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公民社會方法論的自由主義與共同體主義*

      2012-08-15 00:52:12陸保良
      菏澤學院學報 2012年4期
      關鍵詞:個人主義自由主義主義

      陸保良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浙江杭州310028)

      公民社會方法論的自由主義與共同體主義*

      陸保良

      (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浙江杭州310028)

      20世紀80、90年代,在政治哲學領域掀起了一場自由主義與共同體主義的學術論戰(zhàn),爭論的焦點是:權利優(yōu)先于善,還是善優(yōu)先于權利。這反映了雙方政治價值觀的內(nèi)在差異,即個人的自由、尊嚴與共同體的公共利益、公共善哪個更重要。但是,通過梳理爭論雙方的立場、論證邏輯與結論,可以看出,自由主義與共同體主義只是建設好的公民社會的兩種策略,或者可以稱之為公民社會方法論的自由主義和共同體主義。這場爭論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西方自由主義面臨的現(xiàn)實危機,通過反思自由主義,可以大大增進我們對于公民社會的理解。

      公民社會;自由主義;共同體主義;政治哲學

      近代以來,自由主義逐漸成為西方主流的政治意識形態(tài)。但是,從20世紀初開始,全球范圍內(nèi)“主義與信仰”暗潮涌動,成為不同類型共同體的社會認同基礎,甚至出現(xiàn)了法西斯主義、極權主義和原教旨主義等極端形式,大大動搖了自由主義的個人主義理論基礎。上世紀70年代,羅爾斯發(fā)表《正義論》,重新為自由主義的普適性價值辯護。但是,這立即引發(fā)了共同體主義的反駁與批判。因為,基于極端個人主義的商業(yè)化大眾消費社會是一個庸俗與市儈之風盛行的社會,基于個人主義的政治參與迅速衰退,導致了普遍的政治冷漠,基于個人主義的文化價值觀導致相對主義與虛無主義盛行,無一不預示了自由主義政治理論的危機。

      于是,關心公民社會建設的政治社會理論面臨一個選擇:公民社會究竟是基于理性主義個人的隨機組合,還是基于公民社群或團體的價值與利益共享[1]。這絕對不是坊間無聊的政治哲學爭論,而是關系到緊迫而現(xiàn)實的政治制度的選擇方向。為此,上世紀80、90年代,掀起了一場“自由主義——共同體主義”的爭論。一方以自由主義者羅爾斯、諾齊克、德沃金為代表,一方以共同體主義者桑德爾、泰勒、麥金太爾、沃茲爾為代表。桑德爾認為,這場爭論由羅爾斯發(fā)表《正義論》引發(fā),主要包括三個層面的爭論:一是邊沁、密爾主張的功利主義與羅爾斯主張的自由主義個人權利之間的爭論;二是主張個人權利的自由主義內(nèi)部諾齊克的古典自由主義與羅爾斯的新自由主義之間的爭論;三是自由主義與共同體主義的爭論。我們認為,自由主義與共同體主義的爭論是前兩次爭論的繼續(xù)和深化,因為功利主義的公共福利概念與共同體主義的公共利益概念并無抵觸,而羅爾斯的新自由主義同古典自由主義相比較,肯定了伯林所說的“積極的自由”,為國家干預經(jīng)濟提供了正當性,內(nèi)部已經(jīng)蘊含了向共同體主義轉(zhuǎn)化的因素。

