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銳強
(福建農林大學黨委辦公室,福建福州 350002)
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研究與理性培育實踐
沈銳強
(福建農林大學黨委辦公室,福建福州 350002)
在全球化、網(wǎng)絡化、一體化背景下,新世紀大學生政治參與的行為隨著社會變化而形成不同的特質。切實做好良性政治參與行為的培育和引導,務必客觀分析大學生政治參與的意識和效果,強調理性引導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現(xiàn)實必然性,突出大學生與社會的和諧、共同進步,做好政治參與熱情的激發(fā)培育和有效引導兩方面工作,從渠道、動機、意識、行為表現(xiàn)和文化氛圍營造等方面探討有效的途徑與思路。
大學生;政治參與;培育;實踐
從歷史進程來看,對每一次社會變遷、政治變革、重大突發(fā)事件、新的社會思潮以及政治環(huán)境的轉變,青年人都表現(xiàn)出極強的敏感性、政治性、感召性和激進性。對于當代大學生而言,這些特質不一定都直觀地表達出來,但是社會交往方式的改變、新興網(wǎng)絡媒體的“無孔不入”,使得進入虛擬網(wǎng)絡空間的大學生們能隨時隨地地表達對社會的意見、建議和對政治的評價。這種政治參與的方式和評價的途徑、效果可能會有所偏差,但這種表達的渠道是相對便捷的,因此有必要對大學生紛繁復雜的政治觀點、意識表達給予客觀的評價和有效的引導。
改革開放30年來,大學生政治參與行為的主流仍表現(xiàn)為對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與支持。隨著市場經濟、民主政治、公平競爭、效率優(yōu)先等新觀念的不斷深入,大學生的國家主權意識和民族主義情感也在全球化進程中得到切實的加強。當代大學生在面對火災、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時,在西方國家惡意抨擊我們國家民主權利、人權狀況以及經濟政策時,在理性看待國力增強對民眾幸福指數(shù)影響時,表現(xiàn)出令其他國家青年人贊嘆的勇氣、魄力與意志,這種勇氣、魄力與意志自然而然地表現(xiàn)為極強的愛國熱情和政治表達情感。
我們可以從“三個轉變”來理解和分析當代大學生對待政治事件所表現(xiàn)出的這些現(xiàn)代性特征。
一是參與格局的轉變,就是從以往單一的政治斗爭、文化批判的形式向以青年文化主義為核心的大學生政治參與多元化格局的轉變。多元化體現(xiàn)在大學生開始使用寫作、漫畫、音樂、游戲等不同形式來實現(xiàn)政治參與,網(wǎng)絡表達的組織化程度正在日益提高。
二是參與風格的轉變,從前期一味地批判反抗向以包容、豁達、開放的視野和胸襟來吸收和借鑒其他國家先進文化成果、尊重其他國家政治選擇的風格轉變,懷著更加理性的態(tài)度來看待政治事件。如1999年我國駐南聯(lián)盟大使館被炸,激起大學生的反美情緒。學生雖然有些激烈的表達方式,但總體上是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表達自我的政治態(tài)度和參與意識。
三是參與內容的轉變,即從口號式、游行式的運動性參與行為向網(wǎng)絡信息時代依靠精神力量凝聚人心的形式轉變,突出地表現(xiàn)為內容多樣、個性突出、自由度高、機制靈活、參與廣泛、自主性強的多種活動參與形式并存的新格局。網(wǎng)絡論壇、微博互動、日志轉載、個性化視頻制作等新的傳播渠道速度更快、影響面更廣,同時管控和引導力度也有待進一步加大。
大學生政治參與是保持社會安定、繁榮國家政治文明、實現(xiàn)社會和諧健康發(fā)展的重要助推力。當前,政治意識形態(tài)多樣,西方國家借民主、人權、西藏問題等干擾我國政治生活,兩岸關系問題錯綜復雜,少數(shù)民族工作任重道遠,區(qū)域經濟發(fā)展水平有所差異,形式多樣的非法宗教勢力加緊在高等院校開展?jié)B透活動……如何保障大學生不為其所惑,如何引導大學生更加自覺主動地加強核心價值觀建設以堅定社會主義信念是一個重大課題。作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主力軍,大學生群體的穩(wěn)定是保證社會安定的前提,大學生群體的聰明才智是推動國家政治文明建設的重要助推力,而大學生群體的政治素養(yǎng)養(yǎng)成則是促進社會和諧健康發(fā)展的關鍵因素。
