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祥國,丁 楊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人文學院,北京 100029)
高校學生英語學習行為決策的心理干預
孔祥國,丁 楊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人文學院,北京 100029)
英語教學過程中利用行為決策的規(guī)律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學習熱情,培養(yǎng)其良好的學習習慣。心理干預的過程可分為教學中的心理干預和測試中的心理干預。教學中的心理干預可以從合理分組、心理帳戶、電子檔案袋和認知偏差四個方面入手;測試中的心理干預可通過分級測試、錯時測試和問卷設計等方面來達成。
心理干預;行為決策;心理帳戶;分級測試
高校學生英語學習熱情不高、效率低下一直是困擾廣大教師的難題。由于學生間英語水平存在較大差異,水平較差的學生容易喪失學習興趣;英語學習的時間跨度長,很多學生也易于失去學習的動力。為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動力,高校英語教師必須調(diào)整教學策略,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提高其自主學習的效率。
在教學實踐與研究中,大學英語教師通常側(cè)重于學生自主學習中相關學習策略的研究和自學能力的培養(yǎng),而對教學過程中針對學生的行為決策進行心理干預的研究和實踐相對不足。自1954年著名心理學家沃德·愛德華茲(Ward Edwards)發(fā)表論文“The TheoryofDecision-making”以來,行為決策理論開始盛行在心理學和管理學領域。2002年度諾貝爾經(jīng)濟學獎授予了行為決策學的創(chuàng)始人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丹尼爾·卡尼曼(Daniel Kahneman)之后,行為決策學也越來越受到學術界和社會各方的廣泛關注[1]。這一理論為高校英語教師如何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干預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研究角度。
行為決策理論認為,在面臨決策時,大多數(shù)情況下人們都不是作為一個完全理性的角色來進行抉擇的。所以,了解了人們在決策過程中的傾向性,便可以利用這些規(guī)律對其進行必要的心理干預,從而有效地影響其決策過程和結(jié)果。高校英語教師應了解學生的學習行為決策規(guī)律并采用必要的心理干預,引導學生做出正確的行為決策。
在高校英語教學過程中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可以分為教學中的心理干預和測試中的心理干預兩種方式。教學中的心理干預可以從合理分組、心理帳戶、電子檔案袋和認知偏差等方面入手;測試中的心理干預可通過分組測試、錯時測試、問卷設計等方面來達成。
為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和協(xié)作能力而進行分組是高校英語教師們經(jīng)常采用的教學手段。但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通常是讓學生自愿組合或按學號順序分組。這樣的分組存在一定的弊端:自愿組合的小組成員之間關系較好,有些學生會將任務都交給一到兩個學習較好的同學去完成,這樣就不能保證每個同學都得到充分的練習;按學號分組可能會導致小組成員之間、各小組之間的水平差別很大,不利于小組成員之間的相互學習和共同進步。有鑒于此,在教學組織中,教師應將成績好、中、差的學生分別安排在各個小組中,保證每個小組的整體水平大致相當,便于展開教學。但是這種以教師意愿為主的分組也會面臨小組成員之間相互合作意愿不高的問題。教師可通過以下心理干預策略提高小組成員間相互合作的意愿與效果:
(1)通過講解博弈論的囚徒困境引導學生相互合作
所謂博弈論的囚徒困境(prisoner’s dilemma)是指在非合作條件下雙方尋求自身利益的結(jié)果使得兩者境況均變得更糟的一種情況[2]。審訊過程中,兩個共同犯案的囚徒面臨著坦白與不坦白兩種選擇。如果兩人都不坦白,那么他們將因證據(jù)不足而獲得最短的判刑年限。但由于兩個囚徒之間很難達成具有約束力的協(xié)議,所以每個囚徒都按自己的想法和利益選擇“最優(yōu)策略”——坦白,其結(jié)果卻是雙方得到非最優(yōu)結(jié)果——判刑年限比都不坦白要長。
“囚徒困境”的理論解釋了一個道理:只有在相互信任和協(xié)作的情況下,人們才能夠達到共贏的最優(yōu)結(jié)果。所以在課堂教學的組織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布置相關閱讀材料以及游戲和討論等方式加深學生對囚徒困境的理解,增加他們相互合作的意愿。
(2)通過伙伴互評等方式使學生感受到進步
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經(jīng)常反饋學生相互合作的效果,方法之一在于教師可通過伙伴互評(peer evaluation)的方式來讓學生相互檢查小組成員的作業(yè)并給出評價和修改意見。通過這種方式,成績較差的學生可以了解好學生的學習方法,從而彌補知識上的不足;成績較好的學生在評價別人的同時,也可以通過指導與合作收獲更多。教師還可以指導學生通過記學習日志來體會和記錄自己的學習心得,或通過定期訪談幫助學生對比合作前后的成績與收獲。在充分體會到個人的進步之后,學生的學習動力自然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表2示,2014年黑龍江省腫瘤登記地區(qū)合計發(fā)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是肺癌,粗發(fā)病率為65.58/10萬,占全部新發(fā)惡性腫瘤病例的24.88%。其次為乳腺癌、肝癌、結(jié)直腸癌、甲狀腺癌、胃癌、宮頸癌、子宮體癌、卵巢癌和胰腺癌。城市地區(qū)發(fā)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是肺癌,粗發(fā)病率為66.87/10萬,占全部新發(fā)惡性腫瘤病例的23.82%。其次為乳腺癌、結(jié)直腸癌、肝癌、甲狀腺癌、胃癌、宮頸癌、子宮體癌、卵巢癌和胰腺癌。農(nóng)村地區(qū)發(fā)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是肺癌,粗發(fā)病率為62.15/10萬,占全部新發(fā)惡性腫瘤病例的28.51%。其次為肝癌、乳腺癌、胃癌、結(jié)直腸癌、宮頸癌、胰腺癌、食管癌、甲狀腺癌和卵巢癌。
