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麗娟
(東北石油大學人文科學學院,黑龍江大慶163318)
文化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靈魂。中國要實現(xiàn)民族的復興,需要健康向上、充滿活力、進步開放、海納百川的先進文化,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實現(xiàn)民族偉大復興提供精神動力、智力支撐和競爭活力。在多元文化相互滲透與共存的21世紀,中國正以創(chuàng)新的思維與自覺的意識來審視中國的文化發(fā)展和外來文化的沖擊,在對中西方文化價值的理性選擇與取向中,“創(chuàng)造一兼東西文明特質(zhì)、歐亞民族天才之界的新文明?!?/p>
大學生是新時代文明的弘揚者和創(chuàng)造者,大學階段是他們汲取文化滋養(yǎng)的最佳時期,高等教育工作者應及時地向他們傳承人類優(yōu)秀文化成果,引導他們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分析、鑒別中西文化的差異,汲取其中精華,提高其人文素質(zhì),培養(yǎng)其全球化意識、文化自覺意識,使其在中西文化的滋養(yǎng)中,擁有和諧美好的人生,使他們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小康社會的歷程當中,成為有文化底蘊的社會財富創(chuàng)造者,成為社會進步的生力軍。
中國和西方民族的思維方式由于受到不同的自然和人文條件影響,客觀上存在差異。東方民族的思維方式受儒家學說的影響呈圓形,以直覺體驗為工具,強調(diào)整體性;西方民族的思維方式受基督教文化影響呈線形,以邏輯實證為手段強調(diào)部分分析。[1]中國哲人把人與自然、人間秩序與宇宙秩序、個體與社會看作是一個不可分割、互相影響、互相對應的有機整體,“天地與我并生,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這種“天人合一”思想,主客不分,從認識自身推及認識自然界和宇宙的根本規(guī)律,經(jīng)驗感悟成為一切認識的出發(fā)點。認識天地人之 “道”,靠直覺、靈感、頓悟來領會,不用明晰的概念和語言去描述,也不用嚴謹?shù)目茖W思維去論證;揭示天、地、人之間的變化之理, “立象以盡意” (《易經(jīng)》),用形象的方法來表達抽象的事物,思維注重形象和意象。而西方思維傳統(tǒng)則注重科學、理性,重視分析、實證,思辨求真意識強烈。從古希臘時代起,自然科學家和哲學家們就運用抽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方式來認識和把握事物真理,把“分析學 ”或 “邏輯學”視為科學認知的工具。宇宙存在的合理、世界萬物存在的規(guī)律,生命運動的奧秘,都要經(jīng)過嚴格、明晰和精確的思考和實證分析,方可獲得最后的結(jié)論,這種邏輯思維和實證分析的思維方式,成為西方悠久的傳統(tǒng)。
(1)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
西方價值體系以個人功利為核心,崇尚個性自由與個人至上。而中國文化則以集體主義為核心,強調(diào)精神和合作態(tài)度。[2]西方的個人主義觀其積極一面,追求個人成就,強調(diào)自我價值,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但有其消極方面:家庭觀念淡薄,人際關系不融洽,缺少合作精神,集體主義精神薄弱。[3]中國的集體主義講究個人對家庭對國家負責,對家庭 “親親為大”“孝悌為本”,對國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形成謙虛、謹慎、相互合作的優(yōu)良精神。
(2)道義與功利
在中國儒家倫理道德影響下,中國人往往以道義為重,將個人榮辱得失放在其后。儒家義利觀的精華在于:以義去求,義利兼顧。在求利的同時,必須既合乎禮又合乎義,這樣才取之合理。西方人則大都崇尚金錢和物質(zhì)利益,講究現(xiàn)實主義,“金錢至上” “利益至上”觀念根深蒂固,但西方人熱心于公益事業(yè),把服務社會當成自己的職責,亦是一大美德。
(3)法治與人治
西方人重事理而輕人倫,講究一切按規(guī)章制度辦事,遵循 “法、理、情”事理次序。中國人向來重人倫而輕事理,遵循 “情、理、法”事理次序。[2]法律至高無上是西方政治思想中的精華,同時也是全人類的文明成就,對中國法治建設具有啟發(fā)意義。
