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冬蕾
(淮安信息職業(yè)技術學院 江蘇 淮安 223003)
王佐良說:“變化產(chǎn)生不同風格。 ”英語詩歌與其他文學體裁風格截然不同,是因為詩歌的排列與別的文學體裁迥異。 艾青在《詩論》中就曾說過:“詩是由詩人對外界所引起的感覺,注入了思想感情,而凝結為形象,終于被表現(xiàn)出來的一種‘完成’的藝術”;“一首詩必須具有一種造型美,一首詩是一個心靈的活的雕塑”。因而,無論對詩歌創(chuàng)作、詩歌評論和鑒賞來說,認識和把握詩歌結構上的形體美都是至關重要的。
聞一多就曾說過:“詩的實力不獨包括音樂的美(音節(jié)),繪畫的美(詞藻),并且還有建筑的美(節(jié)的勻稱和句的均齊)。 ”他認為,“建筑美”給“詩的實力上又添了一支生力軍”,“是新詩的特點之一”。
可見對于詩歌來講,詩的外在形式是十分重要的,這也是詩歌區(qū)別于其他文學體裁的重要特點之一。 詩的形式是詩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服務于內(nèi)容,通過不同的形式表達不同的內(nèi)容。 可以說,沒有詩歌的外在形式,也就沒有詩歌本身。它是以語音為物質(zhì)外殼,以詞匯為建筑材料,以語法為結構規(guī)律而構成的體系;同時又以修辭為外觀粉飾,給人以美的享受。英語詩歌的語言為能更豐富、形象、生動、藝術地表現(xiàn)詩人對自然界和社會生活的體驗, 常常違背一般的語法結構,詩中常常為了提供更豐富的想象且容納更深刻的意蘊而留有許多空白,顯示出很強的跳躍性。 詩歌的形美主要是通過詩行、詩節(jié)的特殊排列來實現(xiàn)的。
現(xiàn)在讓我們先來品嘗一首比較簡單的形體詩:
A CHRISTMAS TREE
William Burford (b.1927)
Star
If you are
A love compassionate,
You will walk with us this year.
We face a glacial distance, who are here
Huddld
At your feet
詩人打破了詩行排列的常規(guī),利用詩行的長短,巧妙地排列成像一顆圣誕樹,樹頂上有顆星,樹下有樹腳,正像一顆“圣誕樹”的輪廓。 西方圣誕樹是吉利的象征,詩中的“星”(Star)指“福星”。 在新的一年中,人們在圣誕樹下祈求星星伴他們行走,給他們帶來好運。 這首詩的諧趣除了其形狀像一棵圣誕樹外,還在于倒數(shù)第二行中的那個“Huddld”(=Huddled 的拼寫),這并不是拼寫錯誤,而是詩人有意省去一個字母e,使得幾個長柄子的字母擠在一起,象征著許多人“佇立”或“跪”在圣誕樹下,祈求星星能給他們帶來幸福和快樂。 詩人省去了一個字母,諧趣油然而生,閃爍著智慧的光輝,這是需要一番匠心的。 這首詩的獨到之處就是詩人用詩行排列成了象征物的形體,形義契合,從而別有一番情趣。 它的美感令人贊嘆不已、拍案叫絕、過目不忘。
下面引一首近代的英語立體詩供讀者欣賞玩味, 作者是約翰·霍蘭德爾(生于1929 年),題目是《天鵝和影子》:
這首題為《天鵝與影子》,作者取消了標點符號,只注意呼吸和內(nèi)心情感的起伏;詩句具有朦朧感,詩人只在保持詩句基本可讀的情況下,讓讀者通過形式或圖案去領會詩的大致內(nèi)容。 這首詩的字面大意是:黃昏時刻,水面上聚集一群嗡嗡飛蠅,這里一片灰暗,此時,在我們影子邊緣,有個白色物體帶著它的形象喚醒水面上的漣漪,在黑暗中重新泛光。 即使此刻此鳥飄過了此時的悲傷時刻,飛向了尚未受到干擾的回憶之中,這形象還會帶著它的形體把它的亮光,不,把池水或水面上的什么東西,打破,重新聚集;當那天鵝不復存在時,它將進入到茫茫白色的永不黑暗的靜謐之中,好像有一只天鵝還在歌唱。
這首詩的形體是由水面上的天鵝和它在水中的倒影構成,既有立體感,又有對稱的美感。 在詩中,詩人除了利用換行和空白(如天鵝的頸項與拱背之間)來表示呼吸和情感的起伏之外,還利用字母的大寫來表示句子的起始,因此,這首形體詩還是可以讀的。
時尚總是在不斷變化的,文藝作品也和汽車、服飾、發(fā)型、音樂等事物一樣,其表現(xiàn)形式也在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 為了反映不同時代里人們的不同心理狀態(tài),藝術家們總是想打破陳規(guī)舊習,標新立異,力圖以更新穎的形式去吸引讀者。
《L(a)》
L(a
By e.e. cummings
(1898 - 1962)
l (a
le
af
fa
ll
s)
one
l
iness
凱明斯這首詩描寫的到底是什么樣的經(jīng)驗?傳達的到底是什么樣的思想情感? 若把被詩人拆散的字母恢復成原來的文字形式,則一目了然:
括號外是:“l(fā)oneliness” (“孤寂”);括號內(nèi)是:“a leaf falls”(“一葉落下”)。 “一葉落下”是客觀外景,是具體形象;“孤寂” 是心理狀態(tài),是一種心境。 詩人把“外景”與“內(nèi)感”用一園括號“()”聯(lián)系起來,暗示二者的共時性(像音樂中的和弦共鳴),把時空概念集中了起來。 “一葉知秋”,此時此地,詩人望著凋然飄飛的落葉,一種孤寂而惆悵之感同時油然而生,因為這片“落葉”或許是豫奏著漫天的蕭蕭秋聲,它喚起了詩人心中無限感慨之情。抒情詩歌應以情意為主,“情意猶帥也”,詩寫情景,寓意則靈。 這首小詩,情景俱備,詩情畫意,妙含無垠。
