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雯
(北京師范大學 漢語文化學院,北京 100000)
李商隱最值得玩味的千古名作《錦瑟》,以詩的首聯(lián)開頭二字為題,亦可看作其眾多無題詩中的一首。然而這首詩較之一系列無題詩更令人費解,以其“無端”引得歷代文人對其主旨眾說紛紜,莫衷一是。
在《錦瑟》的闡釋史上,“適怨清和”說、悼亡說和自傷說是有較大影響力的說法。“適怨清和”說將詩稱為一首詠瑟聲與瑟境的詩。不過歷代闡釋家們最終普遍傾向于悼亡說與自傷說。這兩種觀點都是以詩人生活的歷史背景與詩人自身的坎坷遭遇為切入點來分析的。
李商隱生活在朋黨斗爭激烈、社會衰微的晚唐時期,這種不可改變的政治環(huán)境注定了晚唐詩人無論是依附哪一派,或是誰都不依附都難有輝煌的人生。整個晚唐詩壇的詩歌情調一片感傷。本來只期待仕途通達而無意參與朋黨斗爭的李商隱,陰差陽錯成了朋黨斗爭的犧牲品。早年的青云直上由一場婚姻作為轉折點,最終化為了悵惘的苦果,而喪妻之痛更使得詩人歷盡人間冷暖,飽嘗辛酸。盡管悼亡說由于牽涉到美好的愛情而使人難以割舍,但總的來說,自傷說則更切合文本的表達意圖。實際上,如果我們真的能理解詩人的心緒,從廣義上說,悼亡也屬于自傷的一部分。傷華年不遇,傷漂泊無定,傷愛妻已逝,傷身世之苦,這種復雜的情感,使得本來也許可以講清的一個個痛苦糾結在一起,成了此生都解不開的心結,這樣的感覺又何嘗是一兩句話就能說清的呢?雖有萬端難拾頭緒,恰似無端。
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
莊生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義山的詩工于起調,總是以其華麗的美先征服讀者。僅僅是首聯(lián)兩句便營織起悵惘綿邈的意境,讀詩的人自覺地走入詩人意欲營造的惶惶然的美妙境界?;蛟S是詩人聽了錦瑟奏出的音樂,開頭自然以“錦瑟”起興,由于錦瑟本就是美好的但又不為今人所熟知的事物,陌生化與距離感又增添了對于美的感受。然而奇異的是,所喻的本體自始至終都沒有講明白。正如羅宗強所說:“喻體錦瑟所要喻的本體并未出現(xiàn),代替本體出現(xiàn)的是一縷悵惘的情思。”
據《周禮·樂器圖》記載:“飾以寶玉者曰寶瑟,飾文如錦者曰錦瑟。”相傳古制瑟為五十弦,后來才改為二十五弦?!妒酚洝し舛U書》記載:“太帝使素女鼓五十弦瑟,悲,帝禁不止,故破其瑟為二十五弦。”年近五旬的詩人由于凄切的瑟音觸動了自己虛度歲月的愁情,故“無端”中是惋惜,是煩怨。首聯(lián)第二句“一弦一柱思華年”提綱挈領,直接點明詩的旨意。應當說,“思華年”三字是全詩的詩眼。頸聯(lián)和頷聯(lián)便是以“思華年”發(fā)端而展開的。最美還屬中間兩聯(lián),以典為意象,不明言痛苦,通過巧妙的用典組合,詩意地傳達著纏綿的痛苦。
《莊子·齊物論》載:“昔者莊周夢為蝴蝶,栩栩然蝴蝶也?!砣挥X,則遽遽然周也?!恢苤畨魹楹麣e?蝴蝶之夢為周歟?”寤寐難分,人蝶難辨。現(xiàn)實總是將殘酷硬生生地強加于人,以至于事已至此還是那般不真實,追憶一生,真如夢幻般,在命運之神的擺布下,稀里糊涂地打發(fā)掉往昔的風華正茂之年。彈指之間垂垂老矣,俄而竟如曉夢一般驚覺,不知身是誰?!巴鄞盒耐卸霹N”用“望帝化鵑”的典故,實則是寄托“傷春之心”。李商隱有文為證:“……為芳草以怨王孫,借美人以喻君子?!敝袊娜司佑凶哉J為品行高尚者,常以芳草每人自比,甚至將其所效忠的君主深情地比作美人。忠君之愿和親主至情總會以“求美人”的意象出現(xiàn)。政治上的失意也常以美人遠離來指代??沼幸患翰徘?,卻始終不為所用,正如屈原的“為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遲暮”。年華易逝,“美人”只能借托詩歌來代替啼血的杜鵑,苦苦地傷春,無所終極。
頸聯(lián)兩句:“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弊钇嫣氐氖恰皽婧!币痪浠昧巳齻€典故?!鞍龈蛑樘ィc月虧全”(左思《吳都賦》),珠月感應,神秘美麗;“鮫人泣珠”,哀婉悲涼;最甚者,“滄海遺珠”,雖是寶物卻被采珠者棄,雖為人杰卻不能為明主所用??沼袑氈楸贿z在深海里,與月亮遙相呼應,晶瑩圓潤,傷感如淚。該句以“滄海遺珠”的典故為基干,巧妙地融進了另外兩個典故,卻使讀者并不感到只是用典的疊加,而是開辟出了相容相生、意味深遠闊美的境界。而后半句大概用的是中唐詩人戴叔倫的話“藍田日暖,良玉生煙,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也”。這兩句寓意甚明,以寄托不遇之慨,詩人以“珠”、“玉”自喻美才,“淚”、“煙”抒發(fā)沉淪之痛,值得注意的是含頸聯(lián)兩句蘊含的潛藏的絢麗色彩。這兩句在沒有一個色彩詞的情況下,織結了一冷一暖兩個畫境。一幅冷到至悲至寒:深藍的海,漆黑的夜,冷清的月光,晶瑩的海珠,冰涼閃亮的淚。另一幅卻是帶著暖意:和煦紅潤的日,金色的日光,碧翠的玉石,淡青色的煙。不能不說是精心安排的結果,不論是冷是暖,都是一樣的凄美,一樣的哀愁,一樣的可惜、可望而不可即。
