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留守兒童的怨恨滋生與攻擊性的生成

      2012-08-15 00:49:23劉德林
      天津市教科院學報 2012年1期
      關鍵詞:肯定性父母親攻擊性

      劉德林

      (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留守兒童的怨恨滋生與攻擊性的生成

      劉德林

      (江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江西 南昌 330022)

      怨恨是個體在體驗到傷害或挫折后所產(chǎn)生的隱忍性情緒。留守兒童的生存境遇使其易于體驗到傷害或挫折,滋生不平情緒。而其心理特質(zhì)上的軟弱無力性常常使其心有不甘地隱忍這種情緒,沉淀成怨恨。留守兒童一旦滋生了怨恨,就有可能生成攻擊性。這種攻擊性既表現(xiàn)為對外在對象施加損害性言行,同時也對自己渴求的肯定性價值或同伴特質(zhì)加以詆毀和貶低。攻擊性是源于滋生怨恨的留守兒童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滿足的必然反應,同時也是通過攻擊性來宣泄怨恨和解脫自身的無能感與精神折磨。

      留守兒童;怨恨;攻擊;宣泄

      具有較強的攻擊性是留守兒童存在的較為嚴重的問題之一。對于留守兒童攻擊性生成的原因,學者們有過各種揭示。但是少有從留守兒童怨恨滋生的角度去進行研究的。筆者認為,留守兒童的怨恨滋生是導致其攻擊性生成的重要原因。那么,留守兒童是如何滋生怨恨的?怨恨滋生會衍生出哪些攻擊?滋生怨恨為何會出現(xiàn)攻擊?本文擬對這些問題作一探討。

      一、留守兒童的怨恨滋生

      怨恨是個體受到傷害或體驗到挫折后所產(chǎn)生的一種不平情緒。這種情緒的最根本特征在于它的隱忍性。所謂隱忍性就是說在不平情緒出現(xiàn)后,不從情感上或行動上作出即刻的反應或抗爭,而是讓這種情緒持久地壓抑在內(nèi)心?!霸购蕻a(chǎn)生的條件只在于:這些情緒既在內(nèi)心猛烈翻騰,又感到無法發(fā)泄出來,只好‘咬牙強行隱忍’”。[1]這里的傷害主要是指他人對自身權益的侵犯與損害。在體驗到這種傷害后個體往往會產(chǎn)生報復的心態(tài)。留守兒童的生存境遇使得他們更容易體驗到傷害。這種因生存境遇而體驗到的傷害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更容易遭致同伴的欺負。留守兒童的父母親長期遠離自己,這導致他們?nèi)狈Π踩校瑥亩谛愿裆媳憩F(xiàn)出懦弱。生存于這種境遇中的留守兒童往往容易遭致同伴們的欺負。而在體驗到這種欺負后,他們通常會產(chǎn)生仇恨的心理。二是容易遭致外人貼標簽。最常見的是將留守兒童標簽化為是一群心理上、學業(yè)上和品德上有問題的群體,這實質(zhì)是把留守兒童的問題普遍化、嚴重化和污名化。對于那些正常的留守兒童而言無疑是一種心靈的傷害。當他們體驗到這種傷害時往往會產(chǎn)生憤恨的情感。體驗到的挫折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根源于某種肯定性價值的無以獲取性。一旦無力獲取這種價值,他就會體驗到一種挫折感,從而產(chǎn)生惱恨的情感?!霸购拗吮緛硪矏鬯谧约旱那闋钪兴薜氖挛铩皇怯捎诓辉加兴鼈兓驘o力獲取它們,恨才發(fā)泄到這些事物上”。[2]留守兒童大多對親情、關心、疼愛等肯定性價值具有強烈的渴求意愿,但是由于父母外出,導致他們無法直接獲取這些價值,此時他們就會把自己的恨意投射到父母親身上,對他們產(chǎn)生惱恨。二是根源于與他人攀比的心態(tài)。通過攀比發(fā)現(xiàn)自身缺乏他人的特質(zhì),從而產(chǎn)生挫折意識,對他人產(chǎn)生了嫉恨之情。留守兒童大多具有攀比的心態(tài)。這些攀比主要表現(xiàn)在精神享受上,如看到周圍與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孩子,有的便開始羨慕同學的幸福和快樂,從而對他人產(chǎn)生嫉恨。另外,一些留守兒童因缺乏父母親的監(jiān)督與教育,其學習成績通常比一般兒童要差,在看到他人成績比自己好時同樣會產(chǎn)生嫉恨。