1985年,芝加哥大學行為經(jīng)濟學家理查德·薩勒教授(Richard Thaler)發(fā)表“心理賬戶與消費者行為選擇”一文,正式提出“心理賬戶”(mental accounting) 理論,系統(tǒng)地分析了心理賬戶現(xiàn)象[3]。心理帳戶是指人們在進行行為決策的過程中,通常會在心理上對行為決策的選擇結(jié)果進行分類記賬、編碼、估價和預算等[4]。例如,人們在花費辛苦賺到的錢時通常會斤斤計較,但是如果同樣數(shù)目的錢是通過抽獎獲得的,人們會比較大方地花銷,不做太多的計較。這是因為,人們會將辛苦錢和幸運錢歸于不同的心理帳戶中,花賺來的錢會心疼,而花抽獎獲得的錢就不會。也就是說,人們在面臨選擇的過程中,通常會將不同的選擇對象歸于不同的心理帳戶中,然后對一些本質(zhì)相同的事物進行不同的處理。
在高校英語教學中,利用心理帳戶理論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幫助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建立多個心理帳戶,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果具有積極的作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在一次課中穿插不同的內(nèi)容(如課文背景、文章結(jié)構(gòu)分析、詞匯、語法、寫作等),在課后作業(yè)的布置中要求學生練習不同的技能(聽、說、讀、寫、譯),在學習成果反饋的過程中進行不同的測試(聽力、口語、閱讀、翻譯、寫作),通過多種方式達到提高英語水平的共同目標。此外,學生也會感覺到自己的學習過程層次分明,不會產(chǎn)生厭倦心態(tài)。
教師可以讓學生建立自己專用的電子郵箱,并把學習過程中所有的相關資料和學習成果都發(fā)到郵箱中,以建立自己的英語學習電子檔案袋,并將密碼告訴教師,便于教師隨時檢查。電子檔案袋的使用可以對學生起到非常重要的心理干預作用。首先,學生會認為自己的學習過程完全處于教師的時時監(jiān)控之下,其學習動力和自制力會因此而大大加強。其次,電子檔案袋可以積累學生的學習成果,便于學生自己總結(jié)提高,也有助于學生建立自我成就感。教師可以通過訪談、測試、課堂學習日志等方式檢測電子檔案袋的使用效果。
心理學的實驗證明,個體的信息加工能力具有局限性,人們經(jīng)常依賴經(jīng)驗、經(jīng)歷與情結(jié)進行決策[5],個體的判斷和決策因此都會產(chǎn)生偏差。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存在認知偏差,學生會因為獲取方式或渠道的不同而賦予同樣的知識不同的心理價值或重要性。通過訪談、問卷、日志等方式,教師會發(fā)現(xiàn),對于同樣的知識,學生會認為通過實踐去掌握比通過教師講授去掌握效果更為明顯,學生也更樂于自己去實踐。所以在教學組織過程中,教師要有效利用學生的認知偏差進行心理干預。課堂上多設計由學生實踐參與的活動(如presentation,role play,Q&A等),課下鼓勵學生進行實踐活動(如讓學生自己總結(jié)所學知識的重點、難點;讓學生自己設定學習目標并定期檢查),鼓勵學生在現(xiàn)實語境中體驗、應用所學知識。
測試是教學過程一個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亞瑟·休斯(Arthur Hughes)認為測試能為個人和群體的成績提供更精確的信息,并為教學提供更有益的“回波效應”(backwasheffect)[6]。在測試過程中,教師也可以充分利用測試手段對學生進行心理干預。
以詞匯測試為例,每個學生有10分的起評分,提供三種不同類型的試題由學生選擇:A型題包括10個基礎詞匯的應用,答錯1題扣1分,答對不加分;B型題包括10個基礎詞匯和10個中等難度詞匯的應用,基礎詞匯答錯1題扣1分,答對不加分,中等難度詞匯答錯不扣分,答對1題加1分;C型題包括10個基礎詞匯、10個中等難度詞匯和10個較高難度詞匯的應用,基礎詞匯答錯1題扣1分,答對不加分,中等難度和較高難度的詞匯答錯不扣分,中等難度詞匯答對1題加1分,較高難度詞匯答對1題加2分。
A、B、C型題各有相應的復習資料:A型題包括20個基礎詞匯的應用,B型題包括20個基礎詞匯和20個中等難度詞匯的應用,C型題包括20個基礎詞匯、20個中等難度詞匯和20個較高難度詞匯的應用。學生可自由選擇相應的測試類型并領取相應的復習資料。
面臨這樣的測試形式,學生通常會傾向于選擇B型題或者C型題,因為這樣做有獲得更高得分的可能性,而且不會有什么損失。這恰好起到了激發(fā)其學習積極性的作用。
根據(jù)學生的高考成績和入學測試成績掌握學生的基本情況,然后對不同水平的學生分不同時段進行不同難度的測試:對于程度較好的學生,選擇較難的測試材料,使其獲得一個較低的分數(shù);對于程度較差的學生,選擇較易的測試材料,使其獲得一個較高的分數(shù)。此種測試會對學生的心理產(chǎn)生影響:錯時測試可以使程度較好的學生發(fā)現(xiàn)自己的差距,幫助程度較差的學生樹立信心,以激發(fā)其學習積極性。
