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莉娜
(合肥師范學院外語系,安徽 合肥230061)
開發(fā)口譯教學中的隱形課時*
錢莉娜
(合肥師范學院外語系,安徽 合肥230061)
隨著國際經濟技術合作的發(fā)展,社會對于口譯員的需求日趨增大,為此,許多高校在英語專業(yè)本科階段開設了口譯課程。但是在口譯教學中仍然存在諸多問題,尤其是課時不足的矛盾十分嚴重。針對這一問題,本文討論一個有效的方法:開發(fā)口譯教學中的隱形課時。
口譯;口譯教學;隱形課時
隨著社會和市場對口譯人才需求量的日益增加,口譯教學與培訓應聲而起。教育部高等教育外語專業(yè)教學指導委員會于2000年5月將口譯課列為中國高校英語專業(yè)必修課,越來越多的高校外語院系開設了英語口譯課。相比較其它專業(yè)課程而言,口譯課是一門年輕的學科,在專業(yè)研究和教學方面仍然有許多探索空間??谧g教學在教師、教材、教學模式和方法等方面存在許多值得探討的問題,其中,以教學時間和練習時間不足為比較突出的問題。本文對這一問題進行集中分析闡述,并且提出新的解決方案。
口譯是一項極其復雜的雙語轉換工作,包含了各種技能,如短期記憶、口譯筆記、公眾演講等。學生必須接受系統(tǒng)的學習和專題的強化訓練之后才能對其有一個較為全面的認識。由于口譯的實踐性強,學生需要完成大量的雙語互譯練習,才可能掌握一定的口譯技巧,并能擔任一般外事活動的口譯工作?!澳繕诉^高,課時不足,這是大學本科口譯教學的一個突出的矛盾,也是一個難以解決但又必須解決的矛盾,因為在一個翻譯的需求量與日俱增的社會中,為社會培養(yǎng)翻譯人才是高等學校責無旁貸的任務”[1]。根據現行的《高等學校英語專業(yè)英語教學大綱》的要求,口譯課通常在本科四年級,即第7和/或第8學期開設,周課時一般在2節(jié)左右,總課時僅為36-72課時。受到課時的限制,教師在授課時對于技巧的介紹和講解只能進行壓縮;在課堂上給學生的訓練和講解時間也十分有限,如果學生人數比較多,那么能夠在課堂上得到練習的機會就更少了。在這樣濃縮的時間里進行口譯教學只能是蜻蜓點水,學生對于口譯知識和技巧的理解和掌握也只是停留在一知半解的層面上,遠遠沒有達到能夠熟練的運用口譯技能的要求。
口譯訓練的課堂時間不足,許多口譯教師要求學生進行課外自學和技能訓練。由于學生的學習動機和目的各不相同,導致他們課外自學的動力和效果也不同。口譯課一般安排在大三下學期或大四上學期,這段時間學生們忙于過英語八級、考研、找工作等事宜,很少能把心思和時間花在口譯的自我訓練上。作為英語專業(yè)的學生,并不是所有人都把從事口譯工作當做自己的最終目標,許多學生學習口譯是為了提高英語水平或者是多一樣技能,因此他們也不會在課外訓練上投入太多。這樣,原本需要學生在課外完成的“磁帶練習”時間就得不到保障了,而學生的自主學習效果也大打折扣。在這種情況下,如果沒有規(guī)范的約束和監(jiān)督機制的保障,學生的課外自學形同虛設。
要解決以上問題,就需要增加課時和學生的訓練時間,提高訓練的效度。但是如果單純的增加口譯課的授課課時,就必須要壓縮其它課程的課時,這樣勢必會造成課程安排協(xié)調方面的問題。那么怎樣在保持原有課時的情況下增加學生的技能訓練時間呢?經過思考及實驗教學,筆者認為可以開發(fā)“隱形課時”應用在口譯教學中。
縱向隱性課時指的是貫穿在其它課程或是專業(yè)講座和比賽中的課時。這些課時其實平時就是存在的,如果能夠好好開發(fā)利用則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相關課程中的訓練與知識擴充??谧g過程很復雜,運用的技能也很多。對于口譯過程,Daniel Gile提出了能力負荷模式(Effort Model),他指出,在口譯過程中譯員完成任務需要兩個階段,即:第一階段 CI(Phase One)=L+N+M+C,第二階段 CI(Phase Two)=Rem+Read+P[2]。也就是說,口譯過程的第一階段為聆聽分析、記筆記、短期記憶和協(xié)調;第二階段為短期記憶、讀筆記和生成語言。