      由傷害與挫折體驗引發(fā)的仇恨、惱恨和嫉恨等還不是怨恨,它們只是怨恨的初始形式。仇恨、惱恨、嫉恨要能夠轉(zhuǎn)變成怨恨,其前提條件是個體具有軟弱無力的特性,也即他缺乏付諸行動的勇氣與信心,只能把不平之氣壓抑在內(nèi)心,沉淀成怨恨。如果個體是一個強者,他既會把報復等付諸行動,也會把嫉恨當成是一種動力,不平之氣當場宣泄出去了,怨恨無以形成。一般來說,留守兒童往往是一些弱勢群體,他們在心理上具有軟弱無力的特性,而這種心理上的軟弱無力性最易導致他們壓抑自己的不平情緒,從而沉淀成怨恨。留守兒童的軟弱無力性主要體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是怯懦。留守兒童在心理上表現(xiàn)出怯懦的原因主要是他們?nèi)狈Π踩小K麄冎饔^地認為,自己的父母親不在身邊,從而缺乏依靠,因此,對于他人的傷害往往會采取息事寧人的態(tài)度,這種心態(tài)容易導致怯懦心理的形成。二是自卑。有著自卑心理的留守兒童是一個心理上最脆弱與無力之人,這種自卑的留守兒童最易滋生怨恨。留守兒童大多有自卑心理,其原因主要有兩個方面。首先,留守兒童經(jīng)??吹狡渌瑢W與父母朝夕相伴,有人關心和疼愛,而自己卻沒有,相比之下必然會感到失落和自卑。其次,外人對留守兒童的貼標簽也是導致其自卑心理產(chǎn)生的重要原因。因為他們是留守兒童,所以,外人就想當然地認為,只要是留守兒童就多多少少存在著這樣那樣的問題,如此一來,這些留守兒童因外人標簽化的看法,反而造成了他們自卑的心理。

      留守兒童一旦滋生了怨恨,往往會衍生出攻擊性。這種由怨恨衍生的攻擊性包含了兩方面:一是對外在對象施加損害性言行,二是對肯定性價值或同伴特質(zhì)加以詆毀和貶低。

      (一)對外在對象施加損害性言行

      留守兒童滋生怨恨后有直接針對被怨恨對象施加損害性言行的,同時還存在著脫離怨恨對象,泛化到其他的對象身上的情況。前者稱為直接性攻擊,后者稱為間接性攻擊。

      直接性攻擊是指對自己怨恨的對象,如家長、老師和同伴們等施加損害性言行,它包含了行動和言語攻擊。行動上的攻擊就是針對怨恨對象的身體施加損害性動作,其極端形式就是暴力。留守兒童由于親情的缺乏,因此對友情或愛情具有更強烈的渴求。當他在追求友情或愛情受挫折后,通常會產(chǎn)生怨恨。為了宣泄這種怨恨,他有可能通過武力方式教訓被怨恨的同伴或自己所喜愛的異性,嚴重的還會采取極端形式去毀壞異性的面容。言語上的攻擊是指留守兒童對怨恨對象的造謠誹謗,或者毀壞被怨恨者的名譽或形象。如某留守兒童在受到老師的批評后產(chǎn)生了怨恨,他在其他教師或?qū)W校領導面前特意對自己的老師進行歪曲,損害老師的名譽和形象,這無疑是一種語言上的攻擊性。而留守兒童因嫉妒而對同伴產(chǎn)生怨恨后,往往也會對其進行語言性的攻擊,這主要是通過造謠誹謗等形式來實現(xiàn)的。