      一、自由主義與共同體主義的訟爭

      公民社會究竟是基于理性個人,還是基于社群或共同體。自由主義和共同體主義給出了不同的回答。

      自由主義把公民社會視為基于理性主義的個人的自由組合。桑德爾對自由主義總結到:“社會由多元個人組成,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目的、利益和善觀念,當社會為那些本身不預設任何特殊善觀念的原則所支配時,它就能得到最好的安排;證明這些規(guī)導性原則之正當合理性的,首先不是因為它們能使社會福利最大化,或者是能夠促進善,相反,是因為它們符合權利概念,權利是一個既定的優(yōu)先于和獨立于善的道德范疇。這就是康德的自由主義,亦是許多當代道德哲學和政治哲學所主張的自由主義,也正是我想對之挑戰(zhàn)的自由主義?!保?]在自由主義關于公民社會的設想中,個體作為理性個體、私人進入公民社會。因此,自由主義的公民社會根本沒有理由重視共同體。羅爾斯明確地說:“我們想用一種以個人主義為理論基礎的正義觀念來解釋各種社會價值,解釋制度的、共同體的以及各種聯(lián)合的活動所固有的善。為了明確其見,我們不想依賴一個不確定的共同體概念,或者假設社會是一個有機整體,它有自己的獨特生命,這種生命區(qū)別于且優(yōu)越于其所有成員在其相互聯(lián)系中的生命?!保?]

      在共同體主義看來,社會基于道德共識或者利益共享,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法國社會學家涂爾干明確提出,社會是一個集體現(xiàn)象,無法還原或者拆解為個體主義的心理學現(xiàn)象,個人主義的純粹競爭性聚合會被視為失序狀態(tài)或“失范”。共同體主義代表的是一種關于團體及其區(qū)別于孤立狀態(tài)或個人主義的重要討論。為了回答公民社會應該被視為基于自由主義還是共同體主義,1990年,澤奧尼發(fā)布“積極的共同體主義宣言”,將泰勒、桑德爾、沃澤爾的政治哲學的共同體主義拓展為社會學流派和社會運動,宣稱:社會哲學的共同體主義的核心預設是利益共享,強調(diào)人們對其家庭、親屬、社區(qū)以及社會有一種特殊的道德責任。一個好社會是基于自由與社會秩序之間、個人權利與社會責任之間、特殊價值(倫理的、種族的、共同體的)與全社會價值及聯(lián)合之間的適當平衡。一個好社會的道德基礎是由家庭、學校、社區(qū),以及許多社區(qū)組成的社區(qū)等社會形式塑造的?;诖朔N經(jīng)驗基礎,共同體主義堅持不能視社會由逐個分散的個體組成,而應視之為復合團體。

      二、雙方的立場、觀點陳述

      自由主義堅持理性的個人是唯一真實的行動主體,而團體、國家等只具有工具理性主義的價值,作為社會行動者只具有擬制的虛擬人格。自馬基亞維利之后,西方古典政治哲學所稱許的共同體的善、基督教的道德觀念遭到拒斥,現(xiàn)實的政治、現(xiàn)實的人成為政治理論的首要目標。霍布斯從英國經(jīng)驗主義出發(fā),倡導科學的政治學,奠定了政治學分析的個人主義基礎。洛克、盧梭等人都是從個人作為邏輯起點,論述社會秩序如何可能。在康德那里,個人主義觀念達到了頂峰,康德提出:個人只能作為經(jīng)驗的主體,作為目的理性存在,而不能作為經(jīng)驗的客體,作為工具理性來利用:“作為一切行動標準之依據(jù)的東西必須是一種目的主體,即理性存在自身”[4]。美國《獨立宣言》借鑒了洛克的思路,清晰地表達了建立在個人主義基礎之上的理想的社會秩序:“我們認為以下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人人生而平等,造物主賦予他們某些不可轉(zhuǎn)讓的權利,其中包括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的權利。為了保障這些權利,人們在被管轄者同意的基礎上建立政府。任何形式的政府,一旦破壞這些目標,人民就有權利去改變它或廢除它,并建立一個新的政府。新政府所根據(jù)的原則及其組織權力的方式,務必使人民認為,唯有這樣才最有可能保障他們的安全與幸福?!保?]在全球化時代多元文化價值觀的背景下,羅爾斯在《正義論中重申了自由主義的立場,提出權利優(yōu)先于善,認為權利觀念應該對各種實質(zhì)性的道德學說和宗教學說保持中立。