(4)和諧與競爭
中國傳統(tǒng)文化植根于農(nóng)耕文明,強調(diào) “天時、地利、人和”,重視合作、協(xié)調(diào)和韻律,處事講究 “中庸之道”。西方文化則植根于古希臘羅馬的商業(yè)文明,競爭成為個人主義派生出來的一個重要精神特征,個人必須努力工作并在與人競爭中獲得更多的機會和資本。他們勇于接受挑戰(zhàn),敢于競爭,不怕出格、不怕成為 “眾矢之的”,追求行動、速度、效率和結(jié)果。
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上,中國文化講究“天人合一”、“順天應物”,把自然人格化,追求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老子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認為人、地、天都統(tǒng)一于“道”,而 “道”又是自然的,人應當順應自然,不可有意作為。而儒家則主張以積極有為的態(tài)度探索天與人相通之處,最終達致天人之間的協(xié)調(diào)、和諧與一致的境界。中國古人在天、地、人之間建立了一種平等、遵從、效仿、熱愛的和諧關系,與西方把人與自然分離、認識自然乃為征服自然的 “主客二分”觀有明顯的不同。
至從西方自笛卡爾開創(chuàng)了 “主客二分”式的哲學主導原則以來,經(jīng)培根、康德、黑格爾等人的努力,逐漸形成了 “主客二分”的哲學觀?!爸骺投帧闭J為精神與物質(zhì)、主體與客體、人與自然是根本不同的兩個領域,對于神奇深邃的宇宙、自然與生命,人可以依靠理性去認知,通過科學求真發(fā)現(xiàn)規(guī)律,從而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人類以生生不息的創(chuàng)造力量去戰(zhàn)勝各種各樣的困難,因此形成了西方人科學探索的研究精神,其總是在不斷尋求新的知識、新的技術以征服未知的世界。
大學的根本使命是人才培養(yǎng),大學的教育理念應當建立在對未來文化走向的清晰判斷上。未來的文化應當是科學與人文融合的文化,是不同文化不斷激蕩交融的文化;未來的學術大師和棟梁之材,將產(chǎn)生于科學與人文、不同文化交叉融合的領域。[4]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道德教化,西方文化的理性思維,恰好是大學生人文精神與科學精神的兩個重要來源。所以,今天的大學生正應從中西文化的交融中,吸取有益的養(yǎng)分,使自身的綜合素質(zhì)得以提高,使自己成為全面發(fā)展的人才。在多元文化的時代背景下,在對待中西文化教育問題上,高校的人文素質(zhì)教育應注重以下方面:
作為祖國未來的建設者,大學生應該樹立全球意識。所謂全球意識,就是以全球化的視角審視各種社會現(xiàn)象,諸如人權(quán)普遍性的標準的爭論,全球的生態(tài)平衡,世界范圍的移民潮,超級大國干涉其他國家的內(nèi)政,歐盟和北美自由貿(mào)易區(qū)某種程度地實現(xiàn)經(jīng)濟一體化等等。倡導全球意識,就是要求 “地球村”上的每一個人,在處理人與人、人與自然的關系時,都應該從全球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出發(fā)來思考問題,權(quán)衡利弊。
引導大學生關注、研究、思考全球性問題,就是要通過價值觀教育作用于大學生的思想觀念,這些教育主要包括,針對自然環(huán)境方面的全球性問題進行的自然價值觀教育,引導學生樹立人與自然和諧發(fā)展的價值觀和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價值觀;針對社會方面的全球性問題,旨在培養(yǎng)學生的國際合作意識,并能正確認識全人類的共同利益和國家利益關系的價值觀教育;針對人類自身的物質(zhì)和精神失衡的問題,旨在重建人類精神家園的生命關懷教育。[5]大學生只有樹立全球意識、全球觀念,才能更好地培養(yǎng)胸懷全局、熱愛祖國以及積極創(chuàng)新的人格素質(zhì),使自己成為具有全球化視野的高素質(zhì)的現(xiàn)代化人才。
“文化自覺”是指生活在一定文化背景中的人對自身文化具有 “自知之明”,對外來文化能夠 “博采眾長”“以利己用”,乃至促進二者互動交流,推動未來文化積極建構(gòu)。就大學生的文化自覺而言,就是在多元文化背景下的喚起大學生對文化的自我覺悟和覺醒,能夠?qū)Ρ久褡逦幕a(chǎn)生認同和反思,對國外文化進行借鑒與批判,進而參與文化的傳承和創(chuàng)造。