      間接性攻擊有三種形式。一是不直接攻擊被怨恨者,而是攻擊與被怨恨者的相關聯(lián)的“物體”。如留守兒童對父母親產(chǎn)生了怨恨,他就可以把自己的不滿遷移到與父母相關聯(lián)的“物體”身上,像暗中撕毀父母親的照片、攻擊和破壞父母親的生活用品等。而因嫉妒產(chǎn)生的對同伴的怨恨更是會出現(xiàn)這種攻擊現(xiàn)象。如對學習成績優(yōu)秀的同桌產(chǎn)生了怨恨,他就會暗中撕毀他的書籍、筆記本、資料等。對榮譽獲得者產(chǎn)生了怨恨,就會想盡辦法破壞他的榮譽證書。二是對與被怨恨者有關聯(lián)性的他人進行攻擊。這種相關聯(lián)主要是關系的緊密性、相近的特性等,“怨恨沖動不再與某個傷害過我、壓迫過我或使我感到屈辱的具體的個人有關,因為他現(xiàn)在把否定的矛頭指向了與前者具有相同特征的任何人或與之相關的任何事物”。[3](136)如某留守兒童受到甲同學的欺負后不敢對他加以反擊,從而產(chǎn)生了怨恨。但是如果乙同學與甲同學關系比較緊密,而且乙同學還具有軟弱無力的特性,那么,他就可能就會對乙同學進行攻擊,以發(fā)泄自己的怨恨。三是完全泛化到對無關的人或物的攻擊。這種現(xiàn)象中的留守兒童是不管見到何種人或東西都會覺得不順眼,都會煩惱,從而會無緣無故地產(chǎn)生攻擊的沖動,并會付諸行動。這種怨恨攻擊是一種“無理由”的情緒宣泄。

      (二)對肯定性價值或同伴特質(zhì)加以詆毀和貶低

      前面指出了留守兒童對諸如親情、友情、關心、疼愛等肯定性價值以及同學的特質(zhì)“心向往之”。但是,在自己付出努力而無以獲取后,他就會把怨恨投射到這些肯定性價值或特質(zhì)身上,轉(zhuǎn)而對這些價值或特質(zhì)進行詆毀和貶低。這種對自己所渴求的價值或特質(zhì)進行詆毀和貶低的舉動是攻擊性的深層表現(xiàn)形式。

      根據(jù)德國哲學家舍勒的分析,價值秩序中由低到高存在著感官價值、生命價值、精神價值和宗教價值四種不同的樣式。而每一樣式的價值中又包含著肯定性價值和否定性價值。如精神價值中,美、對、真是肯定性價值,丑、錯、假是否定性價值。在這些價值秩序中,正常的價值判定是:每一樣式的價值中都是肯定性價值優(yōu)于否定性價值,因此,人們會優(yōu)先選擇肯定性價值,摒棄否定性價值。在不同樣式的價值中則是生命價值優(yōu)于感官價值、精神價值優(yōu)于生命價值、宗教價值優(yōu)于精神價值。滋生怨恨的留守兒童由于未能獲取這些價值,所以,他會對價值作出詆毀和貶低,具體表現(xiàn)為兩個方面:一是在同一樣式的價值中,他會詆毀和貶低肯定性價值。如某留守兒童對父母親的“關愛”十分向往,但是在央求父母親多來學校看看自己的愿望破滅后,他滋生了怨恨,同時他會對“關愛”這一肯定性價值進行詆毀和貶低,如把父母的“關愛”詆毀和貶低為“溺愛”,由此表現(xiàn)出不值得羨慕這種“關愛”的心態(tài)。這種詆毀和貶低讓自己獲得了暫時的解脫。二是在不同樣式的價值中,他會詆毀和貶低高層次價值。很多留守兒童學習成績差,他們把大量的時間花于網(wǎng)絡、歌廳、酒吧等享樂性場所。他們嫉恨那些勤奮學習追求精神價值的學生,因而把他們詆毀和貶低為是一種迂腐,認為自己追求感官價值才是真正會享受人生和生活。如此一來,留守兒童就把感官價值凌駕于精神價值之上。然而,這種詆毀和貶低只是一種病態(tài)性行為,因為被詆毀和貶低的價值恰恰是滋生怨恨的留守兒童十分喜愛和心儀的價值。這種通過詆毀和貶低來進行攻擊的留守兒童是其人格扭曲的集中表現(xiàn)。

