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光茂
(南京郵電大學通達學院,江蘇南京 210046)
·教學研究·
從后方法視野解讀《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
賈光茂
(南京郵電大學通達學院,江蘇南京 210046)
后方法的特定性、可能性和實踐性三個特征以及以原則代替方法的思想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都有所體現(xiàn)?!兑蟆饭膭罡鞲咝8鶕?jù)實際情況,制定符合校情的教學目標和要求,設置個性化的課程,選擇適當?shù)慕虒W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評估體系,實際上是增加了學校、教師的自主權利,體現(xiàn)了后方法顛覆權威和秩序、提倡民主多元、尊重差異的思想。
后方法;方法;教學要求
教學法林立的現(xiàn)象似乎是外語教學界所獨有的現(xiàn)象,如語法翻譯法、聽說法、情景教學法、交際法、沉默法、暗示法、全身反應法等等。盡管人們提出了如此多的教學法,但由于外語教學的復雜性,每種方法的適用范圍都很有限,效果也不盡如人意。于是對方法的迷信引起了一些有識之士的懷疑,他們認為現(xiàn)有的“方法”概念“不足以使人認清語言教學的本質、過程和影響因素,對語言教學顯得無助”[1]8。Kumaravadivelu甚至宣告外語教學進入了所謂“后方法時代”,并提出了后方法的三個特征:特定性、可能性、實踐性,強調教師應該根據(jù)具體的情景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和手段[2]27-30。近年來,國內也有多位學者(如鄭玉琪[3]33-35、陶建敏[4]58-62、鄧志輝[5]60-63、周季鳴[6]52-59、董金偉[1]等)先后討論了后方法對大學英語教學以及對外漢語教學的啟示,但似乎很少有人從后方法的視野解讀《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以下簡稱“《要求》”)。我們認為,《要求》和后方法很多理念不謀而合?!兑蟆分薪虒W目標和要求、教學模式與課程設置以及評價體系都體現(xiàn)了后方法思想。
《要求》提出的大學英語的教學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綜合應用能力,特別是聽說能力,使他們在今后學習、工作和社會交往中能用英語有效地進行交際,同時增強其自主學習能力,提高綜合文化素養(yǎng)”[7]1?!兑蟆氛J為:“我國幅員遼闊,各地區(qū)、各高校之間情況差異較大,大學英語教學應貫徹分類指導、因材施教的原則,以適應個性化教學的實際需要;大學階段的英語教學要求分為三個層次,即一般要求、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7]1。從中可以看出,盡管英語的語言運用能力的培養(yǎng)仍然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標,但提高大學生綜合文化素質以及自主學習能力也被列為大學英語課的重要目標,同時對不同水平和特點的學生提出了不同的教學要求。該教學目標和要求充分考慮了學習者的個性需求和時代的變化。隨著英語教學的低齡化以及學生英語水平的提高,在一些發(fā)達地區(qū)和重點學校,相當多的學生不用學習大學英語也能通過四六級考試,如果強行規(guī)定他們學習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浪費資源和精力,也無法提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在這種形式下,全國統(tǒng)一的大學英語教學目標和要求已不能適應形勢發(fā)展的要求。
后方法的重要特征之一特定性要求“任何語言教學,應當關注特定社會環(huán)境中的特殊教學環(huán)境,以及特定環(huán)境中追求特殊教學目標的教師和學生”[8]537-560。在后方法時代,不同地區(qū)、不同學校、不同班級甚至不同的學習者個體都應該有符合自己特點和實際情況的英語學習目標及要求。在學生英語水平較高的學校和班級,大學英語課的目標不僅是提高英語語言運用能力,更應該是提高綜合文化素質。在學生英語水平較低的學校和班級,主要任務則是扎扎實實打好語言基本功。任何教學法必須充分考慮不同學習者的需求,必須根據(jù)具體的教學條件制定多元化的教學目標和差別化的要求,只有這樣才能使教和學目標一致,充分調動所有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實現(xiàn)教學的良性互動。
《要求》提出,“各高等學校應根據(jù)實際情況……課程設置都要充分體現(xiàn)個性化,考慮不同起點的學生……既能幫助學生打下扎實的語言基礎,又能培養(yǎng)他們較強的實際應用能力尤其是聽說能力;既要保證學生在整個大學期間的英語語言水平穩(wěn)步提高,又要有利于學生個性化的學習,以滿足他們各自不同專業(yè)的發(fā)展需要”[7]3。這一要求充分體現(xiàn)了后方法中特定性的思想,要建立這一個性化的英語教學模式,就必須打破全國統(tǒng)一的課程設置或教學方法,給予學校更大的課程設置自主權以及鼓勵任課教師更加靈活地采用教學方法。在學生英語水平較高的學校和班級可以適當增加拓展視野、提高綜合文化素質的課程,在學生英語水平較低的學校和班級則加強聽說讀寫等基本技能訓練。正是基于這種認識,張杰提出了公共英語教學的專業(yè)化與專業(yè)英語教學的公共化的改革思路,其中心思想是打破專業(yè)界限,以利于提升學生的研究能力和擴大知識面[9]28-31。石堅指出,大學教育是為了培養(yǎng)具有與人溝通能力和終身學習能力的21世紀的合格公民,教育必須促進每個人的全面發(fā)展。大學英語課程不僅是一門語言基礎課程,也是拓寬知識、了解世界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真正的外語教育應該“回歸”到一種“新”的語言習慣的建立、合格的21世紀公民的培養(yǎng)之上[10]。