      個人自由是自由主義的重要價值目的,因為自由意味著可以擺脫外在強制。哈耶克認為,強制是自由的天敵??档抡J為:任何人都不能被強迫按照關于他人福利的觀念去獲取幸福。伯林區(qū)分了兩種自由的含義,消極的自由與積極的自由,即“免于……的自由”與“去作……的自由”,并認為消極的自由為自然人保留了真正自由的空間。

      但是,以個人主義為基礎的自由主義也有內(nèi)在的邏輯缺陷?!按畋丬嚒焙汀肮乇瘎 笔瞧渲袃蓚€典型問題?!按畋丬嚒爆F(xiàn)象是1965年美國經(jīng)濟學家奧爾森提出的。他認為:在利益群體內(nèi),個別成員為了集團利益所作的努力,集團所有成員都有可能獲益,但其成本則由行動者個人承擔,這就是搭便車效應,搭便車效應要求通過公共的團體行動來維護公共利益。

      “公地悲劇”是哈丁1968年提出的:對所有人開放的草場,可以預料每個牧羊人都會飼養(yǎng)盡可能多的牲畜,作為理性的個人,每個牧民都尋求收益最大化,結果草場被過度使用,導致了對于每一個個體來說的“悲劇”:“公共的自由給每個個體帶來了毀滅”[6]。這表明,自由主義下的個人理性無法保證社會的整體理性。

      建立在個人理性主義基礎之上的社會行動模式,可以用社會選擇理論和博弈理論進行模擬“囚徒困境”是一個反映個體行動者行動邏輯的典型例子。囚徒困境是博弈論的非零和博弈的典型例子,反映出個人最佳選擇并非團體最佳選擇。只有在博弈反復進行,每個參與者都有機會去“懲罰”另一個參與者前一回合的不合作行為。這時,合作可能會作為均衡的結果出現(xiàn),甚至趨向于帕累托最優(yōu)如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所顯示的,自由主義強調(diào)社會秩序是自發(fā)的、長期歷史形成的過程,因此,自由主義承認了穩(wěn)定的社會秩序的重要意義,認為需要一種社會性的制度安排,即經(jīng)過反復博弈最終形成的均衡狀態(tài),或者說是自由主義堅持的社會契約觀念。這種社會契約包括民事意義上的社會合作和互助,也包括刑事意義上維護社會和平的互不侵犯、互不傷害。

      共同體主義堅持社會優(yōu)先于個人。西方古典政治哲學往往強調(diào)城邦對于個人的優(yōu)先性,亞里士多德認為: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城邦之外與世隔絕的人,非獸即神,城邦使人成為最優(yōu)秀的動物,而離開了城邦脫離法律和公正便會成為最差等的動物。他還指出:“所有的共同體都在追求某種善,那些最高的共同體,就一定會追求至善。這些共同體被稱為城邦或者政治共同體。”[7]中世紀的基督教共同體更是強調(diào)人在上帝面前的謙卑和渺小,罪惡和恥辱,唯有遵從上帝的教導,才能幸福并在來世獲救。柏克吸取法國大革命的教訓,強調(diào)人生活在各類共同體中,慣例、制度和傳統(tǒng)在調(diào)整社會關系中發(fā)揮決定性的作用。共同體主義的代表人物之一的桑德爾,針對羅爾斯提出的權利優(yōu)先于善的觀點,針鋒相對地提出:“正義原則應從特殊共同體或傳統(tǒng)中人們共同信奉或廣泛分享的那些價值中汲取其道德力量”,“正義原則及其證明取決于它們所服務的那些目的的道德價值或內(nèi)在善”[8]。普特南針對極端個人主義導致的普遍的政治冷漠,大力提倡社會資本的概念,即:“社會上個人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社會關系網(wǎng)絡和由此產(chǎn)生的互利互惠和互相信賴的規(guī)范”。伯格認為,集體框架是社會現(xiàn)實的建構重要參考依據(jù),只有這樣“托馬斯情境定義”才能實現(xiàn)。通過集體機制提供的社會規(guī)范與網(wǎng)絡,才能夠保證人們的行為與集體期望一致,建立誠實、信用、有秩序的良好社會。共同體主義認為,社會制度安排是公民社會的重要基礎,與自由主義強調(diào)社會契約不同,共同體主義強調(diào)霍布斯意義上的“利維坦”,或者是盧梭所說的不可分割的社會“公意”的不可或缺性。

