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洪
(營口職業(yè)技術學院,遼寧 營口 115000)
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打工而需要留守在家鄉(xiāng),并需要其他親人照顧的年齡在16歲以下的孩子。2008年全國婦聯發(fā)布的《全國農村留守兒童狀況研究報告》顯示,目前,全國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約為5800萬,其中14周歲以下的農村留守兒童數量為4000多萬。當前多數研究還停留在對留守兒童規(guī)模、安全等問題上,對其深層次的教育影響因素還少有研究涉及。
同輩群體,又稱同齡群體,是由一些年齡、興趣、愛好、態(tài)度、價值觀、社會地位等方面較為接近的人所組成的一種非正式群體。成員一般在家庭背景、年齡、特點、愛好等方面都比較接近,彼此有很大的影響。
青少年時期,同輩群體的影響很大,甚至會超過父母和老師的影響。由于同輩群體成員的認同作用,他們相互模仿,在價值觀、態(tài)度等方面,通過同輩群體成員之間交流,獲得一些難以從成人那兒學到的東西。留守兒童同輩群體之間的交往十分密切,有著專屬于同輩群體交往的特點,又因群體內部價值觀念、行為方式的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留守兒童的同輩群交往,對于留守兒童日后的健康成長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根據留守兒童的形成基礎、活動方式、心理構成,留守兒童同輩群體可以分成三種類型:自我照顧型同輩群體、互相幫助型同輩群體及叛逆型同輩群體。各種類型的留守兒童同輩群體的交往都有其共同的特點。
留守兒童的父母長年在外務工,由老人照看兒童,由于年齡的代溝,老人與兒童之間的交流不多,因此造成的親情的缺失使留守兒童在與其他人進行交往時產生一些恐懼,甚至是矛盾的心理。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有著比其他兒童交往自由度較大的特點,可依照自己的交友準則選擇自己的交往對象,家庭、環(huán)境、群體受教條件等多重因素的限制,交往對象局限于留守兒童同輩群體中。
同輩群體是在有著共同經歷、共同情感、共同愛好、共同觀點或共同心理的基礎上結合起來的關系親密的群體,因而留守兒童同輩群體的交往范圍往往被縮小在留守兒童群體之間,這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群體成員之間地位的平等性和關系的親密性。共同的境遇、相似的心理特征,使他們對于生活有著相似的感觸和解讀,有著更多的語言的溝通和情感的慰藉,非留守兒童難以進入。
同輩群體提供了個體間交流各種社會信息、看法的平臺。成員間可交流個人對社會的看法,成長的經驗、文化知識、興趣、愛好等。同輩群體之間的交往是留守兒童認識外界、了解社會的一個重要途徑。留守兒童同輩群體成員之間地位的平等也保證了每個成員都可以在其中暢所欲言,抒發(fā)自己的情感。留守兒童正是通過與其他群體成員交換所見所聞,談論想法、見解的方式了解世界。
留守兒童同輩群體交往時間的長短主要受以下三個方面的影響:首先,父母在家時間的長短影響著留守兒童同輩群體交往時間的長短。通常情況下,留守兒童與同輩群體交往的時間比較長,每天約有10個小時是與同伴一起的。其次,學校課業(yè)的壓力影響留守兒童同輩群體之間的交往時間。最后,“逆向監(jiān)護”限制了交往的機會。個別留守兒童承擔的照顧老人,分擔的家務,在客觀上大大減少甚至剝奪了留守兒童同輩群體交往的時間。當然,交往的主體是留守兒童,性格、生活方式、觀念的不同也使得不同留守兒童與其他同伴之間的交往時間的長短也有所不同。
留守兒童同輩群體交往范圍的封閉性,交往內容的多元性,以及交往時間的長期性使留守兒童同輩群體之相互依賴、相互模仿,這對于留守兒童的健康發(fā)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種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
1.有利于正確價值觀的形成與培養(yǎng)。
對于留守兒童來說,親情的缺失使他們對同輩群體有著更多的依賴和信任,群體成員間的頻繁交往使他們能夠自由探討問題,自由交換對事件的看法和意見,在交往的過程中逐漸加強群體成員間原本相近的觀點和看法,在多次的磨合互動中逐漸趨于一致,達成共識。群體間的成員會通過同伴對自己行為的認可衡量自己的行為,進而強化自己積極的行為。留守兒童群體之間的交往對于他們的正確價值觀念的養(yǎng)成會起到很大的促進作用。
2.滿足情感交流的需求,找到歸屬感。