形成對中西文化的 “文化自覺”主要做到兩點;一方面,要提升對傳統(tǒng)文化的 “自知之明”,另一方面是對外來文化的 “博采眾長”。因為大學生對中西文化只有浮光掠影的了解,僅靠中學教科書的薄弱基礎,或者娛樂類的電影電視的夸張宣傳,缺乏對中西文化真正內(nèi)涵的了解,缺少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感情以及對西方文化的理性評判,所以在高校里面,第一要強調(diào)深入閱讀中外人文經(jīng)典,第二是要精心設計基本的人文必修課,如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世界文化遺產(chǎn)等課程;讓學生廣泛涉獵古今中外文化知識,增加文化素養(yǎng),提高對文化的鑒賞力;第三是按現(xiàn)代的認知和需要來詮釋、創(chuàng)新自己的傳統(tǒng)文化,并能夠?qū)⑽鞣轿幕芯哂衅帐纼r值的成分融合于中國現(xiàn)代文化當中,實現(xiàn)與各外來文化的優(yōu)勢互補與和諧共生。
無論東方西方,許多哲人都在思索人的最高生存境界問題。我國的哲學家、教育家馮友蘭先生認為,人生境界分為四個品位: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自然境界順乎本能,多是慣性思維;功利境界追求自我益處;道德境界,仁德為先,舍己為人;天地境界者,如其中國 “天人合一”觀,追求人與社會、與天地的和諧。處于天地境界的人,能夠走出有限的感官視野,在心靈深處屏息感受有序、和諧的世界,在與天地俯仰觀望之中,精神世界深深地融入愉悅、安寧、自如的祥和之中,因此,人生最高境界是一種 “天人合一”“萬物一體”的境界,也是一種審美境界。[6]也是法國哲學家福柯所認為的:審美活動是人的最高超越活動,它在不斷地創(chuàng)造中把人的生存引向人的本性所追求的精神自由的境界。[6]馮友蘭先生的天地境界即為審美境界,是超越功利層面的,是德國古典詩人荷爾德林所渴望的 “詩意的棲居在這片大地上”。而這種詩意的棲居,并不是建立在對文化的疏遠與冷漠之上的,恰恰需要在文化的濡養(yǎng)之中,靠文化的 “化人”之功。
中國文化中的仁愛之心、中和之心的處世原則,乃至于倫理道德觀,可以使人的心靈得以約束,正氣得以扶持,使人能夠理性地面對商品社會大潮當中功利攫取帶來的人的靈魂處境和社會的道德危機,而保持一種平和寬容的心態(tài);而西方文化的理性思維、創(chuàng)新意識與科學探究的精神,可以帶領人們以嚴謹求真的態(tài)度探索世界的奧秘,在與自然的互動之中,敬畏自然的神奇與深奧,從而在公平中競爭,在約束中自由,在實現(xiàn)價值中感恩。因此,中西文化中的精髓,滋養(yǎng)于人,使人擁有愛的人生,詩意的人生,創(chuàng)造的人生。引導大學生步入如此從容、和諧的人生境界,回歸和諧美好的精神家園,當是文化當之無愧的力量。
綜上所述,在當今經(jīng)濟全球化的時代背景下,大學生需要有強大的文化力量驅(qū)動,通過一定的文化知識體系、思維方式的作用使其人文素質(zhì)得以提高,使他們具有健全理性與意志,具有高度的道德自覺與科技倫理意識,從而積極有效的進行創(chuàng)造活動。在中西文交流日益頻繁的今天,大學生積極主動地汲取文化的有益養(yǎng)分,不但借助于高校的各類文化素質(zhì)教育課程來提高文化的鑒賞力,而且通過各種豐富的課外活動來增加自身的文化底蘊,釋放文化活力,從而形成全球化的文化視野,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覺,步入和諧美好的人生境界,中西文化精髓的魅力應當如此。
[1]劉音娟,韓芳.中西思維方式差異 [J].科學大眾·科學教育,2008(6):28.
[2]李信.中西方文化比較概念[M].北京:航空工業(yè)出版社,2003:234.
[3]馬永輝.跨文化交際中的中西方價值觀比較[J].學術交流,2007(7):133.
[4]胡顯章.大學應充分發(fā)揮文化交融的功能 [J].清華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2):23.
[5]姜雙丹.經(jīng)濟全球化與大學生價值觀的教育 [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74.
[6]葉朗.美學原理[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9: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