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惠玲
(湖北民族學院 預科教育學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有關(guān)大學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關(guān)系的論題,相關(guān)成果并不少見。已有研究或從大學語文課程本身所具有的審美價值角度出發(fā)來探究審美教育的方法,或從大學語文課堂教學的角度來梳理審美教育的切實路徑,或從大學語文教學課堂評價標準的視角論述關(guān)注學生精神成長的重要性,以彰顯審美教育的價值。這些研究深化了我們對大學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問題的認識,然而,相關(guān)研究還有待深化與拓展。比如對于審美教育之于大學生人文精神塑造的重要意義,探究深度不夠;相關(guān)研究主要還是一種較為狹隘的 “文本”分析,對于大學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的接受者,即處在當下社會氛圍中的大學生本身存在的困惑關(guān)注甚少。鑒于大學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的密切聯(lián)系在學界仍未得到足夠的認同與重視,我們嘗試在對湖北民族學院預科教育學院大學語文教學實證研究的基礎(chǔ)上①筆者于2012年3-5月采用調(diào)查問卷、深度訪談等方式對湖北民族學院預科教育學院2011級學生進行了調(diào)研分析,共發(fā)放問卷350份,回收有效問卷326份,深度訪談20人。本文所依據(jù)的調(diào)查材料均來自本次調(diào)查所得。,探究通過大學語文教學實施審美教育的重要意義與有效途徑。
“未經(jīng)省察的人生沒有價值”(蘇格拉底語),時常反思一下我們的生活很有必要。我們當下生活的社會環(huán)境,有識之士對此早已是憂心忡忡,如葉朗先生在論述美育在當今世界的緊迫性時指出,在當今社會存在的眾多問題中,最突出的有三大問題:一個是人的物質(zhì)生活與精神生活的失衡,一個是人內(nèi)心生活的失衡,一個是人與自然關(guān)系的失衡[1]。文學評論家雷達先生在考察新世紀文學的精神骨骼與血肉品行時,亦直言不諱,認為中國社會的精神生態(tài)更趨物質(zhì)化和實利化,腐敗現(xiàn)象大面積蔓延,人心變壞,道德淪喪,銅臭泛濫,以致人文精神潰敗[2]。對于當下社會環(huán)境的此種描述或許有一些為強調(diào)而夸張之缺失,但是每一個關(guān)注自身存在狀態(tài)的個體冷靜下來,會不無悲哀地發(fā)現(xiàn),我們是如此真切地體驗著社會 “合理化自利主義”帶來的惡果。一個突出的例子就是當下國人的食品安全問題。李開復 “擔心每一樣食物,擔心它的品質(zhì),擔心生產(chǎn)者是否會為了盈利做了不該做的事,放了不該放的東西?!盵3]造成這種社會氛圍的緣由當然是多方面的,但其中崇尚所謂成功、財富、資產(chǎn)的較普遍社會心理是絕對不容忽視的,而且這也幾乎就是對當下 “浮生著甚苦奔忙”社會生態(tài)的真實回答。
從小就對這種社會氛圍耳濡目染的大學生群體當然不可能置身事外。在我們的調(diào)查中,在問及是否對自己的大學生活滿意時,有40%的學生 “不滿意”,40%的學生 “說不好”;有54%的學生在大學生活中的主要困惑源于 “生活意義”。有學生在個別訪談時真誠地說出內(nèi)心的困惑:“人活著是為了什么”、“信念的倒塌,以前總信奉、追求的東西破滅了”、“怎樣才能過得有意義”等等,甚至有青年在低語:“生無可戀,死亦艱難”。青少年時期是一個人的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重要時期,因此,作為大學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美育應(yīng)該得到足夠的重視。我們作為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人文教育工作者,不能僅僅用人人都必將經(jīng)歷 “少年維特之煩惱”一類的理由來搪塞、回避,而應(yīng)該在塑造大學生人文精神方面做出更積極、熱情、有效的努力。審美教育就是培養(yǎng)大學生的審美趣味、審美格調(diào)、審美理想的教育,旨在引導他們?nèi)ふ胰松囊饬x,去追求更高、更深、更遠的美好生活。