      二、滋生怨恨的留守兒童為何會生成攻擊性

      (一)攻擊性的出現(xiàn)是滋生怨恨的留守兒童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滿足的必然反應

      留守兒童滋生怨恨說到底是與他們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滿足息息相關的。無論是同伴對自己施加的欺負等傷害性因素,還是留守兒童對親情、關心和疼愛等肯定性價值的無以獲取性以及與同學攀比后發(fā)現(xiàn)自身缺乏他人的特質(zhì)所體驗到的挫折感,實際上都是其基本需要受挫的表現(xiàn)。像傷害體驗就是安全需要與尊重需要得不到滿足的表現(xiàn)。追尋肯定性價值和同伴特質(zhì)中體驗的挫折感就是愛的需要、歸屬需要與自我實現(xiàn)需要得不到滿足的表現(xiàn)。按照馬斯洛的觀點,人的基本需要得不到滿足,就容易出現(xiàn)攻擊性?!罢5膬和聦嵣辖?jīng)常都是懷著敵意的、具有破壞性的和自私的。但是在別的時候,也許同樣經(jīng)常地他們是慷慨的、富有合作精神的和無私的。決定這兩類行為出現(xiàn)的相對頻率的主要原則似乎是,當兒童感到不安全的時候,當他在安全需要、愛的需要、歸屬需要和自尊需要方面受到根本阻礙和威脅的時候,他就會更多地表現(xiàn)出自私、仇恨、進攻性和破壞性來”。[4](141)所以,留守兒童身上出現(xiàn)的攻擊性行為不是一種原發(fā)性行為,而是一種繼發(fā)性的行為,“我們完全有理由把人身上的破壞性以及那些惡毒或殘酷的行為看成是基本需要受到挫折或威脅而產(chǎn)生的繼發(fā)性的和反應性的后果”。[4](145)而這種繼發(fā)性或反應性的行為通常就是源于留守兒童的怨恨滋生。如留守兒童有受到老師關注的需要,如果老師總是忽視了他的存在,那么,極有可能在他的內(nèi)心滋生出怨恨來。而留守兒童的怯懦或自卑又讓他不敢直接表達出自己渴求這種需要,那么,怨恨的他往往就會通過攻擊性行為來獲得老師的注意。

      (二)攻擊性是滋生怨恨的留守兒童用來宣泄怨恨的重要方式

      留守兒童一旦滋生怨恨,它就有一種發(fā)泄出去的沖動。如果這種怨恨發(fā)泄不出去,它既會讓留守兒童產(chǎn)生一種“不舒適感”,同時還會對學生的身心成長帶來消極性后果。因此,在怨恨滋生后,大多數(shù)留守兒童會選擇宣泄。而怨恨宣泄有兩種形式,一是自發(fā)性或本能性的宣泄,二是尋求在教師或他人的指導下宣泄。在這兩種形式中,相當多的留守兒童會采取自發(fā)性或本能性的發(fā)泄。因為滋生怨恨的留守兒童具有軟弱無力的心理特質(zhì)。他們的怯懦和自卑會導致他們害怕與教師或他人交流交往,因此,在滋生怨恨后,他們很難主動地去尋求教師或他人的幫助和指導。另外,從教師或他人的角度來看,并不是每一個教師或他人都會積極、主動地去幫助留守兒童疏導怨恨。由此,滋生怨恨的留守兒童大多也就只能選擇自發(fā)性或本能性的宣泄。而在自發(fā)性或本能性宣泄中又有理性與非理性的宣泄方式。其中攻擊性則是留守兒童非理性宣泄怨恨的重要途徑。通過攻擊性,留守兒童把自己的怨恨情緒宣泄到被攻擊的對象身上,從而達到紓解自己不良情緒的目的。如留守兒童對父母產(chǎn)生了怨恨,而平時父母對自己的弟弟寵愛有加,那么,他就有可能通過攻擊自己的弟弟來宣泄自己對父母的怨恨。