大學生政治參與有助于進一步規(guī)范引導和逐步擴大公民政治參與,進一步發(fā)展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校園是大學生生活和學習的主要活動場所,大學生與外部社會聯(lián)系較少,客觀上造成大學生參與政治的空間和范圍具有局限性、緊湊性,學生組織和社團組織活動也無法真正滿足大學生參與政治的迫切需要,使得政治參與的效果不明顯、水平上不去、影響出不來,導致了大學生政治敏感性強而參與度不高的尷尬狀態(tài)。因此必須推動大學生健康有序的政治參與,以實現(xiàn)“建設民主、富強、文明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目標。
推進大學生理性政治參與的基本立足點,在于對青年大學生逐漸包容化的個性自由的崇尚追求,對青年權益的法律維護與制度保障,對社會主義建設新生力量的及時鞭策與有力引導,以及實現(xiàn)大學生與社會的和諧與共同進步。
一是要引導大學生尋求正確的參與渠道。參與渠道是有序政治參與的基本條件。要依據(jù)大學生喜歡和樂意接受的標準來尋求新的渠道,避免出現(xiàn)自發(fā)組織的環(huán)境保護、動物保護和維權救助等無序行動,克服多元價值觀的種種誤區(qū),避免政治參與的盲從性、突發(fā)性和不可控性。
二是要促使大學生保持端正、務實、科學的參與動機。參與動機是有序政治參與的內在驅動力。動機的引領應當遵循開放創(chuàng)新和多元統(tǒng)一的發(fā)展路徑,不得違背現(xiàn)代社會的發(fā)展規(guī)律,政府組織、家庭成員和社會大眾都要以積極包容的態(tài)度給予實際的支持,這樣才能使得大學生政治參與的社會性質不因發(fā)展模式過多過雜而發(fā)生變異。
三是要幫助大學生樹立具有社會主流導向的參與意識。參與意識是關系政治傾向、政治氛圍、政治感情的主要因素。在實踐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主流導向不能丟棄,也要充分考慮和顧及大學生社會參與、政治心態(tài)、權利保障、利益訴求等方面可能衍生出來的多種問題,健全利益訴求表達的機制和社會矛盾糾紛協(xié)調機制,這些都在很大程度上關系到青年大學生對國家和政治使命感的認同和追求。
四是要實現(xiàn)對大學生有序、有理、有度的參與引導。參與引導是有序政治參與的必要保障。在社會輿論的正確導向下,鼓勵大學生以觀念認同和責任擔當為特征的全方位參與。要鼓勵大學生踴躍加入黨團組織,提高參政議政的自覺性、主動性、吸引力,鼓勵大學生廣泛參與社會公益活動,倡導政治參與形式的多樣性,防范青年大學生的政治參與出現(xiàn)無序化、非理性的境況。
五是要形成鼓勵大學生有序政治參與的文化環(huán)境。黨的十七屆六中全會對文化大繁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借此將大學生政治參與的行為提升到文化的領域,重點就是要體現(xiàn)有序政治參與群體的精神價值,這種文化的架構體現(xiàn)在大學生對政治道路、政治方向、政治目標、政治理念的認同與踐行,內化為對國家、對民族、對人民的深厚感情和全球化進程中“國本”地位的尊重與自覺文化。這種政治參與文化的形成與發(fā)展是對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極大鞭策。政治參與文化建設重點在高校,但是培育的陣地仍深深根植在社會,社會各個領域、不同階層都應當為大學生政治參與提供更加具體的平臺與實踐途徑,以此推動大學生政治參與文化與經濟社會的協(xié)同發(fā)展與共同提升。
[1]何紹輝,黃海.新時期青年政治意識表達變化研究[J].中國青年研究,2011(12).
[2]張雪梅.談社會轉型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影響[J].華北電力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7).
[3]高紅波.我國青年政治參與研究述評[J].中國青年研究,2010(1).
[4]邵二輝.新形勢下青年政治參與的幾種演變[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06(4).
[5]劉金文,陳騰.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矛盾性的理性解讀[J].北京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06(4).
G641
A
1008-178X(2012) 02-0122-03
2011-11-20
2010年度福建省教育廳社會科學研究項目(JA10147S)。
沈銳強(1981-),男,福建漳州人,福建農林大學黨委辦公室助理研究員,從事高校黨建與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