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 欣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 外語系,北京 102617)
英語教學中的社會性別缺失探析
湯 欣
(北京石油化工學院 外語系,北京 102617)
盡管性別語言研究碩果累累,但在英語教學中教師和學生的社會性別缺失現象比比皆是,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語言學習的效果.本文從社會語言學的視角分析語音、詞匯和句法層面在英語教學過程中出現的社會性別缺失現象,并提出應對策略,以期對英語學習有所反撥.
英語教學;社會性別;缺失
性別語言研究與外語教學是什么關系呢?可以這樣說,性別語言研究和目前國內的英語教學基本上是脫節(jié)的,也就是說,性別語言研究的成果基本沒有應用到英語教學實踐中.在目前的英語教學過程中,絕大多數教師在進行教學活動時忽略了語言性別的差異.國內的英語教學基本上是無性別差異的,學生輸出的語言是“無性別的”或“中性的”,但這并不等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中性.
什么是性別語言呢?它是指男性和女性所使用的具有性別特征的語言以及某一語言中用來區(qū)別男性與女性的語言現象(Coates:1993).關于性別語言的研究無論在國外還是國內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國外早期的關于性別語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少數民族部落范疇.早在16世紀就出現了關于性別語音差異的研究.時至今日,語言與性別問題已經引起了學者們的廣泛關注,只是研究的成果不夠系統(tǒng).不可否認的是,女權運動與民權運動都對性別語言的研究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但是,其研究的重點基本圍繞中產白人男女在不同背景下的交際風格等.較之于國外對性別語言的研究,國內的研究起步則較晚.初期的社會語言學方面的專著,如祝畹瑾的《社會語言學概論》涉及到了性別語言問題.后來出現了大量的以語言中的性別歧視和差異為內容的大量介紹性或綜述性文章(王烈琴:2009),如楊永林的《性別在英語句型中的表現》等.對漢語中的性別歧視和差異的文章也不斷地出現,還出現了一些理論譯介與書評.就性別語言研究的內容而言,主要集中在語言中的性別歧視研究與性別差異研究.語言中的性別歧視包括對男性和女性的歧視,但主要是指對女性的歧視.另外,關于語言差異的解釋理論也很多,諸如禁忌說、聲望說、優(yōu)勢論等等.篇幅有限,不再贅述.
那么,這種社會性別的缺失在英語教學中有何具體表現的呢?我們又該適時作出怎樣的改進與調整呢?下文將分別從語音、詞匯和句法層面分別進行闡述.
今天,英語性別差異的研究遍及語音語法、詞匯、語義、會話模式、方言、多語環(huán)境、語言習得性, 言語能力、類語言等等各個領域(楊永林:1989).下面首先從語音/語調層面進行分析.
性別語言在語音層面存在著顯著的差異.然而,這種差異在國內的外語教學過程中卻是基本被忽略的.也就是說,國內的語音教學中存在明顯的社會性別缺失現象.這主要是由于國內英語教師性別語言意識的缺乏.
性別語言的研究表明,女性同受過良好教育者、社會地位較高者一樣,更多地在元音后發(fā)出[r]音,這種發(fā)音在英語國家中被認為是更加標準的.研究結果還顯示,無論是在單詞還是句子中,女性發(fā)[r]音的頻率要比男性高很多.但是,在目前國內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很少會和學生介紹或強調這一點.教師往往會介紹給學生,在美式英語中會出現元音后的[r]音.如此一來,若學生在進行聽力訓練的過程中聽到這個音,學生多會認為這是美式英語,而不能從社會身份的角度去判斷很分析說話人.在語調層面,著名的語言學家Lakoff研究發(fā)現女子常使用一般疑問句的語調來回答對方所提出的問題.在只有兩個人的語輪轉換中,當女性被問到只有她自己才知道答案的問題時,她就很有可能用問句的語調來回答問題,而這反映出的僅僅是猶豫不決的語氣或是對對方的一種尊重.但是,在目前國內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在很多時候機械化地教授學生在問句和部分感嘆句中人們才使用疑問語調.學生很容易機械地套用這種語調模式而不能正確理解說話者真正要表達的含義.筆者隨機購買了十余本國內出版的語音方面的教材,其中沒有任何一本涉及社會性別概念.這在一定程度上對國內英語教材的二次開發(fā)提出了新的課題.
以上簡要舉例說明英語教學中社會性別的缺失帶來的問題,下面再從詞匯層面加以簡要分析.
可以這樣說,無論從研究的廣度還是數量上關于性別語言的研究更多地集中在詞匯層面上(周彥涵:2011).學者們多從性別歧視的角度來研究性別語言.John Gray曾經提出女性會較多地使用夸張的詞匯來表達情感,其目的是希望引起他人的注意,所以對于這類略為夸張的詞匯不能按照字面意思本身去理解.女子更有可能使用“such”、“pretty”、“vastly”等之類的強勢詞匯,盡管有一部分男性也會使用這些詞匯,但這被認為是女性英語的典型特征(楊永林:1989).另有國外學者對大學生進行研究后表明,女性對顏色的感知能力比男性更高.她們在色彩描繪方面,精確性也高于男性.男性多使用基本色彩語碼,在使用復雜色彩語碼進行相應的色彩描繪時,女性表現出更高的準確性,女性使用復雜色彩語碼的機會也更多一些(Key:1996).
