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丁
淺論李全、楊妙真起義
郭丁
李全、楊妙真起義是金朝末年紅襖軍起義隊伍中最重要的一支武裝力量。李全、楊妙真在山東莒州東南磨旗山建立根據(jù)地并不斷壯大,隨后馳騁于山東半島、江淮等地區(qū)長期堅持斗爭,最后失敗。史界對李全、楊妙真起義主要是置于紅襖軍的一部分進行研究,然而李全、楊妙真的起義和許多義軍不一樣,他們自始至終反金,所以需要獨立出來進行研究,才能更加客觀地評價這場起義。
李全;楊妙真;起義
史界有關(guān)寫李全、楊妙真起義的論文不多,而專門寫李全、楊妙真的論文就更是寥寥無幾。一方面是因為李全、楊妙真起義可供研究的資料不多,很難有多少成果;另一方面大家更多關(guān)注紅襖軍起義,而對于其下的李全、楊妙真起義則缺乏關(guān)注。筆者在此粗略論述一下自己的薄見。
李全、楊妙真起義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李全本是農(nóng)家子弟,想做點生意,養(yǎng)家糊口,但是在金朝統(tǒng)治下的山東地區(qū),社會治安惡劣,強盜肆虐,他做生意血本無歸。正如《齊東野語》卷九《李全》曰:“時金國多盜,道梗難行,財本浸耗?!痹偌又晒跑婈牴テ平鸪闹卸迹敖鹬鞲Z汴,賦斂益橫”[1]。李全的家庭在重賦之下生活得十分艱難,這使得李全看到金朝統(tǒng)治的黑暗,在做順民不得的情況下,不得不走上反金起義的道路。
其次,李全所處的環(huán)境造就了其自身的個性。山東地區(qū)一直是宋金角逐的地方,此地的漢人素有反抗精神,故叛金活動久有傳統(tǒng)。辛棄疾就說:“山東之民,勁勇而喜亂,虜人有事,常先窮山東之民,天下有變,而山東常首天下之禍?!保?]作為山東濰州的李全,自然也繼承了這一傳統(tǒng)。
最后,金廷當(dāng)時要集中精力對付蒙古軍隊,山東地區(qū)的統(tǒng)治則較之以前有所松弛,這給李全以可乘之機。再加上宋廷的鼓勵,李全便走上了積極反金的道路。正如《金史》所說:“金自章宗季年,宋韓侘冑構(gòu)難,招誘鄰境亡命,以撓中原,事竟無成。而青、徐、淮、海之郊,民心一搖,歲遇饑謹(jǐn),盜賊蜂起,相為長雄……十余年靡費未息。 ”[3]
為了更好地了解李全、楊妙真起義以及在此過程中作用,筆者把該次起義的26年分為三個階段:獨立反金時期、附宋反金時期、降蒙反宋時期。
(一)獨立反金時期
從開禧元年(1205)至嘉定十一年(1218),這是李全、楊妙真起義的第一個階段。這一時期,李全基本上沒有依附任何外部勢力,而是在有限的范圍內(nèi)依靠自身力量進行反金活動,規(guī)模也較小。
宋寧宗開禧元年五月,李全焚毀了金統(tǒng)治區(qū)的山東漣水縣城,正式亮出了武裝反金的旗幟。此后,則潛行游擊于膠東半島丘陵的廣闊空間,等待時機的出現(xiàn)。金宣宗貞祐二年(1214),出現(xiàn)了“貞祐之亂”,群雄并起,爆發(fā)了楊安兒領(lǐng)導(dǎo)的紅襖軍起義。在這一背景下,“全與仲兄福聚眾數(shù)千”[1],乘勢而起,遂成為起義軍的一支主要力量。
金宣宗貞祐三年(1215),紅襖軍的另兩位重要領(lǐng)袖楊安兒、劉二祖相繼犧牲,李全收納了他們的余部數(shù)萬眾,以莒州東南潯河畔的磨旗山為根據(jù)地進行反金活動。并在此和楊妙真(楊安兒四妹,或曰女兒)結(jié)為夫妻。此后,夫妻倆開始并肩作戰(zhàn),承擔(dān)起領(lǐng)導(dǎo)北方義軍的重?fù)?dān)。
(二)附宋反金時期