在留守兒童的家庭中,父母在外務工時間長,與子女之間的情感交流少。兒童沒有其他的途徑滿足自己情感交流的需要,易變得情感淡漠、缺乏自信、自我封閉,甚至形成畸形心理,嚴重影響留守兒童的健康發(fā)展。在這種情況下,留守兒童同輩群體之間的交往就顯得更加有意義和價值。這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留守兒童情感交流的需求,使兒童在與同輩群體交往的過程中找到歸屬感和安全感,能夠以更加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
3.促進留守兒童學習、興趣愛好的發(fā)展。
由于留守兒童同輩群體交往范圍的限制,群體成員大多是同一學校、同一年級的同學。在學習方面,他們可以互相幫助、互相啟發(fā),也可以在平時的玩樂過程中將學習內容穿插其中,使兒童在玩樂的同時,提高學習成績。留守兒童同輩群體成員的興趣愛好比較相近,群體成員之間的交往不僅會使他們有更多的共同語言,而且能進一步促進留守兒童興趣愛好的發(fā)展。
4.為培養(yǎng)社會角色、發(fā)展社會交往能力做準備。
父母教育的缺失、監(jiān)護人監(jiān)管力度的不足,使留守兒童的社會交往主要是在與同輩群體交往的實踐過程中積累和總結出來的。留守兒童通過與其他同伴之間的交流、溝通,彼此間模仿、學習,通過同伴對自己行為的認可,掌握一定的交往技能,形成一定的行為模式,逐漸發(fā)展自己的社會交往能力。留守兒童在與同輩群體的交往過程中,會積極嘗試扮演成人世界的各種社會角色,在模仿和探索的過程中為自己將來的社會角色的形成做出準備。
1.消極文化的傳播使留守兒童的價值觀產生偏差。
同輩群體共同接受和認定的行為規(guī)范對于留守兒童價值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響。當消極文化觀念存在時,留守兒童因缺少父母長輩的教導,面對新鮮事物時,不懂如何取舍,沒有正確的認識和評價,易形成價值導向的偏差。
2.群體成員重情感而輕理智,容易意氣用事。
留守兒童同輩群體的維系主要是靠情感因素。但是,當他們發(fā)生沖突,群體成員間的濃厚情感會使留守兒童意氣用事,重情感而輕理智。這種為獲得同輩群體的認同,避免同輩群體的排斥而做出的不顧后果的行為不僅會影響了其他兒童的健康成長,而且會產生一定的副作用。
3.異性群體成員之間交往不能把握尺度。
留守兒童同輩群體交往范圍的封閉性、交往時間的長期性使留守兒童同輩群體相互支持、相互依靠,關系緊密。隨著年齡的增長,兒童希望通過與異性伙伴的交往彌補自己對父愛或母愛的不足,處于青春期的他們對于異性交往的好奇心,性教育知識的缺失使他們常以自己的方式探索,出現超出正常的朋友關系,影響學習和生活,甚至引發(fā)越軌行為,造成無法挽救的后果。
留守兒童同輩群體交往是留守兒童與外界交往的重要形式,影響兒童的健康成長。留守兒童在與同輩群體交往的過程中,獲得了情感的慰藉、心靈的溝通,逐漸形成價值觀,并為將來生活中社會角色、社會交往的發(fā)展奠定基礎。然而,由于父母、監(jiān)護人教育的缺失,社會、學校對其重視程度的不夠,留守兒童同輩群體之間的交往也會產生一些不利于其健康成長的因素。為了更好地促進留守兒童的健康成長,家長、學校及社會對于留守兒童同輩群體的交往都應該給予充分的關注和重視,讓他們感受到更多人的關愛和照顧,更加幸福地度過童年時光。
家長和監(jiān)護人作為留守兒童最親近的人,對于兒童同輩群體之間的交往應該給予最多的關注,應該密切關注兒童的交往對象和交往活動,通過書信、網絡、電話等各種形式增進與兒童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引導兒童主動聯系家長,并把與其他同伴交往過程中的喜怒哀樂與家長分享;做兒童的傾聽人,并彌補兒童在交往過程中的不足,促進其與同輩群體的健康交往。
學校應充分發(fā)揮其教育的功能,運用多種教育活動形式,培養(yǎng)學生的興趣、愛好,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交往意識和交往觀念。教師要加倍關愛留守兒童,了解留守兒童的交往需求,了解不同兒童的交往群體和交往方式;通過課堂教學、實例分析,讓他們了解什么才是真正的友誼和純真友誼,幫助留守兒童認識同輩群體交往對個體成長的重要性;經常與留守兒童的家長進行溝通和聯系,與家長一起對留守兒童同輩群體的交往進行教育和引導。教師要以愛心溫暖每個留守兒童,消除兒童因家庭情感的缺失而導致的情感無助,讓他們和其他學生一樣快樂成長。
社會各界對于留守兒童同輩群體的交往都應該給予充分的支持和幫助。各個單位、各個系統都應當發(fā)揮自身的優(yōu)勢,留守兒童所在的城市、鄉(xiāng)(鎮(zhèn))、村等應成立留守兒童工作委員會,成立留守兒童愛心幫扶站,協調政府、學校、家庭做好留守兒童的教育工作,從不同側面關注留守兒童,積極促進留守兒童同輩群體交往產生積極的影響,干預其對留守兒童產生的消極影響,使留守兒童能夠更加健康、快樂地成長。
[1]陳正良.同輩群體環(huán)境對青少年發(fā)展的影響.寧波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4,(5).
[2]葉敬忠,潘璐.別樣童年——中國農村留守兒童.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