      (三)攻擊性是滋生怨恨的留守兒童解脫無能感與精神折磨的重要途徑

      留守兒童在追尋親情、友情、關心和疼愛等肯定性價值時的挫折感以及與同伴攀比時所產(chǎn)生的生存性緊張與壓抑會讓他們體驗到一種無能感和精神上的折磨。那么,如何從這種無能感和精神折磨中解脫出來呢?滋生怨恨的留守兒童通常就會采取攻擊性的方式來達到這一目的。這種攻擊性的對象不是具體的人,而是肯定性價值或他人的特質(zhì),即對肯定性價值或他人特質(zhì)加以詆毀或貶低。留守兒童通過詆毀或貶低使得自己阿Q式地認為這種肯定性價值或他人的特質(zhì)就不值得自己追求和羨慕了,由此他就從無能感和精神折磨中解脫出來了?!霸购拚咧砸穸硞€價值主體或價值載體和某種價值的關系或者對肯定的或等級高的價值進行貶低,目的是要減弱自己對它們的欲望并消除自身的無能體驗。一個強烈地渴望占有某人、某物或某種價值但卻求之不得的人,會感到自己很無能并因此備受折磨。一旦他通過價值貶低讓被欲望之物變得不值得欲望,他就會從折磨人的無能體驗中解脫出來恢復心理平衡,并使自己對生活重新充滿信心和力量”。[3](140)當我們看到某些留守兒童在追求或羨慕某種肯定性價值后,突然他又表現(xiàn)出對那種肯定性價值的“不屑一顧”,“嗤之以鼻”,甚至把這種肯定性價值貶得一文不值,對它完全加以否定。我們認為,并不是他不喜愛這種肯定性價值,而是因為自己缺乏奮爭的自信,無法獲取這種價值,所以,為了減少這種匱乏帶給自身的緊張和壓抑,他才會故意地把這種肯定性價值加以詆毀或貶低。由此,他就獲得了一種心理上的平衡和精神上的解脫。

      [1][德]舍勒,羅悌倫.價值的顛覆[M].北京:北京三聯(lián)書店,1997:10.

      [2][德]舍勒,劉小楓.舍勒選集(下卷)[C].上海: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9:767.

      [3]張志平.情感的本質(zhì)與意義[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4][美]馬斯洛,許金聲.動機與人格[M].北京:華夏出版社,1987.

      B844.1

      A

      1671-2277-(2012)01-0050-03

      陳興安

      猜你喜歡
      肯定性父母親攻擊性
      3-6歲幼兒攻擊性行為的現(xiàn)狀及對策
      幼兒攻擊性行為的誘因及干預策略
      甘肅教育(2020年21期)2020-04-13 08:08:28
      賞識教育在小學班級管理中的應用
      甘肅教育(2019年14期)2019-10-08 03:11:13
      論美國基于種族的“肯定性行動”
      反歧視評論(2018年0期)2019-01-23 06:47:22
      論異化的“肯定性”解讀何以可能
      偶爾
      清明祭
      含笑花(2015年3期)2015-05-21 01:45:17
      “愛”的另類表達,嬰兒的攻擊性行為
      母子健康(2015年1期)2015-02-28 11:21:51
      淺析“半A半B”格式的肯定性和否定性
      父母親的新朋友———《意林》
      意林(2011年5期)2011-05-14 16:48:55
      庄河市| 永吉县| 奉新县| 翼城县| 乐清市| 汤原县| 沙雅县| 交口县| 得荣县| 秀山| 赣州市| 海林市| 长宁县| 资兴市| 通化市| 盐亭县| 闽侯县| 西平县| 渭源县| 林口县| 双辽市| 格尔木市| 平湖市| 灌阳县| 内江市| 大悟县| 汉川市| 洛阳市| 辽宁省| 庆城县| 榆林市| 蓝山县| 东乡县| 杭锦后旗| 遂宁市| 兴隆县| 资源县| 宜丰县| 海淀区| 紫金县| 平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