入院后經1周換藥創(chuàng)面清潔后手術,手術設計以同側腓腸神經遠端蒂皮瓣修復,按“點.線.面.弧”的原則切取皮瓣面積13 cm×7 cm,將皮瓣無張力下轉移至受區(qū)縫合,針距大些,有利于組織液的溢出,供區(qū)創(chuàng)面植皮覆蓋。術后皮瓣成活,經8個月隨訪,外形及功能良好[1]。
1.3 結果
本組26例足踝部皮膚缺損者中,采用遠端筋膜蒂皮瓣修復7例,腓腸神經營養(yǎng)血管蒂皮瓣修復15例,腓動脈皮瓣修復1例,脛后動脈蒂皮瓣修復3例,皮瓣全部成活,經6個月至1年隨訪,皮瓣外形及功能良好,治療效果理想。
2.1 遠端蒂皮瓣修復足踝部皮膚缺損的原則 足踝部外傷或術后造成的皮膚缺損臨床修復方法較多,每種方法各有優(yōu)缺點。如何選擇一種修復方法,既能滿足修復的需要,又能減少供區(qū)肢體的損傷,降低治療成本,便于開展,是值得探討的問題。本組病例,我們選擇遠端蒂皮瓣修復足踝部皮膚缺損的原則依次是筋膜蒂皮瓣-神經營養(yǎng)血管蒂皮瓣-非主干血管蒂皮瓣-主干血管蒂皮瓣[2]。26例患者除2例傷肢不能作供區(qū),選擇對側肢體遠端蒂皮瓣交腿固定外,其余24例均選同側肢體遠端蒂皮瓣。本組病例,皮瓣全部成活,療效滿意。
2.2 遠端蒂皮瓣修復足踝部皮膚缺損的選擇 本組7例患者皮膚缺損面積在5 cm×5 cm以下,其中踝部皮膚缺損3例,跟腱部皮膚缺損4例。我們采用遠端筋膜蒂皮瓣修復,15例踝部及足背皮膚缺損行腓腸神經遠端蒂修復,1例外踝及關節(jié)周圍皮膚缺損行腓動脈遠端蒂修復,3例前足皮膚缺損需皮瓣蒂長、旋轉弧度大,我們采用脛后動脈遠端蒂皮瓣修復。
2.3 遠端蒂皮瓣修復足踝部皮膚缺損的臨床意義 皮膚軟組織缺損臨床供選擇的皮瓣和肌皮瓣達70多處。游離皮瓣移植涉及到供區(qū)的選擇、血管的吻合、術后觀察、用藥及患者經濟負擔的增加等因素[3]。術組病例,我們應用遠端蒂皮瓣修復,手術操作簡便,容易開展,不破壞他處結構,不損失肢體的主要血管,皮瓣為生理性,皮瓣成活率高?;颊咄纯嗌?,康復快,治療成本低,利于臨床開展及推廣。
[1]顧玉東.臨床顯微外科學.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2,1(1):314-316.
[2]侯春林,顧玉東.皮瓣外科學.上??茖W技術出版社,2006,9(1):186-199.
[3]侯春林,張文明,周志華,等.帶血管蒂皮瓣、肌皮瓣轉移在骨科中的應用.中華顯微外科雜志,1987,10(1):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