塑造大學生的人文精神,當然需要社會、學校、家庭、個人等多層面的有效聯(lián)動,本文擬從大學語文教學與審美教育的角度來探究更切實有效的路徑。關(guān)于美育對于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性,自從18世紀末席勒首次明確提出并論述美育問題以來,我國學者諸如蔡元培、朱光潛、葉朗等先覺者對此已有深刻、獨到的見解。鑒于審美與人生的關(guān)系在當下社會生活中仍未得到足夠廣泛的認同以及實踐的事實,我們認為很有強調(diào)審美教育的必要性,尤其是針對將要擔負起“引領(lǐng)社會文化”責任的青年大學生而言。
“美育屬于人文教育,它的目標是發(fā)展完滿的人性?!盵4]葉朗先生的真知灼見對于我們把握美育的實質(zhì)可謂啟迪至深。人為什么需要審美活動?美學理論揭示,它其實根源于人的本性。席勒曾在《審美教育書簡》中說:“只有當人充分是人的時候,他才游戲;只有當人游戲的時候,他才完全是人?!盵5]在這里,“游戲”自當就是對于人處在 “自由心境”中的一種審美狀態(tài)的描述。我們每個人在凡俗人生中當然要滿足物質(zhì)層面的需求,但不可否認的是,人一定還要滿足精神的需求,即成全 “人性的完滿性”,否則,人就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人,這就是人的本性。我們的教育內(nèi)容豐富多樣,有促進認知的教育,有促進道德的教育,有促進健康的教育,還有旨在促進鑒賞力和美的教育。在席勒看來,這最后一種教育是一切饋贈中最高貴的禮物,因為它是要 “培養(yǎng)我們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體達到盡可能和諧”,這是 “人性的饋贈”[6]。由此出發(fā),我們就可以理解為什么審美的趣味能夠給社會帶來真正的和諧,因為它把社會和諧自然而然地建立在每個人心中。這或許有些偏狹,但我們社會生活中的種種不和諧的人與事,也許與我們對美的認識不夠有關(guān)。
美育屬于人文教育,而從歷史上看,美與真、善一樣屬于哲學的永恒課題。美學與其他人文學科一道,研究的是人的生活世界,是人的意義世界和價值世界。這種學科屬性賦予美學以獨特的哲學品格。借鑒西方哲學家的論述,“哲學”的詞源學語義所揭示的主旨為 “對智慧的愛”[7]?!叭藨?yīng)當怎樣生活”被認為是哲學的首要問題。我們在 “終有一死”的前提下生活,而平庸不斷威脅著人的日常生活,所以一切偉大的哲學思想都在盡力探究何為此生真正的價值所在。如哲學家蘇格拉底自稱像一只虻子,整天到處叮人,用自己所有的時間來喚醒、勸導、指責每一個同胞,他要使人們覺醒。一個人首要的、第一位的關(guān)注不是自己的身體或職業(yè),而是追求 “靈魂的最高幸?!?。蘇格拉底寧愿被控 “有罪”而受審并被判死刑,也絕不放棄探討哲學——“什么是真正的好生活?”這是一切在內(nèi)心 “需要感到他自己存在于世界”的人們必須正視的問題,尤其是在現(xiàn)今 “天下熙熙”、“天下攘攘”的消費社會氛圍里,人不靜下心來思考這個命題,是不會獲得真正的幸福的。
我們在關(guān)于大學生人文精神的調(diào)查中發(fā)現(xiàn),有高達80%的學生認為人確實需要某種目標、意義才能活下去,89%的學生認為現(xiàn)階段探究 “人應(yīng)當怎樣生活”的問題很重要。這給我們教育者以警醒:不是要不要加強美育的問題,而是必須更多地研究美育,更好地實踐美育。王陽明曾說:“如草木之始萌芽,舒暢之則條達,摧撓之則衰痿?!盵8]青年學生自由活潑,蓬勃向上,審美教育利用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來熏染、引導,定能使學生的心靈不同程度地超越日常生活的凡庸、有限,而達于生命的豐美、無限。
在實踐美育的過程中,通過大學語文教學來生動形象、深入淺出地滲透美育,已經(jīng)得到專家、學者的高度認可。有研究者從大學語文的課程定位出發(fā),探究了美育實踐的具體方法,諸如通過教材名篇的審美情感分析、開辟第二課堂、注重對學生進行形象的美育等途徑,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人格,陶冶學生的審美情趣,豐富學生的審美實踐,此類研究對于我們實踐審美教育意義重大。