對于譯員知識結構的要求,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的仲偉合教授認為譯員的知識結構為:KI=KL+EK+S(P+AP),即譯員知識=雙語知識+百科知識+技能(職業(yè)技能+藝術表達技能)[3]。通過這些分析可以看出,口譯的技能不是單一的,牽涉到許多方面。如果所有的這些技能都放在口譯課上訓練,那么會需要大量的課時,這是不現實的??谧g課屬于高年級專業(yè)課程,但是其中運用的技巧并非全部都在口譯課上首次訓練。在這些技能中有一些是口譯所特有的,例如短期記憶、筆記法等;還有一部分技巧屬于語言能力,可以在其它課程中得到訓練和強化,例如聽力理解、語言表達、雙語轉化等。但是要做到利用好這些隱形課時,需要在制定教學大綱和教學計劃的時候進行整體規(guī)劃,或者是教研室之間進行合作,在課程之間建立交叉體系,對于學生的各項技能形成可持續(xù)發(fā)展的態(tài)勢。卞建華提出,可以開設或增加與口譯課相關的課程課時數,如現代漢語、中國文化概論、公眾演說、國際政治關系等,使口譯課教學進一步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4]。
口譯過程的第一個步驟是聆聽分析,第一步完成的不好,直接影響后面的口譯步驟。一般來說,中國的學生聽懂漢語是不成問題的,但是二語聽力的難度較大。二語的聽力理解技能是在早期的聽力課中訓練的,聽譯的技能建立在聽力理解基礎上。如果能夠開發(fā)聽力課中的隱形課時,利用好聽力課中對于聽力理解技能的訓練,將其引導成為聽譯技能訓練,那么今后的口譯課訓練將能夠進行的更加順利。生成語言的技巧可以在口語課上得到強化,有些學校開有演講課,就更加滿足了這一需求。在譯員知識結構中,藝術表達這一技能也可以在口語課和演講課中得到鍛煉。百科知識則可以通過一些中文或時政課程得到提升。這樣,口譯中所需要的綜合技能其實已經在其它課程中或多或少有所接觸和訓練,教師只需要適當點撥和提升。在口譯課堂上可以將更多的課時分配給口譯專項技能,例如,口譯筆記、短期記憶和協(xié)調等。但是這里有一個前提條件,即學生的綜合技能已經在其它課程中得到較好的訓練。因此這種隱形課時的開發(fā)需要得到相關課程的有效配合。
2、口譯講座與比賽。定期開展口譯講座,能夠營造出一種專業(yè)學習的氛圍,同時也是對口譯教學的擴展和提升。主講人既可以是本校的口譯教師,也可以是外請的口譯專家或譯員。在口譯講座中,學生能夠從更多角度了解口譯的原理和技能,這對于課堂內容是一種鞏固和補充。一般的講座對于學生不做硬性要求,學生憑興趣參與,普及率并不是特別高。如果要充分利用口譯講座,將其作為課時的補充,那就需要要求每位學生都參加,將口譯講座和日常教學一樣納入考勤范圍。另外,各種口譯比賽也可以作為補充課時的渠道。在賽前,教師可以通過增加宣傳來提升口譯比賽的號召力,并且鼓勵學生報名參加。對于即將參賽的學生而言,前期的準備工作就是很好的強化訓練;對于未參賽的學生來說,教師的鼓勵和參賽同學的影響也會無形當中促進他們的口譯學習。如果要更加充分的開發(fā)口譯比賽中的隱形課時,教師可以將比賽現場當做觀摩課堂,要求每位學生參加并且進行記錄形成口譯日志。比賽中選手的口譯情況和賽場中出現的種種口譯現象將成為很實際的學習案例。學生可以記錄下觀摩感受,并且進行案例分析。這樣,口譯比賽就不僅僅是參賽學生的現場,也可以成為所有口譯學習者的觀摩現場。學生進行現場觀摩增加臨場性、真實性和趣味性,同時也可以節(jié)省下口譯課中用于視頻案例分析的時間,即從另一個角度延伸了口譯課時。
橫向的隱形課時指的是學生在課外的訓練時間。這里的課外訓練不同于一般意義上的課外自主學習??谧g訓練是非常枯燥和艱苦的,學生需要有很強的學習毅力和學習動機才能夠堅持下去。如果完全放任學生自己訓練,效果可能不盡人意。要想利用好課外這一充足的隱形課時,需要有系統(tǒng)性的計劃和安排,并設立新的管理制度及監(jiān)督體系。