詩歌的參差異形有時也能給讀者一種美感,就像錯落有致的建筑物一樣, 顯得清新靈活, 而不是古樸呆板, 下面我們看一首William Carlos Williams 的This Is Just To Say 來體味一下:
This Is Just To Say
I have eaten
the plums
that were in
the icebox
and which
you were probably
saving
for breakfast
Forgive me
they were delicious
so sweet
and so cold
這首詩其實是一個便條, 要告訴他的朋友自己所犯的一個錯誤,而間接的向朋友道歉。 這種參差的詩行排列和現(xiàn)實生活正好一致,在現(xiàn)實中,人們在交際中很少直接地為自己所犯得錯誤道歉,尤其是在對方可能會很生氣的情況下,直接道歉就更難進行了。 這種富有技巧性的參差排列,創(chuàng)造出了一種幽默,間接的表達自己的意圖,以緩和對方的不好情緒,達到交際的成功,給讀者一種美感。
羅馬的著名詩人賀拉斯在他的《詩藝》中指出:“一首詩僅具有美是不夠的,還必須有魅力,必須按作者愿望左右讀者的心靈。 ”一首真正美好的詩,總是有某種魅力吸引著讀者,或以其饒有興趣的比喻和意象令人浮想聯(lián)翩。 下面,讓我們再來欣賞赫伯特的另一首著名的形體詩,《復活節(jié)的翅膀》:
EASTER WING
George Herbert (1593-1633)
Lord, who createdst man in wealth and store,
Though foolishly he lost the same,
Till he became
Most poor:
With thee
O, let me rise
As larks, harmoniously,
And sing this day thy victories:
Then shall the fall further the flight in me.
My Tender age in sorrow did begin:
And still with sicknesses and shame
Thou didst so punish sin,
That I became
Most thin.
With thee
Let me combine,
And feel this day thy victory;
For, if I imp my wing on thine,
Affliction shall advance the flight in me.
這首形體詩是紀念耶穌復活節(jié)的。 在評論這首詩時,英國詩人和評論家瓊·貝內(nèi)特(Joan Bennet, 1896―)寫道:“書面上的兩對翅膀形狀除了表現(xiàn)詩人的獨出心裁之外, 別無可取之處, 但是那翅膀的漸弱(diminuendo) 與漸強(crescendo) 是頗富于表現(xiàn)力的,它們表達了云雀歌聲和飛翔的高低與升降,同時也表達了人類的沉淪和耶穌基督復活又回到人間。”的確,就其“形”而論,就是一個兩只翅膀的形狀。這首詩歌絕妙之處就在于它的“離形得似”,給人一種飄逸之感,給品嘗者留下了豐富的想象余地。 另外,視覺形象和字面含義妙合無間。 例如,詩的第一節(jié)開始第一行說的是上帝造的人原來都是“豐裕、富有”的,這一行最長,也是“翅膀”的最寬處;但是人類傻瓜般地丟失了上帝所給的“財富”,逐漸減少(墮落),最后變成“最窮”(most poor);詩行也隨之依次縮短,象征著“翅膀”最窄處。到了這一節(jié)詩后半部分,詩人借云雀的歌喉放聲歌唱,“翅膀”也隨之逐漸展開,詩人隨著云雀一道飛翔,由低而高;詩行也隨之由短而長。 這一切都象征著,隨著耶穌的復活,人類也從此得救。 詩的第二節(jié)也按同樣的技巧安排。 當詩行逐漸縮短到“Most thin”時,詩行最短;然后詩行逐漸增長,末行最長,表達了詩人渴望憑借耶穌的翅膀,在痛苦中隨他高飛得救。
英語詩歌是高雅的語言藝術之一, 它的第一使命是傳遞美的情感,它可使其習得者心靈深處受到感化。 而詩歌中的建筑藝術美是承載和傳遞詩歌美感的載體,形式多樣,表現(xiàn)各異,能夠給人一種美的享受,幫助人們理解詩歌的內(nèi)涵,也能夠培養(yǎng)讀者正確的審美觀和感受美、鑒賞美、表現(xiàn)美與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英語詩歌愛好者可以在今后品鑒詩歌時,注意發(fā)現(xiàn)詩歌的這種建筑藝術美,體驗客觀事物美,提高自身對美的主觀感知、欣賞和評價能力。
[1]徐紅云.L(a 結構及蘊含剖析[J].湖南工程學院學報,2002(1).
[2]趙建芬.構形詩中的形狀和意義[J].石家莊師范??茖W校學報,2004(2).
[3]陳波.論英語詩歌之美感[J].都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08(4).
[4]尹振玲.從書寫變異角度看英語詩歌的形體美[J].文藝生活.文海藝苑,2010(10).
[5]何功杰.漫話形體詩:英語詩苑探勝拾貝[OL].http://www.cclaa.org/html/jingdianzhuanti/zhongwenlunzhu/2009/0911/2422.html.
[6]詩歌的形體美[OL].http://www.fengling.cc/wenxue/read.asp?id=54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