眾所周知,課堂教學是一門藝術(shù),要求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融為一體,但作為課堂教學的主要組織者、實施者,教師本身的素養(yǎng)將直接決定教學活動的質(zhì)量效果。如美國著名高校的校長們認為,大學教育的成功與否取決于教師的良莠,以至于在哈佛大學,專門從事學術(shù)研究的人員,只有寫出質(zhì)量很高的論文并在學術(shù)界嶄露頭角之后,才有資格上課,成為教學人員[9]。事實正是如此,沒有創(chuàng)新意識與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怎么可能引導、培養(yǎng)出創(chuàng)新型的人才?因此,作為大學人文教育者,大學語文教師應(yīng)當高度自覺地意識到自身擔負的重大使命,以自身卓越的人文學養(yǎng)、審美素養(yǎng)引領(lǐng)青年學生 “精神成人”。
結(jié)合關(guān)于大學生人文精神的調(diào)查,我們更清楚地認識到教師肩負的使命。一名學生在訪談中說:“不明白為什么這么多人不去追求進步。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在談?wù)撝镔|(zhì)與現(xiàn)實?!边@位學生的迷惘、孤獨及其內(nèi)心正在掙扎的信念,正是我們?nèi)宋慕逃弑仨毟用鞔_自身使命、投身美育人文實踐的根本緣由——我們有責任去呵護青年學子由于當下社會環(huán)境的裹挾正愈益脆弱的人生信念!讓人欣慰的是,調(diào)查顯示,有高達84%的學生最希望通過大學語文學習收獲人生智慧、人文素養(yǎng),69%的學生認為大學語文課堂適宜探討人生意義諸問題。大學語文教師明確了學生內(nèi)心的期待,理當高度自覺地通過不斷探究、改革大學語文教學,實踐審美教育,促進大學生 “精神成人”。
筆者與所在學院的大學語文教師正在圍繞旨在對學生進行人文熏陶的審美教育做著熱情、努力地嘗試。我們充分利用大學語文教材所選篇章本身具有的審美特質(zhì),通過創(chuàng)設(shè)情景、課堂討論、話劇演出、博客交流、自編文集等方式,加強對學生人文精神的濡染。如我們學院的一位青年教師,懷揣深深的人文情懷,高度自覺地實踐著美育的理想。在探究 “思想、真理”這個單元主題時,結(jié)合所選篇章《蘇格拉底最后的申辯》,進行了大膽而精彩的教學革新。該文節(jié)選自柏拉圖的《申辯篇》,如果按照傳統(tǒng)教學范式,向?qū)W生系統(tǒng)地講解蘇格拉底所開創(chuàng)的哲學及其深刻意義,未必能真正喚起學生對哲學家以及哲學的感知。這位教師為了切實讓學生對蘇格拉底所代表的人類精神有真切的感受、體驗,經(jīng)過不斷摸索,最終采用教師講授與學生參與式體驗相結(jié)合的方法來引領(lǐng)學生探討,即激勵學生認真研讀原典作品,反復揣摩作品承載的思想、精神,然后小組成員一起合作,將作品改編成劇本,精心排練,在班級正式演出。事實證明,無論是作為演員的直接參與者還是作為觀眾的間接參與者,都在有意無意之間被一種神圣的氛圍感染了,一名學生回憶當時情景說,“我們完全沉浸在蘇格拉底的世界里,開始學著用哲學的方式去思考”。由老師引領(lǐng)施行的這種美育人文實踐,得到了學生的真誠認可。有學生在《大學語文閱讀》課程學習總結(jié)中盛贊:“它使我理解了什么是藝術(shù)人生,什么才讓我們的生活更有意義,……在這個物欲橫流的社會,怎樣才能達到高度的精神追求?!碑敶髮W語文教師懷抱人文理想,銳意進取,大膽摸索,以切實的審美教育,真誠呼應(yīng)青年大學生心靈渴求的時候,他 (她)的事業(yè)并不顯赫,但將光茫永存!
“大學語文只有改革才能贏得尊重”[10]!大學語文教師在繼續(xù)努力提升學生的口頭、書面表達能力的同時,理當更加自覺地實踐美育,提升學生的人文素質(zhì)和審美能力。今天的大學生,有朝一日,將自己在大學里所學的東西幾乎都忘記了,卻還有一種東西讓他們永遠得到慰藉——那就是關(guān)于生活意義、生活價值的一種美的判斷力、鑒賞力。
[1][4][8]葉 朗.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426、402、420.
[2]雷 達.新世紀十年中國文學的走勢[J].文藝爭鳴,2010,(2).
[3]李開復.尋找所有放心食物[N].南方周末,2011-12-30.
[5][6]徐恒醇.《美育書簡》導讀[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2.144、149-150.
[7][法]費 希.什么是好生活[M].黃迪娜,吳曉斐譯,長春:吉林出版集團有限公司,2010.
[9]朱恒夫.美國著名大學本科生創(chuàng)新教育述評[J].中國大學教學,2011,(10).
[10]陳建強,張 國,張 劍.大學語文只有改革才能贏得尊重[N].光明日報,2007-05-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