在國內的英語教學中,關于性別詞匯的差異則多集中在詞綴的屈折變化上.甚至到了大學階段,英語教師強調的還是在有些情況下,表示陰性名詞時要在表示陽性的詞尾加-ess.例如,在某出版社出版的一套被國內眾多學校使用的英語教材課后習題中就有這樣的專項練習.盡管會有部分英語教師從女權主義的角度提醒學生這些詞匯反映出了性別歧視,但僅此而已.在描寫女性特點詞匯的選擇上,問題就顯得尤為突出了.例如,在描寫女性“笑”這個動作詞匯的選擇上,由于對社會性別概念的缺失,國內學生大多數都會選擇“l(fā)augh”,而不是“smile”或“giggle”.盡管女性也有大笑的時候,但是其社會性別決定女性往往會采取更加優(yōu)雅或委婉的表達方式.社會性別缺失在英語教學中最直接地體現在寫作中,英語教師除了學生書寫的筆跡外,幾乎無法判斷一篇作文的作者性別.
在句法層面關于性別語言的研究顯示,女性話語要比男性客氣得多.比較典型的例子就是對反意疑問句的使用.較之于男性,反意疑問句更常見于女性語言中,甚至在陳述個人意見時,女性也更多地使用反意疑問句.但是專家學者對女性更多使用反意疑問句的原因卻未能達成共識.有的學者認為這從一個層面上反映出女性在說話時更加委婉、禮貌,有的學者認為女性在交際過程中更多使用反意疑問句是因為她們缺乏自信心,還有學者認為女性更加傾心于翻譯疑問句是用于感情的表達.除了反意疑問句外,女性在陳述個人的意見或觀點時,習慣加上一些表示不確切或不肯定的修飾語,目前這種表達方式被統(tǒng)稱作委婉修飾語.女性對這種委婉修飾語的使用甚至出現在非常正式的場合.研究還顯示,男性較易使用祈使句.同女性語言的婉轉、含蓄不同,男性言語較直接.若男性和女性同時使用祈使句,男性語言也多使用強勢命令句,而女性多使用弱勢命令句.
在目前國內的英語教學中,教師教學時大多忽略性別概念,而采用模板化的句型公式讓學生來套用.例如,國內的口語教材在提供usefulexpression材料時,一般會提供基本的表達方式和更委婉的表達方式,這取決于說話人和聽話人的關系、說話人的社會地位、受教育程度等因素.一個簡單的開窗請求,就可以提供很多的表達方式,如:
Open the window!
Open the window,please!
Can you open the window for me?
Can you open the window for me,please?
Could you please open the window for me?
Would you mind opening the window for me,please?
英語教師在介紹上述句子時會介紹,后面的表達方式要比前面的更加委婉,但是教師卻很少會告知學生后面的表達方式同時也更加女性化.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在很大程度上歸于教師本身對于社會性別概念的缺失.
性別語言,作為男性和女性所使用的具有性別特征的語言以及某一語言中用來區(qū)別男性與女性的語言現象,其研究無論在國外還是國內都取得了豐碩的成果(趙蓉暉:2003).但非常遺憾的是,如此豐碩的研究成果卻與國內的英語教學沒能實現很好的結合.對性別語言的研究基本局限于專業(yè)英語的范疇,在非英語專業(yè)的教學中幾乎看不到它的影子.其直接的后果就是,國內學生在經過若干年的英語學習之后,產出的仍然是“中性”英語.如果從語法的角度來分析這種“中性”英語,它是標準的.如果學生對這種模板化的公式掌握的足夠好,聽話者會認為說話者受過良好的教育或是能夠反映出其家庭條件、社會背景等因素.但是,這種語言卻是沒有性別的.這首先就否定了語言與社會之間的聯系,割裂了語言使用者與語言本身的關系.
毫無疑問,英語教師有必要也有可能將性別語言的研究成果與英語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一直以來,英語教師和英語學習者一直期望而且強調“地道的英語”,語言學家和英語教師也在這方面做了大量的實踐性探索與研究,然而很多人卻忽略了語言的社會屬性.一種沒有性別的語言不可能是地道的語言.作為引導者與傳授者,英語教師應該首先提高自身的語言修養(yǎng).與此同時,社會性別在英語教學中的缺失也為目前國內語言教材的開發(fā)提供了新的契機.
〔1〕Coates,Jennifer.Women,Men and Language:A Sociolinguistic Account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Language(2nd Edition)[M].London:Longman Group UK Limited,1993.
〔2〕Key,M.R.Male and Female Language (2nd Edition)[M].Lanham,Maryland:The Scarecrow PressInc.,1996.
〔3〕楊永林.社會語言學研究;功能·稱謂·性別篇[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4.
〔4〕王烈琴.21世紀國際性別語言研究的發(fā)展趨勢[J].西安外國語大學學報,2009(1).
〔5〕周彥涵.性別歧視在英語詞匯層面的具體體現[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7).
〔6〕楊永林.性別在英語語法句型中的表現[J].現代外語,1989(1).
〔7〕趙蓉暉.語言與性別—口語的社會語言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G642
A
1673-260X(2012)09-022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