尾聯(lián)兩句直賦情懷,“此情”二字與篇首“思華年”相呼應,作感情上的收束,結構嚴謹。
關于李商隱詩的語言特色,辭采艷麗、情韻綿邈、華麗凄迷等都正確,然而這里我們關注的是這首詩所特有的語言特色——文字的彈性。
李太白的詩作多為流水句,讀來一氣呵成,氣韻貫通。晚唐各派詩家作品的濃厚的感傷氣氛,主要表現(xiàn)在意象的精心選擇和安排上。當代作家王蒙曾經作過一個試驗,把《錦瑟》56個字顛來倒去重新組合,自然,效果都沒有原來的好,但是也能在聽覺上產生和諧的美感。這也許是一種沒有意義的游戲,但并非所有詩歌都能產生這種效果。
究其原因,當屬詩人在詩中不太注重情節(jié)因素和事理邏輯,而是以特殊的意象的擇取和綴合成詩。這在前面對于用典的講解中已經充分得到證明。然而這種技巧的運用不純熟的話,難免有堆砌用典,牽強矯揉之嫌??墒抢钌屉[偏偏敢用,原因在于他點化用事的創(chuàng)造力。在他的詩中,A+B并非等于AB,而是等于另一種新生的C。創(chuàng)造性地將本無牽連的典故安插排列,使得它們似已有某種內在的聯(lián)系而生來就該在一處,心心相連,意意相通,專門為傳遞心靈感受而生。于是《錦瑟》之中,今與昔,物與人,生與死,虛與實,似煙似淚,或得或失,若有若無的迷離之感就此生發(fā)。僅56字,便是萬端想象的王國了。
《錦瑟》這首詩“表現(xiàn)得寓意空靈而又含蓄蘊藉,索解無端而有韻味悠長,顯示出一種潛藏不露的朦朧美”。李商隱作詩源于性情,他曾說:“人稟五行之秀,備七情之動,必有詠嘆,以通性靈?!雹伲ā东I相國京兆公啟》)由此,我們能夠確定,他是基于自己的真情寫出的這首詩。情通于詩句間,才有感情的概括和彌漫。在不同的背景或不同的所指下面,感情保持著同一性。非如此,不能有“字字見血”之悲吟。
文藝學學者魯樞元先生認為語言分若干個層次,其中第一層次是潛語言。“一種情感,一種感覺,所謂若有所動,若有所語,若有所思,若有所悲,這都是潛語言”②。富有彈性和活力的語言,使讀者在體味語言本身的美的同時感受到詩人的潛語言。因此,不論是中學生、大學生、詩學研究者,還是普通的詩歌愛好者,雖然不了解《錦瑟》詩中所引的眾多典故,但都有可能直接喜歡上這首詩。因為他們讀懂了詩人的潛語言。的確,真正完完全全了解典故由來的人有幾個呢?但這無妨讀者以自己的語言感受力體悟出悲涼、悵惘、哀婉、凄美的情感來。
千百年之后,這首詩之所以還叫無數人難以釋懷,正是因為這種作為潛語言彌漫的情感還能產生強烈的共鳴。悲士不遇,這個于封建社會相始終的社會政治問題,曾經是無時不有的悲劇?!跺\瑟》表達的感情“根植于社會和歷史的土壤里”,已由個人的心曲變成了整個封建社會歷史上類似遭遇的人們的共同心聲。同時,由于其中真摯動人的情感,使得至今生活上不順,事業(yè)上受阻,愛情上不果的人們都能從中汲取情感,讀出屬于自己的一首《錦瑟》來。現(xiàn)代人通過這56個字,穿越時空與千年之前的詩人展開一場對話,不由得令人欣慰。
為解這“無端”的《錦瑟》,費了千年多少代人的心思。然而在筆者看來,一個真正愛詩的人,又何煩刨根究底考原追本弄個確切主題出來呢?僅僅是《錦瑟》本身,便足以以它的情和美聲發(fā)出萬端的深意,待每個人細細去體悟的了。一篇《錦瑟》,無限空間。
注釋:
①宋恪震.唐詩名篇精賞[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②安徽師范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中國詩學研究——李商隱研究專輯[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13.
[1] 阮忠.唐宋詩風流別史[M].湖北:武漢出版社,1997.
[2] 宋恪震.唐詩名篇精賞[M].河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1.
[3] 傅庚生.傅光選編.百家唐宋詩新話[M].四川:四川文藝出版社,1989.
[4] 安徽師范大學中國詩學研究中心編.中國詩學研究——李商隱研究專輯[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