從嘉定十一年至寶慶三年(1227),這是李全、楊妙真起義的第二階段。這一時期起義規(guī)模不斷壯大,發(fā)展為一支不容小覷的忠義軍,是反金的中堅力量。
宋寧宗嘉定十一年正月,李全渡淮連宋,開始了附宋反金的戰(zhàn)略。他很快得到南宋朝廷的響應(yīng),宋廷知楚州的應(yīng)純之接納了他,李全便開始以淮東宋地作為反金大本營。不久,他取得了附宋反金的第一場勝利。李全分兵襲破莒州,擒獲金守將蒲察李家。別將于洋攻克密州,兄長李福攻克青州。李全因此而立了大功,宋廷授予他武翼大夫、京東副總管職位。同時,南宋朝廷“見北軍屢捷”,認(rèn)為這支義軍值得利用,于是賜為“忠義軍”,用他們來牽制金朝的沖擊。由于李全義軍獲得南宋朝廷的承認(rèn),他便穿往于青、淮之間進行反金活動。
嘉定十二年(1219)初,金人圍攻淮西,李全領(lǐng)軍抗擊金人于嘉山,獲得小勝。三月,李全到達(dá)渦口(今安徽省懷遠(yuǎn)縣東北),“值金將乞石牙吾答名‘盧鼓槌’者將濟,全與其將鹿仙掩之,金兵溺淮者數(shù)千,俘獲甚眾?!苯又?,李全又“與阿海戰(zhàn)于化陂湖,大捷,殺金數(shù)將,得其金牌,追至曹家莊而還?!保?]這樣,李全在南宋正規(guī)軍“皆克不進”的情況下,在淮東擊退金兵,取得渦口之捷和化陂湖大捷,使淮東得以“三圍俱解”,而且使“金人不敢窺淮東者六七年?!保?]
化陂湖大捷后,李全名聲大噪,成為宋廷和金廷互相爭取的對象。南宋朝廷下詔,進李全為達(dá)州刺史,封其妻楊妙真為令人。此時的南宋朝臣也對義軍刮目相看,“嘗言全狼子野心,不可倚仗”的南宋權(quán)臣胡榘也改變了態(tài)度,作了《濠梁歌》詩來夸贊:“春殘?zhí)鞖夂渭言?,捷書夜自濠梁來,將軍生擒偽駙馬,敵兵十萬冰山摧。何物輕獧挑胡羯,萬里煙塵暗邊徼,邊臣玩寇不卻攘,三月淮堧驚蹀血。廟謨密遣山東兵,李將軍者推忠精,鐵槍匹馬首破陣,喑嗚叱咤風(fēng)云生。摧殺群妖天與力,虜丑成擒不容逸,失聲走透虜鼓捶,猶截騰驤三百匹。防圍健使催賜金,曹家莊畔殺胡林,游魂欲反定懸膽,將軍豈知關(guān)塞深。君不見,往日蘄王邀兀術(shù),圍合狐跳追不得,夫人明日拜函封,乞罪將軍縱狂逸。豈知李侯心膽粗,捕縛猘子才須臾。金牛走敵猛將有,沔州斬賊儒生無。宗社威靈人制勝,養(yǎng)銳圖全無輕進,會須入汴縛酆王,笳鼓歸來取金印?!保?]
同時,金朝廷又一次拉攏李全,金主璮下詔招納李全。李全便向金廷復(fù)書云:“寧作江淮之鬼,不為金國之臣?!保?]為了進一步表示其附宋抗金的決心,更是“以輕兵濰州,遷其父母兄嫂之骨葬于淮南,以誓不復(fù)北向?!彼€勸說金元帥張林降宋,沒有費一兵一卒,便使張林以青、莒、密、登、萊、濰、淄、濱、棣、滄、寧海、濟南等十二州歸于宋廷,并上書南宋朝廷說:“舉諸七十城之全齊,歸我三百年之舊主?!保?]南宋朝廷擢升李全為左武衛(wèi)大將軍、廣州觀察使、京東忠義軍都統(tǒng)制、馬步軍副總管。我們看到,李全義軍在艱苦的條件下,在不到兩年的時間內(nèi),便解放了幾乎全部的山東及部分河北地區(qū)。這可以說是他附宋以后積極抗金的集中體現(xiàn)。這一時期,無論是李全義軍的抗金熱情,還是所取得抗金成果,都達(dá)到了一個高峰。