      由此,自由主義從個人出發(fā),強調(diào)個體的自然權利,認為社會公益是個體實現(xiàn)個體利益的工具,共同體只有在這個限度內(nèi)才能允許存在,它通過社會契約產(chǎn)生,以法律的形式體現(xiàn)出來。共同體主義,從作為整體的社會出發(fā),強調(diào)社會共同的善,認為孤立的個人無法保證個體利益,只有通過公共制度安排才能保證個體利益,遵守社會共同善是每個個體必要的社會化過程。

      三、和解、判決與社會影響

      盡管自由主義和共同體主義立場和觀點不同但是,雙方邏輯論證的過程和結論卻是相似的。在論證過程中,都出現(xiàn)了相互轉(zhuǎn)化的傾向。這反映了人所處的雙重處境,或者說人的本質(zhì)的雙重屬性: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沖突。

      自由主義的邏輯起點是個人,強調(diào)個人的多元化存在,人人自由而平等,人與人之間最根本的價值目標是公正,通過重疊性共識或者說同意達成共同的制度,其邏輯歸宿是一種公共的制度性安排,一種以法治為核心的憲政體制?;舨妓故紫忍岢?“基于人類的利已主義,社會秩序如何可能”的問題,他的答案是借助于必要的惡——利維坦(國家)來確保秩序。洛克修改了霍布斯的人類假設,把人的生命、自由和幸福設定為是自然正當?shù)臋嗬?,主張包括異議權在內(nèi)的同意權是確立共同體合法性和社會認同的根源。洛克主張統(tǒng)治者的權力應來自于被統(tǒng)治者的同意,建立國家的唯一目的,乃是為了保障社會的安全以及人民的自然權利。當政府的所作所為與這一目的相違背的時候,人民就有權利表示異議,采取行動甚至以暴力的方式將權力收回??档轮鲝埲说某炐源嬖冢J為人只能基于價值理性作為目的存在而不是基于工具理性被當作手段被利用,建立了普遍主義的權利觀念。羅爾斯的正義論和政治自由主義重構了基于自由主義的社會契約論,強調(diào)了個人權利的新的社會契約基礎。

      自由主義的邏輯終點是社會制度性安排,使之區(qū)別于無政府主義。自由主義和無政府主義都強調(diào)立足于個人的自由和民主,但是二者的區(qū)別在于前者承認存在公共性的制度安排,強調(diào)法治和憲政從理論進路上,霍布斯的利維坦解決了無政府主義忽視的秩序問題,因為在自然狀態(tài)下,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像狼和狼一樣,是一種普遍的戰(zhàn)爭狀態(tài)。于是不得不建立一個外在的國家,以國家之惡對付人性之惡,對社會進行統(tǒng)治,當然,這種統(tǒng)治應該按照普遍化的原則來進行,這就是法治,憲政是一種最基本的法治秩序,以確定法治原則而不是規(guī)范意義上法律為己任。沒有法治和憲政,個人主義只會淪為無政府主義,淪為無休止的派系之間的爭斗,因此,極端意義上的自由主義只能導向悲慘的無政府主義和充斥著暴徒的大眾社會。