《要求》提出,“新的教學模式應體現(xiàn)英語教學實用性、知識性和趣味性相結合的原則,有利于調動教師和學生兩個方面的積極性……在充分利用現(xiàn)代信息技術的同時,要合理繼承傳統(tǒng)教學模式中的優(yōu)秀部分,發(fā)揮傳統(tǒng)課堂教學的優(yōu)勢……新教學模式應能使學生選擇適合自己需要的材料和方法進行學習,獲得學習策略的指導,逐步提高其自主學習的能力”[7]3。這些表述體現(xiàn)了后方法中可能性和實踐性的理念??赡苄允侵附處熀蛯W生各自的社會、經濟和政治背景和經歷等因素都可能會對教學過程產生影響。相同的教學法在不同的文化和社會背景的地區(qū)以及學生個體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效果。以交際法為例,鼓勵學生大膽發(fā)言,積極參加交際活動對于某些地區(qū)的學生或某些內向型的學生可能并不能取得很好的效果,難以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對于他們,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可能更為有效。因此,教師在教學中需要綜合考慮學生的英語水平、性格、學習風格、學習能力、動機、經歷等多種因素,采用不同的方法和手段,才能真正激發(fā)學生的興趣和學習自主性。
后方法的一個重要思想是以原則代替方法,即外語教學只需遵循一定的宏觀的原則[11]9-18。Kumaravadivelu提出了十大宏觀策略來取代“方法”:學習機會最大化、觀念錯配最小化、促進協(xié)商互動、提高學生自主性、培養(yǎng)語言意識、激活直覺探索意識、語言輸入語境化、語言技能綜合化、確保社會關聯(lián)性和增強文化意識[12]1-26。可以看出其中的很多原則和《要求》的思想基本吻合,例如教師和學生要保持觀念一致,說明教師所教的內容應該是與學生所想要學的內容相匹配才能正真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學習自主性也正是《要求》倡導的?!兑蟆匪岢膫€性化教學模式實際上是要求廣大教師不要迷信某一種教學方法,應該因時、因地、因人選擇教學活動或技巧,這樣可以博采眾長,充分發(fā)揮各種教學法的長處。同時教學又要遵循一定的原則,這樣就可以最大限度地擯除各種教學法的短處,也迫使教師不能隨意地進行教學。不迷信方法和權威不等于沒有方法和權威,不能無視教學規(guī)律的存在,放棄對教學方法和理論的探索。
實踐性強調教師應當在教學實踐中不斷總結教學規(guī)律和方法,再將其運用到教學實踐中。這一思想賦予了教師更大的自主權。教師不再被動地接受專家制定的統(tǒng)一的教學目標、教學方法和課程設置模式,而是根據(jù)具體的教學對象和要求,確定符合實際的教學目標,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不斷反思教學過程和案例,進而形成個性化的教學風格和特色鮮明的教學模式。教師是教育改革的參與者、實踐者,同時也是教學理論的建設者。一切以實現(xiàn)學生個性化的發(fā)展和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為宗旨,不拘泥于固定的模式,“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有的教學法理念雖然先進,但如果教師自身的條件及教學軟硬件條件達不到要求,或者學生不能適應,也可能無法取得很好的效果。教學成敗的關鍵在于教師能否充分利用一切有利的條件,排除不利的因素,實現(xiàn)人盡其才,物盡其用。賦予教師自主權,肯定教師的主導作用,相信教師的能動作用,不僅可以激發(fā)教師參與教學改革的熱情,也會給他們造成一定壓力,促使他們努力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和教學能力。因為如果不提高自己的能力,他們將無法有效地擔當教學改革參與者、實踐者和教學理論建設者的角色,也無法行使所賦予的自主權。
提倡個性化的教學模式和課程設置正是后方法的核心理念。任何一種已有的教學方法都不能完全適應千變萬化的教學環(huán)境。教科書、教學方法、技巧、大綱、課程等雖然重要,但它們只是外部因素,起決定作用的是教師和學習者的個體差異。在后方法時代,教師應該像醫(yī)生診斷病人一樣判斷學生的需求,用合適的教學方法對學生進行教學,并且能正確評估教學效果[13]1-5。后方法外語教學理論鼓勵大力增強教師的主觀能動性,提升教師進行理論探索的勇氣,充分肯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的主觀能動作用。如果沒有教師的能動參與,任何外語教學方法都不可能獲得真正成效。大學英語教師需要對外語教學的各種變量進行全面的調查與分析,根據(jù)教學的進展和變化,隨機應變,調整教學策略。在實踐中,教師學習和檢驗各種理論,總結、反思經驗和教訓,吸收新的理念,逐步構建出一套切合實際的教學原則。