1、開設第二課堂。第二課堂安排在已定課時外的時間進行,學生要有固定的時間和地點集中。第二課堂的運行需要做到教師不在場的情況下也能夠順利操作,這就要求事先做好充分的準備和嚴密的任務設置。教師可以在學期初就安排好本學期的第二課堂計劃,并設計好課堂中所要進行的內容。在每個班級可以挑選一到兩名學生擔任助教,主要負責第二課堂的運作。在第二課堂中盡量進行不需要教師參與的訓練活動,所進行的口譯任務以學生的自我訓練為主,學生可以利用語音設備自己進行單句或段落口譯訓練,并進行錄音;或者進行口譯證書考試的模擬機考測試等。準備一個第二課堂記錄冊,由學生助教安排學生輪流對第二課堂的情況進行記錄。另外,教師需要關注第二課堂的進度狀況,每次課堂授課時留出十分鐘時間進行第二課堂情況反饋。
第二課堂需要具備兩個條件是學生集中和有語音設備的教室??紤]到整體課程規(guī)劃和教室的使用安排,第二課堂的開設時間與課堂授課的時間比例建議為1:2或1:1,即:每兩周一次或每周一次。第二課堂是口譯課堂教學的課外延伸,有效的利用了學生的課外時間,擴充了口譯訓練的時長和內容。
2、布置口譯日志。對于口譯訓練而言,僅僅靠第二課堂的課時補充,還是遠遠不夠的。劉和平建議的課后小組訓練和個人訓練比例,即課上課下的比例至少應達到1∶2,即上課1小時,課后練習2小時[5]。除了利用第二課堂的隱形課時,還需要利用學生的自主學習時間進行口譯訓練。學生在自主學習時間里進行分散學習,不需要占用集體時間和專用教室,訓練內容和強度也可以根據個人情況進行調整。但是自主學習如果缺乏相應的監(jiān)督機制就會變得散漫,沒有計劃性??谧g日志可以在自主學習過程中起到監(jiān)督作用,既可以用于教師檢查學生的課外訓練,也可以用于學生的自查和自我小結。在國際上的譯員培訓中,一般也會要求學員對自己的日常口譯訓練進行記錄及定期總結反思,形成個人口譯日志,通過這種方法督促學生的口譯訓練。
學生在口譯日志中記錄每次課外訓練的時間、內容及感受。通過這些記錄,學生可以對自己的課外訓練加以規(guī)范,更清晰的了解自己訓練的進程和進步,從而提高訓練的效度。對于口譯講座和口譯大賽的觀摩情況,也可以在口譯日志中記錄,這樣可以督促學生多參加專業(yè)類的學術講座和比賽,并且對內容進行總結和反思,也是一種有效的學習途徑。教師可以對口譯日志進行不定期抽查,將口譯日志中的指定內容進行打分,算作期末考評的一部分??谧g日志強化了課外自主訓練時間,使之成為課堂訓練的有效補充。
3、設立學生助教。就目前的教學情況來看,大部分英語專業(yè)的班級人數都在40人以上,最少的也在30人以上。這樣本來就很緊缺的周課時再按照人均算就更少了,教師能夠給予每位學生的指導、反饋和監(jiān)督時間非常有限。設立學生助教,安排他們合理分擔部分工作,幫助教師節(jié)約一些時間,從另一個角度而言就是對于課時的無形擴充。每個班級設置一到兩名學生助教,人選可由學生自薦產生,也可由班長或學習委員擔任。擔任口譯助教的學生需要對口譯有濃厚興趣,并且擅于做組織管理工作。助教的主要任務是組織第二課堂,協(xié)助教師安排第二課堂的內容,并給予一定的反饋。同時,助教也可以幫助教師抽查口譯日志,這樣就可以在有限的時間里擴大抽查面,增加監(jiān)督的力度。
口譯教學和訓練時間不足是一個突出而又亟待解決的問題。通過本文提出的開發(fā)隱形課時的方案,這一矛盾能夠得到基本解決。筆者已經將隱形課時運用于英語本科口譯教學中,實踐證明,隱形課時的應用能夠緩解口譯課時緊張的問題,并使學生的學習效果得到一定程度的提升??谧g課教學任重而道遠,只有在發(fā)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不斷創(chuàng)新,才能夠進一步提高教學水平,增加教學效度。
[1]鮑川運.大學本科口譯教學的定位及教學[J].中國翻譯,2004,(5).
[2]Daniel Gile.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M].Amsterdam:Benjamins,1995.
[3]仲偉合.專業(yè)口譯教學的原則與方法[J].廣東外語外貿大學學報,2007,(5).
[4]卞建華.探討新世紀的口譯教學迎接全球化的機遇與挑戰(zhàn)[J].中國翻譯,2004,(5):37 -39.
2012-02-24
安徽省教育廳質量工程教研項目(20100853)
錢莉娜(1979-),女,安徽合肥人,碩士,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