      從自然孤立的個體到達成政治制度性安排,平等、自由的個體是前提條件,正義是根本性目的和訴求,或者是通過消極意義上的重疊共識,或者是通過積極意義上的溝通、協(xié)商、沖突、制約,實現(xiàn)互惠互利的社會契約,相互尊重的友善、相互理解的寬容,以實現(xiàn)社會和平和社會合作,從外部消融派系矛盾,防止社會成為個人私利的角斗場。因此,羅爾斯爭辯說:似乎沒有任何唐突的理由認為有序社會里的人們的目的應當受個人主義宰制,像任何其他價值一樣,共同體的價值也是可以由個人去選擇、去追求,它不僅可以存在,而且甚至可能在兩個正義原則所統(tǒng)治的社會里繁榮發(fā)展。

      共同體主義的邏輯起點是共享的道德秩序和共同遵守的社會規(guī)范,強調(diào)無法還原為個人的整體性的社會規(guī)范和一元化的集體,共享是其最強調(diào)的價值標準。無論古希臘的城邦共同體,滕尼斯眼中的鄉(xiāng)村共同體,芝加哥學派的城市社區(qū)共同體,馬克思所說的共產(chǎn)主義,當代麥金泰爾、泰勒、桑德爾、澤奧尼意義上的道德和規(guī)范意義上的共同體,共同體主義者都強調(diào)社會優(yōu)先于個人。特別是隨著“社會”概念的出現(xiàn),“社會學”作為獨立的學科的出現(xiàn),修改了個人主義的歷史和社會觀。

      共同體主義的邏輯終點是個人自由的充分實現(xiàn),使之區(qū)別于集體主義。雖然二者都承認集體優(yōu)先于個人。但是,二者的區(qū)別在于他們基于不同的合法性與社會認同。集體主義不一定具有成員對集體的社會認同,往往導向戈夫曼所說的總體性制度,甚至淪為阿倫特所說的極權主義和法西斯主義。集體主義在社會管理過程中,鼓吹高高在上的“哲學王”,宣揚強制和等級,采用官僚科層制度,民眾則往往“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而,集體主義缺乏共同體的歸屬感和社會認同。

      共同體成員具有明確的身份認同,具有明確的社會邊界,成員身份可以得到明確的確認。因此,共同體并沒有從根本否認個人權利和個人自由,只是,他們認為,個人權利和個人自由來源于共同的社會價值和社會規(guī)范,社會認同是實現(xiàn)個人與社會和諧統(tǒng)一的橋梁。當然,明確的身份認同、社會邊界,成員身份這些特點是一把雙刃劍,使共同體容易異化為封閉的宗派、教派、幫派,導致對外缺乏寬容,對內(nèi)缺乏自由與民主。因此,共同體同樣需要自由和民主,從共同體內(nèi)部瓦解消極的派系政治,防止共同體的異化為自我封閉的、反社會的極端組織。

      最有意思的是,在個人主義和共同體主義內(nèi)部已經(jīng)隱含了相互轉(zhuǎn)化的苗頭。從個人主義向共同體主義轉(zhuǎn)化的傾向恰恰表現(xiàn)在個人主義最有力的鼓吹者中。最典型的是康德,在其對個人主義的理性做了最為充分的論證之后,它反而強調(diào)的是個人的道德與良知,對義務的責任和承諾,對普遍意義的法的追求。這才是個人自由的根本與保障,因為康德清楚,尼采式的、強調(diào)權力意志的極端個人主義只能導向非理性的專制主義。

      從共同體主義向個人主義的反向論證體現(xiàn)在盧梭的思想中,他指出:“社會秩序乃是為其他一切權利提供了基礎的一項神圣權利。”[9]在盧梭看來,公意和主權是神圣的,這明顯體現(xiàn)共同體主義的觀念但是,公意與主權的基礎在于契約,公民之間達成的契約,其根本目的在于維護人的自然權利,其公民概念完整地體現(xiàn)了共同體與個人,也就是政治社會與自然人的完美統(tǒng)一。