個性化的教學方式體現(xiàn)了后方法中反對中心和權威、重視平等、推崇創(chuàng)造的思想。在強調教師不應迷信方法和權威,發(fā)揮主導作用的同時,《要求》也提倡以學生為中心的理念和自主學習模式,學生要對自己的學習負責,只有認識到自己是學習的主人,學習的熱情才會真正調動起來。在后方法教學模式中,專家和教育管理部門、教師、學生都是中心,地位是平等的,教學是協(xié)商互動式的,意見交流是民主的,教學改革不僅是自上而下的,也是自下而上的。
《要求》提出,“教學評估要形成性評估與終結性評估相結合……對教師的評估不能僅僅依據(jù)學生的考試成績,而應全面考核教師的教學態(tài)度、教學手段、教學方法、教學內容、教學組織和教學效果等”[7]4?!兑蟆放c后方法都提倡多元化評估手段。盡管終結性評估仍是必要的,但形成性評估對于新形式下教學改革的成敗更為重要。傳統(tǒng)的終結性評估中,教學主管部門是評估的唯一主體,教師和學生只是被動的參與者,結果造成了一切為了考試指揮棒轉的局面。在新的教學模式中,如果評估仍然以考試為中心,那么一切教學理念和教學方法的改革都將流于形式。形成性評估充分發(fā)揮了教師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教師通過課堂觀察、成長記錄等形式多方位全面地評價學生,結果會更加客觀、公正和科學,也有利于新的教學方法和理念的實施。單純地以學生的考試成績評價教師也是對教師勞動的不尊重,并不能全面客觀的反映教師的實際教學情況。只有通過形式多樣的評估方式,才能更有效地實踐后方法尊重差異和注重平等的教學理念。
后方法的特定性、可能性和實踐性三大特征以及以原則代替方法的思想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中都有所體現(xiàn)?!兑蟆饭膭罡鞲咝8鶕?jù)實際情況,制定符合校情的教學目標和要求,設置個性化的課程,選擇適當?shù)慕虒W模式,建立多元化的評估體系,實際上是增加了學校、教師的自主權利,體現(xiàn)了后方法顛覆權威和秩序、提倡民主多元、尊重差異的思想。該《要求》勢必會促進大學英語教學從全國統(tǒng)一的模式中解放出來,激發(fā)廣大教師參與教學改革的主體能動性,有利于形成多元的差異性的個性化教學模式。
[1]董金偉.后方法視角的外語教學:特征與要素[J].外語教學理論與實踐,2008(1).
[2]Kumaravadivelu B.The postmethod condition:(E)merging strategies for second/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J].TESOL Quarterly,1994(28).
[3]鄭玉琪,陳美華.試論“后方法”時代的英語教學[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7(10).
[4]陶建敏.Kumaravadivelu“后方法”語言教育理論述評[J].語言教學與研究,2007(6).
[5]鄧志輝.教師斌權增能與后方法視野下的外語教學[J].外語界,2008(5).
[6]周季鳴,呂敏,李桂東,等.從“方法”到“后方法”,我們到底還有多遠——寧滬杭六所高校大學英語教學方法調查[J].外語界,2008(5).
[7]教育部.大學英語課程教學要求:試行[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8.
[8]Kumaravadivelu B.Toward a post method pedagogy[J].TESOL Quarterly,2001(35).
[9]張杰.公共英語教學的專業(yè)化與專業(yè)英語教學的公共化——我國高校英語教學改革的必由之路[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5(11).
[10]石堅.大學英語教學發(fā)展趨勢與大學英語選修課教學[Z].大學英語教師研討班報告,2007.
[11]Brown H D.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 in the“postmethod”era:Toward better diagnosis,treatment,and assessment[C]//In J.C.Richards &W.A.Renandya(Eds.),Methodology in language teaching:An anthology of current practi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12]Kumaravadivelu B.Understanding Language Teaching:From Method to Postmethod[M].Mahwah,New Jersey: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Publishers,2006.
[13]Brown H D.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White Plains,NY:Addison Wesley Longman,2000.
H319.3
A
1671-8275(2012)03-0063-03
2012-04-10
本文系南京郵電大學通達學院教改項目“英語寫作中開展數(shù)據(jù)驅動學習的實驗研究”(項目編號:TD01411JG14)階段性研究成果。
賈光茂(1975-),男,安徽無為人,南京郵電大學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二語習得。
九 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