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送禮講究實際:由于美國法律對政府官員送禮和收禮行為進行了嚴格限制,凈化了官場風氣,從而在相當大程度上培育了良好健康的送禮文化,杜絕了變相行賄受賄行為。在美國送禮,從價值方面來說,大多數(shù)是比較輕的,一張卡片、一束鮮花、一瓶紅酒、一盒精致的點心、一本散發(fā)墨香的新書等,價值不過數(shù)美元和數(shù)十美元,卻足以表達送禮者的良好祝愿,而收禮者也沒有心理負擔,可以欣然接受。同時美國人很講究送禮的實用性,反對鋪張。比如,一些年輕人結婚時,會到著名的百貨公司申請一個網(wǎng)上賬戶,上面開列尚未添置的一些價值較低、卻十分實用的家庭用品的清單,想送禮的親朋好友可瀏覽這份清單以選購禮品。送禮者也可以到這些百貨公司購買代金券,收禮者可持券自己購買所需物品。這種送禮方式十分科學,不僅送禮者滿足了對方的需求,杜絕了浪費,而且收禮者也心滿意足,因為禮物很實用。在美國,請客人吃頓飯、喝杯酒或到別墅去共度周末,被視為較普遍的“贈禮”形式,你只要對此表示感謝即可,不必再作其他報答。去美國人家中做客一般不必備厚禮,帶些小禮品如鮮花、美酒和工藝品即可,如果空手赴宴,則表示你將回請。
日本送禮忌諱多:日本是一個“送禮天國”,需要送禮的季節(jié)、機會、對象非常多。同時日本送禮還有許多講究和忌諱。2月14日的“情人節(jié)”,全世界唯有日本只能女士給男人送巧克力。日本送禮的禮品盒要用硬紙繩捆綁,這種硬紙繩一般是5根一組,也有7根、9根的。日本人認為奇數(shù)是陽數(shù)象征吉祥,喜慶禮品用紅白兩色繩綁扎,而非喜慶禮品就綁黑白兩色繩。對年長的人,不能送鐘表、書包,因為那樣做意味著暗示人家應該多學習。送禮不能送鞋、襪,因為這存在著要把對方“踩在腳下”的寓意;不送領帶、項鏈之類物品,送這些東西意味著讓對方去自殺;梳子也是不能送的,在日文里面,梳子的發(fā)音是“苦”和“死”,顯得不吉利;新店開張時,不能送紅色的花朵,因為這讓人想起火災的事情。據(jù)說,把蔬菜、魚、雞以及鮮花等作為禮品贈送的時候,只能送到主人的家門口。如果是送現(xiàn)金,一般都要裝在信封里面,最忌諱直接用手遞錢。為喜慶的事情送錢,要把紙幣有人物的一面與信封正面相吻合;如果是為喪事送錢,就要把紙幣有人物的一面面對信封的背面。
歐洲國家送禮不大盛行:送禮在歐洲不大盛行,即使是重大節(jié)日和喜慶場合,這種饋贈也僅限于家人或親密朋友之間。來訪者不必為送禮而勞神,主人絕不會因為對方未送禮或禮太輕而產(chǎn)生不快。歐洲人一般喜歡送高級巧克力、名酒、小工藝品和鮮花。收到禮品的人要當眾打開,不管喜歡不喜歡,還要先驚嘆一聲,再盛贊送禮者一番。德國人不注重禮品價格,只要送其喜歡的禮品就行,包裝則要盡善盡美。英國是一個講究紳士風度的國度,接受禮物和送禮一般送價格不貴但應有紀念意義,由于禮品不貴就不會被誤認為是一種賄賂,合宜的送禮機會應定在晚上,請人在上品飯館用完晚餐或在劇院看完節(jié)目后。法國人很浪漫,喜歡知識性、藝術性的禮品,將香檳酒、白蘭地、糖果、香水等視為好禮品,體現(xiàn)文化修養(yǎng)的書籍、畫冊或工藝品等更深受歡迎。
阿拉伯國家送禮喜歡貴重:阿拉伯人認為不讓自己表示激昂大方是不恭的,這會危害到雙方的關系,送給他人的禮品一般都是珍貴禮品,同時也希望收到同樣珍貴的回禮,因為阿拉伯人認為來而不往是有失尊嚴的問題。他們喜歡富厚多彩的禮品,喜歡“名牌”貨,喜歡知識性和藝術性的禮品,不喜歡純實用性的及帶有狗、豬等動物圖案的禮品。中國的工藝品很受歡迎,造型生動的木雕或石雕、古香古色的瓷瓶、織錦或香木扇,以及繪有山水花鳥的中國畫和唐三彩,都是饋贈的佳品。向阿拉伯人送禮要尊重其民族和宗教習俗,不要送古代仕女圖,不要送酒;向女士贈物品,一定要通過她們的丈夫或父親,贈飾品予女士更是大忌。
新時代“體驗型”禮品流行:2003年,比利時人開發(fā)出“體驗型”禮品,短短5年內(nèi)這種禮品已經(jīng)遍布歐美洲。新鮮、趣味、愉悅是這種體驗型禮品的獨有特色,它包含的內(nèi)容多種多樣。豪華的體驗項目如:露營、開跑車、住豪華酒店、吃各地美食、玩帆船、高爾夫運動、蹦極、沖浪,甚至異國情調(diào)旅行等等。當受禮人收到這種禮品時就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項目去享受體驗,因為送禮人購買禮品的費用已包含了這些項目的費用。