南宋朝廷雖然招納了李全等領(lǐng)導(dǎo)的義軍,但是對義軍并不信任,而且還竭力排斥義軍。就拿當(dāng)時的朝廷大員許國來說,他在擔(dān)任淮東安撫制置使前,就向朝廷上疏指名李全“奸謀甚深,反狀已著,非有豪杰不能消彌。”他上任后,對義軍更是一副盛氣凌人的樣子,處處為難義軍,經(jīng)?!巴匆直避姡ㄖ咐钊攘x軍),有與南軍競者(指南宋官軍),無曲直偏坐之,犒賚十裁七八”[1]。而且在眾將官面前炫耀自己,更是向人狂言:“全仰我養(yǎng)育,我略示威,即奔走不暇已?!彼€逼迫李全向他參拜,這使義軍人人不滿。為了進一步向義軍示威,許國調(diào)集兩淮十三萬官軍舉行大閱兵,向留守楚州的紅襖軍楊妙真部進行武力威脅。這便是朝廷對待義軍的真實態(tài)度,在兩淮這么重要的地方,竟派出此人擔(dān)當(dāng)大任,也從側(cè)面反映了南宋朝廷的腐敗統(tǒng)治。
李全對南宋朝廷的腐敗統(tǒng)治也很不滿,這就促使他轉(zhuǎn)而謀求發(fā)展自己的實力。于是,寶慶元年(1225),李全策動所部謀反,逼死南宋淮東安撫制置使許國。許國死后,宋廷束手無策,既不能控制他們,又懼怕他們,只能“姑事涵忍而后圖之?!?/p>
當(dāng)時的山東是金、宋、蒙古三方角逐的地方,李全在反金的同時,還要抵擋蒙古軍的進攻。寶慶二年(1226)三月丙辰朔,李全在青州被蒙古軍包圍,“大小百戰(zhàn),終不利,嬰城自守”,以至于“食牛馬及人且盡,將自食其軍”[1],仍堅持一年有余。李全在青州被蒙古軍圍困后,宋廷非但拒發(fā)救兵,而且還挑動李全部屬夏全去攻擊楊妙真部。最后,李全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被迫降蒙。
寶慶三年,李全在青州降蒙后,宋廷便乘機殺死李全的兄長李福等數(shù)百人,逼李全的妻子楊妙真出逃海州。九月,李全得知消息后,痛不欲生,這才萌生了南還倒宋的念頭。他于是向蒙古“求南歸”,蒙古沒有答應(yīng),李全便“斷一指示南歸必釁”,才得到了蒙古軍的同意。
(三)降蒙反宋時期
從寶慶三年(1227)至紹定四年(1231),這是李全、楊妙真起義的第三個階段。這一時期,李全逐漸變成了一個地方割據(jù)勢力,游刃于宋、金、蒙三方 ,坐收漁翁之利,進而暗中做反宋的準(zhǔn)備 。
李全被困青州降蒙是不得已,然而促使其真正降蒙反宋的導(dǎo)火索則是親人被殺。他有了反宋的念頭后,一方面開始不斷來往于山東、淮東“歲貢于大元者不缺,格外恭順于宋以就錢糧,往往貿(mào)貨輸大元”[1],另一方面“又與金合縱”,挾三方以自主,割據(jù)一方,積蓄力量,而矛頭主要指向南宋。他還開始經(jīng)營江淮地區(qū),作為反宋的資本。他到江淮“厚募人為兵,不限南北”,又招募大量工匠,在山東建造海船,企圖從海道進襲杭州。他和妻子楊妙真經(jīng)常在海洋上大閱戰(zhàn)艦,進行實戰(zhàn)演習(xí)。在準(zhǔn)備了三年后,李全以楊妙真留守楚州做后援,自己于宋理宗紹定三年(1230)十一月率水陸大軍10余萬突發(fā)揚州灣頭,正式開始倒宋戰(zhàn)爭?!洱R東野語》載:“是時全合諸項軍馬,并驅(qū)鄉(xiāng)民二十萬,一夕筑長圍數(shù)千里,圍合揚州之三城,為必取之計?!崩钊受娕c宋軍多次交鋒,戰(zhàn)斗十分慘烈,宋軍采用各個擊破的戰(zhàn)術(shù),使李全無計可施,疲于奔命。終于在紹定四年(1231)正月,李全在攻至揚州附近的新塘后,因坐騎意外陷進泥淖,被宋軍亂槍刺死。李全死后,他的余部返還楚州,擁戴楊妙真為首領(lǐng)。四月,宋軍十萬大軍到達(dá)楚州,義軍又被宋軍打敗,損失慘重。楊妙真渡淮退往漣水,李全的余部或降或滅。這樣,李全被殺,楊妙真北歸隱退,倒宋宣告失敗,也標(biāo)志了李全、楊妙真起義的失敗。
歷史上對李全、楊妙真起義的評價有褒有貶,《宋史》把他列為叛臣傳,而湯顯祖在《牡丹亭》中卻把他描繪為一位草莽英雄,“賊子豪雄是李全,忠心赤膽向胡天。靴尖踢到長天塹,卻笑江南土不堅?!保?]今日史界對其也莫衷一是,各有各的看法,有必要對李全、楊妙真起義作一個重新的認(rèn)識。