錯時測試能在心理上對學生起到積極的作用,但是如果將此模式下所獲得的成績作為學生的形成性成績就會有失公平。為了對不同測試材料的難度差有一個較為科學、客觀的認定,教師可以事先采用計算機軟件range或者wordsmith等來衡量測試材料的單詞覆蓋率,以此為依據(jù)來形成相應的換算比例,以便公正地給出形成性成績。教師也可以事先選取一到兩個班的學生同時測試兩套材料,根據(jù)其成績的差別來確定這兩套測試材料的難度差并以此對學生的成績進行換算,既對其進行了有效的心理干預,又可以保證成績的公平有效。
問卷調(diào)查是教師收集教學資料的重要形式,通過問卷教師可以全面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學習效果以及存在的問題。但是問卷的作用絕不止于此,教師可以利用問卷的內(nèi)容設計來對學生進行有效的心理干預,使其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問卷的設計中應包括一些刻意設計的心理暗示和干預內(nèi)容,以此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為了達到更好的心理干預效果,在問卷的開頭可以標明“此問卷是根據(jù)以往學生的學習習慣設計的”,學生會認為此問卷所提供的信息表明了其他學生的基本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無形中就會根據(jù)題干和選項所提供的信息來修正和完善自己的學習行為。
另外,問卷調(diào)查時要有明確的獎勵或者懲罰暗示,這樣可以使學生更加重視問卷的回答。如在問卷開頭標明“如果認真回答問題,則可根據(jù)問卷所獲得的數(shù)據(jù)給回答者提供最適合他們的學習方法”等。
高校英語教學的一個重要目標就是要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幫助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具備較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如何有效地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熱情,并鼓勵其將這種熱情帶到將來的工作生活之中,是高校教師永遠的課題。通過積極有效的心理干預促使學生自主自愿地學習知識,不失為一個值得教師們?yōu)橹Φ哪繕恕?/p>
[1]奚愷元.別作正常的傻瓜[M].北京:機械工業(yè)出版社,2006:XI.
[2]曹榮湘.走出囚徒困境—社會資本與制度分析[M].上海:三聯(lián)書店,2003:298.
[3]Thaler,R.Mental Accountingand Consumer Choice[J].MarketingScience,1985,4(3):199-214.
[4]李愛梅,凌文銓.心理帳戶:理論與應用啟示[J].心理科學進展,2007,15(5):727-734.
[5]李曉周,丁志國.基于認知偏差的非理性決策行為解析[J].當代經(jīng)濟研究,2010(6):59-62.
[6]Hughes,A.TestingforLanguageTeachers[M].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2000:11.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College Students’Decision-making in English Learning
KONGXiang-guo,DINGYang
(School ofthe Humanities,BeijingUniversityofChinese Medicine,Beijing100029,China)
In the process of college English teaching,teacher’s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on students based on the theory of decision-making can effectively arouse the students’enthusiasm for study and cultivate their good study habits.The process of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falls into two categories: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teaching and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testing.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teaching is reflected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logical grouping,mental accounting,E-portfolio and cognitive bias.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 in testing can be achieved bymeans ofgraded test,staggered test and questionnaire design.
psychological intervention;decision-making;mental accounting;graded test
H319
A
1008-178X(2012)01-0172-04
2011-10-21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質(zhì)量工程項目校級精品課程《大學英語III、IV》(XKC201009)。
孔祥國(1979-),男,山東泗水人,北京中醫(yī)藥大學人文學院講師,碩士,從事英語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