      經(jīng)過以上分析,我們發(fā)現(xiàn),自由主義與共同體主義分別從理性個人和共同體出發(fā),二者經(jīng)歷了相反的方向,同樣的路程。自由主義從理性個人出發(fā),經(jīng)過同意基礎上的社會公正達成社會制度;共同體主義從社會制度出發(fā),經(jīng)過社會認同,確認作為社會主體的“自我”。

      盡管自由主義和共同體主義雙方理論和邏輯論證的起點不同,其終點卻是共同的:一個自由而和平的公民社會。從公民社會的角度來看,個人自由與尊嚴與共同體的公共利益與公共善,都是好的公民社會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共同體主義忽略了個人主義的自由、平等和正義。而自由主義忽略了共同體主義的道德、規(guī)范、寬容和友善。在公民社會層面上,二者相互補充,殊路同歸,共同構成良好公民社會的基礎,這個基礎包含自由主義和共同體主義所稱許的幾個不可或缺的善的要素:自由、民主、法治憲政、寬容和友善,它所反對的德性則包括:強制、獨裁、人治、任意、專斷和排斥。

      [1]毛丹.村落共同體的當代命運:四個觀察維度[J].社會學研究,2010,(3).

      [2]桑德爾.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M].萬俊人,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01:1.

      [3]羅爾斯.正義論[M].何懷宏,等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8:255.

      [4]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基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86.

      [5]Garrett Hardin,The tragedy of the commons,science 162(1968):1243-1248.

      [6]亞里士多德.政治學[M].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3.

      [7]桑德爾.自由主義與正義的局限[M].萬俊人,譯,南京:譯林出版社,2011:3.

      [8]盧梭.社會契約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4.

      Methodological Liberalism and Communalism in Civil Society

      LU Bao-liang

      (Preschool Education Department,Heze University,Heze Shandong 274015,China)

      In the 1980s and 1990s,an academic debate breaks out between liberalism and communalism in the area of political philosophy.The debate is focused on whether rights take precedence over good or good take precedence over the rights.The debate reflects the inherent value differences between individual freedom and the public interests.However,the position,logic and conclusion of both sides show that they are two kinds of policies which can be called methodological liberalism and Communalism in civil society.The dispute reflects the crisis of western liberalism and can enrich our understanding of civil society.

      civil society;liberalism;communalism;political philosophy

      book=5,ebook=86

      B 512.6

      A

      (責任編輯:李瑞記)

      2012-05-24

      陸保良(1973-),男,山東鄄城人,浙江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研究方向:政治社會學。

      1673-2103(2012)04-0005-05

      猜你喜歡
      個人主義自由主義主義
      新寫意主義
      藝術品鑒(2020年9期)2020-10-28 09:00:16
      必須宣布新自由主義已完結。下一步何去何從?
      英語文摘(2019年8期)2019-11-04 00:57:36
      反對自由主義
      嚴明黨的紀律,克服自由主義——毛澤東《反對自由主義》導讀
      近光燈主義
      魯迅的個人主義思想初探
      ——以《文化偏至論》為例
      這是一部極簡主義詮釋片
      Coco薇(2016年7期)2016-06-28 02:13:55
      冬日 新碰撞主義
      Coco薇(2015年12期)2015-12-10 02:53:05
      至善自由主義和政治自由主義
      個人主義與集體主義流變的歷程
      平顶山市| 高清| 东乌珠穆沁旗| 天祝| 呼伦贝尔市| 永吉县| 长宁县| 花垣县| 华亭县| 盖州市| 谷城县| 阿图什市| 陆河县| 江永县| 佳木斯市| 阿鲁科尔沁旗| 南雄市| 临邑县| 象州县| 合山市| 同仁县| 龙州县| 漯河市| 大同县| 宣汉县| 余干县| 离岛区| 南陵县| 德阳市| 手机| 苏尼特右旗| 林口县| 西昌市| 屏边| 谢通门县| 年辖:市辖区| 呈贡县| 荆门市| 吴堡县| 南靖县| 克拉玛依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