第一,李全、楊妙真起義最基本的問題就是生活沒有保障,已經(jīng)到了家破人亡的地步。當(dāng)時山東地區(qū)處在戰(zhàn)禍的中心,處處呈現(xiàn)“寶貨山委而不得食,相率食人”[1]的亂象,兩河地區(qū)更是“赤地千里,人煙斷絕”[7]。在這種情況下,李全把矛頭指向了當(dāng)時的統(tǒng)治者——金王朝。但是,我們要看到,李全的反金立場非常堅定,這是他當(dāng)初起義的目的,也一直貫穿于起義的過程中。以后即使金朝幾次下詔招降,賜以高官,都被他拒絕。連金廷都不得不承認(rèn)李全為“腹之心患”,認(rèn)為和南宋一樣,是使其“不能專意北方”的兩大威脅之一。
第二,李全、楊妙真起義自身的局限性。李全作為農(nóng)民階級的一員,起義一開始還能盡職盡責(zé),安守本分,但在宋廷不斷賜于虛名以及實力下,就有點洋洋自得,私欲膨脹,開始排擠他人,如陷害季先、逼走彭義斌等義軍將領(lǐng)。等到他勢力不斷壯大后,就時不時以武力威脅宋廷,索要糧餉,他常說:“吾不患兵不精,唯患財不贍?!保?]金臣也白華說:“李全借大兵之勢,要宋供給糧餉,特一滑寇耳?!保?]而當(dāng)他落寞的時候又反悔自己的行為,他與眾將談話說:“‘我乃不忠不孝之人?!娫唬骸?jié)使何為有是言也?’全曰:‘縻費朝廷錢糧至多,乃殺許制置,不忠’?!保?]這就是農(nóng)民階級的兩面性,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福。面對眼前的東西不懂得珍惜,等到失去以后又后悔莫及。
第三,李全、楊妙真起義政治立場的特殊性。受地緣政治因素的影響,當(dāng)時,山東地區(qū)存在著宋、金、蒙三方的對抗,這里的義軍時叛時服。例如,另一位義軍首領(lǐng)時青曾在宋、金之間叛服無常,所以當(dāng)時的義軍并不具有鮮明的民族意識,政治立場不堅定。但李全和其他很多義軍首領(lǐng)不一樣,他自始至終都在反金,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降金,所以沒有違背他起義的初衷,這就是李全政治立場的特殊性。后來他反宋也多是在被動的情況下進行的,故大燕宣差也說:“相公(李全)服飾器用多用南物,乃心終在南耳?!保?]他在死的前一天還“取敕書,朝服南向,歷述平生梗概”,更是“淚如雨下”,使人不禁為這位草莽英雄惋惜。
總之,李全、楊妙真起義是在當(dāng)時特殊的歷史環(huán)境下形成的,它有備受詬病的一面,也有令人惋惜的一面,但這對患難夫妻的傳奇一生還是值得尊敬。
[1]脫脫.宋史:卷477李全傳[M].北京:中華書局,2004.
[2]辛棄疾.稼軒詩文鈔存[M].上海:古典文學(xué)出版社,1957:21.
[3]金史:卷 117.
[4]脫脫.宋史:卷162賈涉?zhèn)鱗M].北京:中華書局,2004.
[5]齊東野語:卷9.李全.
[6]湯顯祖.牡丹亭[M].徐朔方,楊笑梅校注.北京:人民文學(xué)出版社,2006:21.
[7]宇文懋昭.大金國志校證[M].北京:中華書局,1986:345.
[8]羅大經(jīng).鶴林玉露[M].北京:中華書局,1983:66.
[9]金史:卷 114.白華傳.
K247.01
A
1673-1999(2012)16-0121-03
郭丁(1987-),男,陜西安塞人,蘇州科技學(xué)院(江蘇蘇州215009)碩士研究生。
2012-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